第46章 蟹災應對會議
災變你不跑路,反手加入救援隊? 作者:迷糊小隊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會議室沉默片刻後,有參會人員打破沉靜。
“用重裝甲坦克碾壓的方式行不行,當初在沿海防線上,坦克部隊壓死不少變異海蟹。”
“我覺得可以作為一個方向,隻是我們的重裝坦克夠用嗎?”
“可以啟用以前換代封存的裝備。”
“這個提議,也不是不行,隻是燃油消耗會有點大。”
“這種方式隻在硬化公路上有效,郊外全是田地,效果有限,還要避免被大規模蟹潮圍堵,蟻多咬死象。”
“是啊,碾壓的方式在城市裏效果更好,郊外不行,我們不可能把郊外地麵全部硬化。”
“還要考慮變異海蟹的酸液問題,這酸液對金屬腐蝕性不小,長時間接觸很容易造成履帶腐蝕,坦克拋錨。”
會議室內發言的聲音逐步火熱。
“各位,說到酸液,我要提一句。”
一位參會員舉手打斷討論聲發言:
“據我們調研團隊探查,這些變異生物能吞噬被它們酸液融化後的金屬酸液混合物,長時間吞噬會增加其甲殼硬度,防禦力遠超大型烏龜殼,和薄鐵板相當。”
“這種變異海蟹我們研究院稱之為‘鐵甲蟹’。”
“它們的數量在不斷增加,12.7mm以下口徑的武器對它們的殺傷力非常有限。”
會議室裏剛起了議論的苗頭,他接著道:
“包括沿海的變異海蟑螂和變異龍蝦都有這種能力,尤其是變異海蟑螂對船舶造成的腐蝕危害不容小視。”
“會對我們戰艦有影響嗎?”總指揮道。
“短時間影響不大,但腐蝕透戰艦鋼板隻是時間問題。”
“那我們的艦隊豈不是成了困獸?”
“除非能重啟船塢保養,不然難逃沉沒命運。”
“戰艦大概能支撐多久?”
“按我們觀察到的數據,結合戰艦的護甲厚度和水密艙層數,大概10至18年。”
他頓了頓,“如果變異蟑螂數量增加,堅持的時間更短。”
嘶——
會議室傳出一片吸氣聲,議論紛紛,無論是鐵甲蟹,還是戰艦問題,都如同當頭一棒。
剛才研究院專家說的情況,意味著18年以後,海麵上將不會有任何船舶。
戰艦的服役周期一般高達30至50年,正常情況下沉沒在海裏的戰艦需要上百年才會解體。
船用鋼材的性能可不低,按這個數據來看,坦克的履帶也堅持不了多久,後勤維護壓力很大。
還有鐵甲蟹的防禦力,意味著重型裝甲坦克無法壓碎它們。
“好了,對重裝坦克碾壓有建議的,可以迴去做個方案交上來,還有其他方案嗎?”總指揮敲敲桌子打斷參會人員的討論聲。
“建城牆吧!如果蟹災繼續蔓延,按我們彈藥庫存,根本擋不住,防線崩潰隻是時間問題。”
會議室的眾人沉默幾秒。
“我讚成。”
“我也讚成。”
“我也讚成,至少要保住重點城市。”
“對,沿海已經陷落,如果中部城市繼續陷落,那後果不堪設想。”
“我也讚成,雖然工程量很大,但是當下的情況沒有更好的辦法,無論是轉移群眾,還是轉移物資,還是轉移設備都是天大的難題。”
“對,以城市堡壘為基點,保障生存,逐步清理蟹潮,就算800億蟹潮全上岸,也要滅掉它們。”
“我同意,還能將城牆外的地麵全部硬化,將重裝甲坦克碾壓的效果發揮到最大。”
“可以在城牆上加裝重型起重設備,像刷牆一樣將爬上牆的變異海蟹砸下去。”
參會人員對建城牆的方案幾乎全員通過。
“同樣,對建城牆有建議的,迴去做份方案。”總指揮敲桌子道,“還有其他方案嗎?”
“總指揮,各位參會員,大家應該都發現了,我們現役的常規子彈對變異海蟹的殺傷力有限。”
議會前排的一名長者舉手說道:
“我做過調研,現役的常規子彈,想殺傷一隻變異海蟹平均需要5-10枚子彈,甚至更多。”
“而12.7mm以上的彈藥幾乎可以對蟹潮形成碾壓式的貫穿殺傷。”
“8.6mm口徑的狙擊彈能做到無視甲殼防禦一槍一隻。”
“所以我建議加大生產8.6mm口徑以上武器,甚至主要生產12.7mm的武器,全麵換裝後,我們應對蟹潮會更輕鬆。”
“我讚同換裝,但是這需要時間,無論是武器設計和還是彈藥生產都需要時間,尤其是8.6mm的彈藥儲備量很少,還沒有12.7mm的彈藥多。”
有參會員提出疑慮,這也是防線上麵臨的大難題。
“換裝沒問題,但大口徑子彈後坐力很大,隻能車載使用,對搜索任務局限性很大。”
長者微笑,“其實我的解決方案是外骨骼。”
“外骨骼?”
“你們研究的外骨骼能實戰了?”
一時間會議室內瞬間炸開鍋。
“能實戰嗎?”
“性能如何?”
長者淡然道,“能實戰,對付蟹潮足矣。”
他打開隨身電腦操作一番後對眾人介紹道:
“我們研發的外骨骼,隻是穿上會有點笨重感,不過略微訓練後就能熟練駕駛,大部分戰術動作都能做。”
“而且移動速度能達到30多碼,對戰蟹潮有速度優勢。”
“利用外骨骼,單人就能像操作常規步槍一樣輕鬆手持操控12.7mm口徑以上的槍械,甚至20mm的槍械也能手持使用。”
“所以不需要重新設計槍械,隻需要增加大口徑槍械和彈藥的產量便可。”
“換裝外骨骼後,無論是救援還是防守都容易許多,甚至全麵清理蟹潮也不是不可能。”
長者聲音中透出自信。
這時有人提問,“能批量生產嗎?性能如何?”
“能。”長者迴複,“實際上技術早已成熟,是因為能源續航問題才一直拖著。”
“動力係統我們已經能做到300kg的負重。”
“我們測試過,標準能源電池能支撐高強度戰鬥60分鍾,低負載巡航移動能維持3小時左右,雖然時間短了些,但隻要配上能源後勤車,采用換電方案,應對蟹潮沒問題。”
“還可以增加電池包來提升續航,缺陷就是電池包尺寸不小,會有些臃腫。”
長者將外骨骼的各項性能投影至會議室大屏上,仔細講解了一番。
會議室內陷入短暫的寂靜,眾人都在思考可行性,全麵換裝就要進行資源傾斜。
現階段因為蟹災爆發,生產力大打折扣,新建外骨骼生產線,隻能削減其他方向的投入。
“我讚成換裝外骨骼,我們裝甲車數量太少,大多數戰隊隻能使用皮卡作為火力部署平台,出現不小傷亡。如果換裝外骨骼,一輛車的火力能提升5倍,生存力大增。”
“我也讚成換裝,有這火力,搭配上後勤車,深入沿海去救援也沒問題,物資轉移也有保障。”
“我也讚同,無論是彈藥消耗和防線的戰士數量都能有效減少,能抽出人手去救援。”
“讚同,我看要不武器就配套為12.7mm以上的口徑的武器吧,鐵甲蟹的威脅不容小視。”
“邊境線也危機重重,同樣需要布局。”
……
“用重裝甲坦克碾壓的方式行不行,當初在沿海防線上,坦克部隊壓死不少變異海蟹。”
“我覺得可以作為一個方向,隻是我們的重裝坦克夠用嗎?”
“可以啟用以前換代封存的裝備。”
“這個提議,也不是不行,隻是燃油消耗會有點大。”
“這種方式隻在硬化公路上有效,郊外全是田地,效果有限,還要避免被大規模蟹潮圍堵,蟻多咬死象。”
“是啊,碾壓的方式在城市裏效果更好,郊外不行,我們不可能把郊外地麵全部硬化。”
“還要考慮變異海蟹的酸液問題,這酸液對金屬腐蝕性不小,長時間接觸很容易造成履帶腐蝕,坦克拋錨。”
會議室內發言的聲音逐步火熱。
“各位,說到酸液,我要提一句。”
一位參會員舉手打斷討論聲發言:
“據我們調研團隊探查,這些變異生物能吞噬被它們酸液融化後的金屬酸液混合物,長時間吞噬會增加其甲殼硬度,防禦力遠超大型烏龜殼,和薄鐵板相當。”
“這種變異海蟹我們研究院稱之為‘鐵甲蟹’。”
“它們的數量在不斷增加,12.7mm以下口徑的武器對它們的殺傷力非常有限。”
會議室裏剛起了議論的苗頭,他接著道:
“包括沿海的變異海蟑螂和變異龍蝦都有這種能力,尤其是變異海蟑螂對船舶造成的腐蝕危害不容小視。”
“會對我們戰艦有影響嗎?”總指揮道。
“短時間影響不大,但腐蝕透戰艦鋼板隻是時間問題。”
“那我們的艦隊豈不是成了困獸?”
“除非能重啟船塢保養,不然難逃沉沒命運。”
“戰艦大概能支撐多久?”
“按我們觀察到的數據,結合戰艦的護甲厚度和水密艙層數,大概10至18年。”
他頓了頓,“如果變異蟑螂數量增加,堅持的時間更短。”
嘶——
會議室傳出一片吸氣聲,議論紛紛,無論是鐵甲蟹,還是戰艦問題,都如同當頭一棒。
剛才研究院專家說的情況,意味著18年以後,海麵上將不會有任何船舶。
戰艦的服役周期一般高達30至50年,正常情況下沉沒在海裏的戰艦需要上百年才會解體。
船用鋼材的性能可不低,按這個數據來看,坦克的履帶也堅持不了多久,後勤維護壓力很大。
還有鐵甲蟹的防禦力,意味著重型裝甲坦克無法壓碎它們。
“好了,對重裝坦克碾壓有建議的,可以迴去做個方案交上來,還有其他方案嗎?”總指揮敲敲桌子打斷參會人員的討論聲。
“建城牆吧!如果蟹災繼續蔓延,按我們彈藥庫存,根本擋不住,防線崩潰隻是時間問題。”
會議室的眾人沉默幾秒。
“我讚成。”
“我也讚成。”
“我也讚成,至少要保住重點城市。”
“對,沿海已經陷落,如果中部城市繼續陷落,那後果不堪設想。”
“我也讚成,雖然工程量很大,但是當下的情況沒有更好的辦法,無論是轉移群眾,還是轉移物資,還是轉移設備都是天大的難題。”
“對,以城市堡壘為基點,保障生存,逐步清理蟹潮,就算800億蟹潮全上岸,也要滅掉它們。”
“我同意,還能將城牆外的地麵全部硬化,將重裝甲坦克碾壓的效果發揮到最大。”
“可以在城牆上加裝重型起重設備,像刷牆一樣將爬上牆的變異海蟹砸下去。”
參會人員對建城牆的方案幾乎全員通過。
“同樣,對建城牆有建議的,迴去做份方案。”總指揮敲桌子道,“還有其他方案嗎?”
“總指揮,各位參會員,大家應該都發現了,我們現役的常規子彈對變異海蟹的殺傷力有限。”
議會前排的一名長者舉手說道:
“我做過調研,現役的常規子彈,想殺傷一隻變異海蟹平均需要5-10枚子彈,甚至更多。”
“而12.7mm以上的彈藥幾乎可以對蟹潮形成碾壓式的貫穿殺傷。”
“8.6mm口徑的狙擊彈能做到無視甲殼防禦一槍一隻。”
“所以我建議加大生產8.6mm口徑以上武器,甚至主要生產12.7mm的武器,全麵換裝後,我們應對蟹潮會更輕鬆。”
“我讚同換裝,但是這需要時間,無論是武器設計和還是彈藥生產都需要時間,尤其是8.6mm的彈藥儲備量很少,還沒有12.7mm的彈藥多。”
有參會員提出疑慮,這也是防線上麵臨的大難題。
“換裝沒問題,但大口徑子彈後坐力很大,隻能車載使用,對搜索任務局限性很大。”
長者微笑,“其實我的解決方案是外骨骼。”
“外骨骼?”
“你們研究的外骨骼能實戰了?”
一時間會議室內瞬間炸開鍋。
“能實戰嗎?”
“性能如何?”
長者淡然道,“能實戰,對付蟹潮足矣。”
他打開隨身電腦操作一番後對眾人介紹道:
“我們研發的外骨骼,隻是穿上會有點笨重感,不過略微訓練後就能熟練駕駛,大部分戰術動作都能做。”
“而且移動速度能達到30多碼,對戰蟹潮有速度優勢。”
“利用外骨骼,單人就能像操作常規步槍一樣輕鬆手持操控12.7mm口徑以上的槍械,甚至20mm的槍械也能手持使用。”
“所以不需要重新設計槍械,隻需要增加大口徑槍械和彈藥的產量便可。”
“換裝外骨骼後,無論是救援還是防守都容易許多,甚至全麵清理蟹潮也不是不可能。”
長者聲音中透出自信。
這時有人提問,“能批量生產嗎?性能如何?”
“能。”長者迴複,“實際上技術早已成熟,是因為能源續航問題才一直拖著。”
“動力係統我們已經能做到300kg的負重。”
“我們測試過,標準能源電池能支撐高強度戰鬥60分鍾,低負載巡航移動能維持3小時左右,雖然時間短了些,但隻要配上能源後勤車,采用換電方案,應對蟹潮沒問題。”
“還可以增加電池包來提升續航,缺陷就是電池包尺寸不小,會有些臃腫。”
長者將外骨骼的各項性能投影至會議室大屏上,仔細講解了一番。
會議室內陷入短暫的寂靜,眾人都在思考可行性,全麵換裝就要進行資源傾斜。
現階段因為蟹災爆發,生產力大打折扣,新建外骨骼生產線,隻能削減其他方向的投入。
“我讚成換裝外骨骼,我們裝甲車數量太少,大多數戰隊隻能使用皮卡作為火力部署平台,出現不小傷亡。如果換裝外骨骼,一輛車的火力能提升5倍,生存力大增。”
“我也讚成換裝,有這火力,搭配上後勤車,深入沿海去救援也沒問題,物資轉移也有保障。”
“我也讚同,無論是彈藥消耗和防線的戰士數量都能有效減少,能抽出人手去救援。”
“讚同,我看要不武器就配套為12.7mm以上的口徑的武器吧,鐵甲蟹的威脅不容小視。”
“邊境線也危機重重,同樣需要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