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改革措施疊加,直接導致賽勒格初級工業區的大裁員。
這也是賽勒格內戰的直接誘因。
根據工業區管理層的通報,在未來的一年中,超過20%的武器生產線被封存,超過60%的全職工人將會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便宜好用的臨時工。
這些即將被裁撤的工人都具有高度可替代性,隨便從外麵找一個有經驗的工人在培訓幾小時後就能上崗。
在「星聯邦」的工業體係下,所謂初級工業區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可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劃等號。
這可是真正的血汗工廠。
但如此大規模的裁員必然會產生巨大的阻力,得知自己即將被裁撤的工人們肯定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尋找了各種途徑和各種手段試圖讓自己留下。
其中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找關係。
找到負責裁員工作的人,給他好處(賄賂)。
為了保證此次大裁員能夠順利進行,工業區管理層調動了上千位聯邦警察前來壓陣。
並且動用大量算力,使用人工智能對所有在職工人進行測算和評估,從各個維度來判斷他們是否有資格留下。
主要由以下三個維度構成,工作經驗(能力\/年限),工作態度(上工率\/曆年工作評級),政治忠誠度。
工作經驗是第一因素,這代表了一個人的生產力,生產力高的自然可以留下。
工作態度其次,這代表了管理一個人的成本,如果工作態度很差,那工業區方麵肯定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去監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生產能力。
政治忠誠度是合格線,被判定為政治不忠誠的工人將會被無條件裁撤,無論他的能力多麽優秀。
但是這其中有一個問題,怎麽量化考慮?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全方位的評估一個人的各種因素,隻要算力足夠,它甚至能夠在虛擬世界建立一個人的備份,從性格和行為可以做到99%相似。
但工業區可沒有那麽大的算力,分配給單個人的算力十分少,基本不會考慮性格等抽象因素。
工作經驗比較好判斷,麵臨裁撤危機的基本上都是最基層的工人,因此隻需要考慮他們的工作年限,流水線上的工作成績(如工件合格率等),身體素質,年齡等基礎因素即可。
工作態度相對難以量化,這需要考慮到直屬上級乃至上級的上級對他們個人的評價,眾所周知,所謂工作績效不免摻雜個人情感。
這裏就存在著一定的操作空間,各個產線的生產組長掌握著很高的話語權。
當然,這些基層管理也會被更高層的管理者納入裁撤名單,麵臨失業危機,他們也需要通過各種手段保護自己。
政治忠誠度完全是主觀因素,由工業區管理層,也就是聯邦警察部門的管理者全權評判。
這是聯邦警察部門給予自己的特權。
部門管理者們可以趁著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把不順眼的人全部清理走。
而被調動來鎮壓局勢的聯邦警察部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說誰有反叛的可能性,誰就會被判定為不忠誠。
這就涉及到部門內部的鬥爭了,沒有什麽好說的。
綜上所述,三類群體在這次改革中起到關鍵作用。
工廠基層管理層,他們掌控著工人的績效評級,相當於對工人有生殺大權。
工業區管理者,他們掌控著工廠基層管理者的命,是本次改革的中堅力量。
聯邦警察部隊官員,他們有著一票否決權,雖然不能幫人辦成事,但是可以輕易地毀掉一個人。
後兩者不是普通人能接觸得到的,能夠接觸到他們的人也肯定不會被裁撤,因此可以忽略。
對於普通工人來說,工廠基層管理層成為了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工廠基層管理層有著另一個名字,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可以被稱為——工人委員會。
因此,在裁撤前夕的這段時間中,幾乎所有工廠基層管理層都被拜訪了幾十上百次,基層工人們帶著大量的禮品甚至錢財,就為了不讓自己被裁撤。
但是基層管理者們都不敢收,他們這段時間的行為也被納入了更上層的考核之中,如果太過分的話,他們也會被淘汰。
賽勒格初級工業區有著上百萬全職工人,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工廠,各種各樣不同的行業。
其中自然也孕育了大量不同的工人委員會。
工人委員會一般會按照地區和行業來劃分,一個地區的鋼鐵工人們會自發地組建鋼鐵工人委員會,並和其他地區的鋼鐵工人委員會聯合,組成更大規模的委員會。
而這些行業委員會也會蔓延至相關產業鏈的上下遊,開采石油的會和煉油的組成行業共同體,其餘產業類似。
賽勒格初級工業區的主要產業是軍工業,此次裁員的主要目標也是軍工業。
工人們不敢向發起裁員的工業區方麵發難,於是隻能將矛頭對準了其他工人。
軍工業的工人委員會組建了聯合體,開始向其餘產業的工人委員會施壓,要求他們接收數目龐大的被裁撤的軍工業工人。
“我們不能保證大家不被裁撤,但是,隻要我們團結起來,軍工業工人委員會就能保證大家至少能夠當臨時工!”
工業區大量裁撤全職工人的主要原因就是節省人工成本,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人工成本占據總成本的大頭。
這並不意味著被裁撤的全職工人會失業。
實際上,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工作的還是原來這批人,隻不過大多數工人的身份都從全職工變成了更加便宜的臨時工。
而哪怕是賽勒格初級工業區的臨時工,其待遇也要高於中部世界群的其餘基礎崗位。
因此大部分工人在看清局勢後退而求其次,就算保不住全職工人待遇,也至少要搞到一個臨時工崗位。
真正的問題來了,其餘行業都沒有問題,但軍工業的生產線被砍了20%,這意味著其就業崗位也會等比例的消失。
在改革後,軍工業沒辦法找出足夠多的崗位來容納這些被裁撤的軍工業工人。
怎麽辦呢?
去搶!
這也是賽勒格內戰的直接誘因。
根據工業區管理層的通報,在未來的一年中,超過20%的武器生產線被封存,超過60%的全職工人將會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便宜好用的臨時工。
這些即將被裁撤的工人都具有高度可替代性,隨便從外麵找一個有經驗的工人在培訓幾小時後就能上崗。
在「星聯邦」的工業體係下,所謂初級工業區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可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劃等號。
這可是真正的血汗工廠。
但如此大規模的裁員必然會產生巨大的阻力,得知自己即將被裁撤的工人們肯定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尋找了各種途徑和各種手段試圖讓自己留下。
其中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找關係。
找到負責裁員工作的人,給他好處(賄賂)。
為了保證此次大裁員能夠順利進行,工業區管理層調動了上千位聯邦警察前來壓陣。
並且動用大量算力,使用人工智能對所有在職工人進行測算和評估,從各個維度來判斷他們是否有資格留下。
主要由以下三個維度構成,工作經驗(能力\/年限),工作態度(上工率\/曆年工作評級),政治忠誠度。
工作經驗是第一因素,這代表了一個人的生產力,生產力高的自然可以留下。
工作態度其次,這代表了管理一個人的成本,如果工作態度很差,那工業區方麵肯定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去監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生產能力。
政治忠誠度是合格線,被判定為政治不忠誠的工人將會被無條件裁撤,無論他的能力多麽優秀。
但是這其中有一個問題,怎麽量化考慮?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全方位的評估一個人的各種因素,隻要算力足夠,它甚至能夠在虛擬世界建立一個人的備份,從性格和行為可以做到99%相似。
但工業區可沒有那麽大的算力,分配給單個人的算力十分少,基本不會考慮性格等抽象因素。
工作經驗比較好判斷,麵臨裁撤危機的基本上都是最基層的工人,因此隻需要考慮他們的工作年限,流水線上的工作成績(如工件合格率等),身體素質,年齡等基礎因素即可。
工作態度相對難以量化,這需要考慮到直屬上級乃至上級的上級對他們個人的評價,眾所周知,所謂工作績效不免摻雜個人情感。
這裏就存在著一定的操作空間,各個產線的生產組長掌握著很高的話語權。
當然,這些基層管理也會被更高層的管理者納入裁撤名單,麵臨失業危機,他們也需要通過各種手段保護自己。
政治忠誠度完全是主觀因素,由工業區管理層,也就是聯邦警察部門的管理者全權評判。
這是聯邦警察部門給予自己的特權。
部門管理者們可以趁著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把不順眼的人全部清理走。
而被調動來鎮壓局勢的聯邦警察部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說誰有反叛的可能性,誰就會被判定為不忠誠。
這就涉及到部門內部的鬥爭了,沒有什麽好說的。
綜上所述,三類群體在這次改革中起到關鍵作用。
工廠基層管理層,他們掌控著工人的績效評級,相當於對工人有生殺大權。
工業區管理者,他們掌控著工廠基層管理者的命,是本次改革的中堅力量。
聯邦警察部隊官員,他們有著一票否決權,雖然不能幫人辦成事,但是可以輕易地毀掉一個人。
後兩者不是普通人能接觸得到的,能夠接觸到他們的人也肯定不會被裁撤,因此可以忽略。
對於普通工人來說,工廠基層管理層成為了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工廠基層管理層有著另一個名字,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可以被稱為——工人委員會。
因此,在裁撤前夕的這段時間中,幾乎所有工廠基層管理層都被拜訪了幾十上百次,基層工人們帶著大量的禮品甚至錢財,就為了不讓自己被裁撤。
但是基層管理者們都不敢收,他們這段時間的行為也被納入了更上層的考核之中,如果太過分的話,他們也會被淘汰。
賽勒格初級工業區有著上百萬全職工人,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工廠,各種各樣不同的行業。
其中自然也孕育了大量不同的工人委員會。
工人委員會一般會按照地區和行業來劃分,一個地區的鋼鐵工人們會自發地組建鋼鐵工人委員會,並和其他地區的鋼鐵工人委員會聯合,組成更大規模的委員會。
而這些行業委員會也會蔓延至相關產業鏈的上下遊,開采石油的會和煉油的組成行業共同體,其餘產業類似。
賽勒格初級工業區的主要產業是軍工業,此次裁員的主要目標也是軍工業。
工人們不敢向發起裁員的工業區方麵發難,於是隻能將矛頭對準了其他工人。
軍工業的工人委員會組建了聯合體,開始向其餘產業的工人委員會施壓,要求他們接收數目龐大的被裁撤的軍工業工人。
“我們不能保證大家不被裁撤,但是,隻要我們團結起來,軍工業工人委員會就能保證大家至少能夠當臨時工!”
工業區大量裁撤全職工人的主要原因就是節省人工成本,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人工成本占據總成本的大頭。
這並不意味著被裁撤的全職工人會失業。
實際上,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工作的還是原來這批人,隻不過大多數工人的身份都從全職工變成了更加便宜的臨時工。
而哪怕是賽勒格初級工業區的臨時工,其待遇也要高於中部世界群的其餘基礎崗位。
因此大部分工人在看清局勢後退而求其次,就算保不住全職工人待遇,也至少要搞到一個臨時工崗位。
真正的問題來了,其餘行業都沒有問題,但軍工業的生產線被砍了20%,這意味著其就業崗位也會等比例的消失。
在改革後,軍工業沒辦法找出足夠多的崗位來容納這些被裁撤的軍工業工人。
怎麽辦呢?
去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