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海1」世界,智慧門聚集地。
第二次衝突過去了大半年。
但智慧門在迴想起當時的狀況時還是心有餘悸,他看到了漫天遍野的武裝無人機,成百上千的飛行改造體如雪花般墜落。
他仿佛迴到了數百年前的黑暗時代,那是一個無比混亂的時代。
武力不受限製,戰爭綿延不絕。
餘燼遺民不喜歡戰爭,戰爭對於生存而言毫無價值,智慧門隻想讓孩子們好好過完一生,僅此而已。
但事情還是到了最壞的那一步,邪惡的敵人毫無顧忌地展露著不加節製的惡意。
當核武器砸到聯邦艦隊頭上的那一刻,雙方就失去了和談的一切基礎。
於是,智慧門下定決心,開始全力備戰。
實際上,那一顆毀滅了聯邦艦隊的核武器還同時將智慧門聚集地島嶼的地表犁了一遍,超過10萬隻生物改造體當場隕滅,它們的軀體崩潰,基因瓦解,如同兒童橡皮泥一般散架。
島嶼上的輻射強度也隨之增長,普通餘燼人必須穿戴全套防輻射裝備才能在這種輻射環境中勉強生存(餘燼遺民的防輻射技術遠超星聯邦)。
厚重的輻射塵埃如霜般覆蓋了整個聚集地,在核武器爆炸的之後三個月,聚集地才初步在地表清理出了一片淨土。
在半年後,核武器造成的後續影響才基本消除,地表輻射強度迴歸餘燼人體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南部的「異變囚籠」地區在這段時間中毫無動作。
智慧門的老朋友們似乎隻是支援了一顆核導彈。
這也很符合這幫老東西的習性,他們的平均存活時間在千年以上,見慣了世間的風雨,在他們看來,除了自身的存續之外世間無大事。
智慧門是他們之中的異類,他對於孩子們的執著似乎超越了自己的生命。
他努力培育著一代代的餘燼人,利用宛如天神的生物技術一代代地迭代,他相信,終有一天,餘燼人能夠在這個充滿了致命輻射的世界中光明正大地生存,發展,進步。
智慧門的老朋友們都不理解他,但都對此表示支持,他們也想要看看智慧門聚集地能夠發展到什麽程度。
聚集地,地下研究區。
雖然在「星聯邦」方麵的相關報告中,艦隊士兵們已經全滅,但其實還是有不少人在核導彈的毀滅光輝下幸存。
當然,他們都經曆了過量輻射,肯定都活不長久了。
絕大部分幸存者在核爆後的一段時間內如島嶼地表的生物改造體一樣痛苦地死去,還有一小部分人被餘燼人捕獲,並被送到了研究區內,供智慧門研究。
在研究區內,共有約100位聯邦人,他們的軀體被泡在了防腐液中,一條條細小的觸手插入他們的前胸後背,為他們提供生存下去的養料。
他們的大腦被智慧門單獨存放,在耗費了幾具軀體後,智慧門依靠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堪稱恐怖的經驗,很快就摸清楚了大腦的大致構造,並找出了延續他們生命的方式。
在大半年後的現在,竟然還有三位幸運的聯邦士兵還保留著相對清醒的自我認知。
智慧門沒有用任何手段去折磨他們,也沒有對他們威逼利誘,而是像朋友,長輩一樣,與他們平等地對話。
在理論上,智慧門是有通過解剖和觀察聯邦人的大腦,直接從中提取信息的技術實力的,但他缺少相關的技術設備,以及最為關鍵的計算設備。
相比於強行破解聯邦人的大腦,對話是一種更加廉價和高效的手段。
為此,智慧門還專門為自己設計了一男一女兩具符合「星聯邦」審美的軀體,軀體是標準的黑發藍眼,加上標準的好外貌,絕對符合99%星族的審美。
從幸存者的口中,智慧門窺探到了「星聯邦」的部分現狀。
“星聯邦,其世界樹狀圖規模在15至30之間,人口過億,是一個擴張型文明。”
“技術等級為成熟級別,文明狀態未知,可能處於發展至停滯階段,大概率為緩慢發展。”
“其社會內部存在極其嚴重的不平等,「偉大星族」是該社會結構中的特權群體,人口極少,卻壟斷了社會中的絕大部分資源,特別是技術資源。”
在智慧門的評估中,「星聯邦」就是一個擴張欲望強烈的,處於上升發展期的文明。
處於這一階段的文明是最煩人的,其戰爭潛力無比強大,人口規模無比龐大,智慧門看不到通過軍事手段消滅「星聯邦」的可能性。
雖然他的技術實力遠比「星聯邦」強大,但他終究隻是一個個體,個體是無法與一整個文明相抗衡的,即使他能夠贏99次,但無法輸哪怕1次。
在這一前提下,智慧門確定了未來戰略:
“戰略遏製,將星聯邦阻擋在輻射海之外,與其保持戰略相持,等待其衰弱。”
智慧門顯然高估了星聯邦,並因此產生了嚴重的戰略誤判。
他的信源就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在第二次衝突中的艦隊士兵可都是對星聯邦極度忠誠,極度信任的群體。
他們在星聯邦本身就是特權群體,因此他們看不到聯邦內部的很多問題。
換句話來說,他們眼中的聯邦是被美化過的。
如果智慧門能夠獲得真實的信息,那他有一定可能會直接對星聯邦展開軍事行動,至少要將其從無限海世界群中驅逐。
但現實中智慧門的想法是,等待。
隻需要等待一兩百年,等到星聯邦因自身原因陷入衰弱,陷入治亂循環後,智慧門自然能夠抓準時機處理問題,一兩百年的等待對於他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於是他決定采用消極的抵抗策略,隻要星聯邦不主動進攻,他也不會去主動招惹星聯邦。
大家就這樣相安無事,最好誰也別管誰。
智慧門的策略與千孤陽司令的想法不謀而合,在這種情況下,前線竟然還真的就這麽相安無事地僵持了下去。
第二次衝突過去了大半年。
但智慧門在迴想起當時的狀況時還是心有餘悸,他看到了漫天遍野的武裝無人機,成百上千的飛行改造體如雪花般墜落。
他仿佛迴到了數百年前的黑暗時代,那是一個無比混亂的時代。
武力不受限製,戰爭綿延不絕。
餘燼遺民不喜歡戰爭,戰爭對於生存而言毫無價值,智慧門隻想讓孩子們好好過完一生,僅此而已。
但事情還是到了最壞的那一步,邪惡的敵人毫無顧忌地展露著不加節製的惡意。
當核武器砸到聯邦艦隊頭上的那一刻,雙方就失去了和談的一切基礎。
於是,智慧門下定決心,開始全力備戰。
實際上,那一顆毀滅了聯邦艦隊的核武器還同時將智慧門聚集地島嶼的地表犁了一遍,超過10萬隻生物改造體當場隕滅,它們的軀體崩潰,基因瓦解,如同兒童橡皮泥一般散架。
島嶼上的輻射強度也隨之增長,普通餘燼人必須穿戴全套防輻射裝備才能在這種輻射環境中勉強生存(餘燼遺民的防輻射技術遠超星聯邦)。
厚重的輻射塵埃如霜般覆蓋了整個聚集地,在核武器爆炸的之後三個月,聚集地才初步在地表清理出了一片淨土。
在半年後,核武器造成的後續影響才基本消除,地表輻射強度迴歸餘燼人體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南部的「異變囚籠」地區在這段時間中毫無動作。
智慧門的老朋友們似乎隻是支援了一顆核導彈。
這也很符合這幫老東西的習性,他們的平均存活時間在千年以上,見慣了世間的風雨,在他們看來,除了自身的存續之外世間無大事。
智慧門是他們之中的異類,他對於孩子們的執著似乎超越了自己的生命。
他努力培育著一代代的餘燼人,利用宛如天神的生物技術一代代地迭代,他相信,終有一天,餘燼人能夠在這個充滿了致命輻射的世界中光明正大地生存,發展,進步。
智慧門的老朋友們都不理解他,但都對此表示支持,他們也想要看看智慧門聚集地能夠發展到什麽程度。
聚集地,地下研究區。
雖然在「星聯邦」方麵的相關報告中,艦隊士兵們已經全滅,但其實還是有不少人在核導彈的毀滅光輝下幸存。
當然,他們都經曆了過量輻射,肯定都活不長久了。
絕大部分幸存者在核爆後的一段時間內如島嶼地表的生物改造體一樣痛苦地死去,還有一小部分人被餘燼人捕獲,並被送到了研究區內,供智慧門研究。
在研究區內,共有約100位聯邦人,他們的軀體被泡在了防腐液中,一條條細小的觸手插入他們的前胸後背,為他們提供生存下去的養料。
他們的大腦被智慧門單獨存放,在耗費了幾具軀體後,智慧門依靠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堪稱恐怖的經驗,很快就摸清楚了大腦的大致構造,並找出了延續他們生命的方式。
在大半年後的現在,竟然還有三位幸運的聯邦士兵還保留著相對清醒的自我認知。
智慧門沒有用任何手段去折磨他們,也沒有對他們威逼利誘,而是像朋友,長輩一樣,與他們平等地對話。
在理論上,智慧門是有通過解剖和觀察聯邦人的大腦,直接從中提取信息的技術實力的,但他缺少相關的技術設備,以及最為關鍵的計算設備。
相比於強行破解聯邦人的大腦,對話是一種更加廉價和高效的手段。
為此,智慧門還專門為自己設計了一男一女兩具符合「星聯邦」審美的軀體,軀體是標準的黑發藍眼,加上標準的好外貌,絕對符合99%星族的審美。
從幸存者的口中,智慧門窺探到了「星聯邦」的部分現狀。
“星聯邦,其世界樹狀圖規模在15至30之間,人口過億,是一個擴張型文明。”
“技術等級為成熟級別,文明狀態未知,可能處於發展至停滯階段,大概率為緩慢發展。”
“其社會內部存在極其嚴重的不平等,「偉大星族」是該社會結構中的特權群體,人口極少,卻壟斷了社會中的絕大部分資源,特別是技術資源。”
在智慧門的評估中,「星聯邦」就是一個擴張欲望強烈的,處於上升發展期的文明。
處於這一階段的文明是最煩人的,其戰爭潛力無比強大,人口規模無比龐大,智慧門看不到通過軍事手段消滅「星聯邦」的可能性。
雖然他的技術實力遠比「星聯邦」強大,但他終究隻是一個個體,個體是無法與一整個文明相抗衡的,即使他能夠贏99次,但無法輸哪怕1次。
在這一前提下,智慧門確定了未來戰略:
“戰略遏製,將星聯邦阻擋在輻射海之外,與其保持戰略相持,等待其衰弱。”
智慧門顯然高估了星聯邦,並因此產生了嚴重的戰略誤判。
他的信源就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在第二次衝突中的艦隊士兵可都是對星聯邦極度忠誠,極度信任的群體。
他們在星聯邦本身就是特權群體,因此他們看不到聯邦內部的很多問題。
換句話來說,他們眼中的聯邦是被美化過的。
如果智慧門能夠獲得真實的信息,那他有一定可能會直接對星聯邦展開軍事行動,至少要將其從無限海世界群中驅逐。
但現實中智慧門的想法是,等待。
隻需要等待一兩百年,等到星聯邦因自身原因陷入衰弱,陷入治亂循環後,智慧門自然能夠抓準時機處理問題,一兩百年的等待對於他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於是他決定采用消極的抵抗策略,隻要星聯邦不主動進攻,他也不會去主動招惹星聯邦。
大家就這樣相安無事,最好誰也別管誰。
智慧門的策略與千孤陽司令的想法不謀而合,在這種情況下,前線竟然還真的就這麽相安無事地僵持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