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袁譚堅守都昌城,結果被趙塵計謀,一夜水淹城破,不得不領軍從東門逃離。
他沒有選擇去即墨城,與沮授匯合,而是直奔東萊郡治所黃縣而去。
時間迴到兩日前,九月十二,午後。
太史慈領著三千騎兵,收了北海國和東萊郡周邊幾個小縣,便到了東萊黃縣城下。
管統聽聞趙塵大軍已然到了城前,慌慌張張出了府邸,前往城頭查看。
一路上,他憂心忡忡,黃縣城中目前隻有五千守軍,周邊小縣也沒有任何人馬可用,正關鍵門戶北海國如今自己都陷入焦灼,恐怕沒有功夫管東萊。
若是趙塵大軍至,他該如何應對?
登上城牆的那一刻,管統緊皺的眉頭瞬間就舒展開了。
“哈哈,趙塵大軍就這些人馬,還想要來攻打我東萊郡,豈不是可笑?”
一旁的護衛也說道:“還都是騎兵,攻城都用不上,豈不是白白浪費?”
管統聽之,懸在空中的心總算是放下來了。
城下的太史慈也沒有跟管統廢話,隻是依照趙塵的囑咐,打開手中的錦囊。
錦囊中言:占據要道,切斷信息。九月十四前散布消息,引誘管統出城,埋伏於陽丘山。
一旁的將士不明所以,問太史慈:“軍師錦囊何意?”
太史慈笑道:“軍師有令,必須保密,汝等且聽我安排,定然能拿下東萊郡。”
眾將士一聽能拿下東萊郡,自然功勞少不了,當即來了興趣。
“聽將軍調遣。”
隨後太史慈領軍後撤十裏,安營紮寨。
帥營帳中,太史慈徒手在地上繪製了一張黃縣簡單輿圖,用小樹枝標記出各路要道。
“爾等聽令。黃縣前往都昌城與即墨城兩個方向有要道十二處,爾等各領二十名射箭準的兄弟,分別去阻攔,任何管統放出來的斥候都不要放過,逐一擊殺。”
“是!”
將士們領命而去。
太史慈又喚來親信,在眾人耳邊輕聲說道:“想辦法假扮成管統斥候,給管統傳遞一個假消息,就說都昌城已經被張將軍擊破,袁譚無路可去,正在朝著黃縣而來。”
“將軍,不用說袁譚要求管統出城接應?”
太史慈迴道:“不必,軍師曾經說過,管統此人最在意一個忠字,袁譚若是落難,此人必然出兵相救。多說反而會讓管統有所懷疑。”
親信點了點頭,即刻出了營帳,朝著四麵八方散去。
先前的鋪墊都已經安排完畢,如今便是最重要的伏擊。
陽丘山位於黃縣西南麵約五十餘裏處,地處惤國與曲成兩縣中間,正是通往都昌城的要道。
“軍師選得好地方!”
太史慈對於陽丘山十分熟悉。
他本就是黃縣人,對於周邊地形無需言語。
陽丘山險峻,山上樹木茂盛,山北便是連接惤國與曲成兩縣的要道。
管統若是出兵營救,定然走此道。
隨即,太史慈便安排將士,到陽丘山北麵埋伏,又把城外的大營廢棄,以便讓管統更加相信袁譚戰敗的消息。
一時間,各路要道上,便出現了送信打探消息之人離奇失蹤的現象。
管統撒出去的斥候一個都沒有迴來。
次日,九月十三。
忽然有一名衣著破爛的護衛跌跌撞撞地跑到管統府邸,說有袁譚公子重要情況來報。
管統見狀,內心一驚,忙問:“袁公子所遇何事?”
護衛喘著大氣,帶著些許哭腔說道:“迴太守,公子被張遼大軍偷襲。都昌城破了,一萬兄弟死傷過半,僅剩三千餘名兄弟隨著公子逃出都昌城,如今正朝黃縣而來。”
“什麽!袁公子如今在何處?”
管統收到消息,一下子慌了神。
都昌城失守,不僅意味著袁譚大軍失利,更重要的是北海國落入趙塵之後,東萊郡將失去屏障。
若是趙塵大軍順勢大軍前來,東萊郡隻有投降一條路。
唯一的辦法便是接袁譚暫居黃縣,而後與沮授一道,阻攔趙塵大軍,或許尚可一戰。
護衛慌慌張張地說道:“袁公子已近當利,張遼大軍正窮追不舍。”
管統安撫道:“汝且安歇,等我謀劃。”
護衛剛出大門,臉上便露出了不易察覺的微笑。
此人正是太史慈親信假扮。
管統剛冷靜下來,斥候又來報,城外太史慈已經撤軍,大營空空如也。
他一聽,便明白了其中道理,太史慈定然是收到了袁譚來黃縣的消息,前去配合張遼截擊。
“不好!若是被前後夾擊,必敗無疑。”
管統急忙下令,領兵三千出城接應袁譚。
另一邊,太史慈早已埋伏在陽丘山,靜靜地等候著管統到來。
時至午後,烈日當頭。
多虧了陽丘山上那些樹木,否則早就把太史慈大軍曬地眩暈過去。
而正在趕路的管統大軍便沒了那麽好的待遇。
為了能更早些與袁譚匯合,管統一個勁地催促大軍行進。
從黃縣到陽丘山本需要一日的行程,如今僅僅半日多便已到達。
到陽丘山之時,管統大軍已然精疲力盡,甚至有些將士出現了脫水狀態。
山上的太史慈見狀,忽然明白了為何趙塵要選在此地埋伏。
管統匆忙行軍,必然快馬加鞭,到了陽丘山早已是強弩之末,絲毫沒有戰鬥力。
太史慈大軍可以以逸待勞,輕而易舉的擊敗管統。
隨著他一聲令下,早已饑渴難耐的大軍,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在一陣箭雨的掩護下,衝入管統大軍中。
管統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太史慈已經領著大軍殺到了跟前。
以步兵應對騎兵本就是最吃虧的事,加上管統大軍陣型混亂,人員疲憊,根本抵抗不了太史慈鐵騎的衝擊。
僅僅來迴三個迴合,管統三千大軍依然損失過半。
一旁的將士急忙拉著管統往迴撤。
管統都來不及指揮,隻能眼睜睜看著大軍潰敗。
可太史慈豈能放過這絕佳的機會,緊咬著管統不放。
從陽丘山奔出去五裏地,管統一個不小心馬匹被絆倒,摔了個人仰馬翻。
太史慈身邊將士隨即趕到,將刀劍架在管統脖子上。
見主帥被擒,眾將士紛紛繳械投降。
一場埋伏在太史慈大軍全勝情況下收了場。
而後,太史慈押著管統迴到東萊郡,逼迫著城內守將開城門。
城內將士見太守被擒,也乖乖開了城門。
至此,東萊郡也順利落入趙塵手中。
可太史慈進城,還沒來得及休息,便收到了趙塵送來的書信。
他沒有選擇去即墨城,與沮授匯合,而是直奔東萊郡治所黃縣而去。
時間迴到兩日前,九月十二,午後。
太史慈領著三千騎兵,收了北海國和東萊郡周邊幾個小縣,便到了東萊黃縣城下。
管統聽聞趙塵大軍已然到了城前,慌慌張張出了府邸,前往城頭查看。
一路上,他憂心忡忡,黃縣城中目前隻有五千守軍,周邊小縣也沒有任何人馬可用,正關鍵門戶北海國如今自己都陷入焦灼,恐怕沒有功夫管東萊。
若是趙塵大軍至,他該如何應對?
登上城牆的那一刻,管統緊皺的眉頭瞬間就舒展開了。
“哈哈,趙塵大軍就這些人馬,還想要來攻打我東萊郡,豈不是可笑?”
一旁的護衛也說道:“還都是騎兵,攻城都用不上,豈不是白白浪費?”
管統聽之,懸在空中的心總算是放下來了。
城下的太史慈也沒有跟管統廢話,隻是依照趙塵的囑咐,打開手中的錦囊。
錦囊中言:占據要道,切斷信息。九月十四前散布消息,引誘管統出城,埋伏於陽丘山。
一旁的將士不明所以,問太史慈:“軍師錦囊何意?”
太史慈笑道:“軍師有令,必須保密,汝等且聽我安排,定然能拿下東萊郡。”
眾將士一聽能拿下東萊郡,自然功勞少不了,當即來了興趣。
“聽將軍調遣。”
隨後太史慈領軍後撤十裏,安營紮寨。
帥營帳中,太史慈徒手在地上繪製了一張黃縣簡單輿圖,用小樹枝標記出各路要道。
“爾等聽令。黃縣前往都昌城與即墨城兩個方向有要道十二處,爾等各領二十名射箭準的兄弟,分別去阻攔,任何管統放出來的斥候都不要放過,逐一擊殺。”
“是!”
將士們領命而去。
太史慈又喚來親信,在眾人耳邊輕聲說道:“想辦法假扮成管統斥候,給管統傳遞一個假消息,就說都昌城已經被張將軍擊破,袁譚無路可去,正在朝著黃縣而來。”
“將軍,不用說袁譚要求管統出城接應?”
太史慈迴道:“不必,軍師曾經說過,管統此人最在意一個忠字,袁譚若是落難,此人必然出兵相救。多說反而會讓管統有所懷疑。”
親信點了點頭,即刻出了營帳,朝著四麵八方散去。
先前的鋪墊都已經安排完畢,如今便是最重要的伏擊。
陽丘山位於黃縣西南麵約五十餘裏處,地處惤國與曲成兩縣中間,正是通往都昌城的要道。
“軍師選得好地方!”
太史慈對於陽丘山十分熟悉。
他本就是黃縣人,對於周邊地形無需言語。
陽丘山險峻,山上樹木茂盛,山北便是連接惤國與曲成兩縣的要道。
管統若是出兵營救,定然走此道。
隨即,太史慈便安排將士,到陽丘山北麵埋伏,又把城外的大營廢棄,以便讓管統更加相信袁譚戰敗的消息。
一時間,各路要道上,便出現了送信打探消息之人離奇失蹤的現象。
管統撒出去的斥候一個都沒有迴來。
次日,九月十三。
忽然有一名衣著破爛的護衛跌跌撞撞地跑到管統府邸,說有袁譚公子重要情況來報。
管統見狀,內心一驚,忙問:“袁公子所遇何事?”
護衛喘著大氣,帶著些許哭腔說道:“迴太守,公子被張遼大軍偷襲。都昌城破了,一萬兄弟死傷過半,僅剩三千餘名兄弟隨著公子逃出都昌城,如今正朝黃縣而來。”
“什麽!袁公子如今在何處?”
管統收到消息,一下子慌了神。
都昌城失守,不僅意味著袁譚大軍失利,更重要的是北海國落入趙塵之後,東萊郡將失去屏障。
若是趙塵大軍順勢大軍前來,東萊郡隻有投降一條路。
唯一的辦法便是接袁譚暫居黃縣,而後與沮授一道,阻攔趙塵大軍,或許尚可一戰。
護衛慌慌張張地說道:“袁公子已近當利,張遼大軍正窮追不舍。”
管統安撫道:“汝且安歇,等我謀劃。”
護衛剛出大門,臉上便露出了不易察覺的微笑。
此人正是太史慈親信假扮。
管統剛冷靜下來,斥候又來報,城外太史慈已經撤軍,大營空空如也。
他一聽,便明白了其中道理,太史慈定然是收到了袁譚來黃縣的消息,前去配合張遼截擊。
“不好!若是被前後夾擊,必敗無疑。”
管統急忙下令,領兵三千出城接應袁譚。
另一邊,太史慈早已埋伏在陽丘山,靜靜地等候著管統到來。
時至午後,烈日當頭。
多虧了陽丘山上那些樹木,否則早就把太史慈大軍曬地眩暈過去。
而正在趕路的管統大軍便沒了那麽好的待遇。
為了能更早些與袁譚匯合,管統一個勁地催促大軍行進。
從黃縣到陽丘山本需要一日的行程,如今僅僅半日多便已到達。
到陽丘山之時,管統大軍已然精疲力盡,甚至有些將士出現了脫水狀態。
山上的太史慈見狀,忽然明白了為何趙塵要選在此地埋伏。
管統匆忙行軍,必然快馬加鞭,到了陽丘山早已是強弩之末,絲毫沒有戰鬥力。
太史慈大軍可以以逸待勞,輕而易舉的擊敗管統。
隨著他一聲令下,早已饑渴難耐的大軍,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在一陣箭雨的掩護下,衝入管統大軍中。
管統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太史慈已經領著大軍殺到了跟前。
以步兵應對騎兵本就是最吃虧的事,加上管統大軍陣型混亂,人員疲憊,根本抵抗不了太史慈鐵騎的衝擊。
僅僅來迴三個迴合,管統三千大軍依然損失過半。
一旁的將士急忙拉著管統往迴撤。
管統都來不及指揮,隻能眼睜睜看著大軍潰敗。
可太史慈豈能放過這絕佳的機會,緊咬著管統不放。
從陽丘山奔出去五裏地,管統一個不小心馬匹被絆倒,摔了個人仰馬翻。
太史慈身邊將士隨即趕到,將刀劍架在管統脖子上。
見主帥被擒,眾將士紛紛繳械投降。
一場埋伏在太史慈大軍全勝情況下收了場。
而後,太史慈押著管統迴到東萊郡,逼迫著城內守將開城門。
城內將士見太守被擒,也乖乖開了城門。
至此,東萊郡也順利落入趙塵手中。
可太史慈進城,還沒來得及休息,便收到了趙塵送來的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