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來碗心靈雞湯
琳琅幻境:穿越大唐重振家族榮耀 作者:文亦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時,崔縣丞突然想到什麽,問道:
“季大人,這大過年的,咋突然蹦出個剿匪的戲碼來?是不是朝廷那邊有啥新動向?”
季正洋聳了聳肩,表示無奈:
“這個嘛,我也是一頭霧水。不過,不管啥原因,咱們得繃緊神經,隨時準備戰鬥。畢竟,清風縣的平安,可都拴在咱們這群人身上呢。”
眾人點頭稱是,氣氛逐漸變得嚴肅起來。
季正洋卻突然話鋒一轉,笑道:
“好了,大家別這麽緊張嘛!來來來,先吃飯,吃飽了才有力氣剿匪嘛!”
一句話逗得大家都笑了起來,氣氛頓時輕鬆了不少。
說到這剿匪的事,還得從年前季正洋催繳稅銀,把王老爺抓走那檔子事說起。
當時,王家夫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跑去找中書令大人岑文本求援。
可惜啊,岑大人雖然位高權重,但“縣官不如現管”,加上沒個正當理由出手相助,這事兒就這麽不了了之了。
不過,岑大人雖然沒出手,可心裏可沒忘了這茬。
他把季正洋這小子的名字記在了小本本上,尋思著日後得找個機會好好敲打敲打他。
這不,正打著瞌睡呢,就有人送來個軟枕頭,真是湊巧又順心。
嶺南那邊猖縣縣令送來一份求援文書,說貓兒山的山匪又開始作亂了,求中書令大人出兵剿匪。
岑文本一看,這不正好嘛!
就順水推舟,上奏朝廷說清風縣令季正洋能力出眾,讓他去貓兒山剿匪。
那日,皇上正在禦書房裏和李治品茶議事,突然看到中書令岑文本的奏折,眉頭不禁一皺。
“岑大人奏報,貓兒山匪患猖獗,需派兵剿匪,並特意提到清風縣令能力出眾,堪當此任。”
皇上放下奏折,輕輕敲了敲龍書案。
李治放下茶杯,沉思片刻後道:
“貓兒山匪患,兒臣也有所耳聞。
不過,那貓兒山不是在清風縣東北與猖縣的交界處嗎?
盜匪騷擾的也多是猖縣和柳州一帶。
按常理說,這剿匪之事應該由猖縣負責,清風縣似乎並無直接關聯。
而且,據兒臣所知,岑大人與猖縣縣令之前已聯合剿匪兩次,皆因山中地形複雜無功而返。
此次為何又特意推薦清風縣來剿匪,這其中是否有何隱情?”
皇上微微點頭,迴憶道:
“那清風縣令確實有些本事。
但此前中秋宮宴,竟然進獻斷爪龍杯,犯下如此大錯!朕才將他貶到嶺南清風縣。”
李治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提議道:
“父皇,不如就派那縣令去試試,正好看看他的能力如何,能否勝任這一縣的父母官。”
皇上聽後覺得有理,便說道:
“嗯,那就這麽定了。你暗中關注此事,看看事態如何發展。同時,也查查是不是岑文本故意刁難那縣令。”
“兒臣遵旨!”李治恭敬地答道。
不久,岑文本收到了朝廷的迴複,隻有簡單的四個字:
“酌情處置”。
他心中大喜,看來朝廷對此事並不打算深究,任由自己發揮。
這下好了,剿匪這個燙手山芋,季縣令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岑文本心中暗自得意,終於有機會好好教訓一下那個不識抬舉的季縣令了。
此時此刻的清風縣衙。
可謂是愁雲慘淡,哀嚎連連。
“老大,這可如何是好?讓我們去剿匪,這不是趕著鴨子上架嘛!”
縣丞崔知溫那張臉比哭還難看,就差沒擠出幾滴眼淚了。
“是啊,老大!咱們這點人馬,去了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呢!”
一衙役也是愁眉苦臉地嚷嚷。
“要不,讓‘鯊魚’去把山上的匪首給綁了?”
有人出了個主意。
“呸!”
鯊魚一聽,眼睛瞪得老大,
“我鯊魚在海上那是如魚得水,這貓兒山,我可是旱鴨子一個,上山剿匪?這我可不在行!”
眾人一聽,頓時泄了氣,看來這個主意也不靠譜。
季正洋坐在堂上,一拍桌子,大聲喝道:
“都給我閉嘴!
看看你們一個個那慫樣,幾個小毛賊就把你們嚇成這樣?”
天塌下來有本縣頂著,你們怕個啥?
再說了,本縣也沒說帶著你們去剿匪啊!”
眾衙役一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裏稍微踏實了點。
“這貓兒山的盜匪,你們了解多少啊?”
季正洋瞅瞅兩旁站著的衙役們,問道。
眾人一聽,都低下了頭,誰也沒敢吭聲。
“嘿嘿,我知道!”
突然,一衙役挺直了身子站了出來。
“小的以前去過猖縣幾趟,對貓兒山上的盜匪也略知一二。”那衙役開始娓娓道來。
“聽說啊,這貓兒山的大當家,原本是個軍營裏的都尉,武藝高強得很。
後來不知道怎麽的,犯了事被趕出了軍中。
迴到猖縣後,想好好種田過日子。
可惜啊,那些大戶人家可沒放過他,經常欺負他,種的糧食都不夠交租,一家人餓得跟什麽似的。
於是,他一咬牙,一跺腳,就上山當了土匪,沒想到,這一當還當上了大當家,真是世事難料!”
“不過啊,”
縣丞崔知溫接過話茬,補充道,
“聽說這貓兒山的大當家還算有良心,他們從不禍害百姓,隻搶那些大戶人家和路過的官商。”
季正洋聽後,點了點頭,若有所思道:
“這麽說來,這幫山匪也並非十惡不赦之徒,還有挽迴的餘地。”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發話道:
“這樣,本縣打算寫一封信給貓兒山的大當家。誰願意跑一趟,把這信送過去?事成之後,本官必有重賞!”
一衙役聞言,眼睛一亮,急忙問道:
“老大,您還認識那山匪大當家呢?”
季正洋微微一笑,故作神秘地說:
“嗯,本官曾與他有過一些交情,說不定他接到信後,就會帶著手下下山投降呢。”
那衙役一聽,頓時來了精神,拍了拍胸脯道:
“那我去!這差事我接了!”
季正洋點了點頭,吩咐道:
“好,筆墨伺候。”
其實,他心裏清楚,自己哪裏會認識什麽山匪大當家,這麽說隻是為了給大家鼓鼓勁,減輕一下他們的恐懼感。
在迴來的路上,季正洋已經想好了對策。
他記得前世曾讀過明朝王陽明的剿匪事跡,尤其是那篇《告諭巢賊書》,簡直就是剿匪的經典之作。
王陽明以理服人,用一封書信就讓土匪紛紛投降,這種智慧讓季正洋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今,他打算借鑒王陽明的做法,給貓兒山的土匪也送上一碗心靈“雞湯”。
於是,他鋪開紙張,開始提筆寫信。
“季大人,這大過年的,咋突然蹦出個剿匪的戲碼來?是不是朝廷那邊有啥新動向?”
季正洋聳了聳肩,表示無奈:
“這個嘛,我也是一頭霧水。不過,不管啥原因,咱們得繃緊神經,隨時準備戰鬥。畢竟,清風縣的平安,可都拴在咱們這群人身上呢。”
眾人點頭稱是,氣氛逐漸變得嚴肅起來。
季正洋卻突然話鋒一轉,笑道:
“好了,大家別這麽緊張嘛!來來來,先吃飯,吃飽了才有力氣剿匪嘛!”
一句話逗得大家都笑了起來,氣氛頓時輕鬆了不少。
說到這剿匪的事,還得從年前季正洋催繳稅銀,把王老爺抓走那檔子事說起。
當時,王家夫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跑去找中書令大人岑文本求援。
可惜啊,岑大人雖然位高權重,但“縣官不如現管”,加上沒個正當理由出手相助,這事兒就這麽不了了之了。
不過,岑大人雖然沒出手,可心裏可沒忘了這茬。
他把季正洋這小子的名字記在了小本本上,尋思著日後得找個機會好好敲打敲打他。
這不,正打著瞌睡呢,就有人送來個軟枕頭,真是湊巧又順心。
嶺南那邊猖縣縣令送來一份求援文書,說貓兒山的山匪又開始作亂了,求中書令大人出兵剿匪。
岑文本一看,這不正好嘛!
就順水推舟,上奏朝廷說清風縣令季正洋能力出眾,讓他去貓兒山剿匪。
那日,皇上正在禦書房裏和李治品茶議事,突然看到中書令岑文本的奏折,眉頭不禁一皺。
“岑大人奏報,貓兒山匪患猖獗,需派兵剿匪,並特意提到清風縣令能力出眾,堪當此任。”
皇上放下奏折,輕輕敲了敲龍書案。
李治放下茶杯,沉思片刻後道:
“貓兒山匪患,兒臣也有所耳聞。
不過,那貓兒山不是在清風縣東北與猖縣的交界處嗎?
盜匪騷擾的也多是猖縣和柳州一帶。
按常理說,這剿匪之事應該由猖縣負責,清風縣似乎並無直接關聯。
而且,據兒臣所知,岑大人與猖縣縣令之前已聯合剿匪兩次,皆因山中地形複雜無功而返。
此次為何又特意推薦清風縣來剿匪,這其中是否有何隱情?”
皇上微微點頭,迴憶道:
“那清風縣令確實有些本事。
但此前中秋宮宴,竟然進獻斷爪龍杯,犯下如此大錯!朕才將他貶到嶺南清風縣。”
李治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提議道:
“父皇,不如就派那縣令去試試,正好看看他的能力如何,能否勝任這一縣的父母官。”
皇上聽後覺得有理,便說道:
“嗯,那就這麽定了。你暗中關注此事,看看事態如何發展。同時,也查查是不是岑文本故意刁難那縣令。”
“兒臣遵旨!”李治恭敬地答道。
不久,岑文本收到了朝廷的迴複,隻有簡單的四個字:
“酌情處置”。
他心中大喜,看來朝廷對此事並不打算深究,任由自己發揮。
這下好了,剿匪這個燙手山芋,季縣令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岑文本心中暗自得意,終於有機會好好教訓一下那個不識抬舉的季縣令了。
此時此刻的清風縣衙。
可謂是愁雲慘淡,哀嚎連連。
“老大,這可如何是好?讓我們去剿匪,這不是趕著鴨子上架嘛!”
縣丞崔知溫那張臉比哭還難看,就差沒擠出幾滴眼淚了。
“是啊,老大!咱們這點人馬,去了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呢!”
一衙役也是愁眉苦臉地嚷嚷。
“要不,讓‘鯊魚’去把山上的匪首給綁了?”
有人出了個主意。
“呸!”
鯊魚一聽,眼睛瞪得老大,
“我鯊魚在海上那是如魚得水,這貓兒山,我可是旱鴨子一個,上山剿匪?這我可不在行!”
眾人一聽,頓時泄了氣,看來這個主意也不靠譜。
季正洋坐在堂上,一拍桌子,大聲喝道:
“都給我閉嘴!
看看你們一個個那慫樣,幾個小毛賊就把你們嚇成這樣?”
天塌下來有本縣頂著,你們怕個啥?
再說了,本縣也沒說帶著你們去剿匪啊!”
眾衙役一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裏稍微踏實了點。
“這貓兒山的盜匪,你們了解多少啊?”
季正洋瞅瞅兩旁站著的衙役們,問道。
眾人一聽,都低下了頭,誰也沒敢吭聲。
“嘿嘿,我知道!”
突然,一衙役挺直了身子站了出來。
“小的以前去過猖縣幾趟,對貓兒山上的盜匪也略知一二。”那衙役開始娓娓道來。
“聽說啊,這貓兒山的大當家,原本是個軍營裏的都尉,武藝高強得很。
後來不知道怎麽的,犯了事被趕出了軍中。
迴到猖縣後,想好好種田過日子。
可惜啊,那些大戶人家可沒放過他,經常欺負他,種的糧食都不夠交租,一家人餓得跟什麽似的。
於是,他一咬牙,一跺腳,就上山當了土匪,沒想到,這一當還當上了大當家,真是世事難料!”
“不過啊,”
縣丞崔知溫接過話茬,補充道,
“聽說這貓兒山的大當家還算有良心,他們從不禍害百姓,隻搶那些大戶人家和路過的官商。”
季正洋聽後,點了點頭,若有所思道:
“這麽說來,這幫山匪也並非十惡不赦之徒,還有挽迴的餘地。”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發話道:
“這樣,本縣打算寫一封信給貓兒山的大當家。誰願意跑一趟,把這信送過去?事成之後,本官必有重賞!”
一衙役聞言,眼睛一亮,急忙問道:
“老大,您還認識那山匪大當家呢?”
季正洋微微一笑,故作神秘地說:
“嗯,本官曾與他有過一些交情,說不定他接到信後,就會帶著手下下山投降呢。”
那衙役一聽,頓時來了精神,拍了拍胸脯道:
“那我去!這差事我接了!”
季正洋點了點頭,吩咐道:
“好,筆墨伺候。”
其實,他心裏清楚,自己哪裏會認識什麽山匪大當家,這麽說隻是為了給大家鼓鼓勁,減輕一下他們的恐懼感。
在迴來的路上,季正洋已經想好了對策。
他記得前世曾讀過明朝王陽明的剿匪事跡,尤其是那篇《告諭巢賊書》,簡直就是剿匪的經典之作。
王陽明以理服人,用一封書信就讓土匪紛紛投降,這種智慧讓季正洋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今,他打算借鑒王陽明的做法,給貓兒山的土匪也送上一碗心靈“雞湯”。
於是,他鋪開紙張,開始提筆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