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初衷是為了菊花
琳琅幻境:穿越大唐重振家族榮耀 作者:文亦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季正洋在工地上又細細轉悠了一圈。
看著那些忙碌的身影,聽著敲打磚石的聲音,心裏踏實了不少。
他點了點頭,對旁邊的崔知溫說:
“看來這邊都安排得不錯,咱們可以放心了。”
崔知溫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迴應:
“是啊,有你在,這清風縣可是越來越有生氣了。”
“知溫,咱們去學堂看看吧。”
季正洋提議道。
崔知溫一聽,也來了興致:
“好啊,我早就想去看看了。”
兩人並肩而行,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來到了學堂前。
學堂坐落在縣城的一角,是季正洋按照現代學校的模樣新修建的。
從遠處望去,青磚紅瓦,簷角飛揚,顯得古樸又大氣。
大門上懸掛著一塊木匾,上麵寫著“清風學堂”四個大字,字跡蒼勁有力。
季正洋見學院門口站著一群人,其中崔老爺一身長衫,頭發梳得整整齊齊。
臉色雖仍有些蒼白,但精神已經好了許多。
他心中不禁感到欣慰。
季正洋快走幾步,上前扶住崔老爺,關切地問道:
“崔老爺,您的身體可好些了?”
崔老爺笑了笑,拍了拍季正洋的手背,說道:
“季大人,你放心吧,我這把老骨頭還硬朗著呢。再說了,這學堂建好了,我可得好好教孩子們識字念書。”
季正洋鬆了口氣,笑道:
“那就好,那就好。您可是咱學堂的頂梁柱,可得好好保重身體啊。”
書生臉上堆滿了笑容:
“季大人,你可算是來了!我們可都等得急不可耐了,這新學堂究竟是個啥樣,快帶我們進去瞧瞧吧!”
季正洋笑著點頭。
他揮手示意大家跟隨,一邊走一邊介紹:
“這學堂啊,既保留了古風,又融入了新元素,保準你們看了滿意。”
說話間,眾人已經走進了學堂。
大堂內寬敞明亮,一排排整齊的桌椅擺放得井井有條。牆上掛著幾幅字畫,給整個學堂增添了幾分文雅之氣。
崔老爺環顧四周,不住地點頭稱讚:
“好!好!真是太好了!這學堂修得既大氣又實用,季大人可真是厲害啊!”
“哎呀,這學堂真是不錯。”
書生感歎道,
“看看這設施,看看這環境,咱們清風縣的孩子們可有福氣了。”
崔知溫好奇地圍著課桌轉了轉,摸了摸,不禁開口問道:
“季大人,這是何物啊?”
季正洋嘿嘿一笑,解釋道:
“這是課桌,學生們上課時坐在這兒,聽課效果會更好。”
崔知溫聽了,微微皺眉:
“坐著上課,這似乎與禮製不符啊?”
季正洋微微一笑,耐心解釋:
“崔大人,時代在進步,禮製也要與時俱進嘛。
想當初春秋戰國,人們讀書用的是刻刀和竹片,現在則用紙張和錦帛。
坐著聽課,不僅舒服,還能避免跪坐久了腿骨疼痛。
崔大人,您是不是陰雨天也會覺得腿腳不舒服啊?”
崔知溫摸了摸胡須,點了點頭:
“你說得有道理,我確實有過這種感覺。”
季正洋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幾個大字:
“與時俱進,學以致用。”
他轉頭對眾人說:
“這黑板和粉筆,都是教學的好幫手。
黑板是用水泥刷製的,塗上黑漆就成了。
粉筆是石膏和粘土混合製成的,用來寫字特別方便。
如果寫錯了,還可以用黑板刷擦掉重寫。”
崔知溫好奇地湊近看了看黑板和粉筆,又摸了摸黑板刷,眼睛一亮:
“季大人,這黑板和粉筆真是妙極!
如此一來,筆墨紙硯的開支能省下不少呢。
夫子們授課時,也能更加得心應手。”
季正洋一拍腦門,恍然大悟道:
“哎呀,崔大人提醒得對,我怎麽把紙給忘了。”
說起這紙啊,季正洋可是有一肚子話要說。
現在是大唐貞觀年間,造紙術雖然早已有之,但紙的質量和價格,還是有點兒不盡如人意。
他記得西漢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
到了東漢蔡倫那會兒,雖然對造紙工藝進行了改進,但現在的紙還是貴得要命。
一張普通的麻紙就得花上20文錢!
這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別說窮苦人家,就連皇宮裏,妃子們屙完屎都是用竹片刮屁股!
季正洋穿越而來,自然不能滿足於這種現狀。
他記得剛到嶺南時,為了解決自己的“菊花之憂”,就開了個小型造紙廠。
那時候,他的初衷可簡單得很,就是為了能有個好點的紙來擦屁股,保護他那嬌嫩的菊花。
畢竟啊,痔瘡之苦可不是鬧著玩的。
從古至今,這玩意兒就像個不死的小強,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季正洋可不想因為這事兒,讓自己後半輩子都活在痛不欲生之中。
所以說啊,這造紙術他得好好琢磨琢磨,爭取造出既便宜又好用的紙來。
這樣一來,不僅能解決大家的“菊花之憂”,還能讓更多人用得起紙,學習起來也更加方便了。
造紙這事兒,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
說穿了,就是把植物裏的纖維素給提取出來,然後用木板從紙漿裏一抄,嘿,紙就出來了。
這原理,從蔡倫那會兒起,近兩千年了都沒變過。
季正洋能做的,也就是換換原料,試試不同的材料。
但提起材料,那可真是五花八門。
什麽苧麻、大麻、亞麻、黃麻的根莖,各種樹皮,還有竹子、蘆葦杆啥的,都能用。
“看來得挨個試試看了。”
季正洋心裏琢磨著,轉頭找到了對采購挺在行的大當家,
“大當家,咱得收點草木來!”
大當家一聽,眼睛頓時就亮了,
“老大,您吩咐,我立馬就去辦!”
他可真憋壞了,好久都沒出門溜達了。
季正洋看他那興奮樣兒,忍不住笑道:
“你別這麽看著我,我沒瘋。
你想想,自從我來了清風縣,哪次買賣虧過?”
大當家一聽這話,臉色就跟調色盤似的,一會兒紅一會兒綠。
他心想:“這還沒瘋?收草木這種事兒都幹出來了!”
但他一想,季正洋之前幹的那些事兒,哪次不是看似離譜,最後卻都賺得盆滿缽滿。
從招安山匪到造水泥,哪次不是讓人跌破眼鏡?
季正洋看他那糾結樣兒,就笑道:
“放心吧,大當家,這是老神仙教我的方法。
要是成了,將來能給我們帶來十倍甚至千倍的迴報!”
大當家一聽“老神仙”三個字,立馬就安心了,
“老大,您放心,這事兒我一定給您辦妥。”
大當家一拍胸脯,
“您說,咱怎麽收?”
看著那些忙碌的身影,聽著敲打磚石的聲音,心裏踏實了不少。
他點了點頭,對旁邊的崔知溫說:
“看來這邊都安排得不錯,咱們可以放心了。”
崔知溫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迴應:
“是啊,有你在,這清風縣可是越來越有生氣了。”
“知溫,咱們去學堂看看吧。”
季正洋提議道。
崔知溫一聽,也來了興致:
“好啊,我早就想去看看了。”
兩人並肩而行,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來到了學堂前。
學堂坐落在縣城的一角,是季正洋按照現代學校的模樣新修建的。
從遠處望去,青磚紅瓦,簷角飛揚,顯得古樸又大氣。
大門上懸掛著一塊木匾,上麵寫著“清風學堂”四個大字,字跡蒼勁有力。
季正洋見學院門口站著一群人,其中崔老爺一身長衫,頭發梳得整整齊齊。
臉色雖仍有些蒼白,但精神已經好了許多。
他心中不禁感到欣慰。
季正洋快走幾步,上前扶住崔老爺,關切地問道:
“崔老爺,您的身體可好些了?”
崔老爺笑了笑,拍了拍季正洋的手背,說道:
“季大人,你放心吧,我這把老骨頭還硬朗著呢。再說了,這學堂建好了,我可得好好教孩子們識字念書。”
季正洋鬆了口氣,笑道:
“那就好,那就好。您可是咱學堂的頂梁柱,可得好好保重身體啊。”
書生臉上堆滿了笑容:
“季大人,你可算是來了!我們可都等得急不可耐了,這新學堂究竟是個啥樣,快帶我們進去瞧瞧吧!”
季正洋笑著點頭。
他揮手示意大家跟隨,一邊走一邊介紹:
“這學堂啊,既保留了古風,又融入了新元素,保準你們看了滿意。”
說話間,眾人已經走進了學堂。
大堂內寬敞明亮,一排排整齊的桌椅擺放得井井有條。牆上掛著幾幅字畫,給整個學堂增添了幾分文雅之氣。
崔老爺環顧四周,不住地點頭稱讚:
“好!好!真是太好了!這學堂修得既大氣又實用,季大人可真是厲害啊!”
“哎呀,這學堂真是不錯。”
書生感歎道,
“看看這設施,看看這環境,咱們清風縣的孩子們可有福氣了。”
崔知溫好奇地圍著課桌轉了轉,摸了摸,不禁開口問道:
“季大人,這是何物啊?”
季正洋嘿嘿一笑,解釋道:
“這是課桌,學生們上課時坐在這兒,聽課效果會更好。”
崔知溫聽了,微微皺眉:
“坐著上課,這似乎與禮製不符啊?”
季正洋微微一笑,耐心解釋:
“崔大人,時代在進步,禮製也要與時俱進嘛。
想當初春秋戰國,人們讀書用的是刻刀和竹片,現在則用紙張和錦帛。
坐著聽課,不僅舒服,還能避免跪坐久了腿骨疼痛。
崔大人,您是不是陰雨天也會覺得腿腳不舒服啊?”
崔知溫摸了摸胡須,點了點頭:
“你說得有道理,我確實有過這種感覺。”
季正洋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幾個大字:
“與時俱進,學以致用。”
他轉頭對眾人說:
“這黑板和粉筆,都是教學的好幫手。
黑板是用水泥刷製的,塗上黑漆就成了。
粉筆是石膏和粘土混合製成的,用來寫字特別方便。
如果寫錯了,還可以用黑板刷擦掉重寫。”
崔知溫好奇地湊近看了看黑板和粉筆,又摸了摸黑板刷,眼睛一亮:
“季大人,這黑板和粉筆真是妙極!
如此一來,筆墨紙硯的開支能省下不少呢。
夫子們授課時,也能更加得心應手。”
季正洋一拍腦門,恍然大悟道:
“哎呀,崔大人提醒得對,我怎麽把紙給忘了。”
說起這紙啊,季正洋可是有一肚子話要說。
現在是大唐貞觀年間,造紙術雖然早已有之,但紙的質量和價格,還是有點兒不盡如人意。
他記得西漢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
到了東漢蔡倫那會兒,雖然對造紙工藝進行了改進,但現在的紙還是貴得要命。
一張普通的麻紙就得花上20文錢!
這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別說窮苦人家,就連皇宮裏,妃子們屙完屎都是用竹片刮屁股!
季正洋穿越而來,自然不能滿足於這種現狀。
他記得剛到嶺南時,為了解決自己的“菊花之憂”,就開了個小型造紙廠。
那時候,他的初衷可簡單得很,就是為了能有個好點的紙來擦屁股,保護他那嬌嫩的菊花。
畢竟啊,痔瘡之苦可不是鬧著玩的。
從古至今,這玩意兒就像個不死的小強,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季正洋可不想因為這事兒,讓自己後半輩子都活在痛不欲生之中。
所以說啊,這造紙術他得好好琢磨琢磨,爭取造出既便宜又好用的紙來。
這樣一來,不僅能解決大家的“菊花之憂”,還能讓更多人用得起紙,學習起來也更加方便了。
造紙這事兒,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
說穿了,就是把植物裏的纖維素給提取出來,然後用木板從紙漿裏一抄,嘿,紙就出來了。
這原理,從蔡倫那會兒起,近兩千年了都沒變過。
季正洋能做的,也就是換換原料,試試不同的材料。
但提起材料,那可真是五花八門。
什麽苧麻、大麻、亞麻、黃麻的根莖,各種樹皮,還有竹子、蘆葦杆啥的,都能用。
“看來得挨個試試看了。”
季正洋心裏琢磨著,轉頭找到了對采購挺在行的大當家,
“大當家,咱得收點草木來!”
大當家一聽,眼睛頓時就亮了,
“老大,您吩咐,我立馬就去辦!”
他可真憋壞了,好久都沒出門溜達了。
季正洋看他那興奮樣兒,忍不住笑道:
“你別這麽看著我,我沒瘋。
你想想,自從我來了清風縣,哪次買賣虧過?”
大當家一聽這話,臉色就跟調色盤似的,一會兒紅一會兒綠。
他心想:“這還沒瘋?收草木這種事兒都幹出來了!”
但他一想,季正洋之前幹的那些事兒,哪次不是看似離譜,最後卻都賺得盆滿缽滿。
從招安山匪到造水泥,哪次不是讓人跌破眼鏡?
季正洋看他那糾結樣兒,就笑道:
“放心吧,大當家,這是老神仙教我的方法。
要是成了,將來能給我們帶來十倍甚至千倍的迴報!”
大當家一聽“老神仙”三個字,立馬就安心了,
“老大,您放心,這事兒我一定給您辦妥。”
大當家一拍胸脯,
“您說,咱怎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