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楓實在無語,隻好包起無色琉璃進了煉丹室。
原來他想做水銀溫度計!因為他不會製作玻璃,隻能退而求其次,才用的無色琉璃。
而細鐵絲是用來做溫度計的毛細管,毛細管越細,精度就越高。這也是當初在上一世的那場全民大狂歡時,隔離在家窮極無聊,研究起床頭放置的溫度計,才知道怎樣土法製作。
至於水銀,煉丹室裏有的是。
而且煉丹室裏不僅有水銀,還有爐子,聽白雲子說爐溫還能融化鐵水。這都是製作溫度計的必要工具和條件,至於實在沒有的,則想辦法用其他方式湊合。
第一步:將無色琉璃敲碎,鋪於開模的坩堝之中。
第二步:坩堝置於煉丹爐,鼓風加熱,煉製、融化琉璃。
第三步:用火鉗取出坩堝,繼續添加碎琉璃,直至模具融滿。
第四步:製作中空毛細孔琉璃管。先取出坩堝,待琉璃逐漸冷卻到軟化,壓入鐵絲,待形成的斷口逐漸融合,繼續冷卻到半硬化,此時再從一側抽出鐵絲,趁熱剪斷琉璃管兩端,製成中空均勻的毛細孔琉璃管。此步重複試製,直至功成。而之所以用鐵絲,是因陳楓擔心金絲銀絲太軟,導致抽絲時,絲線斷在琉璃中,從而做不成毛細孔。
第五步:製作氣泡管,長約半寸。因不會吹製空泡,便趁琉璃棒尚軟,用鐵釘從一頭擠壓出一粒黃豆大小的氣泡空間即可。此泡將用於盛放水銀。另一頭則不動。因以上步驟皆在坩堝模具內操作,故氣泡管與毛細管粗細相近。
第六步:兩管融合。以炭火烤軟兩管開口處,氣泡管在下,毛細管在上,趁熱趁軟,將兩管開口處連接融合,合二成一,使毛細孔與氣泡室連接。毛細管另一頭仍是開口狀態。此步名為“接泡”
第七步:再次加熱,烤軟毛細管與氣泡管連接處稍上位置,此時用鑷子稍用力捏彎一處毛細孔,此步名為“縮喉”。以保障將來在測溫完畢之後,水銀柱不迴縮。再次使用前,隻需甩一甩即可。
第八步:均勻加熱整根琉璃管,利用熱脹冷縮原理,排出管內大部分空氣。再將毛細管另一頭置入水銀中,待琉璃管冷卻,內部產生負壓,從而吸入水銀。再依靠手臂甩動,利用慣力,直至將水銀填充進氣泡室,此步名為“灌銀”。
第九步:將氣泡端置入熱水之中,待水銀熱脹冷縮,升至毛細孔中,排出孔內大部分空氣。再將毛細管開口端加熱軟化,使用鑷子夾實密封,使得琉璃管內部半真空。此步名為“封頭”。此時溫度計已大功告成。
又找了塊磨刀的青石,將溫度計的邊角毛刺輕輕磨去,隨後用軟布簡單拋光。直至溫度計相對圓滑並能看清楚內部水銀柱為止
第十步:做刻度。另做木片,與溫度計等長。先置溫度計於冰水混合物之中(此時已至寒冬,冰多的是),按溫度計內水銀柱所在位置,刻於木片之上,計為零度。再多次置於三人(陳楓、白雲子、石強)腋下,取平均值,刻於與木片之上,計為三十七度。在木片上零度與三十七度之間等分三十七份。以尺量取五份,延長刻於木片之上,計為四十二度,每一份等分處,分別標刻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度。每一度之間再小等分十份,刻滿於三十五至四十二度之間。
由此,溫度計可以測量使用。
陳楓這一夜全神貫注,待將溫度計製作完成,再抬頭,已是第二日中午。而白雲子全程陪在一旁,觀看了整個步驟,卻是一頭霧水,完全搞不清楚這小子到底在幹什麽?
“此物天下唯一,目前乃無價之寶!”陳楓隻是微笑,但看著卻高深莫測。
白雲子卻道:“你這琉璃、坩堝,鐵絲、還有偷我的水銀,材料加起來不過幾十文,如何說它是無價之寶?”
陳楓故意賣關子,也不迴答,隻是道:“你先隨我來。”
待陳楓給幼宜演示如何使用後。她轉過身去,將溫度計夾在腋下,小半炷香過去,抽出遞給陳楓。
陳楓接過一看,對照刻度木片後,道:“還好,不是很高,38度5,你先燒著玩,若高燒了,再服楓雲散退燒。”
白雲子上前摸向幼宜額頭後,不由驚奇:“這人能隔空查人體溫?”
隨後其點頭道:“嗯,你說的沒錯,確實不是很燙,但這個三十八度五,是什麽意思?”
“你們兩坐下,聽我講解其中道理。額,幼宜,不是說你,你躺你的。”
白雲子與石強老老實實坐好,像個啟蒙幼童,乖乖地聽先生講道。
“首先,熱脹冷縮你們明不明白?”
兩人連帶旁邊躺著的幼宜一起搖了搖頭。
陳楓隻好思索一番,用他們聽得懂的道理去講解。
“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陳楓頓了頓,見眾人點頭,又道:“上為陽,下為陰;大為陽,小為陰。熱為陽,冷為陰;升為陽,降為陰。對不對?”
眾人繼續點頭。
“所以,熱、脹大,上升,為陽;冷、縮小、下降,為陰。這便是熱脹冷縮。若陰陽不濟,則必有損害。比如說燒熱的陶罐,此時熱脹膨大為陽,若突然放於冷水之中,則受冷收縮為陰,一邊脹,一邊縮,是為陰陽不濟,結果便是陶罐破裂。”
眾人又是點頭,白雲子則問道:“秦朝李冰築都江堰時,用火烘烤巨石後,潑以冷水,是以巨石破裂,既是此理?”
陳楓驚訝於白雲子的博學多記,讚道:“你說的沒錯。所以大家請記住這個道理,世間物體,遇熱則脹,遇冷則縮。水銀更是如此。”
既然教他們弄懂了這個概念,陳楓又道:“這溫度計有兩部分組成,氣泡部有黃豆大小的空室,用於盛放水銀。上部的琉璃管中間細孔,細孔與氣泡相通。氣泡空室內的水銀遇熱膨脹,上升至細孔之中。水銀琉璃兩物不同,相較於水銀膨脹,琉璃膨脹大小可以忽略不計。”
“而天下萬物,無一不可度量。度量長短有尺、寸;度量輕重有斤、兩。而冷熱亦可度量!
我姑且稱之為‘溫度’。把溫度計放進冰水之中,標記好水銀所處,計為0度。
又反複量取了我們三人正常溫度,根據水銀所處位置,計為37度。”
“接下來便簡單了,將0度和37度之間等分37份,那麽每一份都是一度,我又往上加了五度,此計可測到42度,為了更精確,每一度再等分10小份。”
“所以剛才量了幼宜的溫度後,隻需觀測此時水銀所在位置,根據刻度就能知道具體溫度,就是38度5!”
白雲子反複思考後,問道:“你為何把正常人體溫定在三十七度,為何不定在五十度、一百度?”
“好,你這個問題非常好!即便是正常人體,溫度也會上下浮動。我之所以這麽做,也隻是權宜之計。
道,有恆古不變之道,也有自然變化之道!
冰水溫度,恆定不變。沸水溫度,恆定不變。理應以恆定測變動,才為準確。
我把冰水定為0度,沸水定為100度,
那我們人體正常恰好在37度上下浮動。超過37度5,就開始發燒,超過39度就是高燒,燒到42度以上,性命難保。
冰水0度不變,你們可以用這個溫度計去驗證。待將來做成百度溫度計,你們一樣可以驗證。
隻驚得眾人目瞪口呆,白雲子喟然問道:“你是怎麽想到這些的。”
此刻陳楓手中舉著溫度計,麵帶微笑,神情堅毅,竟讓人生升不起一絲質疑。
隻見其道:“我依道書上的陰陽之道,製此溫度計!”
是啊,依道書陰陽之道,可製此溫度計。可看了那麽多陰陽之道的書,為何我卻想不到?”看到這一幕,白雲子忽然想起如來佛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其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可這人看著固然不是神佛,莫非他是生而知之之人?
而自古以來對那些有大成就之人,以“子”尊稱,如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孫子。
那眼前這人是不是可以稱為“楓子”?
若按此理做個能測量更高溫度的溫度計,我再煉丹,豈不是更可控?
白雲子胡思亂想起來。
陳楓見白雲子神情變換,哪裏不曉得他在想什麽,又向他道:“煉丹之道,非你能成!你老實煉氣去吧!”
“這楓子能看透人心?”白雲子隻好恭恭敬敬站起身,迴道:“是!”
陳楓見火候到了,趁機又道:“把剩下的金葉子還給我。”
隻見白雲子憋了半天,漲紅了臉,最後道:“不行!”
幼宜本在燒中,精神不濟,而且自從發燒後,心裏有個很大的擔心,所以心情一直不佳。而此刻其卻“咯咯”發出一笑。
原來他想做水銀溫度計!因為他不會製作玻璃,隻能退而求其次,才用的無色琉璃。
而細鐵絲是用來做溫度計的毛細管,毛細管越細,精度就越高。這也是當初在上一世的那場全民大狂歡時,隔離在家窮極無聊,研究起床頭放置的溫度計,才知道怎樣土法製作。
至於水銀,煉丹室裏有的是。
而且煉丹室裏不僅有水銀,還有爐子,聽白雲子說爐溫還能融化鐵水。這都是製作溫度計的必要工具和條件,至於實在沒有的,則想辦法用其他方式湊合。
第一步:將無色琉璃敲碎,鋪於開模的坩堝之中。
第二步:坩堝置於煉丹爐,鼓風加熱,煉製、融化琉璃。
第三步:用火鉗取出坩堝,繼續添加碎琉璃,直至模具融滿。
第四步:製作中空毛細孔琉璃管。先取出坩堝,待琉璃逐漸冷卻到軟化,壓入鐵絲,待形成的斷口逐漸融合,繼續冷卻到半硬化,此時再從一側抽出鐵絲,趁熱剪斷琉璃管兩端,製成中空均勻的毛細孔琉璃管。此步重複試製,直至功成。而之所以用鐵絲,是因陳楓擔心金絲銀絲太軟,導致抽絲時,絲線斷在琉璃中,從而做不成毛細孔。
第五步:製作氣泡管,長約半寸。因不會吹製空泡,便趁琉璃棒尚軟,用鐵釘從一頭擠壓出一粒黃豆大小的氣泡空間即可。此泡將用於盛放水銀。另一頭則不動。因以上步驟皆在坩堝模具內操作,故氣泡管與毛細管粗細相近。
第六步:兩管融合。以炭火烤軟兩管開口處,氣泡管在下,毛細管在上,趁熱趁軟,將兩管開口處連接融合,合二成一,使毛細孔與氣泡室連接。毛細管另一頭仍是開口狀態。此步名為“接泡”
第七步:再次加熱,烤軟毛細管與氣泡管連接處稍上位置,此時用鑷子稍用力捏彎一處毛細孔,此步名為“縮喉”。以保障將來在測溫完畢之後,水銀柱不迴縮。再次使用前,隻需甩一甩即可。
第八步:均勻加熱整根琉璃管,利用熱脹冷縮原理,排出管內大部分空氣。再將毛細管另一頭置入水銀中,待琉璃管冷卻,內部產生負壓,從而吸入水銀。再依靠手臂甩動,利用慣力,直至將水銀填充進氣泡室,此步名為“灌銀”。
第九步:將氣泡端置入熱水之中,待水銀熱脹冷縮,升至毛細孔中,排出孔內大部分空氣。再將毛細管開口端加熱軟化,使用鑷子夾實密封,使得琉璃管內部半真空。此步名為“封頭”。此時溫度計已大功告成。
又找了塊磨刀的青石,將溫度計的邊角毛刺輕輕磨去,隨後用軟布簡單拋光。直至溫度計相對圓滑並能看清楚內部水銀柱為止
第十步:做刻度。另做木片,與溫度計等長。先置溫度計於冰水混合物之中(此時已至寒冬,冰多的是),按溫度計內水銀柱所在位置,刻於木片之上,計為零度。再多次置於三人(陳楓、白雲子、石強)腋下,取平均值,刻於與木片之上,計為三十七度。在木片上零度與三十七度之間等分三十七份。以尺量取五份,延長刻於木片之上,計為四十二度,每一份等分處,分別標刻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度。每一度之間再小等分十份,刻滿於三十五至四十二度之間。
由此,溫度計可以測量使用。
陳楓這一夜全神貫注,待將溫度計製作完成,再抬頭,已是第二日中午。而白雲子全程陪在一旁,觀看了整個步驟,卻是一頭霧水,完全搞不清楚這小子到底在幹什麽?
“此物天下唯一,目前乃無價之寶!”陳楓隻是微笑,但看著卻高深莫測。
白雲子卻道:“你這琉璃、坩堝,鐵絲、還有偷我的水銀,材料加起來不過幾十文,如何說它是無價之寶?”
陳楓故意賣關子,也不迴答,隻是道:“你先隨我來。”
待陳楓給幼宜演示如何使用後。她轉過身去,將溫度計夾在腋下,小半炷香過去,抽出遞給陳楓。
陳楓接過一看,對照刻度木片後,道:“還好,不是很高,38度5,你先燒著玩,若高燒了,再服楓雲散退燒。”
白雲子上前摸向幼宜額頭後,不由驚奇:“這人能隔空查人體溫?”
隨後其點頭道:“嗯,你說的沒錯,確實不是很燙,但這個三十八度五,是什麽意思?”
“你們兩坐下,聽我講解其中道理。額,幼宜,不是說你,你躺你的。”
白雲子與石強老老實實坐好,像個啟蒙幼童,乖乖地聽先生講道。
“首先,熱脹冷縮你們明不明白?”
兩人連帶旁邊躺著的幼宜一起搖了搖頭。
陳楓隻好思索一番,用他們聽得懂的道理去講解。
“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陳楓頓了頓,見眾人點頭,又道:“上為陽,下為陰;大為陽,小為陰。熱為陽,冷為陰;升為陽,降為陰。對不對?”
眾人繼續點頭。
“所以,熱、脹大,上升,為陽;冷、縮小、下降,為陰。這便是熱脹冷縮。若陰陽不濟,則必有損害。比如說燒熱的陶罐,此時熱脹膨大為陽,若突然放於冷水之中,則受冷收縮為陰,一邊脹,一邊縮,是為陰陽不濟,結果便是陶罐破裂。”
眾人又是點頭,白雲子則問道:“秦朝李冰築都江堰時,用火烘烤巨石後,潑以冷水,是以巨石破裂,既是此理?”
陳楓驚訝於白雲子的博學多記,讚道:“你說的沒錯。所以大家請記住這個道理,世間物體,遇熱則脹,遇冷則縮。水銀更是如此。”
既然教他們弄懂了這個概念,陳楓又道:“這溫度計有兩部分組成,氣泡部有黃豆大小的空室,用於盛放水銀。上部的琉璃管中間細孔,細孔與氣泡相通。氣泡空室內的水銀遇熱膨脹,上升至細孔之中。水銀琉璃兩物不同,相較於水銀膨脹,琉璃膨脹大小可以忽略不計。”
“而天下萬物,無一不可度量。度量長短有尺、寸;度量輕重有斤、兩。而冷熱亦可度量!
我姑且稱之為‘溫度’。把溫度計放進冰水之中,標記好水銀所處,計為0度。
又反複量取了我們三人正常溫度,根據水銀所處位置,計為37度。”
“接下來便簡單了,將0度和37度之間等分37份,那麽每一份都是一度,我又往上加了五度,此計可測到42度,為了更精確,每一度再等分10小份。”
“所以剛才量了幼宜的溫度後,隻需觀測此時水銀所在位置,根據刻度就能知道具體溫度,就是38度5!”
白雲子反複思考後,問道:“你為何把正常人體溫定在三十七度,為何不定在五十度、一百度?”
“好,你這個問題非常好!即便是正常人體,溫度也會上下浮動。我之所以這麽做,也隻是權宜之計。
道,有恆古不變之道,也有自然變化之道!
冰水溫度,恆定不變。沸水溫度,恆定不變。理應以恆定測變動,才為準確。
我把冰水定為0度,沸水定為100度,
那我們人體正常恰好在37度上下浮動。超過37度5,就開始發燒,超過39度就是高燒,燒到42度以上,性命難保。
冰水0度不變,你們可以用這個溫度計去驗證。待將來做成百度溫度計,你們一樣可以驗證。
隻驚得眾人目瞪口呆,白雲子喟然問道:“你是怎麽想到這些的。”
此刻陳楓手中舉著溫度計,麵帶微笑,神情堅毅,竟讓人生升不起一絲質疑。
隻見其道:“我依道書上的陰陽之道,製此溫度計!”
是啊,依道書陰陽之道,可製此溫度計。可看了那麽多陰陽之道的書,為何我卻想不到?”看到這一幕,白雲子忽然想起如來佛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其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可這人看著固然不是神佛,莫非他是生而知之之人?
而自古以來對那些有大成就之人,以“子”尊稱,如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孫子。
那眼前這人是不是可以稱為“楓子”?
若按此理做個能測量更高溫度的溫度計,我再煉丹,豈不是更可控?
白雲子胡思亂想起來。
陳楓見白雲子神情變換,哪裏不曉得他在想什麽,又向他道:“煉丹之道,非你能成!你老實煉氣去吧!”
“這楓子能看透人心?”白雲子隻好恭恭敬敬站起身,迴道:“是!”
陳楓見火候到了,趁機又道:“把剩下的金葉子還給我。”
隻見白雲子憋了半天,漲紅了臉,最後道:“不行!”
幼宜本在燒中,精神不濟,而且自從發燒後,心裏有個很大的擔心,所以心情一直不佳。而此刻其卻“咯咯”發出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