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的概念是由陳楓提出來,但如何製作空囊還要白雲子來操作。
白雲子是煉丹高手,也是手工大師,其先鋸了一塊寸厚木板,一麵刨平,並用小鑽鑽了數個粗細深淺皆不相同的洞,隨後又用砂紙在洞內打磨平滑,如此,模具製成。
接著將熬製好的明膠往洞內注入少許,最後用不同粗細的筷子插入洞中,擠壓定型明膠。待膠冷卻,又用刀劃去洞口邊緣溢出的膠皮,可當想取出明膠半囊時,卻發現半囊難以扣出,等好容易扣出來,囊壁已有破損。
但半囊形狀已經類似後世膠囊模樣,並且有兩顆一粗一細的半囊居然正正好好地在開口處合二為一!
實驗證明,大唐在現有技術上完全可以製作膠囊,雖然囊壁厚薄不勻且外壁粗糙印有木紋,但這是小問題。目前主要問題是半囊冷卻變硬之後,難以取出,硬扣則容易損壞囊壁。
於是眾人坐在一起集思廣益。
“我看不如分做兩板,一板為底,一板鑿洞,兩板合一後再壓模定型,待膠冷卻,直接拆開兩板即可!”
有人出了一個改進的主意,其他人一聽在理,於是說做便做。做成之後,發現好取了不少,但明膠嵌在木洞內壁上,仍要花不少功夫才能完整取出。
“做三板合一如何?一板仍為底,另一板沿洞一分為二,刨平側麵,再合二為一……這樣分拆豈不是更易取出?”
言之有理,又重新製作模板來。
果然,待半囊冷卻,在分拆木板之後,僅需敲幾下,便將半囊取出。
大問題解決,小問題又出來了。
“膠囊外壁粗糙不平,又該如何是好?”
眾人又觀察思考起來,隨後有人迴道:“用青石製板能否可行?木板有紋,明膠有水,擠壓定型,囊麵必然粗糙。若將薄青石板一分為二,表麵拋光,使其嚴絲合縫,並鋪合二為一,在接縫處鑽洞。如此應比木板更好用。若嫌石板易碎,則用金、銀、鐵板代替亦可,不過多花費些錢罷了。”
兩日之後,白雲子請石匠和木匠做出製作膠囊的模具,模具由兩塊石板和一塊木板組成,一次壓模可出二十枚膠囊。
隻是因膠囊開口小,蒜精又是粘稠油狀,灌注的時候卻發現極不方便。
陳楓便要白雲子去打製針管。
針管的製作卻需要手藝人了,白雲子請了個老手工匠人,一共用半天功夫便做出三根針管。
三枚針管長兩寸,內壁貼金箔,外縫填錫焊,粗的如鐵釘,最細的同鵝毛管粗細。
陳楓見最細的也比後世獻血時用的針頭粗多了,隻好啞然失笑。
這三根針管用來將大蒜素灌注進膠囊裏還行,用來注射人體的話,恐怕會嚇跑不少人,反正他自己肯定不敢用。
匠人見主家顯然不滿意,便陪笑道:“此針不比銀針,不僅鐵硬,還要空心,最難卷曲。當然諸位若不急用,老朽再多費些精力花點功夫,做出個半分(1分約3.33mm)粗細的,也非登天難事。”
這人一番表態,陳楓如何聽不明白,無非是多要點工錢便是。
“你隻管做,越細越好,工費自然不會虧待你。先給你百錢作為定金,做出樣品就送過來,若讓我滿意,則批量定製,今後隻需做針管就夠你忙活一輩子!”
一百錢能買兩百斤米,對於普通平民來說足夠一家子一個月生活開支。
匠人聞言立刻眉開眼笑,便拍胸脯保證如何如何。
有了針管,接下來便要做針筒和活塞柄。
白雲子挑了根手指粗細的竹管,先在竹節頭按針管粗細,鑽了一個孔,接著用圓口鏟將內壁盡量鏟圓,隨後用砂紙和牛皮打磨拋光,使竹管內壁盡量光滑。
又鋸取了一塊半寸厚的泡桐木,按竹管口徑切成一個下細上粗的的圓柱體,最後在粗頭黏上木棍,便製成活塞柄。
在幾次削薄活塞頭之後,活塞柄終於能插入竹管之中。
至此,針筒製作成功。
陳楓便要檢活塞的密閉。
其將開孔端伸入水麵,待抽出活塞柄,發現可以抽水,再推按活塞柄,竟能噴出一道細水注。
“將針管和針筒固定連接最為關鍵,還請老兄想辦法。”
若不能固定連接,將來紮針會很麻煩,畢竟要紮入肌肉裏的,對針管有個反作用力,光憑明膠,是沒法將針管與針筒固定接連的。
白雲子撇撇嘴,對陳楓的擔憂不以為意。其另取一塊半寸長軟木,形狀與活塞頭相似,隻是略細一些。
再用一根與針管粗細差不多的鐵錐,在軟木上錐了一個洞,隨後在洞內塗膠,接著將針管插入洞中,待膠凝固,針管與軟木組成一體。
白雲子解釋道:“此為針頭!若將針管直接連接針筒的竹節上,實在難以固定。但若將這個針頭與竹管固定連接,則容易的很!”
說著,其又鋸掉針筒的竹節,直接將針頭塞入針筒內,縫上又填膠。
如此,注射器完成!而陳楓隻是提供了個概念,白雲子他們便根據唐人的經驗和現有材料便製作出來!
誰還敢小瞧古人的智慧?
自古以來國人都聰明的很,隻要想得到,便可發揮智慧,以有限的資源去做得到。
膠囊如此,注射器也是如此,而陳楓隻是憑後世常識幫他們想得到而已。
陳楓拿著土製注射器,欣喜若狂,直接找了一塊豬肉,實驗起注射效果。
果然,隨著活塞柄慢慢推進,紮針處的豬肉逐漸鼓了起來。待將針頭拔出,輕輕擠壓豬肉,便見從針孔處冒出水來。
注射器大功告成!
“將來若能做出玻璃,一樣可以製模壓製針筒,玻璃透如水晶,在上麵標刻度,就能清楚看到劑量多少。”陳楓對玻璃念念不忘,此時又提出一嘴。
白雲子眼睛一亮,點頭道:“這個主意好。”又轉頭吩咐其幾個徒弟:“任重而道遠,酒精要繼續蒸餾,大蒜素也要提取,試製玻璃同樣不能落下。每一項都是造福百姓的,修行絕不局限於自身!”
眾弟子躬身稱是。
而陳楓又補充了一句:“手術工具、縫針、縫線以及縫合手法你們別忘了研究實驗。”
茅山諸子看向陳楓,隻覺其與師傅白雲子沆瀣一氣、奸詐無比。
楓茅仙露,酒精,大蒜素,膠囊,這些勞力的要他們幹,研製手術工具和縫製技術這種勞心的也找他們幹,這輩子算要將牛馬做到底了。
李含光不禁叫苦:“倒非偷懶,我等無三頭六臂,諸多事宜就怕分身乏力。”
白雲子想了一想,道:“茅山仙露你們就不要釀了,反正他買了奴仆,交給他自己釀。酒精你們跟著蒸餾,原料嘛,就從他釀好的酒中取。先製千粒膠囊,我有急用。”
陳楓問道:“驗證藥效和用法、用量?”
白雲子點頭迴道:“正是,否則難以推廣。”
說到難以推廣,陳楓突然想起後世一件逸聞:某家族發明了一物,為從中獲取利益,保密了近兩百年。
憑借聰明智慧發明新事物,並以此獲巨利,本無可厚非,但若關係到人的健康尤其是性命時,是否還要保密?這在後世也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但對白雲子和陳楓而言,並不需要討論。
白雲子是煉丹高手,也是手工大師,其先鋸了一塊寸厚木板,一麵刨平,並用小鑽鑽了數個粗細深淺皆不相同的洞,隨後又用砂紙在洞內打磨平滑,如此,模具製成。
接著將熬製好的明膠往洞內注入少許,最後用不同粗細的筷子插入洞中,擠壓定型明膠。待膠冷卻,又用刀劃去洞口邊緣溢出的膠皮,可當想取出明膠半囊時,卻發現半囊難以扣出,等好容易扣出來,囊壁已有破損。
但半囊形狀已經類似後世膠囊模樣,並且有兩顆一粗一細的半囊居然正正好好地在開口處合二為一!
實驗證明,大唐在現有技術上完全可以製作膠囊,雖然囊壁厚薄不勻且外壁粗糙印有木紋,但這是小問題。目前主要問題是半囊冷卻變硬之後,難以取出,硬扣則容易損壞囊壁。
於是眾人坐在一起集思廣益。
“我看不如分做兩板,一板為底,一板鑿洞,兩板合一後再壓模定型,待膠冷卻,直接拆開兩板即可!”
有人出了一個改進的主意,其他人一聽在理,於是說做便做。做成之後,發現好取了不少,但明膠嵌在木洞內壁上,仍要花不少功夫才能完整取出。
“做三板合一如何?一板仍為底,另一板沿洞一分為二,刨平側麵,再合二為一……這樣分拆豈不是更易取出?”
言之有理,又重新製作模板來。
果然,待半囊冷卻,在分拆木板之後,僅需敲幾下,便將半囊取出。
大問題解決,小問題又出來了。
“膠囊外壁粗糙不平,又該如何是好?”
眾人又觀察思考起來,隨後有人迴道:“用青石製板能否可行?木板有紋,明膠有水,擠壓定型,囊麵必然粗糙。若將薄青石板一分為二,表麵拋光,使其嚴絲合縫,並鋪合二為一,在接縫處鑽洞。如此應比木板更好用。若嫌石板易碎,則用金、銀、鐵板代替亦可,不過多花費些錢罷了。”
兩日之後,白雲子請石匠和木匠做出製作膠囊的模具,模具由兩塊石板和一塊木板組成,一次壓模可出二十枚膠囊。
隻是因膠囊開口小,蒜精又是粘稠油狀,灌注的時候卻發現極不方便。
陳楓便要白雲子去打製針管。
針管的製作卻需要手藝人了,白雲子請了個老手工匠人,一共用半天功夫便做出三根針管。
三枚針管長兩寸,內壁貼金箔,外縫填錫焊,粗的如鐵釘,最細的同鵝毛管粗細。
陳楓見最細的也比後世獻血時用的針頭粗多了,隻好啞然失笑。
這三根針管用來將大蒜素灌注進膠囊裏還行,用來注射人體的話,恐怕會嚇跑不少人,反正他自己肯定不敢用。
匠人見主家顯然不滿意,便陪笑道:“此針不比銀針,不僅鐵硬,還要空心,最難卷曲。當然諸位若不急用,老朽再多費些精力花點功夫,做出個半分(1分約3.33mm)粗細的,也非登天難事。”
這人一番表態,陳楓如何聽不明白,無非是多要點工錢便是。
“你隻管做,越細越好,工費自然不會虧待你。先給你百錢作為定金,做出樣品就送過來,若讓我滿意,則批量定製,今後隻需做針管就夠你忙活一輩子!”
一百錢能買兩百斤米,對於普通平民來說足夠一家子一個月生活開支。
匠人聞言立刻眉開眼笑,便拍胸脯保證如何如何。
有了針管,接下來便要做針筒和活塞柄。
白雲子挑了根手指粗細的竹管,先在竹節頭按針管粗細,鑽了一個孔,接著用圓口鏟將內壁盡量鏟圓,隨後用砂紙和牛皮打磨拋光,使竹管內壁盡量光滑。
又鋸取了一塊半寸厚的泡桐木,按竹管口徑切成一個下細上粗的的圓柱體,最後在粗頭黏上木棍,便製成活塞柄。
在幾次削薄活塞頭之後,活塞柄終於能插入竹管之中。
至此,針筒製作成功。
陳楓便要檢活塞的密閉。
其將開孔端伸入水麵,待抽出活塞柄,發現可以抽水,再推按活塞柄,竟能噴出一道細水注。
“將針管和針筒固定連接最為關鍵,還請老兄想辦法。”
若不能固定連接,將來紮針會很麻煩,畢竟要紮入肌肉裏的,對針管有個反作用力,光憑明膠,是沒法將針管與針筒固定接連的。
白雲子撇撇嘴,對陳楓的擔憂不以為意。其另取一塊半寸長軟木,形狀與活塞頭相似,隻是略細一些。
再用一根與針管粗細差不多的鐵錐,在軟木上錐了一個洞,隨後在洞內塗膠,接著將針管插入洞中,待膠凝固,針管與軟木組成一體。
白雲子解釋道:“此為針頭!若將針管直接連接針筒的竹節上,實在難以固定。但若將這個針頭與竹管固定連接,則容易的很!”
說著,其又鋸掉針筒的竹節,直接將針頭塞入針筒內,縫上又填膠。
如此,注射器完成!而陳楓隻是提供了個概念,白雲子他們便根據唐人的經驗和現有材料便製作出來!
誰還敢小瞧古人的智慧?
自古以來國人都聰明的很,隻要想得到,便可發揮智慧,以有限的資源去做得到。
膠囊如此,注射器也是如此,而陳楓隻是憑後世常識幫他們想得到而已。
陳楓拿著土製注射器,欣喜若狂,直接找了一塊豬肉,實驗起注射效果。
果然,隨著活塞柄慢慢推進,紮針處的豬肉逐漸鼓了起來。待將針頭拔出,輕輕擠壓豬肉,便見從針孔處冒出水來。
注射器大功告成!
“將來若能做出玻璃,一樣可以製模壓製針筒,玻璃透如水晶,在上麵標刻度,就能清楚看到劑量多少。”陳楓對玻璃念念不忘,此時又提出一嘴。
白雲子眼睛一亮,點頭道:“這個主意好。”又轉頭吩咐其幾個徒弟:“任重而道遠,酒精要繼續蒸餾,大蒜素也要提取,試製玻璃同樣不能落下。每一項都是造福百姓的,修行絕不局限於自身!”
眾弟子躬身稱是。
而陳楓又補充了一句:“手術工具、縫針、縫線以及縫合手法你們別忘了研究實驗。”
茅山諸子看向陳楓,隻覺其與師傅白雲子沆瀣一氣、奸詐無比。
楓茅仙露,酒精,大蒜素,膠囊,這些勞力的要他們幹,研製手術工具和縫製技術這種勞心的也找他們幹,這輩子算要將牛馬做到底了。
李含光不禁叫苦:“倒非偷懶,我等無三頭六臂,諸多事宜就怕分身乏力。”
白雲子想了一想,道:“茅山仙露你們就不要釀了,反正他買了奴仆,交給他自己釀。酒精你們跟著蒸餾,原料嘛,就從他釀好的酒中取。先製千粒膠囊,我有急用。”
陳楓問道:“驗證藥效和用法、用量?”
白雲子點頭迴道:“正是,否則難以推廣。”
說到難以推廣,陳楓突然想起後世一件逸聞:某家族發明了一物,為從中獲取利益,保密了近兩百年。
憑借聰明智慧發明新事物,並以此獲巨利,本無可厚非,但若關係到人的健康尤其是性命時,是否還要保密?這在後世也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但對白雲子和陳楓而言,並不需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