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眾人吃過早食,便浩浩蕩蕩開赴居德坊杜府。崔杜氏是庶女,以往在家是步步小心,時刻牢記察言觀色。而和往年歸寧不同,這一趟崔杜氏則是揚眉吐氣,皆因夫君崔淞以平疫立功,獲封從八品的承務郎。雖然隻是個散官,但也是朝廷頒發的正經官身。
“現在夫君尚年青,又飽讀詩書,等考中進士,授予實職,將來熬到致仕,再博個四品,自己因夫而貴,也能落個誥命。屆時再省親,就能打出儀仗清道了,看娘家人誰還敢再小瞧自己。”
迴家的路上,崔杜氏將昨日的那點小失落拋至腦後,又盼起夫君早日出人頭地來。
杜府與陳宅相比,要顯寒酸。家主杜榮遠,來自京兆杜氏的一個庶支,伯祖乃太宗之名相杜如晦。其曾任英王(李顯)府祭酒(從七品上),後因事提前致仕。其有兩子,長子杜傳乃國子監錄事(從九品下),次子杜倫現在左衛裏擔任執戟(正九品下)。
等到了杜府,崔淞帶著其妻行過禮後,又向嶽丈介紹起來陳楓和幼宜來。
杜榮遠昨日已從過來稟報的崔家家仆那裏得了一些消息,再後來,等長子放衙迴家之後,又補添了一些風聞到的陳楓來曆。
故當陳楓拜見行禮後,杜榮遠笑咪咪道:“以前不知道不要緊,現在既然知道了,都是一家人,賢侄住得又不遠,以後當勤來往。”
陳楓看了一眼幼宜,便躬身迴道:“尊長之命不敢不聽,今後愚侄隔三差五就過來,隻望杜伯父別嫌小子煩才是。”
幼宜將跟著其兄,暫時住進杜府,以後陳楓肯定要經常來的。
杜榮遠擺手笑道:“以後再來無需拜帖,也不用門房稟報,徑直進來就行。”
古時,登門拜訪,往往需要提前遞上拜帖,否則就是無禮造次。登門時,也要對方門童小廝啥的代為通報,否則不報而入是很冒犯人的。唯獨自己人才不需要這些虛禮。杜榮遠這番姿態就是想拉近關係。
隨後又一同拜見了崔杜氏的生母杜氏和主母杜韋氏。
引入堂屋飲了幾口茶之後,一個年近三十身著淺青官服的漢子徑直走入屋內,其先向杜榮遠行禮,隨後笑向崔淞道:“因為你來,某特向監裏請了半日假。”
這人乃杜傳,是崔杜氏的大哥。
崔淞趕緊站起行禮:“小弟見過大兄。”
待對方迴禮後,介紹起陳楓來。
又是一番虛禮後,杜傳致歉道:“你們先聊著,我去換身衣服。”
待其走後,杜榮遠自嘲道:“天後愛你們少年才俊,年紀大點的,她都看不上嘍。”
這話聽著像自嘲,裏麵卻隱約有幽怨,也不知是為他自己不受重用委屈,還是替年快三十卻隻是個九品官的兒子而委屈。
陳楓卻並不讚同此言。據他所知,在得到天後重用的高官裏麵,有不少人歲數不小。
比如在後世電視裏經常播放的狄仁傑就是個老者形象,魂穿之後認識的最大文官蘇良嗣,更是個顫巍巍的糟老頭子。而且據劉延嗣所說,前西京留守、樂城郡公劉仁軌以八十四歲薨,逝世前還擔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可見武後隻重用少年並非事實。
陳楓初次上門,不曉得這人對武後是什麽態度,便裝傻微微笑了笑,隨後勸道:“薑太公年七十而一事無成,百裏奚發須花白依舊養馬,大器晚成者莫過於此。世無恆事,指不定某日便可飛黃騰達也。”
見陳楓目中含有安慰、鼓勵之色,杜容遠無奈笑道:“但願能借你吉言。”
等杜傳換好了常服迴來,向其父道:“父親,午宴不用等二弟了。我放衙的時候正好碰見他,說是要帶人去城外會一會那幫吐蕃人。”
“吐蕃人怎麽了?”
“聽說嫌京兆府給他們搭的行帳簡陋,還吵吃吵喝的,嘈嚷著要全部進城裏安置。京兆府的衙差哪裏製得住那些蠻人?就請他們左衛的人過去了。”
“混賬東西,擱太宗朝,這些蠻夷膽敢放肆!?”
也不知杜容遠這句話是罵的誰,在座諸人無一人敢搭話。
見屋內氣氛冷清下來,杜容遠則和緩下語氣道:“太宗以英武之資,所向無前,無有不克。四夷自古不為中原所轄者,莫不服從。而今不到四十年,朝廷竟要與吐蕃談和,實在令人憤慨。”說到最後,又擺了擺手,苦笑道:“不提也罷,今日來了貴客,當談笑風生,舉杯相慶。”
崔淞賠笑道:“正當如此。昨日我在楓弟那邊嚐到了一種酒,此酒與大唐之酒天差地別,故特地帶了兩壇過來,請嶽父品鑒一番。我因酒醉未能及時拜見嶽父,雖是罪過,但嶽父嚐過便知愚婿是情有可原。”
來杜府之前,崔淞不僅要了兩壇楓茅仙露,還索要了一套酒具,
宴席之上,開喝之前,陳楓講起了楓茅仙露的飲法,最後則道:“此酒越陳越醇,按理說年後品飲,口感更佳。但為了不耽誤淞兄的孝心,隻好趕鴨子上架,帶過來讓伯父先嚐為敬。初時會不習慣,等喝慣了,再飲其他之酒,隻覺了無生趣、毫無滋味。伯父若是喜歡,喝完了就跟小侄打聲招唿,我給您老送過來。此酒就算將來上市,短期內也是一口難求。”
果然,杜氏父子好奇心起,便開始品飲起來,而之後兩人無不誇讚楓茅仙露一口忘憂的醇烈。
幾杯酒下肚,杜傳便與陳楓拉起關係:“聽說楓弟是太學生,卻不知是哪一堂的?”
陳楓尷尬笑道:“小弟是正業堂的,隻是想混個肄業,多一個唬人的身份罷了,今後還請倫兄多多關照。”
杜傳迴道:“楓弟自謙了。我一個小小的國子監錄事,掌受事發辰,人家叫我如何記,我就如何記。就是有心,又能使出多少力?”
錄事掌受事發辰,主要是記“日記”,比方說:某某日,某生觸犯監規而受責罰之類檔案記錄的事情。
見杜傳出身望族,快三十歲了,還是個小小的從九品官職,陳楓不解,於是問道:“長安平疫,國子監一批人升了職,難道倫兄得罪了人,被人排擠了?我與孫監丞頗為熟稔,與李祭酒也認識,要不要我幫傳兄撮合一下,解除其中誤會?”
杜傳舉起酒杯一飲而盡,苦笑道:“我原本乃四門助教(從八品上),長安平疫後,左遷為錄事。”
“咦,西都國子監因平疫立功,從上到下一大批人右遷升職,奈何傳兄卻被貶職?”陳楓就更納悶了。
“也不知那個混蛋,出了個餿主意,要挾生員們接種,說是可以為歲考加分。可這樣一來,那些品學惡劣的人,平日裏聲色犬馬,鬥雞攆狗,最後隻需輕輕挨上一刀便可蒙混過關,豈不是彈冠相慶?我因反對此事而受責罰。”
作為始作俑者,陳楓心知理虧,便為自己找起理由:“接種平疫是利國利民的,且以結果論,國子監所為也無可厚非。”
對陳楓在接種平疫中的所為,杜倫有所耳聞,故對他此番言論也不意外,隻是苦笑道:“若楓弟以結果論事,乃事後之諸葛。以變應變以求善果,固然可取,然過程之規則,實乃行事之準繩,豈可輕視?
夫規則者,社會之秩序,人心之準則。遵之則事易成,悖之則亂易生。這次結果是對了,那下次又如何?無視規則秩序,則世道將亂,人心將迷,易為別有居心之人所乘。”
說到這裏,陳楓終於明白這杜府的立場了,他們是武後溫和的反對派。但他總不能說提前知道接種平疫是對的,所以才想盡辦法推廣,隻好點點頭表示理解。
在男子們宴飲的同時,女眷們在另一屋自擺一桌。這間屋裏卻更熱鬧,除了崔杜氏主母生母外,還有兩個兄嫂和四五個不到總角的侄兒侄女。
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之時,主母杜韋氏作關心色問向崔杜氏道:“你這成親已有兩年,為何肚子卻一直無動靜?”
聞言,崔杜氏麵色一黯,隨後又轉而微笑道:“兒知母親之關切。繁衍子孫乃人之大倫,然此事非人力所能強求,此番前來之時,舅姑(公婆)亦曾交代要順其自然,更要夫君以舉業為重。故倒不急於一時。”
這一番軟釘子聽得杜韋氏訕訕一笑,隻好迴道:“原來如此。看來親家母開明,你也是有福的。”
“現在夫君尚年青,又飽讀詩書,等考中進士,授予實職,將來熬到致仕,再博個四品,自己因夫而貴,也能落個誥命。屆時再省親,就能打出儀仗清道了,看娘家人誰還敢再小瞧自己。”
迴家的路上,崔杜氏將昨日的那點小失落拋至腦後,又盼起夫君早日出人頭地來。
杜府與陳宅相比,要顯寒酸。家主杜榮遠,來自京兆杜氏的一個庶支,伯祖乃太宗之名相杜如晦。其曾任英王(李顯)府祭酒(從七品上),後因事提前致仕。其有兩子,長子杜傳乃國子監錄事(從九品下),次子杜倫現在左衛裏擔任執戟(正九品下)。
等到了杜府,崔淞帶著其妻行過禮後,又向嶽丈介紹起來陳楓和幼宜來。
杜榮遠昨日已從過來稟報的崔家家仆那裏得了一些消息,再後來,等長子放衙迴家之後,又補添了一些風聞到的陳楓來曆。
故當陳楓拜見行禮後,杜榮遠笑咪咪道:“以前不知道不要緊,現在既然知道了,都是一家人,賢侄住得又不遠,以後當勤來往。”
陳楓看了一眼幼宜,便躬身迴道:“尊長之命不敢不聽,今後愚侄隔三差五就過來,隻望杜伯父別嫌小子煩才是。”
幼宜將跟著其兄,暫時住進杜府,以後陳楓肯定要經常來的。
杜榮遠擺手笑道:“以後再來無需拜帖,也不用門房稟報,徑直進來就行。”
古時,登門拜訪,往往需要提前遞上拜帖,否則就是無禮造次。登門時,也要對方門童小廝啥的代為通報,否則不報而入是很冒犯人的。唯獨自己人才不需要這些虛禮。杜榮遠這番姿態就是想拉近關係。
隨後又一同拜見了崔杜氏的生母杜氏和主母杜韋氏。
引入堂屋飲了幾口茶之後,一個年近三十身著淺青官服的漢子徑直走入屋內,其先向杜榮遠行禮,隨後笑向崔淞道:“因為你來,某特向監裏請了半日假。”
這人乃杜傳,是崔杜氏的大哥。
崔淞趕緊站起行禮:“小弟見過大兄。”
待對方迴禮後,介紹起陳楓來。
又是一番虛禮後,杜傳致歉道:“你們先聊著,我去換身衣服。”
待其走後,杜榮遠自嘲道:“天後愛你們少年才俊,年紀大點的,她都看不上嘍。”
這話聽著像自嘲,裏麵卻隱約有幽怨,也不知是為他自己不受重用委屈,還是替年快三十卻隻是個九品官的兒子而委屈。
陳楓卻並不讚同此言。據他所知,在得到天後重用的高官裏麵,有不少人歲數不小。
比如在後世電視裏經常播放的狄仁傑就是個老者形象,魂穿之後認識的最大文官蘇良嗣,更是個顫巍巍的糟老頭子。而且據劉延嗣所說,前西京留守、樂城郡公劉仁軌以八十四歲薨,逝世前還擔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可見武後隻重用少年並非事實。
陳楓初次上門,不曉得這人對武後是什麽態度,便裝傻微微笑了笑,隨後勸道:“薑太公年七十而一事無成,百裏奚發須花白依舊養馬,大器晚成者莫過於此。世無恆事,指不定某日便可飛黃騰達也。”
見陳楓目中含有安慰、鼓勵之色,杜容遠無奈笑道:“但願能借你吉言。”
等杜傳換好了常服迴來,向其父道:“父親,午宴不用等二弟了。我放衙的時候正好碰見他,說是要帶人去城外會一會那幫吐蕃人。”
“吐蕃人怎麽了?”
“聽說嫌京兆府給他們搭的行帳簡陋,還吵吃吵喝的,嘈嚷著要全部進城裏安置。京兆府的衙差哪裏製得住那些蠻人?就請他們左衛的人過去了。”
“混賬東西,擱太宗朝,這些蠻夷膽敢放肆!?”
也不知杜容遠這句話是罵的誰,在座諸人無一人敢搭話。
見屋內氣氛冷清下來,杜容遠則和緩下語氣道:“太宗以英武之資,所向無前,無有不克。四夷自古不為中原所轄者,莫不服從。而今不到四十年,朝廷竟要與吐蕃談和,實在令人憤慨。”說到最後,又擺了擺手,苦笑道:“不提也罷,今日來了貴客,當談笑風生,舉杯相慶。”
崔淞賠笑道:“正當如此。昨日我在楓弟那邊嚐到了一種酒,此酒與大唐之酒天差地別,故特地帶了兩壇過來,請嶽父品鑒一番。我因酒醉未能及時拜見嶽父,雖是罪過,但嶽父嚐過便知愚婿是情有可原。”
來杜府之前,崔淞不僅要了兩壇楓茅仙露,還索要了一套酒具,
宴席之上,開喝之前,陳楓講起了楓茅仙露的飲法,最後則道:“此酒越陳越醇,按理說年後品飲,口感更佳。但為了不耽誤淞兄的孝心,隻好趕鴨子上架,帶過來讓伯父先嚐為敬。初時會不習慣,等喝慣了,再飲其他之酒,隻覺了無生趣、毫無滋味。伯父若是喜歡,喝完了就跟小侄打聲招唿,我給您老送過來。此酒就算將來上市,短期內也是一口難求。”
果然,杜氏父子好奇心起,便開始品飲起來,而之後兩人無不誇讚楓茅仙露一口忘憂的醇烈。
幾杯酒下肚,杜傳便與陳楓拉起關係:“聽說楓弟是太學生,卻不知是哪一堂的?”
陳楓尷尬笑道:“小弟是正業堂的,隻是想混個肄業,多一個唬人的身份罷了,今後還請倫兄多多關照。”
杜傳迴道:“楓弟自謙了。我一個小小的國子監錄事,掌受事發辰,人家叫我如何記,我就如何記。就是有心,又能使出多少力?”
錄事掌受事發辰,主要是記“日記”,比方說:某某日,某生觸犯監規而受責罰之類檔案記錄的事情。
見杜傳出身望族,快三十歲了,還是個小小的從九品官職,陳楓不解,於是問道:“長安平疫,國子監一批人升了職,難道倫兄得罪了人,被人排擠了?我與孫監丞頗為熟稔,與李祭酒也認識,要不要我幫傳兄撮合一下,解除其中誤會?”
杜傳舉起酒杯一飲而盡,苦笑道:“我原本乃四門助教(從八品上),長安平疫後,左遷為錄事。”
“咦,西都國子監因平疫立功,從上到下一大批人右遷升職,奈何傳兄卻被貶職?”陳楓就更納悶了。
“也不知那個混蛋,出了個餿主意,要挾生員們接種,說是可以為歲考加分。可這樣一來,那些品學惡劣的人,平日裏聲色犬馬,鬥雞攆狗,最後隻需輕輕挨上一刀便可蒙混過關,豈不是彈冠相慶?我因反對此事而受責罰。”
作為始作俑者,陳楓心知理虧,便為自己找起理由:“接種平疫是利國利民的,且以結果論,國子監所為也無可厚非。”
對陳楓在接種平疫中的所為,杜倫有所耳聞,故對他此番言論也不意外,隻是苦笑道:“若楓弟以結果論事,乃事後之諸葛。以變應變以求善果,固然可取,然過程之規則,實乃行事之準繩,豈可輕視?
夫規則者,社會之秩序,人心之準則。遵之則事易成,悖之則亂易生。這次結果是對了,那下次又如何?無視規則秩序,則世道將亂,人心將迷,易為別有居心之人所乘。”
說到這裏,陳楓終於明白這杜府的立場了,他們是武後溫和的反對派。但他總不能說提前知道接種平疫是對的,所以才想盡辦法推廣,隻好點點頭表示理解。
在男子們宴飲的同時,女眷們在另一屋自擺一桌。這間屋裏卻更熱鬧,除了崔杜氏主母生母外,還有兩個兄嫂和四五個不到總角的侄兒侄女。
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之時,主母杜韋氏作關心色問向崔杜氏道:“你這成親已有兩年,為何肚子卻一直無動靜?”
聞言,崔杜氏麵色一黯,隨後又轉而微笑道:“兒知母親之關切。繁衍子孫乃人之大倫,然此事非人力所能強求,此番前來之時,舅姑(公婆)亦曾交代要順其自然,更要夫君以舉業為重。故倒不急於一時。”
這一番軟釘子聽得杜韋氏訕訕一笑,隻好迴道:“原來如此。看來親家母開明,你也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