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最怕兵荒馬亂,承平已久的長安突然遇有兵事,當然會上下忐忑。
見外麵亂哄哄,有鄰人隔牆向外問道:“怎麽迴事?”
“吐蕃蠻人在金光門外同咱們打起來了,你們注意防護。”
居德坊內多居權貴,路過的兵士聽見坊內有人詢問,便客氣迴了過去。
居德坊西麵挨著城牆,坊前橫街西頭直通金光門,故坊內一時間雞飛狗跳。
杜府院內的眾人聽到後,跟著驚疑不已,而家丁們則各個持起刀槍棍棒做起防範來。
韋台寧見狀,從一人手裏奪過一柄長劍,又護至幼宜身前,隨後轉身安慰:“有我在,姑娘不必害怕。”
他這一番姿態,真可謂慷慨赴死、大義凜然。
陳楓卻一臉的雲淡風輕。其笑道:“韋兄無需自己嚇唬自己。長安乃京畿之地,城高牆厚,曆來有重兵把守。區區千把個吐蕃蠻夷,別說是諸衛的對手,就是居德坊內各家的部曲家丁也夠他們喝上一壺。哪用得著你親自上場殺敵?”
“你怎麽知道隻有千把人?”韋台寧一時下不來台,便反駁起來。
陳楓將頭一昂:“前陣子,我與京兆劉少尹在一起吃過酒。他說的。”
一個白身少年,自稱剛和京兆府二把手喝過酒,通常人家是不會信的,偏偏杜府內的人沒一個會質疑。
眾人想想也是。之前沒聽聞有吐蕃大軍打到長安的消息,隻聽說這陣子朝廷在金光門外設置了一些行帳,要留給一個吐蕃使團入駐。真要打起來,想必是與使團的人打起來。而一個使團能有多少人?無論如何也不用擔心他們打到城內作亂。
果然,隨著幾隊百十來人的兵馬向西經過居德坊之後,坊外又稍微清靜下來。
按唐律規定,日暮閉坊之後,外邊道路清街,正常人無特殊許可,不得外出。隻是外麵不許走動,但坊內卻可以自由行走。居德坊內南門之西有奉恩寺,有好事者爬到寺內的寶塔上,向西了望,查看了好一會,也不見金光門有戰火,這下坊內百姓才逐漸放心。
第二日天蒙蒙亮,杜府的大門被敲的叮當響。
“門房,快開門,再速備一些吃食。”
門房聽到是自家二公子的聲音,趕緊起身開門。經過這一鬧,杜府的人全都醒了。
杜榮遠則披著衣服來到院內,見二兒子杜倫正狼吞虎咽,不由皺眉:“吃沒吃相!外麵什麽情況?”
杜倫則賠笑道:“已經沒事了,先容兒子填幾口飯再說不遲。”
待其吃飽喝足,打了個飽嗝,見家人都來到院內,還多了幾個親戚,則拱手解釋道:“剛才獻醜了,請多見諒。為了應付吐蕃蠻子,昨日中午到剛才,某是顆米未進。”
其兄杜傳問道:“現在吐蕃兵亂平息了?”
杜倫擺擺手:“也說不上兵亂,這些蠻子哪裏敢在城下作亂?隻是空手赤膊打了幾架。”便開始詳細解釋起來。
原來吐蕃攻占了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焉耆、碎葉四個軍事重鎮,是大唐統治西域最重要的軍事中心),卻又派出使團來與大唐議和。
丟了地,大概是朝廷還覺得丟人,就不許他們去東都,指定來長安談判。但整個使團除了負責談判的貴族官員以外,還有護送的吐蕃兵士,零零總總上千人。
朝廷又擔心他們在城內惹是生非,激起民怨物議,便把他們安置在城外,不許他們進城。
可城外又沒多少物資供他們吃用消耗,於是便要進城采購,才與城門衛戍起了衝突。
當然,有些滅自己威風的話,他沒說。
杜榮遠則憤憤道:“不讓吐蕃蠻子去洛陽,是怕讓百姓知道丟了四鎮,挨百姓罵!若是讓他們深入腹地,這一路上要經過多少地方?可是安置到城外,長安百姓就不知道了?就不罵了?真是耍盡了小聰明!”
杜傳不好接其父的埋怨,便又問道:“那後來呢?打了幾架就消停了?”
杜倫則歎了口氣,迴道:“我們一千打他們五百,破有點吃力,差點都動起兵器來,最後還是請右鷹揚衛的王將軍孝傑單騎入賊營,才將他們安撫下來。”
而提到王孝傑時,杜氏父子三人麵色不一,於是陳楓好奇問道:“難道這人有三頭六臂、千夫不擋之勇?”
杜倫則尷尬笑道:“這人,褒貶不一。”便再次解釋起來:“
九年之前,唐軍與吐蕃軍大戰於青海之上。彼時王孝傑任前軍副總管,隨大總管兼工部尚書劉審禮領軍西進,因兵敗一起被俘。
吐蕃對待這樣高階俘虜,當然要在自家君主麵前獻俘後,才將其明正典刑。
待砍了劉審理,輪到王孝傑時,新上任兩年,還是個孩童的吐蕃讚普(國王)器弩悉弄立刻上前,抱住王孝傑的大腿便嚎啕大哭。
原來,王孝傑長得實在太像其父既上任讚普乞黎拔布。(《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中確有記載)
小讚普把他當成了親爹,哪舍得殺頭?這樣不僅留了他性命,還給予崇高禮遇。
直到器弩悉弄逐漸長大,吐蕃權相再無法容忍小讚普認敵將作“爹”,才將王孝傑放歸大唐。
而王孝傑在吐蕃期間,結識了不少吐蕃上層人士,所以才能在此次衝突中,有所作為。”
聽到這麽一個不可思議的傳奇故事,陳楓不由感慨:“這位老兄的經曆倒是有趣。以往隻聞有兵敗後認賊作父的,沒曾想居然有兵敗而賊認作父的。而這個王將軍竟也敢單槍匹馬,憑一人化解幹戈,是個人物!”
杜倫搖了搖頭:“也不全是這樣,他是帶著條件去的。今日開始,允許吐蕃使團分批次進城,每批不超二十人,每日最多五批。”
韋台寧則嘲笑道:“還以為他是個大英雄,原來也隻是個軟腳蝦。兵敗而不殉國,就可知其膽怯畏死。”
他對王孝傑的看法,其他人各有所思,便不再贅述。
既然騷亂已息,眾人不再擔心城內安全,於是吃完早食後,相約同逛西市。
對於大名鼎鼎的長安西市,幼宜頗有興致要逛上一逛。更何況,西市裏還有自家的產業,其作為未來主母,總要關心下自家產業。
隻是令兩對夫妻和情侶不完全滿意的是,韋台寧沒有一點覺悟,非要插上一杠子。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京兆韋氏,世居長安,乃東道主!”
“盛情難卻”,四人隻好讓其跟著。
見外麵亂哄哄,有鄰人隔牆向外問道:“怎麽迴事?”
“吐蕃蠻人在金光門外同咱們打起來了,你們注意防護。”
居德坊內多居權貴,路過的兵士聽見坊內有人詢問,便客氣迴了過去。
居德坊西麵挨著城牆,坊前橫街西頭直通金光門,故坊內一時間雞飛狗跳。
杜府院內的眾人聽到後,跟著驚疑不已,而家丁們則各個持起刀槍棍棒做起防範來。
韋台寧見狀,從一人手裏奪過一柄長劍,又護至幼宜身前,隨後轉身安慰:“有我在,姑娘不必害怕。”
他這一番姿態,真可謂慷慨赴死、大義凜然。
陳楓卻一臉的雲淡風輕。其笑道:“韋兄無需自己嚇唬自己。長安乃京畿之地,城高牆厚,曆來有重兵把守。區區千把個吐蕃蠻夷,別說是諸衛的對手,就是居德坊內各家的部曲家丁也夠他們喝上一壺。哪用得著你親自上場殺敵?”
“你怎麽知道隻有千把人?”韋台寧一時下不來台,便反駁起來。
陳楓將頭一昂:“前陣子,我與京兆劉少尹在一起吃過酒。他說的。”
一個白身少年,自稱剛和京兆府二把手喝過酒,通常人家是不會信的,偏偏杜府內的人沒一個會質疑。
眾人想想也是。之前沒聽聞有吐蕃大軍打到長安的消息,隻聽說這陣子朝廷在金光門外設置了一些行帳,要留給一個吐蕃使團入駐。真要打起來,想必是與使團的人打起來。而一個使團能有多少人?無論如何也不用擔心他們打到城內作亂。
果然,隨著幾隊百十來人的兵馬向西經過居德坊之後,坊外又稍微清靜下來。
按唐律規定,日暮閉坊之後,外邊道路清街,正常人無特殊許可,不得外出。隻是外麵不許走動,但坊內卻可以自由行走。居德坊內南門之西有奉恩寺,有好事者爬到寺內的寶塔上,向西了望,查看了好一會,也不見金光門有戰火,這下坊內百姓才逐漸放心。
第二日天蒙蒙亮,杜府的大門被敲的叮當響。
“門房,快開門,再速備一些吃食。”
門房聽到是自家二公子的聲音,趕緊起身開門。經過這一鬧,杜府的人全都醒了。
杜榮遠則披著衣服來到院內,見二兒子杜倫正狼吞虎咽,不由皺眉:“吃沒吃相!外麵什麽情況?”
杜倫則賠笑道:“已經沒事了,先容兒子填幾口飯再說不遲。”
待其吃飽喝足,打了個飽嗝,見家人都來到院內,還多了幾個親戚,則拱手解釋道:“剛才獻醜了,請多見諒。為了應付吐蕃蠻子,昨日中午到剛才,某是顆米未進。”
其兄杜傳問道:“現在吐蕃兵亂平息了?”
杜倫擺擺手:“也說不上兵亂,這些蠻子哪裏敢在城下作亂?隻是空手赤膊打了幾架。”便開始詳細解釋起來。
原來吐蕃攻占了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焉耆、碎葉四個軍事重鎮,是大唐統治西域最重要的軍事中心),卻又派出使團來與大唐議和。
丟了地,大概是朝廷還覺得丟人,就不許他們去東都,指定來長安談判。但整個使團除了負責談判的貴族官員以外,還有護送的吐蕃兵士,零零總總上千人。
朝廷又擔心他們在城內惹是生非,激起民怨物議,便把他們安置在城外,不許他們進城。
可城外又沒多少物資供他們吃用消耗,於是便要進城采購,才與城門衛戍起了衝突。
當然,有些滅自己威風的話,他沒說。
杜榮遠則憤憤道:“不讓吐蕃蠻子去洛陽,是怕讓百姓知道丟了四鎮,挨百姓罵!若是讓他們深入腹地,這一路上要經過多少地方?可是安置到城外,長安百姓就不知道了?就不罵了?真是耍盡了小聰明!”
杜傳不好接其父的埋怨,便又問道:“那後來呢?打了幾架就消停了?”
杜倫則歎了口氣,迴道:“我們一千打他們五百,破有點吃力,差點都動起兵器來,最後還是請右鷹揚衛的王將軍孝傑單騎入賊營,才將他們安撫下來。”
而提到王孝傑時,杜氏父子三人麵色不一,於是陳楓好奇問道:“難道這人有三頭六臂、千夫不擋之勇?”
杜倫則尷尬笑道:“這人,褒貶不一。”便再次解釋起來:“
九年之前,唐軍與吐蕃軍大戰於青海之上。彼時王孝傑任前軍副總管,隨大總管兼工部尚書劉審禮領軍西進,因兵敗一起被俘。
吐蕃對待這樣高階俘虜,當然要在自家君主麵前獻俘後,才將其明正典刑。
待砍了劉審理,輪到王孝傑時,新上任兩年,還是個孩童的吐蕃讚普(國王)器弩悉弄立刻上前,抱住王孝傑的大腿便嚎啕大哭。
原來,王孝傑長得實在太像其父既上任讚普乞黎拔布。(《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中確有記載)
小讚普把他當成了親爹,哪舍得殺頭?這樣不僅留了他性命,還給予崇高禮遇。
直到器弩悉弄逐漸長大,吐蕃權相再無法容忍小讚普認敵將作“爹”,才將王孝傑放歸大唐。
而王孝傑在吐蕃期間,結識了不少吐蕃上層人士,所以才能在此次衝突中,有所作為。”
聽到這麽一個不可思議的傳奇故事,陳楓不由感慨:“這位老兄的經曆倒是有趣。以往隻聞有兵敗後認賊作父的,沒曾想居然有兵敗而賊認作父的。而這個王將軍竟也敢單槍匹馬,憑一人化解幹戈,是個人物!”
杜倫搖了搖頭:“也不全是這樣,他是帶著條件去的。今日開始,允許吐蕃使團分批次進城,每批不超二十人,每日最多五批。”
韋台寧則嘲笑道:“還以為他是個大英雄,原來也隻是個軟腳蝦。兵敗而不殉國,就可知其膽怯畏死。”
他對王孝傑的看法,其他人各有所思,便不再贅述。
既然騷亂已息,眾人不再擔心城內安全,於是吃完早食後,相約同逛西市。
對於大名鼎鼎的長安西市,幼宜頗有興致要逛上一逛。更何況,西市裏還有自家的產業,其作為未來主母,總要關心下自家產業。
隻是令兩對夫妻和情侶不完全滿意的是,韋台寧沒有一點覺悟,非要插上一杠子。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京兆韋氏,世居長安,乃東道主!”
“盛情難卻”,四人隻好讓其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