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深。
大梁皇宮萬壽宮卻燈火通明。
無數甲士進進出出,動靜很大。
三品以上的朝中要員也收到梁帝的詔令急匆匆從四方趕來。
他們互看一眼,各個臉色凝重。
太監宮女們戰戰兢兢立在一邊,不敢發出一點聲響。
他們都是人精,知道今夜必有大事發生,是以努力減少自己的存在感,深怕成為被遷怒的對象,不明不白死去。
"陛下,各位大人都已到齊,您看……"
秉筆太監郭開與王順各立一側,但明顯郭開快了王順一步。
王順被搶了先,目光死死盯著郭開,郭開背著梁帝無聲嗤笑。
"好,王順,宣他們進來吧。"
諸位大臣魚貫而入,依次按品級站好。
"各位卿家白日裏可聽到什麽消息?"
梁帝直接開口發問,問完之後眼睛死死盯著諸位大臣,意圖從他們身上看出點什麽。
"果然是為了這件事。"
諸位大人心裏一咯噔,將來時路上所想好的說辭一一道出。臉不紅,心不跳,仿佛真是肺腑之言一般。
"好,那諸位卿家說說看,朕要同意這門婚事嗎?"
"說來好笑,煜兒要成親了我這做父皇的竟然不知道,你們說,好不好笑?"
梁帝自嘲一笑,語氣不輕不重聽不出喜怒來。
底下的大臣都是人精自然不會隨便接話,他們腦海飛快運轉,揣摩著梁帝的心思,臉上卻不露絲毫。
"怎的,朕的大臣都是些啞巴不成?"
梁帝氣笑了,站起身來居高臨下俯視著底下的大臣。
諸位大臣頭低得更低了,他們能感覺到陛下的怒火,但正所謂槍打出頭鳥,第一個發言的必討不了好去,一個不注意惹惱了陛下輕則烏紗帽不保重則有性命之憂,因此誰也不想起那個頭。
這個時候陛下必會點名,那就看誰是那個倒黴蛋了。
"左相,你來說。"
梁帝強忍著怒氣點了左相出列迴答。
第一個倒黴蛋誕生了。
"稟陛下,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陛下娶兒媳,此乃陛下家事爾,不合問外人。至於此事為何鬧得滿城風雨,將那蔡持正和大皇子召來一問便知。"
釣魚佬不愧是釣魚佬,滑的跟泥鰍似的,三言兩語便不僅自己摘出去還來了個禍水東引。
"老滑頭!"
梁帝不滿地瞪了他一眼,不過這老家夥話說得滴水不漏,馬屁也拍得他很舒坦,自己抓不住他話語中的漏洞,不好為難他。
他麵色稍霽,點了點頭讚同道:"愛卿言之有理,來人,速去召禦史中丞蔡持正和蕭傳煜覲見。"
郭開反應快,立刻撒丫子跑了出去,王順張張嘴,恨不得抽死自己。
"又慢了一步!"
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屏氣凝神,暗道下次定要勝過郭開那狗東西!
"右相,你怎麽看?"
等待的功夫閑著也是閑著,梁帝開始試探起右相丁彥博的想法。
"稟陛下,左相所言甚是,正所謂解鈴還需係鈴人,臣附議左相所言召大皇子與蔡大人前來庭前對峙,是非曲直一問便知。"
丁彥博心中氣悶,聽到陛下發問,他本想慷慨陳詞一番,誰知陛下先問了那汪通,那老泥鰍輕飄飄一句"此乃陛下家事"就堵住了自己,看陛下那表情,那句陛下家事明顯很受用,自己滿肚子道理再沒機會說了。
梁帝點了點頭,臉上怒氣頃刻間消失不見。
"你們呢?"
"臣附議。"
"臣附議。"
……
"臣附議。"
能混到如此高位的沒有一個是傻子,他們善於察言觀色,又與梁帝相處幾十年自然了解他的性子,這種時刻誰敢唱反調?
梁帝眯著眼,很是滿意群臣的態度。
他不傻,不用查就知道這些事與他們沒有關係,隻是隨口問問表明自己態度,順帶敲打敲打一些不安分的家夥罷了。
陛下這氣一消,萬壽宮的壓抑氣氛瞬間變了,群臣沒了心理負擔放鬆了下來,三三兩兩擠眉弄眼,交流著情報,隻有一人忐忑不安,渾身不得勁。
"鎮國公,朕觀你氣色不佳,可是有什事瞞著朕。"
梁帝一眼便瞥到了神色不安的鎮國公,他神色一動,點了他的名。
鎮國公咽了咽口水,猶豫片刻,還是決定實話實說。
"臣有罪,不敢隱瞞陛下,昨日禦史中丞蔡持正大人命其弟蔡持忠來我家請臣為其女保媒議親對象正是大皇子。"
"竟有此事?蔡持正好大的膽子!"
梁帝勃然大怒。
群臣也是一片嘩然。
就在君臣議論間,蔡持正與大皇子聯袂而來。
萬壽宮君臣目光齊刷刷地向二人投去。
蔡持正早得了蔡可卿指點,所以神色自若絲毫不慌,大皇子則強裝鎮定實則心中慌得一批。
"臣(兒臣)參見陛下(父皇)。"
兩人將兩手交叉到胸前尊敬地行了個叉手禮。
所謂叉手禮,即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此禮乃大梁君臣之禮。
"賜座。"
大梁不似蠻夷王朝北魏,不興三跪九叩之禮,凡百官皆於禦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複坐。
"蔡愛卿,聽說你蔡家喜事將近,朕先在這裏向你道喜了。"
梁帝皮笑肉不笑地向他道喜。
"還你有煜兒,聽說你也要成婚了,朕這個做父親的怎麽不知道?"
向蔡持正道喜後梁帝又轉頭緊緊盯著大皇子問道。
兩人對視一眼,汗出如漿。
但隨後二人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蔡持正顯然是有備而來,他離座行禮緩緩開口道:"稟陛下,臣女年歲漸長卻一直待字閨中,實在急煞我這做父親的,臣婦日日念叨其婚事,年年尋仙訪道隻為小女求個好姻緣,半月之前,幸得高人指點……"
一席話有理有據條理清晰,一眾君臣聽得連連點頭。
"因此臣命族弟拜訪鎮國公,請其打著為小女做媒的名義為臣尋找符合高人要求的生辰八字之人。"
"臣隻是聽說大皇子與高人所說的小女命定之人出生同一年份,是以請求鎮國公為臣求得大皇子的生辰八字。"
"此外臣還派出其他族人尋找符合條件之人,絕非隻有大皇子一家。"
"至於為何傳來傳去變成了小女非嫁大皇子不可,臣隻能說謠言止於智者。"
"?"
鎮國公瞪大了雙眼,這老匹夫竟敢當自己的麵顛倒黑白!
"這消息竟然是以訛傳訛?小醜竟是我自己?"
大皇子雙拳緊握,麵對無數探究的目光,臉色漲得通紅,他尷尬地恨不得挖個洞鑽進去。
"原來都是謠言!這大皇子竟然信以為真,真是笑掉大牙。"
無數朝臣長籲了口氣,若不是此刻身在朝堂上還不知笑成什麽樣。
"煜兒,你向來做事魯莽,如今鬧出如此笑話,你說,朕要如何罰你?"
梁帝雙眼眯成一條線,眸子中寒芒四射。
"這……"
大皇子心中苦澀,痛苦地閉上雙眼。
"兒臣魯莽,釀成如此大錯,任憑父皇責罰。"
大皇子認命般跪伏在地,高傲的頭顱垂了下去。
"朕就罰你守蕭山皇陵一年,無召不得離開!你先退下吧"
"諾。"
大皇子以頭搶地,緩緩站起身,踉蹌著腳步離開了萬壽宮。
"既然此事已說開,諸位愛卿先退下吧。"
"諾。"
諸位大臣齊聲起身行禮,然後轉身離去。
"王順,召八位皇子速速前來覲見 。"
"陛下,七皇子、八皇子年幼,九皇子更是尚在繈褓之中,這也要召嗎?"
王順腦袋聰明了一迴,想起了關鍵點 。
"你在教我做事?"
梁帝瞪了王順一眼,雙目中有殺氣溢出。
"老奴這就去,這就去。"
王順打了個寒顫,連滾帶爬地退了出去。
"己卯年八月二十四辰時?這就是蔡可卿天選的帝王夫婿的生辰八字?"
梁帝喃喃自語,陷入了沉思。
大梁皇宮萬壽宮卻燈火通明。
無數甲士進進出出,動靜很大。
三品以上的朝中要員也收到梁帝的詔令急匆匆從四方趕來。
他們互看一眼,各個臉色凝重。
太監宮女們戰戰兢兢立在一邊,不敢發出一點聲響。
他們都是人精,知道今夜必有大事發生,是以努力減少自己的存在感,深怕成為被遷怒的對象,不明不白死去。
"陛下,各位大人都已到齊,您看……"
秉筆太監郭開與王順各立一側,但明顯郭開快了王順一步。
王順被搶了先,目光死死盯著郭開,郭開背著梁帝無聲嗤笑。
"好,王順,宣他們進來吧。"
諸位大臣魚貫而入,依次按品級站好。
"各位卿家白日裏可聽到什麽消息?"
梁帝直接開口發問,問完之後眼睛死死盯著諸位大臣,意圖從他們身上看出點什麽。
"果然是為了這件事。"
諸位大人心裏一咯噔,將來時路上所想好的說辭一一道出。臉不紅,心不跳,仿佛真是肺腑之言一般。
"好,那諸位卿家說說看,朕要同意這門婚事嗎?"
"說來好笑,煜兒要成親了我這做父皇的竟然不知道,你們說,好不好笑?"
梁帝自嘲一笑,語氣不輕不重聽不出喜怒來。
底下的大臣都是人精自然不會隨便接話,他們腦海飛快運轉,揣摩著梁帝的心思,臉上卻不露絲毫。
"怎的,朕的大臣都是些啞巴不成?"
梁帝氣笑了,站起身來居高臨下俯視著底下的大臣。
諸位大臣頭低得更低了,他們能感覺到陛下的怒火,但正所謂槍打出頭鳥,第一個發言的必討不了好去,一個不注意惹惱了陛下輕則烏紗帽不保重則有性命之憂,因此誰也不想起那個頭。
這個時候陛下必會點名,那就看誰是那個倒黴蛋了。
"左相,你來說。"
梁帝強忍著怒氣點了左相出列迴答。
第一個倒黴蛋誕生了。
"稟陛下,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陛下娶兒媳,此乃陛下家事爾,不合問外人。至於此事為何鬧得滿城風雨,將那蔡持正和大皇子召來一問便知。"
釣魚佬不愧是釣魚佬,滑的跟泥鰍似的,三言兩語便不僅自己摘出去還來了個禍水東引。
"老滑頭!"
梁帝不滿地瞪了他一眼,不過這老家夥話說得滴水不漏,馬屁也拍得他很舒坦,自己抓不住他話語中的漏洞,不好為難他。
他麵色稍霽,點了點頭讚同道:"愛卿言之有理,來人,速去召禦史中丞蔡持正和蕭傳煜覲見。"
郭開反應快,立刻撒丫子跑了出去,王順張張嘴,恨不得抽死自己。
"又慢了一步!"
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屏氣凝神,暗道下次定要勝過郭開那狗東西!
"右相,你怎麽看?"
等待的功夫閑著也是閑著,梁帝開始試探起右相丁彥博的想法。
"稟陛下,左相所言甚是,正所謂解鈴還需係鈴人,臣附議左相所言召大皇子與蔡大人前來庭前對峙,是非曲直一問便知。"
丁彥博心中氣悶,聽到陛下發問,他本想慷慨陳詞一番,誰知陛下先問了那汪通,那老泥鰍輕飄飄一句"此乃陛下家事"就堵住了自己,看陛下那表情,那句陛下家事明顯很受用,自己滿肚子道理再沒機會說了。
梁帝點了點頭,臉上怒氣頃刻間消失不見。
"你們呢?"
"臣附議。"
"臣附議。"
……
"臣附議。"
能混到如此高位的沒有一個是傻子,他們善於察言觀色,又與梁帝相處幾十年自然了解他的性子,這種時刻誰敢唱反調?
梁帝眯著眼,很是滿意群臣的態度。
他不傻,不用查就知道這些事與他們沒有關係,隻是隨口問問表明自己態度,順帶敲打敲打一些不安分的家夥罷了。
陛下這氣一消,萬壽宮的壓抑氣氛瞬間變了,群臣沒了心理負擔放鬆了下來,三三兩兩擠眉弄眼,交流著情報,隻有一人忐忑不安,渾身不得勁。
"鎮國公,朕觀你氣色不佳,可是有什事瞞著朕。"
梁帝一眼便瞥到了神色不安的鎮國公,他神色一動,點了他的名。
鎮國公咽了咽口水,猶豫片刻,還是決定實話實說。
"臣有罪,不敢隱瞞陛下,昨日禦史中丞蔡持正大人命其弟蔡持忠來我家請臣為其女保媒議親對象正是大皇子。"
"竟有此事?蔡持正好大的膽子!"
梁帝勃然大怒。
群臣也是一片嘩然。
就在君臣議論間,蔡持正與大皇子聯袂而來。
萬壽宮君臣目光齊刷刷地向二人投去。
蔡持正早得了蔡可卿指點,所以神色自若絲毫不慌,大皇子則強裝鎮定實則心中慌得一批。
"臣(兒臣)參見陛下(父皇)。"
兩人將兩手交叉到胸前尊敬地行了個叉手禮。
所謂叉手禮,即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此禮乃大梁君臣之禮。
"賜座。"
大梁不似蠻夷王朝北魏,不興三跪九叩之禮,凡百官皆於禦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複坐。
"蔡愛卿,聽說你蔡家喜事將近,朕先在這裏向你道喜了。"
梁帝皮笑肉不笑地向他道喜。
"還你有煜兒,聽說你也要成婚了,朕這個做父親的怎麽不知道?"
向蔡持正道喜後梁帝又轉頭緊緊盯著大皇子問道。
兩人對視一眼,汗出如漿。
但隨後二人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蔡持正顯然是有備而來,他離座行禮緩緩開口道:"稟陛下,臣女年歲漸長卻一直待字閨中,實在急煞我這做父親的,臣婦日日念叨其婚事,年年尋仙訪道隻為小女求個好姻緣,半月之前,幸得高人指點……"
一席話有理有據條理清晰,一眾君臣聽得連連點頭。
"因此臣命族弟拜訪鎮國公,請其打著為小女做媒的名義為臣尋找符合高人要求的生辰八字之人。"
"臣隻是聽說大皇子與高人所說的小女命定之人出生同一年份,是以請求鎮國公為臣求得大皇子的生辰八字。"
"此外臣還派出其他族人尋找符合條件之人,絕非隻有大皇子一家。"
"至於為何傳來傳去變成了小女非嫁大皇子不可,臣隻能說謠言止於智者。"
"?"
鎮國公瞪大了雙眼,這老匹夫竟敢當自己的麵顛倒黑白!
"這消息竟然是以訛傳訛?小醜竟是我自己?"
大皇子雙拳緊握,麵對無數探究的目光,臉色漲得通紅,他尷尬地恨不得挖個洞鑽進去。
"原來都是謠言!這大皇子竟然信以為真,真是笑掉大牙。"
無數朝臣長籲了口氣,若不是此刻身在朝堂上還不知笑成什麽樣。
"煜兒,你向來做事魯莽,如今鬧出如此笑話,你說,朕要如何罰你?"
梁帝雙眼眯成一條線,眸子中寒芒四射。
"這……"
大皇子心中苦澀,痛苦地閉上雙眼。
"兒臣魯莽,釀成如此大錯,任憑父皇責罰。"
大皇子認命般跪伏在地,高傲的頭顱垂了下去。
"朕就罰你守蕭山皇陵一年,無召不得離開!你先退下吧"
"諾。"
大皇子以頭搶地,緩緩站起身,踉蹌著腳步離開了萬壽宮。
"既然此事已說開,諸位愛卿先退下吧。"
"諾。"
諸位大臣齊聲起身行禮,然後轉身離去。
"王順,召八位皇子速速前來覲見 。"
"陛下,七皇子、八皇子年幼,九皇子更是尚在繈褓之中,這也要召嗎?"
王順腦袋聰明了一迴,想起了關鍵點 。
"你在教我做事?"
梁帝瞪了王順一眼,雙目中有殺氣溢出。
"老奴這就去,這就去。"
王順打了個寒顫,連滾帶爬地退了出去。
"己卯年八月二十四辰時?這就是蔡可卿天選的帝王夫婿的生辰八字?"
梁帝喃喃自語,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