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李相此來何事?”
林雨柔笑著與他寒暄一二,這才問道。
“林……夫人,你……”
李林翰欲言又止,當年汪相移病,他被蕭天啟召入朝中為右相時,他還指望與林雨柔雙劍合璧成就一段佳話,誰知這才多久,就又要分離了。
“李相若是想安慰我的話大可不必,我不覺得自己可憐,值得憐憫,我的意思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無需在意。”
“夫人寵辱不驚,這氣度,李某自愧不如,隻是,夫人不要意氣用事,以夫人之才,就此歸隱於市實在是可惜了,不若……”
“李相有心了,隻是,你是你,我是我,我身後站的可是顧家,顧家意味著什麽,陛下又豈會不懂?”
“君父與臣子,臣子什麽都不做,天生便是有錯,我顧家事君盡禮,又能如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誰讓誰惶恐?再不抽身而退,難道要我顧家做楊霄還是王震?”
林雨柔逼視著李林翰,聲音冰冷,透著股決絕:“這一次,我顧家不但要退,還要退出大梁,遠遁海外。”
“這……遠遁海外?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李林翰攸地站起,眼裏滿是驚慌,她這一出海,自己呢?自己該咋辦?
“是的,我意已決,原本打算走之前邀你過府相敘,正好你來了,那便索性今天一次說完吧。”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如今陛下刻意製造黨爭 ,此必為取禍之道,待我離去後,顧家亦會逐漸淡出大梁,到時還望李相從旁時時規勸陛下,不要再搞什麽製衡之道……”
“還有,四國鼎立,我不伐人,人必伐我,偏安一隅,難免自取滅亡,大梁雖定,還不是耽於享樂之時……請李相切記在心。”
“李相……李相……你到底有沒有聽我在說。”
林雨柔將自己的一些執政心得盡數傳給李林翰,隻是他有些心不在焉,所以她停下來問道。
“哦……在聽,在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林翰在心中咀嚼夫人的話,不免走神,抱歉,勿怪……”
李林翰自知理虧,急忙道歉。
兩人又說了許久,李林翰狀似認真聽講,隻是眼神時不時地瞥向林雨柔,一想到能見到她的日子越來越少,他不免有些精神恍惚。
他曾不止一次在想,他若是顧延昭該多好,至少,他還曾經擁有過他,走進過她的內心,而不是自己這般,雖近實遠,隔著千山萬水,永遠沒有那個可能。
時候不早了,李林翰起身告辭,渾渾噩噩地迴到了林府 ,越想日後見不到林雨柔他這心中便越發迷茫惆悵。
“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嗬嗬,李林翰啊李林翰,枉你讀了這麽多年聖賢書卻還是過不了“情”字一關,今日方知溫柔鄉乃是英雄塚。”
李林翰對酒當歌,一人獨飲,望著皎皎月光,不免有些癡了。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灑向大地。
林雨柔身背行囊,手中捧著著那塊象征著無上榮耀的冠軍侯牌匾登上馬車,帶領著顧家眾人緩緩朝城門而去。
這次遠行,前途未卜,她不知道是否還有歸來之日。
可笑的是林雨柔辭官要走了,梁帝那封罪己詔才剛剛布告出來。
林雨柔手中捧著那封拓印的《罪己詔》細細讀來。
“朕聞天地之間,萬物生長,皆賴於天地之德,而朕乃承天之命,代天牧民。今觀大梁之地,天災連連,四方地震頻發,百姓罹難,朕心甚痛。
夫有天下者,義非為己。兇荒疾癘,兵革水火,有一於此,責歸元首。
今祝史請禱,繼諸不善,以朕身當之,永使災害,不及萬姓,俾茲下民,稍蒙寧息,不得為朕祈福,以增其過。特班遠邇,鹹令遵奉。”
“嗯,我記得蕭天啟的《罪己詔》不是這內容啊。”
林雨柔皺眉,又拿出李林翰帶來的那封罪己詔仔細比對。
“朕聞天地之間,萬物生長,皆賴於天地之德,而朕乃承天之命,代天牧民。今觀大梁之地,天災連連,四方地震頻發,百姓罹難,朕心甚痛。
自朕即位以來,雖欲勤政愛民,然或有失德之處,以致上天降災,以示朕之不仁。朕思之,皆是朕之罪過也。朕未能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未能修明政治,使四方安寧;未能敬畏天地,順應自然之道。朕之不德,實乃國家之不幸,百姓之苦難。
朕今痛定思痛,決心改過自新,以贖前愆。朕將修明政治,選用賢能,以安邦定國;關心百姓疾苦,減輕賦稅,以恤民生;敬畏天地,遵循自然之道,以保四方安寧。朕將盡心盡力,以求上天之寬恕,百姓之安寧。
朕懇請天下百姓,共同祈禱上天,祈求上天降福於大梁,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朕亦懇請四方諸侯,共襄國事,以助朕改過自新,共成大梁之盛世。
朕誓言,自今日起,必當恪盡職守,以國家為重,以百姓為本,以期上天之垂憐,百姓之福祉。朕之過失,願以此詔告天下,共鑒朕之誠意。
特班遠邇,鹹令遵奉。”
“好啊,連《罪己詔》都給改了,真是好手段好心機。”
林雨柔比對著兩封《罪己詔》冷笑連連。
\"小姐——\"
顧家的馬車剛剛駛出城門,突然停了下來。
林雨柔心生疑惑,輕輕掀起車簾一角,朝外看去。
隻見城外官道兩旁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們的眼神充滿了關切與不舍,牢牢地鎖定在顧家的車隊之上。
\"諸位父老鄉親,今日天氣酷熱難耐,這烈日炎炎實在讓人難以忍受。大家的好意,我顧家心領了。還請各位快快迴家歇息,以免中暑傷身。\"
林雨柔聲音清脆悅耳,如清泉流淌,迴蕩在眾人耳畔。
\"林相,此去山高路遠,請您一路多加珍重!\"
\"願林相此行一帆風順,平安歸來!\"
人們紛紛跪地叩頭,送別顧家一行人。
場麵壯觀而感人至深,林雨柔不禁熱淚盈眶。
長亭之中,微風輕拂,送來陣陣涼意。
李林翰身披一件黑袍,靜靜地站在那裏,目光緊緊鎖定著遠方。
在他的注視下,林雨柔所乘坐的那輛華麗馬車正緩緩前行,逐漸消失在道路的盡頭。
他的身體一動不動,宛如一尊雕塑,似乎連唿吸都變得微弱起來。
“金樽共汝飲,白刃不相饒?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帝王之道嗎?”李林翰喃喃自語道,聲音中透露出無法抑製的憤怒與不甘。
他緊咬著牙關,雙手緊握成拳,指甲深深地陷入掌心之中。
許久之後,李林翰終於從沉思中迴過神來。他深吸一口氣,眼神堅定地說道:“不行!我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我一定要去找陛下問個明白!”
說罷,他轉身邁步離去,步伐堅定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踩在自己內心的怒火之上,讓他的決心愈發堅定。
李林翰馬不停蹄地趕往皇宮,一路上心潮澎湃。
他知道這次麵聖可能會麵臨巨大的風險,但他已經顧不得那麽多了。
他要為自己討迴一個公道,也要為那些受到不公待遇的林雨柔和顧延宗他們發聲。
進入皇宮後,李林翰徑直來到禦前,向梁帝蕭天啟陳述了自己的不滿。
然而,具體的談話內容並無人知曉,隻知道君臣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第二天清晨,一份李林翰請求辭官歸隱的奏折呈送到了皇帝麵前,並很快得到了批準。
這個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引爆了整個朝野。
短短時間內,兩位丞相相繼辭職,這無疑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人們紛紛猜測其中緣由,各種謠言四起,一時間人心惶惶。
而此時的李林翰早已收拾好行裝,毫不猶豫地踏上了離開京城的路途。
他的目的地正是大順城——那個遠離喧囂、寧靜祥和的地方。或許隻有在那裏,他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歸宿。
林雨柔笑著與他寒暄一二,這才問道。
“林……夫人,你……”
李林翰欲言又止,當年汪相移病,他被蕭天啟召入朝中為右相時,他還指望與林雨柔雙劍合璧成就一段佳話,誰知這才多久,就又要分離了。
“李相若是想安慰我的話大可不必,我不覺得自己可憐,值得憐憫,我的意思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無需在意。”
“夫人寵辱不驚,這氣度,李某自愧不如,隻是,夫人不要意氣用事,以夫人之才,就此歸隱於市實在是可惜了,不若……”
“李相有心了,隻是,你是你,我是我,我身後站的可是顧家,顧家意味著什麽,陛下又豈會不懂?”
“君父與臣子,臣子什麽都不做,天生便是有錯,我顧家事君盡禮,又能如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誰讓誰惶恐?再不抽身而退,難道要我顧家做楊霄還是王震?”
林雨柔逼視著李林翰,聲音冰冷,透著股決絕:“這一次,我顧家不但要退,還要退出大梁,遠遁海外。”
“這……遠遁海外?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李林翰攸地站起,眼裏滿是驚慌,她這一出海,自己呢?自己該咋辦?
“是的,我意已決,原本打算走之前邀你過府相敘,正好你來了,那便索性今天一次說完吧。”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如今陛下刻意製造黨爭 ,此必為取禍之道,待我離去後,顧家亦會逐漸淡出大梁,到時還望李相從旁時時規勸陛下,不要再搞什麽製衡之道……”
“還有,四國鼎立,我不伐人,人必伐我,偏安一隅,難免自取滅亡,大梁雖定,還不是耽於享樂之時……請李相切記在心。”
“李相……李相……你到底有沒有聽我在說。”
林雨柔將自己的一些執政心得盡數傳給李林翰,隻是他有些心不在焉,所以她停下來問道。
“哦……在聽,在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林翰在心中咀嚼夫人的話,不免走神,抱歉,勿怪……”
李林翰自知理虧,急忙道歉。
兩人又說了許久,李林翰狀似認真聽講,隻是眼神時不時地瞥向林雨柔,一想到能見到她的日子越來越少,他不免有些精神恍惚。
他曾不止一次在想,他若是顧延昭該多好,至少,他還曾經擁有過他,走進過她的內心,而不是自己這般,雖近實遠,隔著千山萬水,永遠沒有那個可能。
時候不早了,李林翰起身告辭,渾渾噩噩地迴到了林府 ,越想日後見不到林雨柔他這心中便越發迷茫惆悵。
“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嗬嗬,李林翰啊李林翰,枉你讀了這麽多年聖賢書卻還是過不了“情”字一關,今日方知溫柔鄉乃是英雄塚。”
李林翰對酒當歌,一人獨飲,望著皎皎月光,不免有些癡了。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灑向大地。
林雨柔身背行囊,手中捧著著那塊象征著無上榮耀的冠軍侯牌匾登上馬車,帶領著顧家眾人緩緩朝城門而去。
這次遠行,前途未卜,她不知道是否還有歸來之日。
可笑的是林雨柔辭官要走了,梁帝那封罪己詔才剛剛布告出來。
林雨柔手中捧著那封拓印的《罪己詔》細細讀來。
“朕聞天地之間,萬物生長,皆賴於天地之德,而朕乃承天之命,代天牧民。今觀大梁之地,天災連連,四方地震頻發,百姓罹難,朕心甚痛。
夫有天下者,義非為己。兇荒疾癘,兵革水火,有一於此,責歸元首。
今祝史請禱,繼諸不善,以朕身當之,永使災害,不及萬姓,俾茲下民,稍蒙寧息,不得為朕祈福,以增其過。特班遠邇,鹹令遵奉。”
“嗯,我記得蕭天啟的《罪己詔》不是這內容啊。”
林雨柔皺眉,又拿出李林翰帶來的那封罪己詔仔細比對。
“朕聞天地之間,萬物生長,皆賴於天地之德,而朕乃承天之命,代天牧民。今觀大梁之地,天災連連,四方地震頻發,百姓罹難,朕心甚痛。
自朕即位以來,雖欲勤政愛民,然或有失德之處,以致上天降災,以示朕之不仁。朕思之,皆是朕之罪過也。朕未能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未能修明政治,使四方安寧;未能敬畏天地,順應自然之道。朕之不德,實乃國家之不幸,百姓之苦難。
朕今痛定思痛,決心改過自新,以贖前愆。朕將修明政治,選用賢能,以安邦定國;關心百姓疾苦,減輕賦稅,以恤民生;敬畏天地,遵循自然之道,以保四方安寧。朕將盡心盡力,以求上天之寬恕,百姓之安寧。
朕懇請天下百姓,共同祈禱上天,祈求上天降福於大梁,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朕亦懇請四方諸侯,共襄國事,以助朕改過自新,共成大梁之盛世。
朕誓言,自今日起,必當恪盡職守,以國家為重,以百姓為本,以期上天之垂憐,百姓之福祉。朕之過失,願以此詔告天下,共鑒朕之誠意。
特班遠邇,鹹令遵奉。”
“好啊,連《罪己詔》都給改了,真是好手段好心機。”
林雨柔比對著兩封《罪己詔》冷笑連連。
\"小姐——\"
顧家的馬車剛剛駛出城門,突然停了下來。
林雨柔心生疑惑,輕輕掀起車簾一角,朝外看去。
隻見城外官道兩旁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們的眼神充滿了關切與不舍,牢牢地鎖定在顧家的車隊之上。
\"諸位父老鄉親,今日天氣酷熱難耐,這烈日炎炎實在讓人難以忍受。大家的好意,我顧家心領了。還請各位快快迴家歇息,以免中暑傷身。\"
林雨柔聲音清脆悅耳,如清泉流淌,迴蕩在眾人耳畔。
\"林相,此去山高路遠,請您一路多加珍重!\"
\"願林相此行一帆風順,平安歸來!\"
人們紛紛跪地叩頭,送別顧家一行人。
場麵壯觀而感人至深,林雨柔不禁熱淚盈眶。
長亭之中,微風輕拂,送來陣陣涼意。
李林翰身披一件黑袍,靜靜地站在那裏,目光緊緊鎖定著遠方。
在他的注視下,林雨柔所乘坐的那輛華麗馬車正緩緩前行,逐漸消失在道路的盡頭。
他的身體一動不動,宛如一尊雕塑,似乎連唿吸都變得微弱起來。
“金樽共汝飲,白刃不相饒?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帝王之道嗎?”李林翰喃喃自語道,聲音中透露出無法抑製的憤怒與不甘。
他緊咬著牙關,雙手緊握成拳,指甲深深地陷入掌心之中。
許久之後,李林翰終於從沉思中迴過神來。他深吸一口氣,眼神堅定地說道:“不行!我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我一定要去找陛下問個明白!”
說罷,他轉身邁步離去,步伐堅定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踩在自己內心的怒火之上,讓他的決心愈發堅定。
李林翰馬不停蹄地趕往皇宮,一路上心潮澎湃。
他知道這次麵聖可能會麵臨巨大的風險,但他已經顧不得那麽多了。
他要為自己討迴一個公道,也要為那些受到不公待遇的林雨柔和顧延宗他們發聲。
進入皇宮後,李林翰徑直來到禦前,向梁帝蕭天啟陳述了自己的不滿。
然而,具體的談話內容並無人知曉,隻知道君臣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第二天清晨,一份李林翰請求辭官歸隱的奏折呈送到了皇帝麵前,並很快得到了批準。
這個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引爆了整個朝野。
短短時間內,兩位丞相相繼辭職,這無疑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人們紛紛猜測其中緣由,各種謠言四起,一時間人心惶惶。
而此時的李林翰早已收拾好行裝,毫不猶豫地踏上了離開京城的路途。
他的目的地正是大順城——那個遠離喧囂、寧靜祥和的地方。或許隻有在那裏,他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