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林雨柔果斷地下達指令,要求顧延宗及其手下的眾人迅速行動起來。
他們不僅要將戰敗的藩王以及反王的全家人都護送至遙遠的海外,確保這些人不再對國家構成威脅。
而且藩王和反王的部下也不能輕易放過,必須用船隻將他們運往南方,然後均勻地散布到二十個郡縣之中。
紹興六年,南方地區頻繁遭遇地龍翻身的天災,無數無辜的百姓失去了家園和生計,一夜返貧者不知凡己,更糟糕的是,還未建重建好家園的他們遭遇竇鯤篡位,讓整個局勢陷入混亂,三十六路反王和七十二路煙塵紛紛冒出來,給老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令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
麵對如此棘手的問題,林雨柔當機立斷,下令向那些無法維持基本生計的百姓提供巨額的安家費用,以幫助他們重新開始生活。
同時,她力排眾議花費費重金將這些百姓全部遷移到南方的二十個郡縣,以便更好地安置和管理。
為了解決人口問題,林雨柔又頒布了一項令人振奮的政策——“獎勵生育”。
這項政策規定,凡是生育五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不僅會獲得豐厚的金錢獎勵,還能得到土地和房屋的分配,隻不過那些土地和房屋在南方二十郡內就是了。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心動不已,本就缺乏娛樂活動的百姓們紛紛投身於全民造人的行列之中。
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多生孩子意味著更多的福利和更好的未來。
另一方麵,按照林雨柔的指示,西北商貿公司、東南商貿公司等企業也會不時地花費大量資金招募一些勞工前往海外建設殖民地。
哪怕南方諸國的人再狡猾懶惰、警覺性再高,但在幾位衣錦還鄉的老鄉的煽動蠱惑之下,他們仍然成群結隊地走上了前往海外闖蕩務工的道路。
林雨柔看到他們如此崇尚強者,心中頓時生出一計,她讓朱武尋找了許多能言善辯之人,並傳授給他們一些說話技巧和話術,將他們精心打扮包裝一番,使其搖身一變成為了所謂的“成功學大師”。
接下來就是編寫劇本,編造各種成功的小故事,然後開始巡迴演講。
在毛崇等眾人的默契配合下,這些“成功學大師”所到之處皆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當然,這樣做的效果也是顯著的,無數百姓在“聽懂掌聲”的口號聲中突然意識到自己擁有非凡的命格和無限光明的前途,需要走出國門去開拓視野。
於是,開往海外的船票價格被炒到了驚人的高度。
寬厚仁慈的林雨柔特別為他們增開了十四個遠洋班次,晝夜不停地運送他們去海外謀取財富。
安定局麵怎麽少得了教化呢?這可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啊!
然而,要想教化那些異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商量這個事,林雨柔還定下今日召開大朝會。
隻是……
朝堂之上為此爭論不休,簡直炸開了鍋一般。
一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哪怕是朱武這樣智謀過人之人,亦或是李林翰這般威重之士,都難以說服那群固執己見的禦史言官們。
就在眾人僵持不下之際,有人提議請攝政王出麵裁決。
於是乎,雙方一同出列,懇請攝政王定奪。
隻見林雨柔微微一笑,開口說道:“諸位大人,本王倒是有些想法,還望大家幫本王斟酌一番,看看是否可行。”
話音剛落,朝中的文武大臣們紛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讀書人不是嚷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嗎,那就讓他們去支教去教化堂明郡、浮泥郡、呂宋郡那些百姓就是了,我大梁讀書人有十萬之數,還滿足不了區區二十郡之地的需求?”
“陛下、攝政王,此事萬萬不可啊!”
禦史大夫萬有德一臉焦急地站了出來,躬身行禮後說道:“我大梁讀書人雖然眾多,但他們可是我大梁的基石所在,更是關係到我大梁的未來發展,怎麽可以輕易將他們派往那些蠻夷之地呢?倘若發生什麽意外,我大梁將會麵臨後繼無人的危機啊!”
“萬禦史,請不要過於誇大其詞。”李林翰站出來為林雨柔辯解道:“大梁的讀書人確實數量龐大,超過了十萬人,但能夠做官的也不過百分之一二而已。剩下的人讀了那麽多書,卻沒有施展才華的地方,豈不是一種浪費嗎?依本相看,攝政王此舉必定是為了給廣大讀書人謀取福祉。萬禦史不妨先聽完攝政王的計劃,再發表意見也不遲。”
“林相所言極是,萬禦史暫且稍安勿躁,待本王把話說完,你再提出反對也不晚。”
林雨柔點了點頭,表示讚同李林翰的說法。她的眼神堅定而自信,似乎對接下來要說的話充滿了信心。
林雨柔對於李林翰如此配合自己感到非常滿意,她深思熟慮之後,再次開口說道:“本王有如下計劃:凡是我大梁的讀書人士自願前往二十郡之地者,可先到當地官府登記備案成為支教夫子,開設學堂授課。一年以後,經過官府的考核,如果其門下學生能夠通過考核的人數達到 20 人,那麽當即就可以授予官職;若教育成果顯著優秀者,可以直接授予京城官員職位。”
“萬禦史,你覺得本王的這個方案怎麽樣呢?”
“這......”
萬有德聽後,當場愣住,仿佛變成了石頭一般。
林雨柔提出的這些條件簡直就是在給廣大讀書人謀取巨大的福利!
去支教的讀書人隻要能夠教導出 20 名通過考核的學生,就可以繞過科舉考試直接做官,這無疑是為他們提供了另一個“魚躍龍門”的絕佳機會。
畢竟,科舉考試的競爭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戰場上的廝殺拚搏。
讀書人首先參加縣\/府試,考中後成為“童生”。
然後在所在州縣參加院試,考中後成為“秀才”。
接著去省城參加省考——鄉試,考中後成為“舉人”。
下一級,在朝廷禮部參加會試,考中後成為“貢士”。
最後參加殿堂級終極大考——殿試,
考中後成為“進士”。
科舉考試一直以來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難度之大,猶如千萬人擠一座獨木橋一般,絕大部分人不過是陪襯而已。
最終除了極少數處於頂尖位置的讀書人能夠踏上仕途,多數人最終都成為了白發蒼蒼卻一無所獲的讀書人,沒有人會在意他們的生死。
林雨柔采取這種別出心裁、以利相誘的方式,想必能夠打動許多讀書人。
畢竟,秉持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官本位思想的讀書人不在少數,這種“終南捷徑”的誘惑又有幾個人能夠抵擋得住呢?
如此一來,朝堂之上再也沒有人提出異議。
他們不僅要將戰敗的藩王以及反王的全家人都護送至遙遠的海外,確保這些人不再對國家構成威脅。
而且藩王和反王的部下也不能輕易放過,必須用船隻將他們運往南方,然後均勻地散布到二十個郡縣之中。
紹興六年,南方地區頻繁遭遇地龍翻身的天災,無數無辜的百姓失去了家園和生計,一夜返貧者不知凡己,更糟糕的是,還未建重建好家園的他們遭遇竇鯤篡位,讓整個局勢陷入混亂,三十六路反王和七十二路煙塵紛紛冒出來,給老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令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
麵對如此棘手的問題,林雨柔當機立斷,下令向那些無法維持基本生計的百姓提供巨額的安家費用,以幫助他們重新開始生活。
同時,她力排眾議花費費重金將這些百姓全部遷移到南方的二十個郡縣,以便更好地安置和管理。
為了解決人口問題,林雨柔又頒布了一項令人振奮的政策——“獎勵生育”。
這項政策規定,凡是生育五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不僅會獲得豐厚的金錢獎勵,還能得到土地和房屋的分配,隻不過那些土地和房屋在南方二十郡內就是了。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心動不已,本就缺乏娛樂活動的百姓們紛紛投身於全民造人的行列之中。
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多生孩子意味著更多的福利和更好的未來。
另一方麵,按照林雨柔的指示,西北商貿公司、東南商貿公司等企業也會不時地花費大量資金招募一些勞工前往海外建設殖民地。
哪怕南方諸國的人再狡猾懶惰、警覺性再高,但在幾位衣錦還鄉的老鄉的煽動蠱惑之下,他們仍然成群結隊地走上了前往海外闖蕩務工的道路。
林雨柔看到他們如此崇尚強者,心中頓時生出一計,她讓朱武尋找了許多能言善辯之人,並傳授給他們一些說話技巧和話術,將他們精心打扮包裝一番,使其搖身一變成為了所謂的“成功學大師”。
接下來就是編寫劇本,編造各種成功的小故事,然後開始巡迴演講。
在毛崇等眾人的默契配合下,這些“成功學大師”所到之處皆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當然,這樣做的效果也是顯著的,無數百姓在“聽懂掌聲”的口號聲中突然意識到自己擁有非凡的命格和無限光明的前途,需要走出國門去開拓視野。
於是,開往海外的船票價格被炒到了驚人的高度。
寬厚仁慈的林雨柔特別為他們增開了十四個遠洋班次,晝夜不停地運送他們去海外謀取財富。
安定局麵怎麽少得了教化呢?這可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啊!
然而,要想教化那些異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商量這個事,林雨柔還定下今日召開大朝會。
隻是……
朝堂之上為此爭論不休,簡直炸開了鍋一般。
一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哪怕是朱武這樣智謀過人之人,亦或是李林翰這般威重之士,都難以說服那群固執己見的禦史言官們。
就在眾人僵持不下之際,有人提議請攝政王出麵裁決。
於是乎,雙方一同出列,懇請攝政王定奪。
隻見林雨柔微微一笑,開口說道:“諸位大人,本王倒是有些想法,還望大家幫本王斟酌一番,看看是否可行。”
話音剛落,朝中的文武大臣們紛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讀書人不是嚷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嗎,那就讓他們去支教去教化堂明郡、浮泥郡、呂宋郡那些百姓就是了,我大梁讀書人有十萬之數,還滿足不了區區二十郡之地的需求?”
“陛下、攝政王,此事萬萬不可啊!”
禦史大夫萬有德一臉焦急地站了出來,躬身行禮後說道:“我大梁讀書人雖然眾多,但他們可是我大梁的基石所在,更是關係到我大梁的未來發展,怎麽可以輕易將他們派往那些蠻夷之地呢?倘若發生什麽意外,我大梁將會麵臨後繼無人的危機啊!”
“萬禦史,請不要過於誇大其詞。”李林翰站出來為林雨柔辯解道:“大梁的讀書人確實數量龐大,超過了十萬人,但能夠做官的也不過百分之一二而已。剩下的人讀了那麽多書,卻沒有施展才華的地方,豈不是一種浪費嗎?依本相看,攝政王此舉必定是為了給廣大讀書人謀取福祉。萬禦史不妨先聽完攝政王的計劃,再發表意見也不遲。”
“林相所言極是,萬禦史暫且稍安勿躁,待本王把話說完,你再提出反對也不晚。”
林雨柔點了點頭,表示讚同李林翰的說法。她的眼神堅定而自信,似乎對接下來要說的話充滿了信心。
林雨柔對於李林翰如此配合自己感到非常滿意,她深思熟慮之後,再次開口說道:“本王有如下計劃:凡是我大梁的讀書人士自願前往二十郡之地者,可先到當地官府登記備案成為支教夫子,開設學堂授課。一年以後,經過官府的考核,如果其門下學生能夠通過考核的人數達到 20 人,那麽當即就可以授予官職;若教育成果顯著優秀者,可以直接授予京城官員職位。”
“萬禦史,你覺得本王的這個方案怎麽樣呢?”
“這......”
萬有德聽後,當場愣住,仿佛變成了石頭一般。
林雨柔提出的這些條件簡直就是在給廣大讀書人謀取巨大的福利!
去支教的讀書人隻要能夠教導出 20 名通過考核的學生,就可以繞過科舉考試直接做官,這無疑是為他們提供了另一個“魚躍龍門”的絕佳機會。
畢竟,科舉考試的競爭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戰場上的廝殺拚搏。
讀書人首先參加縣\/府試,考中後成為“童生”。
然後在所在州縣參加院試,考中後成為“秀才”。
接著去省城參加省考——鄉試,考中後成為“舉人”。
下一級,在朝廷禮部參加會試,考中後成為“貢士”。
最後參加殿堂級終極大考——殿試,
考中後成為“進士”。
科舉考試一直以來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難度之大,猶如千萬人擠一座獨木橋一般,絕大部分人不過是陪襯而已。
最終除了極少數處於頂尖位置的讀書人能夠踏上仕途,多數人最終都成為了白發蒼蒼卻一無所獲的讀書人,沒有人會在意他們的生死。
林雨柔采取這種別出心裁、以利相誘的方式,想必能夠打動許多讀書人。
畢竟,秉持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官本位思想的讀書人不在少數,這種“終南捷徑”的誘惑又有幾個人能夠抵擋得住呢?
如此一來,朝堂之上再也沒有人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