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忠誠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將軍,此話從何說起呀?”崔興源騰的起身,他如何敢應下坑害明軍這種殺頭的話。
“漢城,原是朝鮮的王城,城內囤積了大量的糧草,按照之前漢城囤積糧草的數目,絕對可以供應大軍的軍需。”
“如今倭寇害怕天朝大軍的兵鋒,主動退縮。當務之急,應是先行收複黃海道,而後整頓兵馬,直奔漢城。”
“隻要收複漢城,不僅能夠打擊倭寇的囂張氣焰,同時還能得到漢城糧倉的軍需補給。可謂是一舉兩得。”
劉綎不以為意,冷哼一聲,“漢城北麵還有一個開城,開城北麵是黃海道,黃海道北麵才是我軍所在的平安道。”
“收複漢城,說的輕巧。就算是我軍能夠收複漢城,那黃海道和京畿道西麵還有一個江原道呢。要是江原道的倭寇從側翼襲擊我軍,怎麽辦?”
崔興源很快就想出了辦法,“這其實也好辦。”
“收複漢城之後,天朝大軍一舉南下忠清道,而後直奔全羅道。”
“全羅道是朝鮮的產糧地,隻要能夠收複全羅道,軍需糧草將不成問題。同時,也可以避免江原道倭寇的側翼襲擾。”
崔興源說的,確實是個辦法。
你們明軍不是擔心江原道的倭寇從側翼襲擊嗎,那就一路向南打,打到忠清道去,打到全羅道去。
全羅道既是產糧地,又不與江原道接壤。
不與江原道接壤,自然就不用擔心全羅道倭寇襲擾的問題。
崔興源這麽著急催促明軍南下。目的有二。
一,漢城是李氏朝鮮的王城,收複漢城,意義非同一般。
二,明軍南下,側翼江原道的倭寇必然會出兵襲擾,很有可能會截住這股孤軍深入的明軍部隊。
明軍前後被倭寇一分為二,明軍就必然要想辦法解救南下的明軍。
如此一來,明軍救援朝鮮,就變成了救援明軍自己。
救援朝鮮,明軍總是借口索要軍需、索要糧草。這下變成救援你們明軍自己,不怕你們不盡心盡力。
在場的都是人精,寧遠伯李成梁、騰衝伯戚繼光,這二位戎馬一生,見的死人比崔興源見的活人都多。
就李氏朝鮮這點小心思,壓根瞞不過在場的眾人。
“說的比唱的都好聽。”劉綎再次出聲嘲諷。
“自我軍進入朝鮮以來,軍需和軍械,皆賴我大明自山東轉運,一路損耗幾何,領議政可曾知曉?”
“軍需之事朝鮮無能無力也就罷了,就你們朝鮮的軍隊碰到倭寇,未戰先怯,一觸即潰。這一路走來,全是我大明的將士在流血。”
“可在交戰之中,屢屢有朝鮮人隨從倭寇作戰。本來,本將軍就有所懷疑,是不是你們朝鮮私下與倭寇有所勾結,故意將我軍引入埋伏之中。”
“現在,領議政頻繁催促我軍南下,本將軍不得不懷疑,你故意引導我軍輕敵冒進,好陷入倭寇的埋伏,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劉將軍,你這是誅心之言!”崔興源直接懟了迴去。
勾結倭寇,這天大的罪名,崔興源當然不敢接。
他朝著李成梁、戚繼光二人拱手,“寧遠伯,騰衝伯,朝鮮是大明藩屬,曆來恭順。下官身為朝鮮陪臣,對大明更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劉將軍屢屢出言挑釁,下官因其是天朝將領,不敢答複。然而,劉將軍竟然汙蔑下官勾結倭寇,下官萬死不敢承認。”
“下官一片忠心,赤膽報國,豈會有如此大逆不道之心。懇請寧遠伯、騰衝伯下令嚴查,以還下官一個清白。”
說著,崔興源麵朝大明京師方向跪倒在地,“忠~誠!”
寧遠伯李成梁沒有著急表態,而是先讓崔興源在地上跪了一會。
“劉將軍乃將門虎子,自幼從軍,說話快人快語,平日直來直去慣了,沒想到無意之中,竟然冒犯了領議政。”
騰衝伯戚繼光接過話來,“是啊,劉將軍是個好人,就是說話直白了一些,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領議政千萬不要誤會,更不要往心裏去。”
李成梁再次把話接迴去,“沒錯,當兵的都是些直人,有什麽就說什麽,不會藏著掖著。”
“不過,這樣也好,把話說開了,省的大家心裏都憋著難受。”
“就像剛剛領議政那樣,朝鮮是我大明藩屬,曆來恭順。領議政身為朝鮮陪臣,更是對我大明忠貞不二。自我軍進入朝鮮以來,領議政的表現,我們大家是有目共睹。”
戚繼光接著把話接過去,“這話說的沒錯,自我軍進入朝鮮以來,無論是軍需還是營地,領議政的所作所為我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忠不忠誠的,我們大家心裏都有一杆秤,都跟明鏡似的,絕對不會冤枉好人。”
跪在地上的崔興源心裏直罵娘。
怎麽廢話說起來沒完了,也不說先讓我起來,我這腿都跪麻了。
“劉將軍。”戚繼光看向劉綎。
“騰衝伯。”劉綎躬下身。
“你這個人哪都好,就是這個嘴呀,說話沒個把門的。以後再說話的時候,要先過過腦子,不要說這種傷和氣的話。”
“你看看現在,這不就傷了領議政的心。往大了說,你這就是有損我大明與朝鮮之間的關係。”
“快點,還不給領議政賠個不是。”
“末將領命。”劉綎轉身看向跪在地上的崔興源,一拱手。
“劉某無心,言語衝撞了領議政,還望領議政見諒。”
雖然是劉綎先賠禮,可劉綎是站著的,崔興源之前跪在地上表忠心,沒人拉他,他自己不好意思起來,這會還跪在地上。
等到劉綎主動給崔興源賠禮,出於禮貌,崔興源也必須要給予迴應。
同時,崔興源腿跪麻了,他也借機活動活動筋骨。
他轉身仰視著劉綎,“劉將軍也是為國考慮,不必介懷。”
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賠禮的劉綎站著,受禮的崔興源跪著,不知道還以為是崔興源跪地給劉綎賠禮呢。
這是明軍故意為之。
崔興源這家夥想方設法的誘使明軍南下,以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弄死他就是好事了,借機讓他跪一會,那是便宜他。
等崔興源衝著劉綎跪完了。李成梁的眼神忽然好使了,“哎呀,領議政,你怎麽還跪著呢。”
“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崔興源有了台階,迫不及待的起身,剛想起身,腿跪麻了,沒起來。
劉綎的壞水立刻冒上來,“適才領議政麵朝我大明京師方向,口稱‘忠誠’,如今仍不起身,想必定然是為了表明對我大明的忠誠,決定跪地議事,直到議事完畢。”
李成梁故作吃驚,“當真如此?”
崔興源被架在當場,就算不是,這種情況下,那也必須得是。
“知我者,劉將軍也。”
“通過劉將軍話語中的懷疑,下官認為必須以實際行動表明朝鮮對天朝的忠心。所以,下官就想跪地議事,以表對天朝的忠貞。”
“忠~誠!”
戚繼光故作驚訝,“君子生非君子之過也。”
“領議政如此忠貞之士,卻委屈於三韓之所,當真是明珠蒙塵。”
“待戰事結束,吾必上奏朝廷,調領議政到我大明任職。”
前半句,真假不論。
後半句,未必是假。
戰事結束,李氏朝鮮肯定是沒了,要變為實實在在的大明國土。
那麽李氏朝鮮原本的這些貴族官員,願意沐浴王化的,大明自然歡迎。被查明私通倭寇的,自然是不能留。
如果崔興源能夠成功活到那時候,調他到大明任職,不無可能。畢竟緬中都司、呂宋都司、西康都司,這三個地方,特別的缺人。
崔興源麵對戚繼光的好意,隻能恭敬的迴答,“多謝騰衝伯提攜。”
李成梁適時的說道:“領議政如此忠貞,我等也不好阻攔,領議政請便就是。”
“那咱們接著議事。”
眾將領聞聲,各自迴歸座位,收起原本看熱鬧的心思。
“黃海道的倭寇退卻,我軍既然是來收複失地的,那就沒有不發兵的道理。”
“以王保帶兵攻黃州,以任自強帶兵攻鳳山,以孫守廉帶兵攻平山,以李如鬆帶兵攻黃州,以劉綎帶兵攻牛峰。”
“隻要此五城收複,我軍便可南下,直撲開城。”
“此五城一下,由麻貴將軍領宣大精騎,掃蕩整個黃海道,如遇殘存倭寇,就地格殺!”
“其餘各部人馬以及朝鮮軍隊,準備攻打開城。”
“漢城,原是朝鮮的王城,城內囤積了大量的糧草,按照之前漢城囤積糧草的數目,絕對可以供應大軍的軍需。”
“如今倭寇害怕天朝大軍的兵鋒,主動退縮。當務之急,應是先行收複黃海道,而後整頓兵馬,直奔漢城。”
“隻要收複漢城,不僅能夠打擊倭寇的囂張氣焰,同時還能得到漢城糧倉的軍需補給。可謂是一舉兩得。”
劉綎不以為意,冷哼一聲,“漢城北麵還有一個開城,開城北麵是黃海道,黃海道北麵才是我軍所在的平安道。”
“收複漢城,說的輕巧。就算是我軍能夠收複漢城,那黃海道和京畿道西麵還有一個江原道呢。要是江原道的倭寇從側翼襲擊我軍,怎麽辦?”
崔興源很快就想出了辦法,“這其實也好辦。”
“收複漢城之後,天朝大軍一舉南下忠清道,而後直奔全羅道。”
“全羅道是朝鮮的產糧地,隻要能夠收複全羅道,軍需糧草將不成問題。同時,也可以避免江原道倭寇的側翼襲擾。”
崔興源說的,確實是個辦法。
你們明軍不是擔心江原道的倭寇從側翼襲擊嗎,那就一路向南打,打到忠清道去,打到全羅道去。
全羅道既是產糧地,又不與江原道接壤。
不與江原道接壤,自然就不用擔心全羅道倭寇襲擾的問題。
崔興源這麽著急催促明軍南下。目的有二。
一,漢城是李氏朝鮮的王城,收複漢城,意義非同一般。
二,明軍南下,側翼江原道的倭寇必然會出兵襲擾,很有可能會截住這股孤軍深入的明軍部隊。
明軍前後被倭寇一分為二,明軍就必然要想辦法解救南下的明軍。
如此一來,明軍救援朝鮮,就變成了救援明軍自己。
救援朝鮮,明軍總是借口索要軍需、索要糧草。這下變成救援你們明軍自己,不怕你們不盡心盡力。
在場的都是人精,寧遠伯李成梁、騰衝伯戚繼光,這二位戎馬一生,見的死人比崔興源見的活人都多。
就李氏朝鮮這點小心思,壓根瞞不過在場的眾人。
“說的比唱的都好聽。”劉綎再次出聲嘲諷。
“自我軍進入朝鮮以來,軍需和軍械,皆賴我大明自山東轉運,一路損耗幾何,領議政可曾知曉?”
“軍需之事朝鮮無能無力也就罷了,就你們朝鮮的軍隊碰到倭寇,未戰先怯,一觸即潰。這一路走來,全是我大明的將士在流血。”
“可在交戰之中,屢屢有朝鮮人隨從倭寇作戰。本來,本將軍就有所懷疑,是不是你們朝鮮私下與倭寇有所勾結,故意將我軍引入埋伏之中。”
“現在,領議政頻繁催促我軍南下,本將軍不得不懷疑,你故意引導我軍輕敵冒進,好陷入倭寇的埋伏,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劉將軍,你這是誅心之言!”崔興源直接懟了迴去。
勾結倭寇,這天大的罪名,崔興源當然不敢接。
他朝著李成梁、戚繼光二人拱手,“寧遠伯,騰衝伯,朝鮮是大明藩屬,曆來恭順。下官身為朝鮮陪臣,對大明更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劉將軍屢屢出言挑釁,下官因其是天朝將領,不敢答複。然而,劉將軍竟然汙蔑下官勾結倭寇,下官萬死不敢承認。”
“下官一片忠心,赤膽報國,豈會有如此大逆不道之心。懇請寧遠伯、騰衝伯下令嚴查,以還下官一個清白。”
說著,崔興源麵朝大明京師方向跪倒在地,“忠~誠!”
寧遠伯李成梁沒有著急表態,而是先讓崔興源在地上跪了一會。
“劉將軍乃將門虎子,自幼從軍,說話快人快語,平日直來直去慣了,沒想到無意之中,竟然冒犯了領議政。”
騰衝伯戚繼光接過話來,“是啊,劉將軍是個好人,就是說話直白了一些,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領議政千萬不要誤會,更不要往心裏去。”
李成梁再次把話接迴去,“沒錯,當兵的都是些直人,有什麽就說什麽,不會藏著掖著。”
“不過,這樣也好,把話說開了,省的大家心裏都憋著難受。”
“就像剛剛領議政那樣,朝鮮是我大明藩屬,曆來恭順。領議政身為朝鮮陪臣,更是對我大明忠貞不二。自我軍進入朝鮮以來,領議政的表現,我們大家是有目共睹。”
戚繼光接著把話接過去,“這話說的沒錯,自我軍進入朝鮮以來,無論是軍需還是營地,領議政的所作所為我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忠不忠誠的,我們大家心裏都有一杆秤,都跟明鏡似的,絕對不會冤枉好人。”
跪在地上的崔興源心裏直罵娘。
怎麽廢話說起來沒完了,也不說先讓我起來,我這腿都跪麻了。
“劉將軍。”戚繼光看向劉綎。
“騰衝伯。”劉綎躬下身。
“你這個人哪都好,就是這個嘴呀,說話沒個把門的。以後再說話的時候,要先過過腦子,不要說這種傷和氣的話。”
“你看看現在,這不就傷了領議政的心。往大了說,你這就是有損我大明與朝鮮之間的關係。”
“快點,還不給領議政賠個不是。”
“末將領命。”劉綎轉身看向跪在地上的崔興源,一拱手。
“劉某無心,言語衝撞了領議政,還望領議政見諒。”
雖然是劉綎先賠禮,可劉綎是站著的,崔興源之前跪在地上表忠心,沒人拉他,他自己不好意思起來,這會還跪在地上。
等到劉綎主動給崔興源賠禮,出於禮貌,崔興源也必須要給予迴應。
同時,崔興源腿跪麻了,他也借機活動活動筋骨。
他轉身仰視著劉綎,“劉將軍也是為國考慮,不必介懷。”
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賠禮的劉綎站著,受禮的崔興源跪著,不知道還以為是崔興源跪地給劉綎賠禮呢。
這是明軍故意為之。
崔興源這家夥想方設法的誘使明軍南下,以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弄死他就是好事了,借機讓他跪一會,那是便宜他。
等崔興源衝著劉綎跪完了。李成梁的眼神忽然好使了,“哎呀,領議政,你怎麽還跪著呢。”
“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崔興源有了台階,迫不及待的起身,剛想起身,腿跪麻了,沒起來。
劉綎的壞水立刻冒上來,“適才領議政麵朝我大明京師方向,口稱‘忠誠’,如今仍不起身,想必定然是為了表明對我大明的忠誠,決定跪地議事,直到議事完畢。”
李成梁故作吃驚,“當真如此?”
崔興源被架在當場,就算不是,這種情況下,那也必須得是。
“知我者,劉將軍也。”
“通過劉將軍話語中的懷疑,下官認為必須以實際行動表明朝鮮對天朝的忠心。所以,下官就想跪地議事,以表對天朝的忠貞。”
“忠~誠!”
戚繼光故作驚訝,“君子生非君子之過也。”
“領議政如此忠貞之士,卻委屈於三韓之所,當真是明珠蒙塵。”
“待戰事結束,吾必上奏朝廷,調領議政到我大明任職。”
前半句,真假不論。
後半句,未必是假。
戰事結束,李氏朝鮮肯定是沒了,要變為實實在在的大明國土。
那麽李氏朝鮮原本的這些貴族官員,願意沐浴王化的,大明自然歡迎。被查明私通倭寇的,自然是不能留。
如果崔興源能夠成功活到那時候,調他到大明任職,不無可能。畢竟緬中都司、呂宋都司、西康都司,這三個地方,特別的缺人。
崔興源麵對戚繼光的好意,隻能恭敬的迴答,“多謝騰衝伯提攜。”
李成梁適時的說道:“領議政如此忠貞,我等也不好阻攔,領議政請便就是。”
“那咱們接著議事。”
眾將領聞聲,各自迴歸座位,收起原本看熱鬧的心思。
“黃海道的倭寇退卻,我軍既然是來收複失地的,那就沒有不發兵的道理。”
“以王保帶兵攻黃州,以任自強帶兵攻鳳山,以孫守廉帶兵攻平山,以李如鬆帶兵攻黃州,以劉綎帶兵攻牛峰。”
“隻要此五城收複,我軍便可南下,直撲開城。”
“此五城一下,由麻貴將軍領宣大精騎,掃蕩整個黃海道,如遇殘存倭寇,就地格殺!”
“其餘各部人馬以及朝鮮軍隊,準備攻打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