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轉型的第一時間,並沒有太多人感覺出來。
隻是,一件大事瞬間傳遍了全國。
劉徹要登泰山封禪。
如今已經是元封三年了。
雖然好像和曆史上那個元封元年之間隔了好幾年,但是該來的還是來了。
而劉徹要封禪的政治意味非常濃鬱,所以,從封禪帶來的附帶的一些東西,沒人敢站出來反對。
具體為,劉徹要修建洛陽往東,直通齊魯的火車。
劉徹要宣布,解放天下所有奴隸。
劉徹要宣布,要在接下來的十年,免掉農戶的田租。
劉徹要宣布,從長安到泰山一路上的城市商稅減免百分之五十,三年。
劉徹要宣布,大封一到十八等爵,賜封對象為‘為封禪立下功勞的普通人’。
這五條,被叫做一路四策。
不是朝堂的人,根本看不清這些是什麽意思。
但是敏感一些,又懂朝堂規律的人就能明白是什麽意思。
首先就是,劉徹吃到了從長安到洛陽這條鐵路的好處,要繼續加強這條經濟動脈。
整個十字鐵路架構,往北往西更重要的是穩定疆域,而往南往東是經濟發展。
目前往成都修路太難了,所以先往東通完車準沒錯。
但接下來幾條就意味深長了。
首先借著封禪解放奴隸,肯定是為了解放勞動力,這說明大漢目前這個階段,出現了用人荒了。
以大漢的人口,人手居然不夠用了。
這說明,工人比例已經非常高了,同時蒸汽機的建造已經跟不上社會工業的發展速度了。
當然了,到時候公布的不可能是解放奴隸,而是繞繞彎子,什麽祭天什麽改易什麽今非古,所以要解放奴隸。
或者還會有一些其他類型的描述。
但都掩蓋不了這就是用工荒的事實。
第二就是免田租。
從某種角度講,霍海和劉徹手裏手握的天下田土,分給天下普通農民種田,一人分一畝,是絕對夠分的了。
一旦他們免費種上田,那其他貴族和富商,買再多的田,都沒人種了。
奴隸被解放了,農民又種上免費田了,誰會去給他們種田?
如果他們還批不上農業地轉化商業地的條子,那買的地就砸在手裏了。
資本社會,沒有人能忍受自己的投資大頭十年時間沒有產出並且還年年倒虧。
所以,這一條必然逼的所有買了地的人往外吐。
這也是配合霍海的城市化計劃的一條。
連續兩條,貴族們都被針對,他們可以接受,但不可能心中沒怨氣。
除非有好處。
第三條就是。
長安到泰山這一條劉徹要去封禪要走的路,準確的說就是千安鐵路沿線,減免商稅一半,持續三年。
這能賺多少錢,很多人都不敢想。
但是,這一條路上卻沒有任何能撿便宜的貴族。
這條線路上,該有的侯、王,全都要搬走,誰不搬走,就是劉徹政策的敵人。
但這批人,也是第一批即將往外封王的大漢宗室。
他們會給後來人做表率。
而這一條,還表明,劉徹要加強商業版圖中的比重。
因為劉徹發現,海權強則強矣,但也容易出現一些情況。
比如走私,漏稅。
所以,加強從長安到千乘這一條路上的商業,也唯獨不帶上千乘,就是要把海上的利益往這條路上吸收。
而這條路,就是大漢的經濟動脈。
也是大漢的人口核心區域之一。
而且,這一切,千乘新崛起的商人們還沒法說什麽。
皇帝要封禪去的是泰山,又不是千乘,大家有什麽好抱怨的。
第四條,讓所有貴族都瘋狂了。
劉徹要給商人封爵了!
為封禪立下功勞的普通人,還能是什麽人?
要麽是勞動者,是鐵路煤礦等地方湧現出來的各種工業代表,是研究所搞出各種研究成果的研究員,是發展商業這一批商人。
其中,拿大頭的肯定是研究院的人,工業代表應該是爵位拿的高但是人數少。
而商人們,則是從未有過的即將得到實質性榮譽。
當然,這四條可不是同一時間公布出去的。
而是從幾個不同的地方公布出去的。
比如,第四條,就是借霍光之口公布的。
劉徹現在對於霍光有成為商人領袖,議會領袖,是支持態度的。
本來這一條就是提前定好的,但是從霍光這兒提出,霍光據理力爭後,似乎就變得不一樣了。
這是在給霍光抬咖位。
而有關沿途減免商稅的消息,就是從項緒那兒傳出去的。
項緒為人說一不二,他傳出來的話,已經吸引了大量商人的注意。
雖然現在八字還沒一撇,但……不少人已經在往這條鐵路的沿線投資了。
這叫一個手快有手慢無。
這一條條的消息,在幾個月時間裏,慢慢的往外傳。
加上,項緒開始修建千安鐵路的後半段,從洛陽到千乘的這一段,一下就把一切都給做實了。
以大漢修養了幾年的勞動力的富裕程度,最多隻需要不到一年,就能修成功這條路。
劉徹封禪已經箭在弦上了。
準確的說,天下所有人,都希望劉徹早點封禪。
把一切都坐實,把一切都敲定,不要再有變化。
……
霍海最近正在做六年義務製教育的最後攻關。
九年義務製教育現在指定是沒戲。
至少需要十年時間,真正的進入成熟的電力時代,才有可能。
準確的說,是讓蒸汽工業達到巔峰狀態,同時發展出完備的電力網絡,達成初級電網分布。
這樣的狀態後,才有那麽多東西可以學,才需要九年製義務教育。
目前這個階段如果九年義務製教育的話,會成什麽樣?到了極高深的程度,人人都隻能學機械。
大漢全體變成機械師?有啥用?
過猶不及。
要知道這後三年的教育成本是最高的,所以得省省。
六年義務製教育,需要打通很多環節。
比如既然確定了六年義務製教育,那就要確定中學和大學的地位,以及中學和大學需要的批準文件,各種標準化執行的流程。
全都要製定出來。
如今霍海全盤接下了文翁帶來的這個時代的教育體係,然後根據自己的認知,來締造這個六年製義務教育。
本來以為很簡單,結果搞下來之後,弄得霍海頭皮發麻。
教育就是未來的概念,大家不是不知道,大家隻是不說。
所以,在六年製義務教育,特別是教材的事情上暗中較勁的,比任何事情都多。
霍海一直在梳理清楚裏麵的各種疙瘩。
大司農這樣的工作強度還是上來了。
讓霍海失去了少年時代的閑適。
剛剛看完一份文件,蔣不疑小聲:“大司農,公主殿下來了。”
霍海放下筆,伸了個懶腰:“知道了。”
衛長公主進來後並沒有開口。
蔣不疑知道自己該走了,於是就轉身離開了。
等他走了,衛長公主才開口:“今天母親跟我說,父皇封禪,想要帶炎兒上山。”
霍海愣了一下。
曆史上漢武帝封禪,帶的是大哥的兒子霍嬗。
如今一切發生了變化,大哥好好地活著,所以霍嬗並沒有得到那麽好的待遇了。
但,命運就是要讓一位霍家孩子和武帝一起封禪。
所以,變成了霍炎。
衛長公主:“拒絕掉嗎?”
霍海:“為什麽拒絕?答應吧。”
這幾年來,衛長公主已經發現霍海和劉徹沒有當初那麽親密無間了。
以前劉徹和霍海經常在四下無人的時候談論天下,談論未來。
如今,劉徹和霍海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層次。
不需要說,隻需要霍海一個眼神,劉徹就知道霍海的意見是什麽了。
隻需要劉徹攆一下胡須,霍海就能明白劉徹的看法是什麽。
但,就是不會一起多說什麽了。
雖然看起來,君臣之間配合的更好了。
但,隻有身邊人知道,越發緊密的合作,代表著越發穩定的等級關係,代表著越來越少的真誠交流。
如今默契的是兩個偉大的成功者之間的默契。
並不是劉徹和霍海的默契。
衛長公主很聰明,聰明到發現紅毛猩猩和人的相似之處之後,沒花多少時間,就把進化論給寫了出來。
所以,衛長公主也很明顯的感覺到了霍海和劉徹的間隙。
這種間隙不是那種不對付。
恰恰就是兩人之間沒有了任何不對付,才讓人覺得奇怪。
明明以前霍海經常拒絕劉徹,劉徹也要仔細思考後才答應霍海的要求。
如今卻是霍海不再拒絕劉徹提出的一切,劉徹也是秒答應霍海的要求。
這不是說明默契升級了。
這是說明,劉徹在提出什麽時,已經權衡利弊思考好了霍海會不會答應,不答應的一律不提,當然剩下的霍海全都會答應。
這說明,霍海提出要求時,也已經思考過了站在劉徹的角度上會不會批準,如果不會批準,那壓根不會提出來。
這才是真相。
衛長公主現在確定霍炎跟劉徹登上泰山封禪,意義格外深遠。
似乎有點什麽問題。
但又想不出哪兒不太對。
所以,衛長公主想要拒絕。
霍海:“讓炎兒去吧,陛下是炎兒的外公,封禪帶著炎兒有什麽問題?”
衛長公主突然感覺,在霍海的話裏麵,就有這次封禪不太對勁的緣由。
但是,衛長公主想了半天,沒想出來為什麽。
霍海放下文件,起身,摟著衛長公主的腰:“最近還有時間研究嗎?”
衛長公主愣了一下。
自從根據美洲那邊的發現,還有在各地印證的各種生物證據上提出了《進化論》之後衛長公主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行研究了。
霍海:“聽說顯微鏡的倍數有了新的突破,是時候對於細胞層麵進行研究了。”
“還有,之前你做基因遺傳實驗的時候,不是研究過豌豆雜交嗎?你應該把論文寫出來,公布出去。”
衛長公主:“論文?有這個必要嗎?”
霍海點頭:“我感覺豌豆雜交的跡象太清楚了,太容易複現了,所以需要公布出去,帶領更多的人進行這方麵的研究。”
“因為雜交後,也許某些遺傳變化,會讓植物的產量變大。”
衛長公主反應了過來:“雖然其他植物雜交後效果沒有豌豆那麽明顯,但如果能找到某些規律,或者某些常用的雜交方法,也許會提高糧食產量,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提升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產量?”
“可是,地的肥力支撐得住嗎?”
霍海:“你在研究,別人也在研究。研究院正在研究為什麽渥肥能讓土地肥力增加,他們的終極目標是人直接合成人工肥料,給土地增加肥力。”
衛長公主聽到這個消息後,重視了起來:“我明白了。”
霍海:“還有,植物的生命力似乎和人是不一樣的。”
“我之前看報道,有個地方的老農上報了一件事情,他們把蘋果枝條給切下來,插在削開皮的梨樹上,結果蘋果枝條結果了。”
衛長公主瞪大了眼睛。
就算她是這個時代最知名的生物學家,也從沒有聽說過這種事情。
主要是,大家都是愛護糧食的,水果更是比糧食更高級幾個級別的東西。
怎麽能隨隨便便浪費?
所以,很少有人幹這個事兒。
幹這個事兒的人怎麽想的?
但聽說這個消息後,就有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霍炎現在能跑能跳了,意味著開始蒙學了,所以衛長公主有的是時間去做研究。
……
未央宮的大殿裏。
劉徹命人滅掉了熏人眼睛的油燈,點燃了一些蠟燭。
燭火在流動的風的吹拂下,有些閃爍。
劉徹就這麽坐在大殿上,不知道在想什麽。
衛子夫挺著個大肚子,走向了大殿。
衛子夫最近是幸福的,自從劉徹帶上近視眼鏡後,自己就再次受寵了起來。
這對衛子夫來說簡直是非常重要的。
衛子夫並沒有發現劉徹在想事情,還以為劉徹隻是在放空。
畢竟劉徹是一個經常自己坐著暢想的人,經常出神,所以衛子夫都習慣了。
來到這裏,衛子夫摸著肚子:“快看,你父皇有一根白頭發了。”
聽到這句話,劉徹手指顫抖了一下。
抬起頭,看向了衛子夫。
衛子夫摸了摸肚子:“你要乖乖的聽話喲,你父皇為你哥哥姐姐們操碎了心。”
劉徹:“現在也是好起來了,他們都不再是孩子了,有了自己的追求。”
衛子夫抬頭。
民間有一種說法,說誰都能搞研究,但是太子不適合搞研究,太子應該學習劉徹當皇帝的技術,在未來好接班。
而衛長公主應該多給霍海生倆兒子,盡量把霍海的腦子給繼承下來。
現在看來,劉徹卻很滿意他們姐弟倆?
衛子夫笑了:“是嗎?他們都在追求什麽?太子在研究車子,而青珂好像在研究猴子。”
隻是,一件大事瞬間傳遍了全國。
劉徹要登泰山封禪。
如今已經是元封三年了。
雖然好像和曆史上那個元封元年之間隔了好幾年,但是該來的還是來了。
而劉徹要封禪的政治意味非常濃鬱,所以,從封禪帶來的附帶的一些東西,沒人敢站出來反對。
具體為,劉徹要修建洛陽往東,直通齊魯的火車。
劉徹要宣布,解放天下所有奴隸。
劉徹要宣布,要在接下來的十年,免掉農戶的田租。
劉徹要宣布,從長安到泰山一路上的城市商稅減免百分之五十,三年。
劉徹要宣布,大封一到十八等爵,賜封對象為‘為封禪立下功勞的普通人’。
這五條,被叫做一路四策。
不是朝堂的人,根本看不清這些是什麽意思。
但是敏感一些,又懂朝堂規律的人就能明白是什麽意思。
首先就是,劉徹吃到了從長安到洛陽這條鐵路的好處,要繼續加強這條經濟動脈。
整個十字鐵路架構,往北往西更重要的是穩定疆域,而往南往東是經濟發展。
目前往成都修路太難了,所以先往東通完車準沒錯。
但接下來幾條就意味深長了。
首先借著封禪解放奴隸,肯定是為了解放勞動力,這說明大漢目前這個階段,出現了用人荒了。
以大漢的人口,人手居然不夠用了。
這說明,工人比例已經非常高了,同時蒸汽機的建造已經跟不上社會工業的發展速度了。
當然了,到時候公布的不可能是解放奴隸,而是繞繞彎子,什麽祭天什麽改易什麽今非古,所以要解放奴隸。
或者還會有一些其他類型的描述。
但都掩蓋不了這就是用工荒的事實。
第二就是免田租。
從某種角度講,霍海和劉徹手裏手握的天下田土,分給天下普通農民種田,一人分一畝,是絕對夠分的了。
一旦他們免費種上田,那其他貴族和富商,買再多的田,都沒人種了。
奴隸被解放了,農民又種上免費田了,誰會去給他們種田?
如果他們還批不上農業地轉化商業地的條子,那買的地就砸在手裏了。
資本社會,沒有人能忍受自己的投資大頭十年時間沒有產出並且還年年倒虧。
所以,這一條必然逼的所有買了地的人往外吐。
這也是配合霍海的城市化計劃的一條。
連續兩條,貴族們都被針對,他們可以接受,但不可能心中沒怨氣。
除非有好處。
第三條就是。
長安到泰山這一條劉徹要去封禪要走的路,準確的說就是千安鐵路沿線,減免商稅一半,持續三年。
這能賺多少錢,很多人都不敢想。
但是,這一條路上卻沒有任何能撿便宜的貴族。
這條線路上,該有的侯、王,全都要搬走,誰不搬走,就是劉徹政策的敵人。
但這批人,也是第一批即將往外封王的大漢宗室。
他們會給後來人做表率。
而這一條,還表明,劉徹要加強商業版圖中的比重。
因為劉徹發現,海權強則強矣,但也容易出現一些情況。
比如走私,漏稅。
所以,加強從長安到千乘這一條路上的商業,也唯獨不帶上千乘,就是要把海上的利益往這條路上吸收。
而這條路,就是大漢的經濟動脈。
也是大漢的人口核心區域之一。
而且,這一切,千乘新崛起的商人們還沒法說什麽。
皇帝要封禪去的是泰山,又不是千乘,大家有什麽好抱怨的。
第四條,讓所有貴族都瘋狂了。
劉徹要給商人封爵了!
為封禪立下功勞的普通人,還能是什麽人?
要麽是勞動者,是鐵路煤礦等地方湧現出來的各種工業代表,是研究所搞出各種研究成果的研究員,是發展商業這一批商人。
其中,拿大頭的肯定是研究院的人,工業代表應該是爵位拿的高但是人數少。
而商人們,則是從未有過的即將得到實質性榮譽。
當然,這四條可不是同一時間公布出去的。
而是從幾個不同的地方公布出去的。
比如,第四條,就是借霍光之口公布的。
劉徹現在對於霍光有成為商人領袖,議會領袖,是支持態度的。
本來這一條就是提前定好的,但是從霍光這兒提出,霍光據理力爭後,似乎就變得不一樣了。
這是在給霍光抬咖位。
而有關沿途減免商稅的消息,就是從項緒那兒傳出去的。
項緒為人說一不二,他傳出來的話,已經吸引了大量商人的注意。
雖然現在八字還沒一撇,但……不少人已經在往這條鐵路的沿線投資了。
這叫一個手快有手慢無。
這一條條的消息,在幾個月時間裏,慢慢的往外傳。
加上,項緒開始修建千安鐵路的後半段,從洛陽到千乘的這一段,一下就把一切都給做實了。
以大漢修養了幾年的勞動力的富裕程度,最多隻需要不到一年,就能修成功這條路。
劉徹封禪已經箭在弦上了。
準確的說,天下所有人,都希望劉徹早點封禪。
把一切都坐實,把一切都敲定,不要再有變化。
……
霍海最近正在做六年義務製教育的最後攻關。
九年義務製教育現在指定是沒戲。
至少需要十年時間,真正的進入成熟的電力時代,才有可能。
準確的說,是讓蒸汽工業達到巔峰狀態,同時發展出完備的電力網絡,達成初級電網分布。
這樣的狀態後,才有那麽多東西可以學,才需要九年製義務教育。
目前這個階段如果九年義務製教育的話,會成什麽樣?到了極高深的程度,人人都隻能學機械。
大漢全體變成機械師?有啥用?
過猶不及。
要知道這後三年的教育成本是最高的,所以得省省。
六年義務製教育,需要打通很多環節。
比如既然確定了六年義務製教育,那就要確定中學和大學的地位,以及中學和大學需要的批準文件,各種標準化執行的流程。
全都要製定出來。
如今霍海全盤接下了文翁帶來的這個時代的教育體係,然後根據自己的認知,來締造這個六年製義務教育。
本來以為很簡單,結果搞下來之後,弄得霍海頭皮發麻。
教育就是未來的概念,大家不是不知道,大家隻是不說。
所以,在六年製義務教育,特別是教材的事情上暗中較勁的,比任何事情都多。
霍海一直在梳理清楚裏麵的各種疙瘩。
大司農這樣的工作強度還是上來了。
讓霍海失去了少年時代的閑適。
剛剛看完一份文件,蔣不疑小聲:“大司農,公主殿下來了。”
霍海放下筆,伸了個懶腰:“知道了。”
衛長公主進來後並沒有開口。
蔣不疑知道自己該走了,於是就轉身離開了。
等他走了,衛長公主才開口:“今天母親跟我說,父皇封禪,想要帶炎兒上山。”
霍海愣了一下。
曆史上漢武帝封禪,帶的是大哥的兒子霍嬗。
如今一切發生了變化,大哥好好地活著,所以霍嬗並沒有得到那麽好的待遇了。
但,命運就是要讓一位霍家孩子和武帝一起封禪。
所以,變成了霍炎。
衛長公主:“拒絕掉嗎?”
霍海:“為什麽拒絕?答應吧。”
這幾年來,衛長公主已經發現霍海和劉徹沒有當初那麽親密無間了。
以前劉徹和霍海經常在四下無人的時候談論天下,談論未來。
如今,劉徹和霍海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層次。
不需要說,隻需要霍海一個眼神,劉徹就知道霍海的意見是什麽了。
隻需要劉徹攆一下胡須,霍海就能明白劉徹的看法是什麽。
但,就是不會一起多說什麽了。
雖然看起來,君臣之間配合的更好了。
但,隻有身邊人知道,越發緊密的合作,代表著越發穩定的等級關係,代表著越來越少的真誠交流。
如今默契的是兩個偉大的成功者之間的默契。
並不是劉徹和霍海的默契。
衛長公主很聰明,聰明到發現紅毛猩猩和人的相似之處之後,沒花多少時間,就把進化論給寫了出來。
所以,衛長公主也很明顯的感覺到了霍海和劉徹的間隙。
這種間隙不是那種不對付。
恰恰就是兩人之間沒有了任何不對付,才讓人覺得奇怪。
明明以前霍海經常拒絕劉徹,劉徹也要仔細思考後才答應霍海的要求。
如今卻是霍海不再拒絕劉徹提出的一切,劉徹也是秒答應霍海的要求。
這不是說明默契升級了。
這是說明,劉徹在提出什麽時,已經權衡利弊思考好了霍海會不會答應,不答應的一律不提,當然剩下的霍海全都會答應。
這說明,霍海提出要求時,也已經思考過了站在劉徹的角度上會不會批準,如果不會批準,那壓根不會提出來。
這才是真相。
衛長公主現在確定霍炎跟劉徹登上泰山封禪,意義格外深遠。
似乎有點什麽問題。
但又想不出哪兒不太對。
所以,衛長公主想要拒絕。
霍海:“讓炎兒去吧,陛下是炎兒的外公,封禪帶著炎兒有什麽問題?”
衛長公主突然感覺,在霍海的話裏麵,就有這次封禪不太對勁的緣由。
但是,衛長公主想了半天,沒想出來為什麽。
霍海放下文件,起身,摟著衛長公主的腰:“最近還有時間研究嗎?”
衛長公主愣了一下。
自從根據美洲那邊的發現,還有在各地印證的各種生物證據上提出了《進化論》之後衛長公主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行研究了。
霍海:“聽說顯微鏡的倍數有了新的突破,是時候對於細胞層麵進行研究了。”
“還有,之前你做基因遺傳實驗的時候,不是研究過豌豆雜交嗎?你應該把論文寫出來,公布出去。”
衛長公主:“論文?有這個必要嗎?”
霍海點頭:“我感覺豌豆雜交的跡象太清楚了,太容易複現了,所以需要公布出去,帶領更多的人進行這方麵的研究。”
“因為雜交後,也許某些遺傳變化,會讓植物的產量變大。”
衛長公主反應了過來:“雖然其他植物雜交後效果沒有豌豆那麽明顯,但如果能找到某些規律,或者某些常用的雜交方法,也許會提高糧食產量,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提升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產量?”
“可是,地的肥力支撐得住嗎?”
霍海:“你在研究,別人也在研究。研究院正在研究為什麽渥肥能讓土地肥力增加,他們的終極目標是人直接合成人工肥料,給土地增加肥力。”
衛長公主聽到這個消息後,重視了起來:“我明白了。”
霍海:“還有,植物的生命力似乎和人是不一樣的。”
“我之前看報道,有個地方的老農上報了一件事情,他們把蘋果枝條給切下來,插在削開皮的梨樹上,結果蘋果枝條結果了。”
衛長公主瞪大了眼睛。
就算她是這個時代最知名的生物學家,也從沒有聽說過這種事情。
主要是,大家都是愛護糧食的,水果更是比糧食更高級幾個級別的東西。
怎麽能隨隨便便浪費?
所以,很少有人幹這個事兒。
幹這個事兒的人怎麽想的?
但聽說這個消息後,就有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霍炎現在能跑能跳了,意味著開始蒙學了,所以衛長公主有的是時間去做研究。
……
未央宮的大殿裏。
劉徹命人滅掉了熏人眼睛的油燈,點燃了一些蠟燭。
燭火在流動的風的吹拂下,有些閃爍。
劉徹就這麽坐在大殿上,不知道在想什麽。
衛子夫挺著個大肚子,走向了大殿。
衛子夫最近是幸福的,自從劉徹帶上近視眼鏡後,自己就再次受寵了起來。
這對衛子夫來說簡直是非常重要的。
衛子夫並沒有發現劉徹在想事情,還以為劉徹隻是在放空。
畢竟劉徹是一個經常自己坐著暢想的人,經常出神,所以衛子夫都習慣了。
來到這裏,衛子夫摸著肚子:“快看,你父皇有一根白頭發了。”
聽到這句話,劉徹手指顫抖了一下。
抬起頭,看向了衛子夫。
衛子夫摸了摸肚子:“你要乖乖的聽話喲,你父皇為你哥哥姐姐們操碎了心。”
劉徹:“現在也是好起來了,他們都不再是孩子了,有了自己的追求。”
衛子夫抬頭。
民間有一種說法,說誰都能搞研究,但是太子不適合搞研究,太子應該學習劉徹當皇帝的技術,在未來好接班。
而衛長公主應該多給霍海生倆兒子,盡量把霍海的腦子給繼承下來。
現在看來,劉徹卻很滿意他們姐弟倆?
衛子夫笑了:“是嗎?他們都在追求什麽?太子在研究車子,而青珂好像在研究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