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這麽菜,拿什麽去鬥爭?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知白緩緩開口道:
“這世間,沒有什麽是永恆不變的。
如今朝堂形勢,大致還算平穩,可往後的日子,未必就能一直如此。
好在咱們都還年輕,哪怕再過十五年,也不過三十五歲上下……”
夏原吉聽了,眉頭微微皺起,陷入思索。
他低聲問道:“那劣勢呢?”
陸知白輕歎一聲:
“咱們的人太少了。又因年輕,沒經曆過多少陰謀詭計,鬥爭的本事還欠缺著呢。”
夏原吉的神色愈發凝重。
陸知白閉著眼,慢悠悠地說道:
“幸好啊,敵人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各自都揣著自家的利益算盤。
若是從現在就著手布局,十年之後,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必不能與那些自私自利的官僚地主掰一掰手腕……”
夏原吉趕忙問道:“學生能做些什麽?”
陸知白微微點頭:
“問得好,我也在琢磨這事兒。我這些弟子,各自能做些什麽?是否真能做到忠誠可靠?”
見夏原吉凝神細思,陸知白又笑道:
“先別想太多,先把當下的問題解決。棲霞的管理製度已走上正軌。
接下來,除了接種牛痘,還有一項任務,便是興辦學校,廣收門徒。
這些學校,麵向蒙童,不論年齡,隻要願意來讀書識字,皆可入學,且不收分文。
問題在於,現有的教材,還需進一步完善。你帶幾個機敏嚴謹的學生,先編寫幾科通俗易懂的教材。”
夏原吉點頭稱是。
陸知白又補充道:
“再設一個功德簿,允許社會各界人士捐贈,給廣大學員一些補貼。”
並非是他不願出這筆錢。
鼓勵捐贈,在社會上本身就是一種宣傳,能讓大眾知曉興辦書院是樁廣泛利民的好事,都有參與感。
如此,教育事業方能蓬勃發展。
這些事務對夏原吉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
他又匯報道:
“大約有四五百名儒生為了科舉入京,近半年常在科學院與棲霞之間往來。
其中有二百餘人被恩師的學說吸引,認同咱們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道理。
我已命人觀察他們平日的表現,製定了一些考核方案,若是表現優異者,是否可以到新的書院任職?”
陸知白點頭讚同:
“高素質人才隊伍日益壯大,總歸是好事。”
他又叮囑夏原吉:
“明兒應是個晴天,你知會大家一聲,下午未時之前過來,咱們辦個小會!”
……
次日。
約有一百個學生來到了公主府,另有二三十個因事脫不開身。
陸知白倒也不在意,命人備了許多瓜果糕點,招唿大家吃喝閑聊。
眾人休閑之後,府裏需挪些桌椅。
於是,大家一擁而上,幫忙挪桌椅。
一排排、一列列擺得整整齊齊。
院子裏、迴廊裏到處都是桌椅。
這場景,瞧著有些眼熟。
有人見狀,不禁好奇笑道:“怎麽有種不好的預感?!”
陸知白帶著幾個家仆,款款走來,笑道:
“不錯,今日要考試。”
眾學生頓時驚唿一片。
陸知白目光徐徐掃了一圈。
議論聲漸漸止息。
大家領了文具紙張,各自找座位坐下。
待終於安靜下來,陸知白在過道中踱步,說道:
“去年年底我不在國內,大學的期末考試便草草了事。
這兩年來,我雖未教授太多東西,但你們讀著紅塵這本大書,在實踐中學習,不知現在水平如何。
今日便來考考你們。此次考題隻有一個——番薯在全國推廣開之後,大明會發生哪些變化?”
這問題乍一聽並不難,許多學生神色輕鬆起來。
有的連草稿都不打,便開始奮筆疾書。
陸知白坐在走廊下,讀書,喝茶。
有十來個護衛仆從一同監考。
半個時辰之後,收卷。
陸知白親自翻閱。
他閱讀速度極快,一刻多鍾便看完了。
看過之後,他頓時陷入沉默,望著上空,長歎一聲。
一眾學生麵麵相覷,許多人有些心虛。
陸知白頗有些無奈:
“我半放養你們,你們平日就真不讀書啊?一天有十二個時辰,除了當值,沒時間看書作文?!”
此時,他不禁想起,洪武十五年,國子監祭酒已是宋訥擔任。
這老兄最大的特點便是嚴格,甚至嚴苛、殘酷,極合朱元璋的心意。
曾有國子監的學生,覺得校規太嚴而反抗,發表不健康言論,最後竟被杖斃。
被打殘的學生也有不少。
但是這一批國子監生,也出了很多能臣幹吏,在地方官府可做中流砥柱。
看著眼前這些熊學生,陸知白覺得管理適度收緊,還是很有必要的!
要不然,以後拿什麽去鬥爭?
一眾學生低著頭,聽著責罵,不敢分辯。
他們的水平本就參差不齊。
近一年多在棲霞當值,月俸不菲,有些人便覺得這樣挺好,讀書學習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但也有一些學生,誌存高遠,深知唯有讀書才能徹底改變命運,光宗耀祖,實現抱負,故而勤加用功,也曾思考過新作物、新思想等對國家的影響。
罵過之後,陸知白反思道:
“這半年來我忙於抗倭,確未好好授課。今日隻是隨堂測驗,就此作罷。
但自今日起,便與往日不同。
每個人都需精進,奮發!
好了,咱們來講講番薯全國推廣之後,會發生什麽……”
棲霞今年春天便已實現大規模番薯種植,用的多是開墾荒地。
剩餘的番薯作種子,大量支援其他地區。
周邊一些村縣,去年便得到了許多番薯藤子,亦在逐步推廣。
當番薯全麵推廣開,第一個好處便是糧食增多,饑荒減少,流民會減少。
如此,小農破產的情況也會減少,前期可減緩土地兼並。
第二個影響是糧食充足,人口便會增多。地區情況會變得更為複雜,這也給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到了中後期,人口大量增加,又可能會缺糧,故而土地兼並也會嚴重起來。
第三個影響是,土地短期內地價變化不大。因從種植到產出,包括人們意願的改變,皆有一個過程。
“這世間,沒有什麽是永恆不變的。
如今朝堂形勢,大致還算平穩,可往後的日子,未必就能一直如此。
好在咱們都還年輕,哪怕再過十五年,也不過三十五歲上下……”
夏原吉聽了,眉頭微微皺起,陷入思索。
他低聲問道:“那劣勢呢?”
陸知白輕歎一聲:
“咱們的人太少了。又因年輕,沒經曆過多少陰謀詭計,鬥爭的本事還欠缺著呢。”
夏原吉的神色愈發凝重。
陸知白閉著眼,慢悠悠地說道:
“幸好啊,敵人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各自都揣著自家的利益算盤。
若是從現在就著手布局,十年之後,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必不能與那些自私自利的官僚地主掰一掰手腕……”
夏原吉趕忙問道:“學生能做些什麽?”
陸知白微微點頭:
“問得好,我也在琢磨這事兒。我這些弟子,各自能做些什麽?是否真能做到忠誠可靠?”
見夏原吉凝神細思,陸知白又笑道:
“先別想太多,先把當下的問題解決。棲霞的管理製度已走上正軌。
接下來,除了接種牛痘,還有一項任務,便是興辦學校,廣收門徒。
這些學校,麵向蒙童,不論年齡,隻要願意來讀書識字,皆可入學,且不收分文。
問題在於,現有的教材,還需進一步完善。你帶幾個機敏嚴謹的學生,先編寫幾科通俗易懂的教材。”
夏原吉點頭稱是。
陸知白又補充道:
“再設一個功德簿,允許社會各界人士捐贈,給廣大學員一些補貼。”
並非是他不願出這筆錢。
鼓勵捐贈,在社會上本身就是一種宣傳,能讓大眾知曉興辦書院是樁廣泛利民的好事,都有參與感。
如此,教育事業方能蓬勃發展。
這些事務對夏原吉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
他又匯報道:
“大約有四五百名儒生為了科舉入京,近半年常在科學院與棲霞之間往來。
其中有二百餘人被恩師的學說吸引,認同咱們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道理。
我已命人觀察他們平日的表現,製定了一些考核方案,若是表現優異者,是否可以到新的書院任職?”
陸知白點頭讚同:
“高素質人才隊伍日益壯大,總歸是好事。”
他又叮囑夏原吉:
“明兒應是個晴天,你知會大家一聲,下午未時之前過來,咱們辦個小會!”
……
次日。
約有一百個學生來到了公主府,另有二三十個因事脫不開身。
陸知白倒也不在意,命人備了許多瓜果糕點,招唿大家吃喝閑聊。
眾人休閑之後,府裏需挪些桌椅。
於是,大家一擁而上,幫忙挪桌椅。
一排排、一列列擺得整整齊齊。
院子裏、迴廊裏到處都是桌椅。
這場景,瞧著有些眼熟。
有人見狀,不禁好奇笑道:“怎麽有種不好的預感?!”
陸知白帶著幾個家仆,款款走來,笑道:
“不錯,今日要考試。”
眾學生頓時驚唿一片。
陸知白目光徐徐掃了一圈。
議論聲漸漸止息。
大家領了文具紙張,各自找座位坐下。
待終於安靜下來,陸知白在過道中踱步,說道:
“去年年底我不在國內,大學的期末考試便草草了事。
這兩年來,我雖未教授太多東西,但你們讀著紅塵這本大書,在實踐中學習,不知現在水平如何。
今日便來考考你們。此次考題隻有一個——番薯在全國推廣開之後,大明會發生哪些變化?”
這問題乍一聽並不難,許多學生神色輕鬆起來。
有的連草稿都不打,便開始奮筆疾書。
陸知白坐在走廊下,讀書,喝茶。
有十來個護衛仆從一同監考。
半個時辰之後,收卷。
陸知白親自翻閱。
他閱讀速度極快,一刻多鍾便看完了。
看過之後,他頓時陷入沉默,望著上空,長歎一聲。
一眾學生麵麵相覷,許多人有些心虛。
陸知白頗有些無奈:
“我半放養你們,你們平日就真不讀書啊?一天有十二個時辰,除了當值,沒時間看書作文?!”
此時,他不禁想起,洪武十五年,國子監祭酒已是宋訥擔任。
這老兄最大的特點便是嚴格,甚至嚴苛、殘酷,極合朱元璋的心意。
曾有國子監的學生,覺得校規太嚴而反抗,發表不健康言論,最後竟被杖斃。
被打殘的學生也有不少。
但是這一批國子監生,也出了很多能臣幹吏,在地方官府可做中流砥柱。
看著眼前這些熊學生,陸知白覺得管理適度收緊,還是很有必要的!
要不然,以後拿什麽去鬥爭?
一眾學生低著頭,聽著責罵,不敢分辯。
他們的水平本就參差不齊。
近一年多在棲霞當值,月俸不菲,有些人便覺得這樣挺好,讀書學習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但也有一些學生,誌存高遠,深知唯有讀書才能徹底改變命運,光宗耀祖,實現抱負,故而勤加用功,也曾思考過新作物、新思想等對國家的影響。
罵過之後,陸知白反思道:
“這半年來我忙於抗倭,確未好好授課。今日隻是隨堂測驗,就此作罷。
但自今日起,便與往日不同。
每個人都需精進,奮發!
好了,咱們來講講番薯全國推廣之後,會發生什麽……”
棲霞今年春天便已實現大規模番薯種植,用的多是開墾荒地。
剩餘的番薯作種子,大量支援其他地區。
周邊一些村縣,去年便得到了許多番薯藤子,亦在逐步推廣。
當番薯全麵推廣開,第一個好處便是糧食增多,饑荒減少,流民會減少。
如此,小農破產的情況也會減少,前期可減緩土地兼並。
第二個影響是糧食充足,人口便會增多。地區情況會變得更為複雜,這也給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到了中後期,人口大量增加,又可能會缺糧,故而土地兼並也會嚴重起來。
第三個影響是,土地短期內地價變化不大。因從種植到產出,包括人們意願的改變,皆有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