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遷都之念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手撫胡須,眼中光芒閃爍,讚賞道:
“此對聯妙極,所言甚是有理,咱要將它鐫刻在國子監的大門上!”
他又道:“日後再發行此刊,需先交由禮部審查,而後咱親自把關。
對了,再多印一些,讓國子監諸生亦能閱讀。”
陸知白沉默片刻,小聲嘀咕:
“國子監生可有好幾千呢……”
又想白嫖他。
朱元璋仿若未聞,全然不顧,說:
“咱亦在思量,要不要借用此形式教化百官?
雖有邸報,然有些地方官吏的水平,實在是差些勁,唉,根本無法領會咱的施政意圖……”
與《參考消息》一對比,便是瞎子亦能瞧出,邸報看似簡單,實則是給聰明人看的。
尋常人看了也是讀不明白,需有人細細剖析講解才行。
陸知白眼珠一轉,計上心來,說道:
“朝中有諸多大臣,久曆宦海,世故練達。
若能分享處世心得,善莫大焉,連我也要好好學著……”
其實是因為,他也想白嫖!
《參考消息》的撰稿人著實太少,需要博采眾長。
尤其是那些官場老油子的人生經驗。
畢竟,這份刊物的初衷與宗旨,乃是為了提升學生們的政治水平,以便日後應對官場鬥爭。
朱元璋認真思索起來,點頭道:
“你所言亦有些道理,難道做了官,就可以不學習不進步了?”
隻是這樣,未免有些麻煩。
朱元璋也懶得費心去想,就說:
“往後這刊物,你大可邀朝臣撰文,多印一些,先辦幾次看看效果。”
陸知白又趁勢請教了一下,有哪裏需要改進的。
朱元璋略作思考,道:
“倒也沒什麽,就按著這期的來。該寫的寫,不該寫的就不要寫了。”
陸知白趕忙點頭應和。
朱元璋將他細細打量了一番,麵上帶著淺淡的笑意,徐徐說道:
“你今日瞧著格外地端莊持重。”
陸知白謙敬地迴應:“皆賴陛下悉心訓導……”
朱元璋仔細審視著他,見他的輪廓成熟些許,不禁喟歎:
“較三年前,你長高了點,肩背亦寬厚了些。歲月如矢,匆匆而逝啊……”
陸知白默默頷首。
朱元璋了然於心,欣然笑道:
“老四、老五、老六,俱已相繼就藩去。你這些時日幽居家中,想必頗為寂寥。”
陸知白近段時間心情欠佳,緣由紛雜,有一半是鹹魚的鍋。
未料朱元璋日理萬機,竟能有所覺察。
陸知白拱手,誠摯而言:“多謝陛下關心。”
朱元璋笑容舒朗:“罷了,今日且饒過你。待會兒喚太子前來,咱們一同用晚膳。”
這般安排,必有緣故,陸知白也未多作追問。
待至薄暮時分,朱元璋於偏殿布設晚膳,朱標隨即前來。
朱標蓄著短須,麵容和煦。
三人用膳之際,隻是隨性閑談,並未涉及要政。
陸知白心底隱隱有所悟會,老朱此般行事,意在期望他與太子能增進情誼。
現今數位兄弟皆已就藩,唯太子留於京都。
飯畢,稍歇片時,三人便悠然踱步前往禦書房。
朱元璋閉合房門,屏退侍從,命護衛遠隔數丈,環伺於外。
陸知白心中警兆驟生,暗自思忖:此乃有事之象!
牆上,懸著一幅他所繪的萬國堪輿圖,以幾何線條勾勒,海岸線皆呈平直之態。
朱元璋親手取來一幅大明輿圖,鋪展於闊大書案之上。
他手執一顆顆紅色棋子,徐徐落下。
陸知白在旁靜觀,見所落之處皆是往昔朝代的都城,心中頓時有所預感。
果如所料,未幾言談,朱元璋便看似不經意地問詢:
“咱有一念頭,存念已久。你素日忠勇多智,故而才向你袒露。”
陸知白眨動雙眸,心下暗忖:不聽也不行啊。
朱標亦徐步趨近。
朱元璋問道:“駙馬,依你之見,我大明都城建於何處,最為妥帖?”
這麽明牌,陸知白亦未覺意外,老朱終究還是起了遷都之念。
陸知白答曰:“兒臣實難決斷。”
朱元璋亦不焦迫,說道:
“此事關乎重大,一時半會兒難以定奪,可從容思量。”
陸知白略作思忖後,說道:
“世間並無全然完備之地,各處皆有其優長與缺漏。”
朱元璋略顯無奈,搖頭說:
“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弊相較取其輕!此理難道你不知曉?”
陸知白應道:“兒臣知曉,隻是……”
他稍作停頓,繼而道:
“但兒臣以為北邊、海洋與西南,此三個戰略方向,能兼而顧之才好……”
然而朱元璋,其實對於開疆辟土,興趣不大。甚至認為元朝就是因大而亡。
所以直接無視了這句話。
他凝視輿圖,雙眉緊蹙:
“你不願遷都?這應天,咱雖經營多年,然其亦有弊端。
定都於此的王朝多為短命,或偏安一隅,實乃不祥……”
“且距北邊甚遠,北方地曠人稀,如此怎可興盛?百裏無人,又憑何抵擋蒙古人南下?
上次雖獲大捷,殘元君主前來議和,交納歲貢。但日後局勢,誰能說得好呢。”
“尚有一事,這宮城,前昂後窪,地勢不協,風水欠佳啊,咱每念及此,便覺心中鬱塞……
更何況,有傳言說,此間龍氣,早已被秦皇截斷了……”
朱元璋長籲短歎,顯是對應天頗為不滿。
緊接著他又道:
“初建國時,民生凋敝,山河殘破,困窘至極,無奈之下才擇應天為都。
但今時國力日盛,豈可一誤再誤!”
朱元璋籌算道:“往昔錢糧匱乏,日後定當漸趨豐裕。
番薯廣植之後,賦稅亦會增益。其他稅收製度,咱亦會持續革新。
再加上咱令沈家營商,還有你那商業區的收益,與海外諸國的貿易,以及殘元的歲貢。對啦,還有倭國的礦產……”
陸知白亦頻頻點頭,大明果真是愈發昌盛,越來越闊了。
如此而言,若諸事順遂,二十載之內,或許真能實現遷都。
“此對聯妙極,所言甚是有理,咱要將它鐫刻在國子監的大門上!”
他又道:“日後再發行此刊,需先交由禮部審查,而後咱親自把關。
對了,再多印一些,讓國子監諸生亦能閱讀。”
陸知白沉默片刻,小聲嘀咕:
“國子監生可有好幾千呢……”
又想白嫖他。
朱元璋仿若未聞,全然不顧,說:
“咱亦在思量,要不要借用此形式教化百官?
雖有邸報,然有些地方官吏的水平,實在是差些勁,唉,根本無法領會咱的施政意圖……”
與《參考消息》一對比,便是瞎子亦能瞧出,邸報看似簡單,實則是給聰明人看的。
尋常人看了也是讀不明白,需有人細細剖析講解才行。
陸知白眼珠一轉,計上心來,說道:
“朝中有諸多大臣,久曆宦海,世故練達。
若能分享處世心得,善莫大焉,連我也要好好學著……”
其實是因為,他也想白嫖!
《參考消息》的撰稿人著實太少,需要博采眾長。
尤其是那些官場老油子的人生經驗。
畢竟,這份刊物的初衷與宗旨,乃是為了提升學生們的政治水平,以便日後應對官場鬥爭。
朱元璋認真思索起來,點頭道:
“你所言亦有些道理,難道做了官,就可以不學習不進步了?”
隻是這樣,未免有些麻煩。
朱元璋也懶得費心去想,就說:
“往後這刊物,你大可邀朝臣撰文,多印一些,先辦幾次看看效果。”
陸知白又趁勢請教了一下,有哪裏需要改進的。
朱元璋略作思考,道:
“倒也沒什麽,就按著這期的來。該寫的寫,不該寫的就不要寫了。”
陸知白趕忙點頭應和。
朱元璋將他細細打量了一番,麵上帶著淺淡的笑意,徐徐說道:
“你今日瞧著格外地端莊持重。”
陸知白謙敬地迴應:“皆賴陛下悉心訓導……”
朱元璋仔細審視著他,見他的輪廓成熟些許,不禁喟歎:
“較三年前,你長高了點,肩背亦寬厚了些。歲月如矢,匆匆而逝啊……”
陸知白默默頷首。
朱元璋了然於心,欣然笑道:
“老四、老五、老六,俱已相繼就藩去。你這些時日幽居家中,想必頗為寂寥。”
陸知白近段時間心情欠佳,緣由紛雜,有一半是鹹魚的鍋。
未料朱元璋日理萬機,竟能有所覺察。
陸知白拱手,誠摯而言:“多謝陛下關心。”
朱元璋笑容舒朗:“罷了,今日且饒過你。待會兒喚太子前來,咱們一同用晚膳。”
這般安排,必有緣故,陸知白也未多作追問。
待至薄暮時分,朱元璋於偏殿布設晚膳,朱標隨即前來。
朱標蓄著短須,麵容和煦。
三人用膳之際,隻是隨性閑談,並未涉及要政。
陸知白心底隱隱有所悟會,老朱此般行事,意在期望他與太子能增進情誼。
現今數位兄弟皆已就藩,唯太子留於京都。
飯畢,稍歇片時,三人便悠然踱步前往禦書房。
朱元璋閉合房門,屏退侍從,命護衛遠隔數丈,環伺於外。
陸知白心中警兆驟生,暗自思忖:此乃有事之象!
牆上,懸著一幅他所繪的萬國堪輿圖,以幾何線條勾勒,海岸線皆呈平直之態。
朱元璋親手取來一幅大明輿圖,鋪展於闊大書案之上。
他手執一顆顆紅色棋子,徐徐落下。
陸知白在旁靜觀,見所落之處皆是往昔朝代的都城,心中頓時有所預感。
果如所料,未幾言談,朱元璋便看似不經意地問詢:
“咱有一念頭,存念已久。你素日忠勇多智,故而才向你袒露。”
陸知白眨動雙眸,心下暗忖:不聽也不行啊。
朱標亦徐步趨近。
朱元璋問道:“駙馬,依你之見,我大明都城建於何處,最為妥帖?”
這麽明牌,陸知白亦未覺意外,老朱終究還是起了遷都之念。
陸知白答曰:“兒臣實難決斷。”
朱元璋亦不焦迫,說道:
“此事關乎重大,一時半會兒難以定奪,可從容思量。”
陸知白略作思忖後,說道:
“世間並無全然完備之地,各處皆有其優長與缺漏。”
朱元璋略顯無奈,搖頭說:
“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弊相較取其輕!此理難道你不知曉?”
陸知白應道:“兒臣知曉,隻是……”
他稍作停頓,繼而道:
“但兒臣以為北邊、海洋與西南,此三個戰略方向,能兼而顧之才好……”
然而朱元璋,其實對於開疆辟土,興趣不大。甚至認為元朝就是因大而亡。
所以直接無視了這句話。
他凝視輿圖,雙眉緊蹙:
“你不願遷都?這應天,咱雖經營多年,然其亦有弊端。
定都於此的王朝多為短命,或偏安一隅,實乃不祥……”
“且距北邊甚遠,北方地曠人稀,如此怎可興盛?百裏無人,又憑何抵擋蒙古人南下?
上次雖獲大捷,殘元君主前來議和,交納歲貢。但日後局勢,誰能說得好呢。”
“尚有一事,這宮城,前昂後窪,地勢不協,風水欠佳啊,咱每念及此,便覺心中鬱塞……
更何況,有傳言說,此間龍氣,早已被秦皇截斷了……”
朱元璋長籲短歎,顯是對應天頗為不滿。
緊接著他又道:
“初建國時,民生凋敝,山河殘破,困窘至極,無奈之下才擇應天為都。
但今時國力日盛,豈可一誤再誤!”
朱元璋籌算道:“往昔錢糧匱乏,日後定當漸趨豐裕。
番薯廣植之後,賦稅亦會增益。其他稅收製度,咱亦會持續革新。
再加上咱令沈家營商,還有你那商業區的收益,與海外諸國的貿易,以及殘元的歲貢。對啦,還有倭國的礦產……”
陸知白亦頻頻點頭,大明果真是愈發昌盛,越來越闊了。
如此而言,若諸事順遂,二十載之內,或許真能實現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