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東方紀元法,秦王掃六合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知白點頭,由衷讚同:
“此事最為關鍵之處,就在這裏。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元年起點。
當下我有幾個想法,但具體如何定奪,全看聖裁……”
朱雄英眼眸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迫不及待地問道:“什麽想法?”
陸知白嘴角上揚,笑意盈盈地說:
“第一個,是西漢漢平帝的元始元年。這個年號‘元始’,寓意便是開始。”
實際上,元始元年恰好是公元1年,能與西方公曆相對應!
可陸知白心底也犯嘀咕,為何非得與他們一致?
憑什麽慣著他們?
在他看來,一致的話,唯一的好處就是自己記憶方便罷了。
如果換個紀年起點,他在心裏簡單做些加減換算,也不是難事。
正因如此,他還考慮了其他紀元起點年份。
陸知白笑意未減,接著說道:
“第二個,是黃帝元年。炎黃二帝,乃是我們華夏的始祖。
隻是,這一元年太過久遠,時間已模糊難辨……”
朱雄英微微低頭,略作思索,眼睛驀地一亮。
就在這時,陸知白已然開口:
“第三個,便是秦統一六國的年份。
秦朝,那可是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意義非凡。”
朱雄英一聽,臉上綻開笑容,說道:“我正要說這個呢。”
其餘幾個孩子也陷入思考,片刻後,紛紛點頭,同樣選擇了“秦王掃六合”的時間。
陸知白見狀,笑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去寫奏疏,盡快呈給陛下。
不過,此事關係重大,恐怕沒那麽容易獲批……”
朱雄英笑道:
“那要看姑父的奏疏是怎麽寫的,我相信你。”
陸知白迴到家中,一刻也沒耽擱,即刻著手準備上書事宜。
他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記錄下來。
他特別表明,這紀年的困惑,是朱雄英提出的,並非自己憑空臆想,沒事找事。
為了解決皇孫的困擾,陸知白建議設置一種“東方紀元法”來紀年,簡稱為“東元”。
之所以用“東方”命名,是因為大明地處整塊大陸的東邊……
陸知白依舊提出三個東元元年的時間點,呈交給朱元璋,留待他定奪。
朱元璋收到奏疏後,皺起眉頭看了一遍,而後眼睛亮了。
他頓感此事重大,一時間神色凝重,逐字逐句反複研讀。
朱元璋是有些心潮澎湃,卻也沒有立刻作出決定,而是眯著眼睛細想。
古代的曆法,絕非一般人能夠隨意觸碰的。
這背後涉及到太多方麵。
農時,關乎百姓的衣食溫飽;
軍事,影響著國家的安危存亡;
禮儀和祭祀,承載著對天地神靈與祖宗先輩的敬重。
而最為關鍵的,是統治的權威!
所有統治者都會宣揚自己受命於天,既然如此,就必須牢牢掌握天時。
反過來說,也隻有統治者,才有資格頒布通行天下的曆法,這是治理權的重要體現。
朱元璋反複看完陸知白的奏書,不得不承認,理由十分充分。
他心底也覺得,這是件好事。
但朱元璋並未擅自決斷,看看群臣商議。
尤其是欽天監的官員,他們對天文曆法最為精通。
此外,還準備讓卜筮之官測算一番,看看這一舉動是吉是兇……
不過,朱元璋自己選了一個時間點,同樣是秦王掃六合的時間。
……
第二天。
朝會之上。
陸知白也來到朝堂。
他滿心好奇,想看看這件事將如何商議。
待說完常規事務之後,朱元璋目光緩緩掃過群臣,開口說道:
“近來,朝廷有官員上書提議。說是讀史書時有感,認為時間記錄混亂,應當好好梳理一番。
於是,他提議給以往的曆史,設置一個統一的紀年方法,將所有皇帝的年號,都納入其中!”
許多大臣聽了,不禁眨巴著眼睛,陷入思索。
他們有些摸不著頭腦,不太明白這究竟是什麽意思。
朱元璋見狀,接著詳細解釋道:
“比方說,就以秦王統一六國的時間作為紀元的起始,稱為東元元年。
那麽到今天,就應該是東元一千多年了。
在此之前的時間,便稱為東元前多少年。
眾愛卿以為如何啊?”
眾大臣聽聞此提議,短暫思索之後,朝堂瞬間炸開了鍋,爭議之聲此起彼伏。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率先站出,雙手抱拳,恭敬地說道:
“陛下,老臣以為此事不可!秦始皇雖統一六國,但其在位時施行暴政,致使民不聊生。
怎能將其作為紀年之始?如此一來,豈不是會讓後人忽略他的過錯?”
另一位大臣也連忙隨聲附和:
“陛下,我朝自有我朝的輝煌盛景,何必去追溯前朝?以秦始皇為元年,似乎有些不妥……”
很快,禮部的一位官員站出來反駁道:
“此言差矣,以古時作為紀年元年,自然是為了彰顯傳承正統!”
又有一位鴻臚寺的臣子大步出列,聲音響亮,力壓群雄,慷慨陳詞:
“陛下,臣認為此法可行!臣曾讀史書時,也曾有過類似困惑。
秦始皇統一六國,其功績千秋不朽,影響源遠流長。
其一,自秦以降,漢人正統,一脈相承,從未斷絕。而我大明,乃是曆朝曆代得國最正的!此事關乎法統,有何不可?
其二,秦皇‘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程同準’,利在萬世,卻忘了統一曆法。
我大明若能行此事,既強調了法統之正當,更能做到‘時同曆’,使得大一統更進一步。
此乃曆朝曆代前所未有的創舉,必定彪炳史冊!”
陸知白差點忍不住笑了。
這哥們誰啊?
他說的都是我的詞啊!
隻能說英雄所見略同。
聽了此人的發言,眾多大臣紛紛點頭,讚同之聲漸漸響起:
“是啊,陛下。這東元紀年與我朝現行紀年並行不悖,臣以為並無不妥。”
“如此一來,便能直觀地感受到從古到今,我們的曆史和文化一直在傳承,這確實是一件好事啊。”
此時,但凡在朝堂上經驗豐富的老臣,都能敏銳地察覺到,朱元璋對此事其實是讚同的。
倘若不讚同,根本無需拿來詢問,直接將奏疏壓下即可。
“此事最為關鍵之處,就在這裏。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元年起點。
當下我有幾個想法,但具體如何定奪,全看聖裁……”
朱雄英眼眸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迫不及待地問道:“什麽想法?”
陸知白嘴角上揚,笑意盈盈地說:
“第一個,是西漢漢平帝的元始元年。這個年號‘元始’,寓意便是開始。”
實際上,元始元年恰好是公元1年,能與西方公曆相對應!
可陸知白心底也犯嘀咕,為何非得與他們一致?
憑什麽慣著他們?
在他看來,一致的話,唯一的好處就是自己記憶方便罷了。
如果換個紀年起點,他在心裏簡單做些加減換算,也不是難事。
正因如此,他還考慮了其他紀元起點年份。
陸知白笑意未減,接著說道:
“第二個,是黃帝元年。炎黃二帝,乃是我們華夏的始祖。
隻是,這一元年太過久遠,時間已模糊難辨……”
朱雄英微微低頭,略作思索,眼睛驀地一亮。
就在這時,陸知白已然開口:
“第三個,便是秦統一六國的年份。
秦朝,那可是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意義非凡。”
朱雄英一聽,臉上綻開笑容,說道:“我正要說這個呢。”
其餘幾個孩子也陷入思考,片刻後,紛紛點頭,同樣選擇了“秦王掃六合”的時間。
陸知白見狀,笑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去寫奏疏,盡快呈給陛下。
不過,此事關係重大,恐怕沒那麽容易獲批……”
朱雄英笑道:
“那要看姑父的奏疏是怎麽寫的,我相信你。”
陸知白迴到家中,一刻也沒耽擱,即刻著手準備上書事宜。
他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記錄下來。
他特別表明,這紀年的困惑,是朱雄英提出的,並非自己憑空臆想,沒事找事。
為了解決皇孫的困擾,陸知白建議設置一種“東方紀元法”來紀年,簡稱為“東元”。
之所以用“東方”命名,是因為大明地處整塊大陸的東邊……
陸知白依舊提出三個東元元年的時間點,呈交給朱元璋,留待他定奪。
朱元璋收到奏疏後,皺起眉頭看了一遍,而後眼睛亮了。
他頓感此事重大,一時間神色凝重,逐字逐句反複研讀。
朱元璋是有些心潮澎湃,卻也沒有立刻作出決定,而是眯著眼睛細想。
古代的曆法,絕非一般人能夠隨意觸碰的。
這背後涉及到太多方麵。
農時,關乎百姓的衣食溫飽;
軍事,影響著國家的安危存亡;
禮儀和祭祀,承載著對天地神靈與祖宗先輩的敬重。
而最為關鍵的,是統治的權威!
所有統治者都會宣揚自己受命於天,既然如此,就必須牢牢掌握天時。
反過來說,也隻有統治者,才有資格頒布通行天下的曆法,這是治理權的重要體現。
朱元璋反複看完陸知白的奏書,不得不承認,理由十分充分。
他心底也覺得,這是件好事。
但朱元璋並未擅自決斷,看看群臣商議。
尤其是欽天監的官員,他們對天文曆法最為精通。
此外,還準備讓卜筮之官測算一番,看看這一舉動是吉是兇……
不過,朱元璋自己選了一個時間點,同樣是秦王掃六合的時間。
……
第二天。
朝會之上。
陸知白也來到朝堂。
他滿心好奇,想看看這件事將如何商議。
待說完常規事務之後,朱元璋目光緩緩掃過群臣,開口說道:
“近來,朝廷有官員上書提議。說是讀史書時有感,認為時間記錄混亂,應當好好梳理一番。
於是,他提議給以往的曆史,設置一個統一的紀年方法,將所有皇帝的年號,都納入其中!”
許多大臣聽了,不禁眨巴著眼睛,陷入思索。
他們有些摸不著頭腦,不太明白這究竟是什麽意思。
朱元璋見狀,接著詳細解釋道:
“比方說,就以秦王統一六國的時間作為紀元的起始,稱為東元元年。
那麽到今天,就應該是東元一千多年了。
在此之前的時間,便稱為東元前多少年。
眾愛卿以為如何啊?”
眾大臣聽聞此提議,短暫思索之後,朝堂瞬間炸開了鍋,爭議之聲此起彼伏。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率先站出,雙手抱拳,恭敬地說道:
“陛下,老臣以為此事不可!秦始皇雖統一六國,但其在位時施行暴政,致使民不聊生。
怎能將其作為紀年之始?如此一來,豈不是會讓後人忽略他的過錯?”
另一位大臣也連忙隨聲附和:
“陛下,我朝自有我朝的輝煌盛景,何必去追溯前朝?以秦始皇為元年,似乎有些不妥……”
很快,禮部的一位官員站出來反駁道:
“此言差矣,以古時作為紀年元年,自然是為了彰顯傳承正統!”
又有一位鴻臚寺的臣子大步出列,聲音響亮,力壓群雄,慷慨陳詞:
“陛下,臣認為此法可行!臣曾讀史書時,也曾有過類似困惑。
秦始皇統一六國,其功績千秋不朽,影響源遠流長。
其一,自秦以降,漢人正統,一脈相承,從未斷絕。而我大明,乃是曆朝曆代得國最正的!此事關乎法統,有何不可?
其二,秦皇‘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程同準’,利在萬世,卻忘了統一曆法。
我大明若能行此事,既強調了法統之正當,更能做到‘時同曆’,使得大一統更進一步。
此乃曆朝曆代前所未有的創舉,必定彪炳史冊!”
陸知白差點忍不住笑了。
這哥們誰啊?
他說的都是我的詞啊!
隻能說英雄所見略同。
聽了此人的發言,眾多大臣紛紛點頭,讚同之聲漸漸響起:
“是啊,陛下。這東元紀年與我朝現行紀年並行不悖,臣以為並無不妥。”
“如此一來,便能直觀地感受到從古到今,我們的曆史和文化一直在傳承,這確實是一件好事啊。”
此時,但凡在朝堂上經驗豐富的老臣,都能敏銳地察覺到,朱元璋對此事其實是讚同的。
倘若不讚同,根本無需拿來詢問,直接將奏疏壓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