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路是修了,富在何處?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03章 路是修了,富在何處?
遼東和高麗交界這一帶,情況複雜。
本身就是兩國邊境,當地又有諸多少數民族。
大明雖在遼東建立了諸多衛所,但那邊多山地,氣候寒冷,想要往高麗那邊推進,也遭到一些阻力。
所以,還是要把現有的衛所管控好。
前一陣子,蓋州衛指揮使上書說自己生了病。
朱元璋在考慮,萬一此人病重,派誰去接替。
……
正月二十。
春寒料峭,晚上,陸知白正在書房,長隨忽然送來一封急信。
信是他在鄭州的學生王青山所寫,字跡潦草,顯然是在匆忙中寫就。
陸知白看過之後,眉頭微微一挑,倒有一絲意外。
原來開年之後,修路的工地上工人不足。
有許多民夫和工匠,做了逃工。
甚至有的人原本已經來了,但抵觸情緒強烈,又偷偷逃跑。
現在天氣冷,修路是困難的,但可以準備材料。
王青山說:
“有人暗中煽動,說國庫沒有錢了,很快連每天的口糧都發不上,這路還要修三四年,種不了田,還得自帶幹糧……”
陸知白閉著眼睛思索,微微一笑。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突然的變故,背後必定有人指使。
“妙啊,一石二鳥之計……”
看起來是針對修路,但實際上謠言既然是“國庫沒錢”,那麽其實針對的是國債兌付!
但如今,修路也受到了影響。
修路工程是他一手推動的,從應天到西安的水泥路,不僅是南北交通的紐帶,更可以極大的促進大明經濟發展。
然而,工程浩大,耗資驚人,如今又遭遇勞工抵製,若不能及時解決,隻怕前功盡棄……
陸知白隨後就凝神思索,該如何應對。老朱很快就會過問此事的。
朱元璋得知消息也很快。
第二天下午,就叫了一批人召開經濟工作會議。
武英殿內,地龍暖熱,卻驅不散殿內凝重的氣氛。
朱元璋端坐於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殿內的群臣。
戶部工部的尚書、侍郎、郎中、主事,以及都察院度支監的官員們,分列兩側,個個神色肅然。
朱元璋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透著威嚴:
“咱近日盤查國庫,照眼下的情況,國債兌付還是有點壓力。
誰知道岔子出在別處,修路的工程,民夫逃工,謠言四起,說什麽國庫沒錢,連口糧都快發不上了!”
在場的有些人,還是剛聽說這個事,神色頓時更加凝重了。
有些人暗暗的看了陸知白一眼。
朱元璋的手指在桌麵上敲得噠噠響,說:
“國庫有些吃緊。當務之急是削減開支,暫停一些沒那麽緊急的工程,來緩解壓力……”
他的神情倒沒有異樣,因為這種緩工的事情,實在是司空見慣尋常事。
這三年間,修路的規模,已經縮減了一次。
“工部,迴去了好好查查,有什麽項目能停或緩的。這都是為了籌備國債兌付。
咱實在不願為此事加印太多寶鈔,導致寶鈔貶值!這樣的事,有一就有二,豈不是會滋生更多問題?”
工部尚書薛祥,拱手應是。
有些老臣垂眼盯著自己的鞋尖,心中卻在想,到底是為了國債還是想要籌備軍費?不會又想備戰吧……
朱元璋接著說:“還有修路這事,一看這三年的總支出,著實令人嚇了一跳!”
他眉頭微微皺起,明顯有些不滿。
眾人都在察言觀色,飛快的揣摩聖意。
戶部尚書滕德懋看了陸知白一眼,道:
“陛下,臣以為,既然國庫吃緊,修路工程耗資巨大,不如暫緩,待財政寬裕再行續建。
眼下,當以穩定國債兌付為重,切不可因修路而動搖國本……”
陸知白心中明白,這是求穩的辦法。
這條水泥路,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大坑,花費巨大。
萬一真的持續投入,成了虧本買賣,那當然是有人要背鍋。
工部尚書薛祥也附和道:
“滕尚書所言極是。修路雖利在長遠,但眼下國庫壓力巨大,不如暫緩,待財政寬裕,再行續建……”
部門老大都表態了,自然是有人跟著附和。
朱元璋微微點頭,卻並不表態,目光轉向陸知白,問道:
“廣智侯,修這條路,是你一手推動的。
你之前說‘要致富,先修路’,如今路都修了一半,富,又在何處啊?”
陸知白從容拱手答道:“陛下,修路工程雖未完成,但帶動效應已初見成效。
從應天到鄭州的路段,已使得南北貨物流通加快,沿線城鎮商貿活躍,百姓收入也有所增加。收取的過路費,雖然不多,但勝在細水長流。
隻是,這些效益尚未形成體係……臣正準備上書詳陳。”
朱元璋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耐:
“咱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大效果,不是這些小打小鬧!”
陸知白便說:“據臣所知,江南這一帶的水泥路,得到較好的利用,帶動了沿線經濟發展。但是越往北,效果就越差……”
“咱就直說了,”朱元璋也不與他們廢話,“這個路修好之後,南北通暢,確實是咱希望的。
但是花銷又太多了。你們覺得,如何能盡量的兩全其美?”
既要,又要。
殿內一片沉默,眾人麵麵相覷,無人敢輕易開口。
思量一陣,工部尚書薛祥小心翼說道:
“陛下,應天到西安路途遙遠,一直以來,修路工程都是分段進行。
如今從應天到鄭州,已修了一千裏,堪稱前所未有的壯舉了。
不如,第一階段就此結束,待日後國庫充裕,再行續建?”
陸知白一聽,就笑了,問道:
“國庫什麽時候能充裕?國家這麽大,每年都有這樣那樣的花銷。但收入渠道也就那些,又沒有什麽本質的提升……”
薛祥有些無語的望著他,說:“有些花費,是因為工程,造完了不就好了嗎?”
陸知白卻不讚同,說:
“發展帶來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第一要義是發展。
就好比給一百個人分餅,怎麽分配固然重要,但想要都吃飽肚子,還是得把餅做大一些……”
遼東和高麗交界這一帶,情況複雜。
本身就是兩國邊境,當地又有諸多少數民族。
大明雖在遼東建立了諸多衛所,但那邊多山地,氣候寒冷,想要往高麗那邊推進,也遭到一些阻力。
所以,還是要把現有的衛所管控好。
前一陣子,蓋州衛指揮使上書說自己生了病。
朱元璋在考慮,萬一此人病重,派誰去接替。
……
正月二十。
春寒料峭,晚上,陸知白正在書房,長隨忽然送來一封急信。
信是他在鄭州的學生王青山所寫,字跡潦草,顯然是在匆忙中寫就。
陸知白看過之後,眉頭微微一挑,倒有一絲意外。
原來開年之後,修路的工地上工人不足。
有許多民夫和工匠,做了逃工。
甚至有的人原本已經來了,但抵觸情緒強烈,又偷偷逃跑。
現在天氣冷,修路是困難的,但可以準備材料。
王青山說:
“有人暗中煽動,說國庫沒有錢了,很快連每天的口糧都發不上,這路還要修三四年,種不了田,還得自帶幹糧……”
陸知白閉著眼睛思索,微微一笑。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突然的變故,背後必定有人指使。
“妙啊,一石二鳥之計……”
看起來是針對修路,但實際上謠言既然是“國庫沒錢”,那麽其實針對的是國債兌付!
但如今,修路也受到了影響。
修路工程是他一手推動的,從應天到西安的水泥路,不僅是南北交通的紐帶,更可以極大的促進大明經濟發展。
然而,工程浩大,耗資驚人,如今又遭遇勞工抵製,若不能及時解決,隻怕前功盡棄……
陸知白隨後就凝神思索,該如何應對。老朱很快就會過問此事的。
朱元璋得知消息也很快。
第二天下午,就叫了一批人召開經濟工作會議。
武英殿內,地龍暖熱,卻驅不散殿內凝重的氣氛。
朱元璋端坐於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殿內的群臣。
戶部工部的尚書、侍郎、郎中、主事,以及都察院度支監的官員們,分列兩側,個個神色肅然。
朱元璋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透著威嚴:
“咱近日盤查國庫,照眼下的情況,國債兌付還是有點壓力。
誰知道岔子出在別處,修路的工程,民夫逃工,謠言四起,說什麽國庫沒錢,連口糧都快發不上了!”
在場的有些人,還是剛聽說這個事,神色頓時更加凝重了。
有些人暗暗的看了陸知白一眼。
朱元璋的手指在桌麵上敲得噠噠響,說:
“國庫有些吃緊。當務之急是削減開支,暫停一些沒那麽緊急的工程,來緩解壓力……”
他的神情倒沒有異樣,因為這種緩工的事情,實在是司空見慣尋常事。
這三年間,修路的規模,已經縮減了一次。
“工部,迴去了好好查查,有什麽項目能停或緩的。這都是為了籌備國債兌付。
咱實在不願為此事加印太多寶鈔,導致寶鈔貶值!這樣的事,有一就有二,豈不是會滋生更多問題?”
工部尚書薛祥,拱手應是。
有些老臣垂眼盯著自己的鞋尖,心中卻在想,到底是為了國債還是想要籌備軍費?不會又想備戰吧……
朱元璋接著說:“還有修路這事,一看這三年的總支出,著實令人嚇了一跳!”
他眉頭微微皺起,明顯有些不滿。
眾人都在察言觀色,飛快的揣摩聖意。
戶部尚書滕德懋看了陸知白一眼,道:
“陛下,臣以為,既然國庫吃緊,修路工程耗資巨大,不如暫緩,待財政寬裕再行續建。
眼下,當以穩定國債兌付為重,切不可因修路而動搖國本……”
陸知白心中明白,這是求穩的辦法。
這條水泥路,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大坑,花費巨大。
萬一真的持續投入,成了虧本買賣,那當然是有人要背鍋。
工部尚書薛祥也附和道:
“滕尚書所言極是。修路雖利在長遠,但眼下國庫壓力巨大,不如暫緩,待財政寬裕,再行續建……”
部門老大都表態了,自然是有人跟著附和。
朱元璋微微點頭,卻並不表態,目光轉向陸知白,問道:
“廣智侯,修這條路,是你一手推動的。
你之前說‘要致富,先修路’,如今路都修了一半,富,又在何處啊?”
陸知白從容拱手答道:“陛下,修路工程雖未完成,但帶動效應已初見成效。
從應天到鄭州的路段,已使得南北貨物流通加快,沿線城鎮商貿活躍,百姓收入也有所增加。收取的過路費,雖然不多,但勝在細水長流。
隻是,這些效益尚未形成體係……臣正準備上書詳陳。”
朱元璋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耐:
“咱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大效果,不是這些小打小鬧!”
陸知白便說:“據臣所知,江南這一帶的水泥路,得到較好的利用,帶動了沿線經濟發展。但是越往北,效果就越差……”
“咱就直說了,”朱元璋也不與他們廢話,“這個路修好之後,南北通暢,確實是咱希望的。
但是花銷又太多了。你們覺得,如何能盡量的兩全其美?”
既要,又要。
殿內一片沉默,眾人麵麵相覷,無人敢輕易開口。
思量一陣,工部尚書薛祥小心翼說道:
“陛下,應天到西安路途遙遠,一直以來,修路工程都是分段進行。
如今從應天到鄭州,已修了一千裏,堪稱前所未有的壯舉了。
不如,第一階段就此結束,待日後國庫充裕,再行續建?”
陸知白一聽,就笑了,問道:
“國庫什麽時候能充裕?國家這麽大,每年都有這樣那樣的花銷。但收入渠道也就那些,又沒有什麽本質的提升……”
薛祥有些無語的望著他,說:“有些花費,是因為工程,造完了不就好了嗎?”
陸知白卻不讚同,說:
“發展帶來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第一要義是發展。
就好比給一百個人分餅,怎麽分配固然重要,但想要都吃飽肚子,還是得把餅做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