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冊封皇太孫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21章 冊封皇太孫
陸知白聽了這話,隻是微微一笑。
不操心那就怪了。
不說為了身後之名,至少得把後代安排好吧。
外頭傳來細碎的腳步聲,管家捧著新煎的藥在門外探頭探腦。
李文忠瞥見,歎道:“進來吧。”
管家輕手輕腳的進來。
李文忠端過藥碗,一飲而盡。
褐色的藥汁順著花白胡須滴落,他強忍著沒有被苦到擠眉弄眼。
陸知白懸著的心這才落地,笑著掏出帕子給他拭須:“那,景隆的婚事......”
“陛下賜婚,是我李家的榮幸,也是隆哥兒的福分。”李文忠截住話頭,神情平靜,沒有絲毫不情願。
陸知白便又笑著說:
“還有,表哥好好養身子,陛下覺著,景隆是棵好苗子,可以出去曆練一下了。”
李文忠微眯起眼,徐徐吐出一口氣,輕輕頷首說:
“待我身子好些,親自進宮謝恩去。”
他轉過眸來,神色凝重沉靜,道:
“你且寬心,從今往後,我必會聽郎中的吩咐。”
陸知白隻是笑了笑,順勢起身:“等過幾日,帶家裏丫頭來看你……”
說著又抱怨道:“那個常茂!臨走還給我挖坑……”
李文忠聽著小囡囡的情況,不由得露出慈祥的笑容來。
陸知白將要出門,李文忠忽然迴過神來,叫住他:
“你要給孩子做蹦床?用牛皮混著魚鰾膠,有彈性,又柔軟......”
“知道啦!”陸知白笑著擺擺手。
……
第二天。
陸知白進宮複命去。
朱元璋聽了,隻是點頭,並不意外。
接下來,就沒他啥事了。
陸知白溜達迴工部衙門。
路過兵部時,一個書吏,抱著一摞文書快步走出,差點撞到他身上。
眼看著文書傾斜,就要掉落,陸知白趕緊伸出手,幫忙扶住。
書吏神情慌亂,卻滿臉堆笑,躬身致謝:“多謝侯爺伸出援手!”
陸知白瞥了一眼,便隨口笑問道:“出什麽事了,怎麽這麽多文書?”
書吏輕聲迴應:“陛下下了詔令,要天下軍官,輪番入京考核……”
陸知白點點頭,便走了。
他心中卻知道,這是太湖劫鈔案的餘波吧。
這一陣子,對各衛所的人事調動很頻繁,朱元璋再一次加強了對軍隊的管理。
至於泄露軍械的到底是誰,陸知白隱約聽聞,就是江南某個衛所的軍官。
那人已經被其他理由,處理掉了。
這一次,朱元璋沒有大張旗鼓的到處聲張,沒有走殺雞儆猴的路線,想必有他自己的考量。
這跟陸知白也沒啥關係,他照舊過自己的日子。
隻是隨著月底的臨近,略有幾分焦慮,仿佛自己將有大考似的。
月底,帶著自家小姑娘,到曹國公府去玩了一趟。
那天的談話起了效果,李文忠是嚴格遵醫囑了,隻是更加沉悶。
轉眼就到了三月初一。
啊,謝天謝地,什麽事也沒有發生!
又過了一天,到了三月三上巳節。
這是古代的習俗,到了明朝,其實已經比較衰落,幾乎是和清明節、寒食節合而為一。
但是,為了找個理由,讓官府開倉施粥,在民間樹立些口碑,挑了這個日子,聽著比隨便一天有些道理。
這一日,江南等多地官府搭起了粥棚,還有許多富戶士紳加入其中,救濟百姓。
各地接到命令之後,就開始做準備,把當天的秩序和治安看作重中之重。
幸而大部分地方都沒有出岔子,隻有極個別地兒,出現了哄搶、踩踏等,也很快就恢複了秩序。
因為這些天正在嚴打白蓮教,鬧事的人變少了,就連街上的潑皮無賴都有被抓走的……
轉眼到了三月十六。
這是去年,欽天監就定好的,冊封皇太孫的日子!
南京城籠罩在一片莊嚴肅穆的氣氛中。
紫禁城內,金水橋畔綠柳扶風,太液池春波蕩漾,今日正是春光融融的好日子。
卻無人欣賞春色。
寅時剛過,奉天殿前的廣場上,已經站滿了文武百官。
皇親、宗室,包括那些個小皇子皇孫,也有自己的位置。
禮樂聲未曾停歇,編鍾與笙簫交織。
朱雄英身穿紋飾繁複的禮服,玄色袞服上繡著九章紋,腰間玉帶鑲嵌著東珠。
十一歲的少年,身量尚未長成,麵容稚嫩,但眉宇間已透出一股沉穩之氣。
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朱雄英緩步走上禦階,向皇帝行去,步履沉穩,目光平靜。
朱元璋高坐龍椅之上,目光如炬地注視著緩緩走來的長孫。
馬皇後坐在一旁,滿臉情難自禁的微笑,眼中含著欣慰的淚光。
太子朱標則是站在禦階之下,望著自己的長子,雖然欣慰,神情卻也有一絲複雜……
一個身高腿長、麵容周正俊朗、嗓門還大的禮部官員,被安排在這莊重的場合,宣讀種種詔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長孫朱雄英,天資聰穎,仁孝純篤......”
渾厚的聲音在殿前迴蕩。
朱雄英跪在禦前,聽著這些溢美之詞,神情凝重而謹慎。
朱元璋起身,親手將九旒玉冠戴在大孫頭上。
玉冠垂下串串白玉珠,頗有些沉重。
朱雄英卻紋絲不動,隻是微微抬眼,漆黑清澈的眼睛看向祖父。
朱元璋露出一絲微笑。
冊封儀式,莊重而繁瑣。
朱雄英一絲不苟地完成每一個步驟,向祖父、祖母、父親行禮,接受百官朝賀。
他的動作從容不迫,神色始終平靜如水,甚至看不出多少喜色。
這份超出年齡的沉穩,讓在場的文武,無不暗自讚歎。
他們的神情,卻也沒輕鬆到哪裏去,有些人甚至微微皺著眉頭。
去年要立皇太孫,也沒什麽人反對。
因為反對無效,但凡反對的人,早在多年前《皇明祖訓》成書之後,就化作虛無了……
但如今,這一貫強硬的開國皇帝,竟然真的把設想變成了現實。
在已有皇太子的情況下,又立了皇太孫,這實在是……
前所未有。
確實是沒有讀過太多書的緣故吧。
許多儒生大搖其頭,不敢去想,幾十年後,上頭會不會掀起腥風血雨……
陸知白聽了這話,隻是微微一笑。
不操心那就怪了。
不說為了身後之名,至少得把後代安排好吧。
外頭傳來細碎的腳步聲,管家捧著新煎的藥在門外探頭探腦。
李文忠瞥見,歎道:“進來吧。”
管家輕手輕腳的進來。
李文忠端過藥碗,一飲而盡。
褐色的藥汁順著花白胡須滴落,他強忍著沒有被苦到擠眉弄眼。
陸知白懸著的心這才落地,笑著掏出帕子給他拭須:“那,景隆的婚事......”
“陛下賜婚,是我李家的榮幸,也是隆哥兒的福分。”李文忠截住話頭,神情平靜,沒有絲毫不情願。
陸知白便又笑著說:
“還有,表哥好好養身子,陛下覺著,景隆是棵好苗子,可以出去曆練一下了。”
李文忠微眯起眼,徐徐吐出一口氣,輕輕頷首說:
“待我身子好些,親自進宮謝恩去。”
他轉過眸來,神色凝重沉靜,道:
“你且寬心,從今往後,我必會聽郎中的吩咐。”
陸知白隻是笑了笑,順勢起身:“等過幾日,帶家裏丫頭來看你……”
說著又抱怨道:“那個常茂!臨走還給我挖坑……”
李文忠聽著小囡囡的情況,不由得露出慈祥的笑容來。
陸知白將要出門,李文忠忽然迴過神來,叫住他:
“你要給孩子做蹦床?用牛皮混著魚鰾膠,有彈性,又柔軟......”
“知道啦!”陸知白笑著擺擺手。
……
第二天。
陸知白進宮複命去。
朱元璋聽了,隻是點頭,並不意外。
接下來,就沒他啥事了。
陸知白溜達迴工部衙門。
路過兵部時,一個書吏,抱著一摞文書快步走出,差點撞到他身上。
眼看著文書傾斜,就要掉落,陸知白趕緊伸出手,幫忙扶住。
書吏神情慌亂,卻滿臉堆笑,躬身致謝:“多謝侯爺伸出援手!”
陸知白瞥了一眼,便隨口笑問道:“出什麽事了,怎麽這麽多文書?”
書吏輕聲迴應:“陛下下了詔令,要天下軍官,輪番入京考核……”
陸知白點點頭,便走了。
他心中卻知道,這是太湖劫鈔案的餘波吧。
這一陣子,對各衛所的人事調動很頻繁,朱元璋再一次加強了對軍隊的管理。
至於泄露軍械的到底是誰,陸知白隱約聽聞,就是江南某個衛所的軍官。
那人已經被其他理由,處理掉了。
這一次,朱元璋沒有大張旗鼓的到處聲張,沒有走殺雞儆猴的路線,想必有他自己的考量。
這跟陸知白也沒啥關係,他照舊過自己的日子。
隻是隨著月底的臨近,略有幾分焦慮,仿佛自己將有大考似的。
月底,帶著自家小姑娘,到曹國公府去玩了一趟。
那天的談話起了效果,李文忠是嚴格遵醫囑了,隻是更加沉悶。
轉眼就到了三月初一。
啊,謝天謝地,什麽事也沒有發生!
又過了一天,到了三月三上巳節。
這是古代的習俗,到了明朝,其實已經比較衰落,幾乎是和清明節、寒食節合而為一。
但是,為了找個理由,讓官府開倉施粥,在民間樹立些口碑,挑了這個日子,聽著比隨便一天有些道理。
這一日,江南等多地官府搭起了粥棚,還有許多富戶士紳加入其中,救濟百姓。
各地接到命令之後,就開始做準備,把當天的秩序和治安看作重中之重。
幸而大部分地方都沒有出岔子,隻有極個別地兒,出現了哄搶、踩踏等,也很快就恢複了秩序。
因為這些天正在嚴打白蓮教,鬧事的人變少了,就連街上的潑皮無賴都有被抓走的……
轉眼到了三月十六。
這是去年,欽天監就定好的,冊封皇太孫的日子!
南京城籠罩在一片莊嚴肅穆的氣氛中。
紫禁城內,金水橋畔綠柳扶風,太液池春波蕩漾,今日正是春光融融的好日子。
卻無人欣賞春色。
寅時剛過,奉天殿前的廣場上,已經站滿了文武百官。
皇親、宗室,包括那些個小皇子皇孫,也有自己的位置。
禮樂聲未曾停歇,編鍾與笙簫交織。
朱雄英身穿紋飾繁複的禮服,玄色袞服上繡著九章紋,腰間玉帶鑲嵌著東珠。
十一歲的少年,身量尚未長成,麵容稚嫩,但眉宇間已透出一股沉穩之氣。
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朱雄英緩步走上禦階,向皇帝行去,步履沉穩,目光平靜。
朱元璋高坐龍椅之上,目光如炬地注視著緩緩走來的長孫。
馬皇後坐在一旁,滿臉情難自禁的微笑,眼中含著欣慰的淚光。
太子朱標則是站在禦階之下,望著自己的長子,雖然欣慰,神情卻也有一絲複雜……
一個身高腿長、麵容周正俊朗、嗓門還大的禮部官員,被安排在這莊重的場合,宣讀種種詔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長孫朱雄英,天資聰穎,仁孝純篤......”
渾厚的聲音在殿前迴蕩。
朱雄英跪在禦前,聽著這些溢美之詞,神情凝重而謹慎。
朱元璋起身,親手將九旒玉冠戴在大孫頭上。
玉冠垂下串串白玉珠,頗有些沉重。
朱雄英卻紋絲不動,隻是微微抬眼,漆黑清澈的眼睛看向祖父。
朱元璋露出一絲微笑。
冊封儀式,莊重而繁瑣。
朱雄英一絲不苟地完成每一個步驟,向祖父、祖母、父親行禮,接受百官朝賀。
他的動作從容不迫,神色始終平靜如水,甚至看不出多少喜色。
這份超出年齡的沉穩,讓在場的文武,無不暗自讚歎。
他們的神情,卻也沒輕鬆到哪裏去,有些人甚至微微皺著眉頭。
去年要立皇太孫,也沒什麽人反對。
因為反對無效,但凡反對的人,早在多年前《皇明祖訓》成書之後,就化作虛無了……
但如今,這一貫強硬的開國皇帝,竟然真的把設想變成了現實。
在已有皇太子的情況下,又立了皇太孫,這實在是……
前所未有。
確實是沒有讀過太多書的緣故吧。
許多儒生大搖其頭,不敢去想,幾十年後,上頭會不會掀起腥風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