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忠義仙榜第十,南宋文武雙全奇才,辛棄疾!
混跡兩年餘,我鹹魚身份藏不住了 作者:我是朵朵大魔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去病,盡管你並未名列仙榜之上,然而你的傳奇故事卻流傳於各個角落……”
太微宮內,劉徹麵帶一絲自豪的微笑,目光投向身邊的霍去病。他驚訝地發現,位列忠義榜第十的辛棄疾,竟然將霍去病視為自己的修行楷模!此事讓劉徹心中暗自欣喜,看樣子霍去病的名聲早已超越凡塵,連遠在南宋的修士都知曉他的英名。
“冠軍侯的位置獨一無二,即便辛棄疾身為忠義榜上的第十位,恐怕也難以企及冠軍侯的高度。”一位大漢仙官搖頭說道。
“此事尚難定論。”霍去病的目光緊鎖在眼前的仙榜之上,對於辛棄疾這樣一位秉持忠義信念的修士,他深感讚賞。然而,辛棄疾究竟能否成長為與自己並肩作戰的沙場仙將,這卻難以預料。即使辛棄疾具備與其匹敵的戰術才華,是否能達到自己如今的修為境界,還需考慮諸多因素:機緣、悟性以及那位如劉徹一般的絕代霸主。隻有天地人三者皆得,方能孕育出一位真正的冠軍侯來。
辛棄疾,能否成為引領南宋複興的關鍵將領呢?似乎並非易事……
……
大秦修真境。
鹹陽城中,蒙恬憤然冷哼:“就算辛棄疾成為了仙將,你看嶽飛現今的處境便可知一二!”南宋朝廷如今昏庸奸佞橫行,哪怕對國家忠貞不渝,又能有何用?
昔日忠良嶽飛,竟險些遭到趙構和秦檜這對權奸的迫害,若非楊再興出手相救,怕早已命喪風波亭!辛棄疾,雖然胸懷忠義之情,誌在收複南宋失地,但缺乏南宋朝廷的有力支持,恐怕隻能注定成為一出悲劇!
……
此刻,蒼穹之上,那天道仙榜仍在不斷輪轉。為將辛棄疾錘煉成一代仙將之材,他隨眾多中州傑出仙門子弟遍訪各地,研習仙法兵策。辛棄疾更是巧妙利用兩次赴燕京參加仙試的機會,秘密對金國都城進行了詳盡的實地勘察,為將來光複故土做足準備。
紹興三十一年,金國皇帝完顏亮背棄和平協議,揮師六十萬兵馬,氣勢洶洶地向南宋發動全麵進攻,企圖一舉滅亡搖搖欲墜的南宋朝廷。
麵對連連敗績,前線形勢岌岌可危,趙構也被嚇得惶恐不安,未曾料到與金國簽訂的和平協議會如此輕易地被撕破。得知戰況危急的辛棄疾焦慮萬分,毅然決定變賣家財,在故鄉集結兩千鄉勇揭竿起義,誓死抵抗金軍,聲援南宋!
自此之後,辛棄疾由一位心係天下的讀書人,蛻變成為一名解民於倒懸、護國衛疆的英勇仙將!
僅兩千修士,道力薄弱,難展鴻圖,欲一舉蕩平邪魔金宗,收複仙土故裏,唯有投靠更為強盛的正道義軍!
辛棄疾,洞察天機,率領兩千修者部眾,毅然歸附於義軍首領耿京門下!
自身則甘願充當謀士,傾力輔弼!
然則,野心勃勃企圖侵宋的完顏亮,竟在采石磯被虞允文統率的宋軍修士以陣法破敵,身隕戰場!
其遺蛻,亦喪命於前線。
新登基的完顏雍隨即著手分化打擊北方的義軍勢力!
鑒於長遠大計,辛棄疾與耿京共議,決議領軍南渡,重返南宋仙域。
辛棄疾身擔使命,奔赴臨安麵見南宋帝趙構,表明重迴祖國懷抱的決心。
如能白白得到一支修士軍隊,趙構自然是心花怒放,不僅親自接見了辛棄疾,更是冊封耿京為天平軍鎮守使,辛棄疾則為天平軍督師。
然而,當辛棄疾手持天平軍鎮守使之令印,欲召迴耿京迴歸南宋時,卻驚聞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刺殺的噩耗!
張安國,竟帶領全軍向金宗投降!
辛棄疾聞訊痛心疾首,在激憤之下,竟親自率領五十騎修士,直闖五萬金宗大軍之中,單騎縱橫,硬生生擒迴叛徒張安國!
那一刻,正是辛棄疾人生的巔峰時刻!
彼時的辛棄疾,不過才二十三載春秋!
此事震驚了神州各派修真之人,皆瞠目結舌。
\"未曾想這辛棄疾,竟乃世間罕見的一代猛將!\"
目睹辛棄疾於萬千敵軍之中生擒叛將,安然無恙歸來,眾人無不驚歎不已!
這位辛棄疾,詩詞造詣非凡,卻原來也是一位世間罕有的將帥之才!
可謂文武兼備!
倘若南宋朝廷能重用此人,那麽南宋或許有可能再現嶽飛般的輝煌偉業!
然而正當所有人對辛棄疾寄予厚望之際,
剛剛歸順南宋,胸懷北伐壯誌的辛棄疾,卻遭到南宋朝廷的冷遇!
非但他的義軍被強行解散,他自己也被委任為偏遠地方的芝麻小官,遠離南宋中樞政權。
身為南宋皇帝的趙構,毫無進取之心,根本無意北伐收複失地!
可憐辛棄疾,雖英勇過人,卻英雄無用武之地!
隻得在南宋的地方官場上混跡,蹉跎歲月。
將其滿腹經綸與蓋世才華,消耗在冗長乏味的官場人情之中。
\"遺憾啊!\"
\"這般人中龍鳳,卻歸屬南宋!\"
紫禁城內,朱元璋搖頭歎息,目光中流露出無盡惋惜。
小小的南宋,竟然頻現忠良將相!
早有嶽飛、楊再興,如今又添辛棄疾一人!
然嶽飛與楊再興尚能在前線抗擊金宗,辛棄疾卻空有一身將領之才,卻被安置在後方,擔任一個微不足道的通判職位!
對於人才而言,沒有比這更大的浪費了!
若這辛棄疾生於他的大明王朝,他斷然不會讓這樣的大將之才屈就地方官吏之職!
讓一把絕世神兵,就這樣在府庫之中生鏽、腐朽!
......
大漢...
\"豈料,辛棄疾此生,便要如此黯然隕落於塵埃之中麽?\"
凝視著仙界榜單之上,始終未能有所建樹的辛棄疾形象,霍去病不禁輕聲哀歎。
他最為憂慮之事,終究化作了現實。
辛棄疾,縱然懷揣宏偉抱負與通天才能,卻困於亂世,英雄無處施展拳腳!
因那南宋帝王,沉迷逸樂,偏安一方,絲毫未曾存有過收複失地的雄心壯誌。
於是,辛棄疾的命運,隻能隨南宋政局蹉跎,難盡其才!
其結局,注定是一場悲歌!
但就在這一刻,那仙界榜單的畫麵中,赫然顯現了異變!
趙構,竟然將皇位傳位於儲君趙昚!
趙昚登基之後,年少英姿勃發,豪情滿懷,毅然決然地籌備起北伐之戰!
得知此事的辛棄疾,欣喜若狂,以為自己馳騁沙場、斬敵立功之時終於來臨!
然而辛棄疾怎麽也想不到,此次北伐之戰,竟然絲毫未見他的身影!
隻因其“歸元子”的身份,南宋帝王與其朝廷上下,對他始終持有深深的猜忌與不信任。
所謂“歸元子”,便是指那些曾淪陷異族統治區域,而後重返華夏故土的修真者。
辛棄疾未曾料到,自己曆盡千辛萬苦,投身南宋,滿腔熱血欲為國家效力,卻遭遇這般冷遇!
這般的寒心之事,令其痛徹心扉。
結果,這場宋軍北伐之戰,由於主帥間的勾心鬥角,終致全軍覆沒!
十二萬修真士卒玉石俱焚!
南宋政權被迫與金國締結“鴻興和約”,暫時停戰。
辛棄疾趁此南宋軍隊慘敗之際,向南宋皇帝趙昚呈上了《靈芝十篇》,詳述治國強軍之策!
然而,剛剛遭受重挫的南宋皇帝趙昚,早已失去了再度征戰的決心,鬥誌消磨殆盡。
辛棄疾獻上的富國強兵妙計,仿佛落入深海巨淵,杳無聲息。
辛棄疾依然在外域州縣間頻繁調動,始終未能得到朝廷的召喚。
然而,這位秉持氣節、期望建功立業的辛棄疾,斷然不會屍位素餐,虛度光陰。
凡是他任職之處,無論任期長短,總會留下一番成就,無論是治軍還是理政,皆備受讚譽。
在此期間,辛棄疾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太乙真人賦-記江西臨川靈岩壁》:
“青嵐台上清江水,波濤中淹沒多少修行人的淚滴。”
“向西北遙望故都長安,隻見重重疊疊的山脈令人惋惜。”
“青翠的山巒擋不住滾滾東逝的江水,究竟何時才能東流直上,再現輝煌?”
“江邊傍晚時分我心中愁緒萬千,深山裏傳來鷓鴣鳥的叫聲,似乎也在為我歎息!”
詩作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憤懣不滿,以及自身雄心壯誌卻寸步難行的無奈愁悶。
不甘沉淪的辛棄疾,在任湖南安撫使之職期間,秘密組建了一支名為“龍翔軍”的精英隊伍,傾力操練。
使得這支龍翔軍,成為了南宋時期最為剽悍的修煉者軍團,金人聞之色變,膽顫心驚。
然而,奮發向上、直言不諱的辛棄疾,卻成了南宋朝堂上的一股逆流。
旋即遭到同僚排擠,被剝奪官職,退出政壇。
直至新一代君王登基,權臣韓侂胄得勢,重新啟用主戰派賢士,辛棄疾才有機會再次入朝為官。
他被任命為浙東安撫使!
這對於步入垂暮之年的辛棄疾來說,無疑是精神上的一大振奮!
認為機緣已至的辛棄疾,在北固亭之下,揮毫潑墨,創作出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永遇樂·修真紀元》。
太微宮內,劉徹麵帶一絲自豪的微笑,目光投向身邊的霍去病。他驚訝地發現,位列忠義榜第十的辛棄疾,竟然將霍去病視為自己的修行楷模!此事讓劉徹心中暗自欣喜,看樣子霍去病的名聲早已超越凡塵,連遠在南宋的修士都知曉他的英名。
“冠軍侯的位置獨一無二,即便辛棄疾身為忠義榜上的第十位,恐怕也難以企及冠軍侯的高度。”一位大漢仙官搖頭說道。
“此事尚難定論。”霍去病的目光緊鎖在眼前的仙榜之上,對於辛棄疾這樣一位秉持忠義信念的修士,他深感讚賞。然而,辛棄疾究竟能否成長為與自己並肩作戰的沙場仙將,這卻難以預料。即使辛棄疾具備與其匹敵的戰術才華,是否能達到自己如今的修為境界,還需考慮諸多因素:機緣、悟性以及那位如劉徹一般的絕代霸主。隻有天地人三者皆得,方能孕育出一位真正的冠軍侯來。
辛棄疾,能否成為引領南宋複興的關鍵將領呢?似乎並非易事……
……
大秦修真境。
鹹陽城中,蒙恬憤然冷哼:“就算辛棄疾成為了仙將,你看嶽飛現今的處境便可知一二!”南宋朝廷如今昏庸奸佞橫行,哪怕對國家忠貞不渝,又能有何用?
昔日忠良嶽飛,竟險些遭到趙構和秦檜這對權奸的迫害,若非楊再興出手相救,怕早已命喪風波亭!辛棄疾,雖然胸懷忠義之情,誌在收複南宋失地,但缺乏南宋朝廷的有力支持,恐怕隻能注定成為一出悲劇!
……
此刻,蒼穹之上,那天道仙榜仍在不斷輪轉。為將辛棄疾錘煉成一代仙將之材,他隨眾多中州傑出仙門子弟遍訪各地,研習仙法兵策。辛棄疾更是巧妙利用兩次赴燕京參加仙試的機會,秘密對金國都城進行了詳盡的實地勘察,為將來光複故土做足準備。
紹興三十一年,金國皇帝完顏亮背棄和平協議,揮師六十萬兵馬,氣勢洶洶地向南宋發動全麵進攻,企圖一舉滅亡搖搖欲墜的南宋朝廷。
麵對連連敗績,前線形勢岌岌可危,趙構也被嚇得惶恐不安,未曾料到與金國簽訂的和平協議會如此輕易地被撕破。得知戰況危急的辛棄疾焦慮萬分,毅然決定變賣家財,在故鄉集結兩千鄉勇揭竿起義,誓死抵抗金軍,聲援南宋!
自此之後,辛棄疾由一位心係天下的讀書人,蛻變成為一名解民於倒懸、護國衛疆的英勇仙將!
僅兩千修士,道力薄弱,難展鴻圖,欲一舉蕩平邪魔金宗,收複仙土故裏,唯有投靠更為強盛的正道義軍!
辛棄疾,洞察天機,率領兩千修者部眾,毅然歸附於義軍首領耿京門下!
自身則甘願充當謀士,傾力輔弼!
然則,野心勃勃企圖侵宋的完顏亮,竟在采石磯被虞允文統率的宋軍修士以陣法破敵,身隕戰場!
其遺蛻,亦喪命於前線。
新登基的完顏雍隨即著手分化打擊北方的義軍勢力!
鑒於長遠大計,辛棄疾與耿京共議,決議領軍南渡,重返南宋仙域。
辛棄疾身擔使命,奔赴臨安麵見南宋帝趙構,表明重迴祖國懷抱的決心。
如能白白得到一支修士軍隊,趙構自然是心花怒放,不僅親自接見了辛棄疾,更是冊封耿京為天平軍鎮守使,辛棄疾則為天平軍督師。
然而,當辛棄疾手持天平軍鎮守使之令印,欲召迴耿京迴歸南宋時,卻驚聞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刺殺的噩耗!
張安國,竟帶領全軍向金宗投降!
辛棄疾聞訊痛心疾首,在激憤之下,竟親自率領五十騎修士,直闖五萬金宗大軍之中,單騎縱橫,硬生生擒迴叛徒張安國!
那一刻,正是辛棄疾人生的巔峰時刻!
彼時的辛棄疾,不過才二十三載春秋!
此事震驚了神州各派修真之人,皆瞠目結舌。
\"未曾想這辛棄疾,竟乃世間罕見的一代猛將!\"
目睹辛棄疾於萬千敵軍之中生擒叛將,安然無恙歸來,眾人無不驚歎不已!
這位辛棄疾,詩詞造詣非凡,卻原來也是一位世間罕有的將帥之才!
可謂文武兼備!
倘若南宋朝廷能重用此人,那麽南宋或許有可能再現嶽飛般的輝煌偉業!
然而正當所有人對辛棄疾寄予厚望之際,
剛剛歸順南宋,胸懷北伐壯誌的辛棄疾,卻遭到南宋朝廷的冷遇!
非但他的義軍被強行解散,他自己也被委任為偏遠地方的芝麻小官,遠離南宋中樞政權。
身為南宋皇帝的趙構,毫無進取之心,根本無意北伐收複失地!
可憐辛棄疾,雖英勇過人,卻英雄無用武之地!
隻得在南宋的地方官場上混跡,蹉跎歲月。
將其滿腹經綸與蓋世才華,消耗在冗長乏味的官場人情之中。
\"遺憾啊!\"
\"這般人中龍鳳,卻歸屬南宋!\"
紫禁城內,朱元璋搖頭歎息,目光中流露出無盡惋惜。
小小的南宋,竟然頻現忠良將相!
早有嶽飛、楊再興,如今又添辛棄疾一人!
然嶽飛與楊再興尚能在前線抗擊金宗,辛棄疾卻空有一身將領之才,卻被安置在後方,擔任一個微不足道的通判職位!
對於人才而言,沒有比這更大的浪費了!
若這辛棄疾生於他的大明王朝,他斷然不會讓這樣的大將之才屈就地方官吏之職!
讓一把絕世神兵,就這樣在府庫之中生鏽、腐朽!
......
大漢...
\"豈料,辛棄疾此生,便要如此黯然隕落於塵埃之中麽?\"
凝視著仙界榜單之上,始終未能有所建樹的辛棄疾形象,霍去病不禁輕聲哀歎。
他最為憂慮之事,終究化作了現實。
辛棄疾,縱然懷揣宏偉抱負與通天才能,卻困於亂世,英雄無處施展拳腳!
因那南宋帝王,沉迷逸樂,偏安一方,絲毫未曾存有過收複失地的雄心壯誌。
於是,辛棄疾的命運,隻能隨南宋政局蹉跎,難盡其才!
其結局,注定是一場悲歌!
但就在這一刻,那仙界榜單的畫麵中,赫然顯現了異變!
趙構,竟然將皇位傳位於儲君趙昚!
趙昚登基之後,年少英姿勃發,豪情滿懷,毅然決然地籌備起北伐之戰!
得知此事的辛棄疾,欣喜若狂,以為自己馳騁沙場、斬敵立功之時終於來臨!
然而辛棄疾怎麽也想不到,此次北伐之戰,竟然絲毫未見他的身影!
隻因其“歸元子”的身份,南宋帝王與其朝廷上下,對他始終持有深深的猜忌與不信任。
所謂“歸元子”,便是指那些曾淪陷異族統治區域,而後重返華夏故土的修真者。
辛棄疾未曾料到,自己曆盡千辛萬苦,投身南宋,滿腔熱血欲為國家效力,卻遭遇這般冷遇!
這般的寒心之事,令其痛徹心扉。
結果,這場宋軍北伐之戰,由於主帥間的勾心鬥角,終致全軍覆沒!
十二萬修真士卒玉石俱焚!
南宋政權被迫與金國締結“鴻興和約”,暫時停戰。
辛棄疾趁此南宋軍隊慘敗之際,向南宋皇帝趙昚呈上了《靈芝十篇》,詳述治國強軍之策!
然而,剛剛遭受重挫的南宋皇帝趙昚,早已失去了再度征戰的決心,鬥誌消磨殆盡。
辛棄疾獻上的富國強兵妙計,仿佛落入深海巨淵,杳無聲息。
辛棄疾依然在外域州縣間頻繁調動,始終未能得到朝廷的召喚。
然而,這位秉持氣節、期望建功立業的辛棄疾,斷然不會屍位素餐,虛度光陰。
凡是他任職之處,無論任期長短,總會留下一番成就,無論是治軍還是理政,皆備受讚譽。
在此期間,辛棄疾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太乙真人賦-記江西臨川靈岩壁》:
“青嵐台上清江水,波濤中淹沒多少修行人的淚滴。”
“向西北遙望故都長安,隻見重重疊疊的山脈令人惋惜。”
“青翠的山巒擋不住滾滾東逝的江水,究竟何時才能東流直上,再現輝煌?”
“江邊傍晚時分我心中愁緒萬千,深山裏傳來鷓鴣鳥的叫聲,似乎也在為我歎息!”
詩作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憤懣不滿,以及自身雄心壯誌卻寸步難行的無奈愁悶。
不甘沉淪的辛棄疾,在任湖南安撫使之職期間,秘密組建了一支名為“龍翔軍”的精英隊伍,傾力操練。
使得這支龍翔軍,成為了南宋時期最為剽悍的修煉者軍團,金人聞之色變,膽顫心驚。
然而,奮發向上、直言不諱的辛棄疾,卻成了南宋朝堂上的一股逆流。
旋即遭到同僚排擠,被剝奪官職,退出政壇。
直至新一代君王登基,權臣韓侂胄得勢,重新啟用主戰派賢士,辛棄疾才有機會再次入朝為官。
他被任命為浙東安撫使!
這對於步入垂暮之年的辛棄疾來說,無疑是精神上的一大振奮!
認為機緣已至的辛棄疾,在北固亭之下,揮毫潑墨,創作出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永遇樂·修真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