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完顏平出征扶桑國
穿越北宋:撿個公主當老婆 作者:硬芯穿甲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東昌府城外,隱匿於翠巒輕抱之中的一個小山村裏,一位麵容慈祥的老者正引領著兩個豆蔻年華的女孩,在剛分配到手的田地上辛勤耕耘。陽光溫柔地灑落,為這方新得的土地鍍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輝。
依照新近實施的仁政,村民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輕鬆時光——每年秋收之際,僅需將兩成的收成作為賦稅上繳國家,餘下的八成則盡歸己有,足以讓一家老小過上溫飽有餘、衣食無憂的日子。老者手中的鋤頭每一次揮落,都似乎帶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而那兩位女孩,雖然年歲尚幼,卻也幹得起勁。
那個年紀稍長些的女孩,嘴角微微下撇,帶著幾分不解與委屈向爺爺問道:“爺爺,為何弟弟能去學堂念書,我和妹妹卻隻能留在家裏侍弄田地呢?您聽聽,村頭的老師不是常來說嘛,上學是不需要家裏出一分錢的,連中午的飯食,學堂都貼心備好了,不收取分文。既然如此,為何偏偏不讓我們姐妹倆也去呢?”
滿頭銀絲的老者,手執旱煙袋,重重地在那塊磨得發亮的石頭上敲了敲,嗓音帶著歲月的滄桑,緩緩道出:“一個嬌滴滴的女娃子,讀什麽書呢?過幾年,你們自是要嫁為人婦,隨後便是田間地頭的操勞命。上學讀書,那是富貴人家的閑情雅致,咱們尋常百姓,能把自家的幾畝薄田侍弄好,便算是本分。眼下朝廷推行新法,咱家得趁著這股風氣,多囤些糧食,以防萬一哪天風向一轉,這腳下的土,可就換了主咯。”
女孩聞言,眉頭輕蹙,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湧上心頭:“可為何隔壁的李叔家,還有村東頭的趙嬸子,他們都讓自家孩子去私塾了呢?難道我們家,就非得守著這老一套不放嗎?”
老者麵帶慍色,厲聲喝道:“統統給我住口!反了天了你們,旁人家的事我懶得理會,但在這屋簷下,我說了算。自古便有言,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老話兒總歸有些道理。”
正當祖孫三人交談之際,兩位身著長袍的中年男子步入了田埂邊,其中一位正是那山村小學的校長,另一位則是鎮上頗受尊敬的鎮長。
老者一眼便認出了這兩位訪客,連忙放下手中耕作的農具,牽著兩個小女孩,膝蓋不由自主地彎了下去,恭敬道:“小老兒拜見鎮長大人。”
鎮長見狀,連忙上前一步,雙手輕輕托起老者,言語中滿是和煦:“老丈快請起,早已說過無需行此大禮,咱們站著說話便是。”
等老者起身後,鎮長依舊表情溫和地說:“你就是老張頭吧?我聽說別人家都讓自己的孩子去學堂上學讀書,你為何不讓她們兩個去呀?”
老者瞥了一眼站在旁邊的校長,知道肯定是他將鎮長找來的,他雖然心中有些怕鎮長,但還是壯著膽子說:“那個鎮長大人,隋校長已經來過我家很多次了,我也和他說了,我們家已經將我那小孫子送去上學了,這兩個孫女就不去了,畢竟再過兩年她們就要嫁人了,到時候就是別人家的人了。”
鎮長聞言,眉頭輕輕蹙起,目光在兩位女孩徘徊不定的眼神間掠過,隨即語重心長地續道:“咱們新朝漢國,曆來有條不成文的規矩,但凡漢家兒女的孩童,至學齡之時,皆需踏入鄰近學府,汲取知識之光。你若長此以往,怕是要觸及漢國天子所立之規矩了,這等事,著實讓我左右為難啊。”
老者輕輕向鎮長欠了欠身,語調誠懇地說:“鎮長大人,您目光如炬,心中自有明斷。此番家中分得六畝薄田,本是件喜事,可若是我那兩個孩子都去念書了,這偌大的田地,僅憑我這把老骨頭,實在是力不從心,難以周全。還望鎮長大人能體恤我家實際難處,給予適當的關照啊。”
一旁沉默許久的隋校長終於開了腔,話語中帶著幾分不解與微諷:“老張頭,你家田產頗豐,怎還讓兒子兒媳遠赴城中工廠辛勞?倘若家家都如你這般,咱們這學校怕是要直接關門大吉嘍。”
鎮長故作嚴色,微微一沉聲道:“既如此,那我便得重新權衡你家田畝之事了。為了讓這兩個孩子得以安心向學,你家的部分田地,我自會著人收迴,也好讓你不必為耕作不暇而憂心。再者,我也會知會你兒子兒媳所在的工坊,讓他們考慮解除雇傭關係,如此一來,家中便有人能助你一臂之力,共理田事了。老張頭,你覺得這番安排,可還妥當?”
聞聽鎮長那擲地有聲的話語,老者渾身一顫,膝蓋不由自主地彎下,顫抖著手,額頭重重地磕在了塵埃遍布的地麵,聲音中帶著無盡的惶恐與哀求。
“尊敬的鎮長大人啊,您可千萬不能這樣決斷啊!這些田地,那可是我們一家的命根子,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根基啊。我……我這就去催促那兩個孩子,不,是現在就,立刻馬上讓他們去上學,求您高抬貴手,千萬別把我們的田地給收走啊!”
老者的聲音裏已帶上了幾分哭腔,滿是蒼老之態的雙手緊緊攥著衣襟,眼中滿是對未來的無助與恐懼。
不久,鎮長與校長相繼步出了這片歡騰之地,留下兩個小女孩在原地歡欣鼓舞,她們輕盈地跳躍著,清脆的童聲劃破空氣,滿載喜悅地迴響:“哇哦!哇哦!我們終於也能踏進校園的大門啦!”
在新朝漢國李振的鐵腕治理下,國家建設如火如荼之際,黃河之畔,山東登州港的碼頭上,人聲交織,熱鬧非凡。完顏平麾下,金兵雲集,近八萬之眾,列陣以待,他們的雄心壯誌直指東瀛扶桑,誓要將其納入版圖。
這不僅是一場軍事的集結,更是野心與夢想的碰撞。完顏平的目光穿越波濤洶湧的黃海,仿佛已預見那遙遠的島國臣服於腳下的景象。他的每一步籌謀,每一聲號令,都預示著即將掀起的一場跨海征伐,目標清晰而堅定——征服扶桑,開創新的輝煌。
完顏平算是這個時代的聰明人,他知道憑著自己手中的這十幾萬兵力根本就不是李振的對手。南宋趙構雖然暫時臣服於自己的淫威,但時間一長估計也會翻臉。所以他決定了,與其被李振和其他勢力困死在這山東一偶之地,還不如出海去博個前途,正好扶桑軍隊剛從高麗國大敗而歸,此時正是扶桑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動手什麽時候動手?
依照新近實施的仁政,村民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輕鬆時光——每年秋收之際,僅需將兩成的收成作為賦稅上繳國家,餘下的八成則盡歸己有,足以讓一家老小過上溫飽有餘、衣食無憂的日子。老者手中的鋤頭每一次揮落,都似乎帶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而那兩位女孩,雖然年歲尚幼,卻也幹得起勁。
那個年紀稍長些的女孩,嘴角微微下撇,帶著幾分不解與委屈向爺爺問道:“爺爺,為何弟弟能去學堂念書,我和妹妹卻隻能留在家裏侍弄田地呢?您聽聽,村頭的老師不是常來說嘛,上學是不需要家裏出一分錢的,連中午的飯食,學堂都貼心備好了,不收取分文。既然如此,為何偏偏不讓我們姐妹倆也去呢?”
滿頭銀絲的老者,手執旱煙袋,重重地在那塊磨得發亮的石頭上敲了敲,嗓音帶著歲月的滄桑,緩緩道出:“一個嬌滴滴的女娃子,讀什麽書呢?過幾年,你們自是要嫁為人婦,隨後便是田間地頭的操勞命。上學讀書,那是富貴人家的閑情雅致,咱們尋常百姓,能把自家的幾畝薄田侍弄好,便算是本分。眼下朝廷推行新法,咱家得趁著這股風氣,多囤些糧食,以防萬一哪天風向一轉,這腳下的土,可就換了主咯。”
女孩聞言,眉頭輕蹙,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湧上心頭:“可為何隔壁的李叔家,還有村東頭的趙嬸子,他們都讓自家孩子去私塾了呢?難道我們家,就非得守著這老一套不放嗎?”
老者麵帶慍色,厲聲喝道:“統統給我住口!反了天了你們,旁人家的事我懶得理會,但在這屋簷下,我說了算。自古便有言,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老話兒總歸有些道理。”
正當祖孫三人交談之際,兩位身著長袍的中年男子步入了田埂邊,其中一位正是那山村小學的校長,另一位則是鎮上頗受尊敬的鎮長。
老者一眼便認出了這兩位訪客,連忙放下手中耕作的農具,牽著兩個小女孩,膝蓋不由自主地彎了下去,恭敬道:“小老兒拜見鎮長大人。”
鎮長見狀,連忙上前一步,雙手輕輕托起老者,言語中滿是和煦:“老丈快請起,早已說過無需行此大禮,咱們站著說話便是。”
等老者起身後,鎮長依舊表情溫和地說:“你就是老張頭吧?我聽說別人家都讓自己的孩子去學堂上學讀書,你為何不讓她們兩個去呀?”
老者瞥了一眼站在旁邊的校長,知道肯定是他將鎮長找來的,他雖然心中有些怕鎮長,但還是壯著膽子說:“那個鎮長大人,隋校長已經來過我家很多次了,我也和他說了,我們家已經將我那小孫子送去上學了,這兩個孫女就不去了,畢竟再過兩年她們就要嫁人了,到時候就是別人家的人了。”
鎮長聞言,眉頭輕輕蹙起,目光在兩位女孩徘徊不定的眼神間掠過,隨即語重心長地續道:“咱們新朝漢國,曆來有條不成文的規矩,但凡漢家兒女的孩童,至學齡之時,皆需踏入鄰近學府,汲取知識之光。你若長此以往,怕是要觸及漢國天子所立之規矩了,這等事,著實讓我左右為難啊。”
老者輕輕向鎮長欠了欠身,語調誠懇地說:“鎮長大人,您目光如炬,心中自有明斷。此番家中分得六畝薄田,本是件喜事,可若是我那兩個孩子都去念書了,這偌大的田地,僅憑我這把老骨頭,實在是力不從心,難以周全。還望鎮長大人能體恤我家實際難處,給予適當的關照啊。”
一旁沉默許久的隋校長終於開了腔,話語中帶著幾分不解與微諷:“老張頭,你家田產頗豐,怎還讓兒子兒媳遠赴城中工廠辛勞?倘若家家都如你這般,咱們這學校怕是要直接關門大吉嘍。”
鎮長故作嚴色,微微一沉聲道:“既如此,那我便得重新權衡你家田畝之事了。為了讓這兩個孩子得以安心向學,你家的部分田地,我自會著人收迴,也好讓你不必為耕作不暇而憂心。再者,我也會知會你兒子兒媳所在的工坊,讓他們考慮解除雇傭關係,如此一來,家中便有人能助你一臂之力,共理田事了。老張頭,你覺得這番安排,可還妥當?”
聞聽鎮長那擲地有聲的話語,老者渾身一顫,膝蓋不由自主地彎下,顫抖著手,額頭重重地磕在了塵埃遍布的地麵,聲音中帶著無盡的惶恐與哀求。
“尊敬的鎮長大人啊,您可千萬不能這樣決斷啊!這些田地,那可是我們一家的命根子,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根基啊。我……我這就去催促那兩個孩子,不,是現在就,立刻馬上讓他們去上學,求您高抬貴手,千萬別把我們的田地給收走啊!”
老者的聲音裏已帶上了幾分哭腔,滿是蒼老之態的雙手緊緊攥著衣襟,眼中滿是對未來的無助與恐懼。
不久,鎮長與校長相繼步出了這片歡騰之地,留下兩個小女孩在原地歡欣鼓舞,她們輕盈地跳躍著,清脆的童聲劃破空氣,滿載喜悅地迴響:“哇哦!哇哦!我們終於也能踏進校園的大門啦!”
在新朝漢國李振的鐵腕治理下,國家建設如火如荼之際,黃河之畔,山東登州港的碼頭上,人聲交織,熱鬧非凡。完顏平麾下,金兵雲集,近八萬之眾,列陣以待,他們的雄心壯誌直指東瀛扶桑,誓要將其納入版圖。
這不僅是一場軍事的集結,更是野心與夢想的碰撞。完顏平的目光穿越波濤洶湧的黃海,仿佛已預見那遙遠的島國臣服於腳下的景象。他的每一步籌謀,每一聲號令,都預示著即將掀起的一場跨海征伐,目標清晰而堅定——征服扶桑,開創新的輝煌。
完顏平算是這個時代的聰明人,他知道憑著自己手中的這十幾萬兵力根本就不是李振的對手。南宋趙構雖然暫時臣服於自己的淫威,但時間一長估計也會翻臉。所以他決定了,與其被李振和其他勢力困死在這山東一偶之地,還不如出海去博個前途,正好扶桑軍隊剛從高麗國大敗而歸,此時正是扶桑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動手什麽時候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