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元綬時,這個計劃肯定會被滿朝文官集中火力猛攻,說什麽“與民爭利”。但經過商業化發展的洪祥年間,已經絕無此事了。合股辦商行,在民間早已經流行起來,馮京也有耳聞:“陛下此舉,應該可以。隻是章程要完善,還需下功夫。”
“無妨,交由戶部、三司共同審計,需得確保商賈利益既可。”陸承啟笑道,“我等不過貪圖河運之利,唯重糧食而已!運河一旦挖通,不僅黃河水患能緩解,也能使得長安到江南,不過二十日路程,這個買賣,做得!再者,做任何事需得有兩手準備,朕已經讓人準備糧食海運,自蘇州、鬆江府北上渤海,入黃河而至京兆了。”
陸承啟早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馮京敬佩不已:“陛下考慮周全,果然是仁君風範!”
“馮卿也知,朕不喜拍馬屁,需聽實話。隻此一次,下不為例!”
陸承啟笑將起來,把馮京羞得夠臊。
“臣鬥膽問陛下,除卻江南、運河一事,可還有新政?”馮京雖然不知道陸承啟的秉性,但他觀察細致,認定了陸承啟肯定還有後手的。
陸承啟也不怕和他交底:“馮卿以為,我大順掄才製度如何?”
“陛下想革新科舉?”馮京雖然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還是嚇了一跳,“陛下為何有如此想法?”
陸承啟認真地說道:“如今大順蒸蒸日上,可謂日新月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我朝科舉,雖有製科輔弼,也不過杯水車薪。民間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謂謬誤也。《論語》固為經典,四書五經亦是教導萬民之書,用之現今,卻還嫌不夠。朕知道,馮卿編著《洪祥大典》,已接近完稿。此乃一大善事也,為何編著卻不用?”
馮京震驚了半晌,才緩緩地說道:“陛下之意,日後科舉試題,要從《洪祥大典》裏麵出?”
“題目不定,把《洪祥大典》加入其中,但隻考水利、農耕、商賈、建築、器物、數科,不考醫學、天文、占卜、地理、僧道、技藝、陰陽……總而言之,隻要是經世之學,能利萬民者,皆可考也。”
馮京苦笑道:“陛下此舉,過於驚世駭俗,如有不當,可致天下動亂的!”
陸承啟也知道此事,但他還是覺得科舉必須改革,喃喃地說道:“朕不過想想罷了,就算科舉不考,製科一樣可以考。”
馮京正色道:“陛下,治大國如烹小鮮,文火慢熬,方能入味。操之過急,欲速不達啊!”
陸承啟也知道,好大喜功者,往往落得悲催下場。正史上隋煬帝,三征高麗,開挖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最後弄得亡國了。雖說其中世家門閥出力不少,但後來也有個明成祖朱棣,也是一樣野心勃勃,勢要把蒙古人趕盡殺絕,頻繁發動戰爭,要不是有個勤奮老爹朱元璋夯實了基礎,再加上有個理財大師戶部尚書夏元吉拆東牆補西牆的話,明朝早就崩潰了。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陸承啟不可能不管國力,就貿然發動一場戰爭的。
戰爭,永遠都是政治的延續。
現如今已經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北方一片冰天雪地,根本就沒人能在那裏生存。逐水草南下的草原人,在外虎視眈眈中原,如何避免大戰,不傷國本,才是陸承啟最為看重的東西。現如今,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都開始蠢蠢欲動,邊境馬匪多如牛毛,其實都是混不下去的異族人在搶掠,弄得榷場都關閉了,沒有大軍在場,根本不敢開,甚至已經進入了檀州州城內交易,不敢去到長城外。
長城外的榷場,唯獨雲內州,有折克行領著一支精兵,也沒有哪股馬匪敢來。
隻是一味固守,並不是長久之計啊!
陸承啟預感,很快就要爆發大戰了,草原人為生存,漢人為保衛家園,這已經處於兩個對立麵,就看誰的武力更加強大。
當然,這個計劃不可能對馮京說,說了他也不會相信的。這並非陸承啟一個人的判斷,而是監察司綜合所有暗探探報後,得出的結論。如果宣揚出去,非弄得天下震動不可。
科舉改革什麽的,不過小道,用來遮掩文官們的眼光,引開他們的注意力,好暗中行事而已。
陸承啟在意的,永遠是漢人江山存不存在的問題。北宋的教訓,還曆曆在目。被嚴寒氣溫驅趕下,生存意誌比漢人堅強得多的草原人,會不要命地南下,南下,再南下。在生存麵前,在刀槍麵前,文化的抵抗,顯得異常無力。
“能不能將草原人也融入漢人之中?”
陸承啟心中,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隻是現在女真人和契丹人還時有摩擦,遼國依然強大,不可小覷,讓陸承啟不敢放手去施展。
“陛下,陛下……”
見陸承啟已經魂遊天外,馮京小心翼翼地叫喚了兩聲。
“哦,朕走神了。對了,剛剛說到哪裏了?”
馮京不想繼續科舉的話題,要是他應允的話,肯定會被文官視作異類,針對到他致仕下台的。
“陛下,剛剛說到‘治大國如烹小鮮’了。”
陸承啟饒有深意地看了看他,緩緩地說道:“是啊,治大國如烹小鮮,欲速則不達。馮卿勸諫,朕記下了。如今大順,國力蒸蒸日上,雖是好事,但也不能不防。”
馮京一愣:“敢問陛下,防些甚麽?”
“異族人亡我大順之心不死!”陸承啟黑著臉把一幹奏折拍在龍案上,怒聲道,“邊境馬匪,已然多如牛毛,如此下去,契丹人從榷場得不到茶布,肯定會磨刀霍霍,再次南犯!”
馮京目瞪口呆:“這……這……陛下,這不能姑息啊!”
文官最怕什麽?就是蠻不講理的草原人了。他們吃肉長大的,比吃素的漢人(此時人皆鄙豬肉,隻吃羊肉,但羊肉很少,也很少吃魚,牛肉吃了更是犯法的,所以漢人個頭都不高,在15米到16左右,身體虛弱,不是遊牧民族的對手強壯太多了。雖然他們打扮像個野人,但勝在力大,漢人軍隊往往一觸即潰。
當然,這已經是元綬時的事了,可馮京就是那個年代的人,一想起契丹人就渾身哆嗦,無他,被打怕了。正因為這樣,正史上南北宋才有那麽多主降派。
“朕也想,隻是這些馬匪來去無蹤,甚難剿滅……”陸承啟嘴上是這麽說,其實心中早就想調禁軍過去,把遼國都占了,來個民族大融合,看你們都是大順子民了,有得吃有得穿,有牛羊放牧,看你們還怎麽還搞不搞事情!(未完待續。)m。
“無妨,交由戶部、三司共同審計,需得確保商賈利益既可。”陸承啟笑道,“我等不過貪圖河運之利,唯重糧食而已!運河一旦挖通,不僅黃河水患能緩解,也能使得長安到江南,不過二十日路程,這個買賣,做得!再者,做任何事需得有兩手準備,朕已經讓人準備糧食海運,自蘇州、鬆江府北上渤海,入黃河而至京兆了。”
陸承啟早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馮京敬佩不已:“陛下考慮周全,果然是仁君風範!”
“馮卿也知,朕不喜拍馬屁,需聽實話。隻此一次,下不為例!”
陸承啟笑將起來,把馮京羞得夠臊。
“臣鬥膽問陛下,除卻江南、運河一事,可還有新政?”馮京雖然不知道陸承啟的秉性,但他觀察細致,認定了陸承啟肯定還有後手的。
陸承啟也不怕和他交底:“馮卿以為,我大順掄才製度如何?”
“陛下想革新科舉?”馮京雖然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還是嚇了一跳,“陛下為何有如此想法?”
陸承啟認真地說道:“如今大順蒸蒸日上,可謂日新月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我朝科舉,雖有製科輔弼,也不過杯水車薪。民間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謂謬誤也。《論語》固為經典,四書五經亦是教導萬民之書,用之現今,卻還嫌不夠。朕知道,馮卿編著《洪祥大典》,已接近完稿。此乃一大善事也,為何編著卻不用?”
馮京震驚了半晌,才緩緩地說道:“陛下之意,日後科舉試題,要從《洪祥大典》裏麵出?”
“題目不定,把《洪祥大典》加入其中,但隻考水利、農耕、商賈、建築、器物、數科,不考醫學、天文、占卜、地理、僧道、技藝、陰陽……總而言之,隻要是經世之學,能利萬民者,皆可考也。”
馮京苦笑道:“陛下此舉,過於驚世駭俗,如有不當,可致天下動亂的!”
陸承啟也知道此事,但他還是覺得科舉必須改革,喃喃地說道:“朕不過想想罷了,就算科舉不考,製科一樣可以考。”
馮京正色道:“陛下,治大國如烹小鮮,文火慢熬,方能入味。操之過急,欲速不達啊!”
陸承啟也知道,好大喜功者,往往落得悲催下場。正史上隋煬帝,三征高麗,開挖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最後弄得亡國了。雖說其中世家門閥出力不少,但後來也有個明成祖朱棣,也是一樣野心勃勃,勢要把蒙古人趕盡殺絕,頻繁發動戰爭,要不是有個勤奮老爹朱元璋夯實了基礎,再加上有個理財大師戶部尚書夏元吉拆東牆補西牆的話,明朝早就崩潰了。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陸承啟不可能不管國力,就貿然發動一場戰爭的。
戰爭,永遠都是政治的延續。
現如今已經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北方一片冰天雪地,根本就沒人能在那裏生存。逐水草南下的草原人,在外虎視眈眈中原,如何避免大戰,不傷國本,才是陸承啟最為看重的東西。現如今,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都開始蠢蠢欲動,邊境馬匪多如牛毛,其實都是混不下去的異族人在搶掠,弄得榷場都關閉了,沒有大軍在場,根本不敢開,甚至已經進入了檀州州城內交易,不敢去到長城外。
長城外的榷場,唯獨雲內州,有折克行領著一支精兵,也沒有哪股馬匪敢來。
隻是一味固守,並不是長久之計啊!
陸承啟預感,很快就要爆發大戰了,草原人為生存,漢人為保衛家園,這已經處於兩個對立麵,就看誰的武力更加強大。
當然,這個計劃不可能對馮京說,說了他也不會相信的。這並非陸承啟一個人的判斷,而是監察司綜合所有暗探探報後,得出的結論。如果宣揚出去,非弄得天下震動不可。
科舉改革什麽的,不過小道,用來遮掩文官們的眼光,引開他們的注意力,好暗中行事而已。
陸承啟在意的,永遠是漢人江山存不存在的問題。北宋的教訓,還曆曆在目。被嚴寒氣溫驅趕下,生存意誌比漢人堅強得多的草原人,會不要命地南下,南下,再南下。在生存麵前,在刀槍麵前,文化的抵抗,顯得異常無力。
“能不能將草原人也融入漢人之中?”
陸承啟心中,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隻是現在女真人和契丹人還時有摩擦,遼國依然強大,不可小覷,讓陸承啟不敢放手去施展。
“陛下,陛下……”
見陸承啟已經魂遊天外,馮京小心翼翼地叫喚了兩聲。
“哦,朕走神了。對了,剛剛說到哪裏了?”
馮京不想繼續科舉的話題,要是他應允的話,肯定會被文官視作異類,針對到他致仕下台的。
“陛下,剛剛說到‘治大國如烹小鮮’了。”
陸承啟饒有深意地看了看他,緩緩地說道:“是啊,治大國如烹小鮮,欲速則不達。馮卿勸諫,朕記下了。如今大順,國力蒸蒸日上,雖是好事,但也不能不防。”
馮京一愣:“敢問陛下,防些甚麽?”
“異族人亡我大順之心不死!”陸承啟黑著臉把一幹奏折拍在龍案上,怒聲道,“邊境馬匪,已然多如牛毛,如此下去,契丹人從榷場得不到茶布,肯定會磨刀霍霍,再次南犯!”
馮京目瞪口呆:“這……這……陛下,這不能姑息啊!”
文官最怕什麽?就是蠻不講理的草原人了。他們吃肉長大的,比吃素的漢人(此時人皆鄙豬肉,隻吃羊肉,但羊肉很少,也很少吃魚,牛肉吃了更是犯法的,所以漢人個頭都不高,在15米到16左右,身體虛弱,不是遊牧民族的對手強壯太多了。雖然他們打扮像個野人,但勝在力大,漢人軍隊往往一觸即潰。
當然,這已經是元綬時的事了,可馮京就是那個年代的人,一想起契丹人就渾身哆嗦,無他,被打怕了。正因為這樣,正史上南北宋才有那麽多主降派。
“朕也想,隻是這些馬匪來去無蹤,甚難剿滅……”陸承啟嘴上是這麽說,其實心中早就想調禁軍過去,把遼國都占了,來個民族大融合,看你們都是大順子民了,有得吃有得穿,有牛羊放牧,看你們還怎麽還搞不搞事情!(未完待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