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畫的圖比較簡潔,想要看明白很是容易。
“你這裏裝上兩個水罐是為何?”有二十數年的經驗,趙工看這圖沒多大問題,可不明白陳平在這地方放兩個水罐是為何。
難不成是為了防止走水?可真要是如此,提上一桶水,放在火灶邊就是。
這兩水罐該是占不了多大的地方,也盛放不下太多的水。
真是奇怪。
“水罐自然是用來放水的。”陳平笑道,“我家與他戶不同,慣用熱水,隻是這經常燒水不甚方便。如果是在這灶台上裝兩個水罐,生火做飯時,這灌進去的井水就能借著那火沸起來。”
一切為了方便,就是這麽的簡單。
經陳平這麽一說,趙工又仔細的瞧了瞧,思索了片刻。
“行,無多大問題。”就是留兩個空隙,稍微修飾番,裝上水罐就成,無多大難度,趙工抬頭,“那現在就開始?”
“如此最好。”陳平點頭。
修火灶不是個大活,可堂屋裏挨著火灶的零碎物件還是得要撿出來,騰出些地方。
去喊了陳二牛過來,陳平帶著幾人將堂屋裏的東西搬到院子中,東西兩邊都留了位置,走火道。
“這裏哪有黃泥?去弄些來。”騰出了位置,趙工讓兩個徒弟將那青磚也搬了進來,問著陳平。
此時的建築多采用夯土,弄個模子,多些人力就能一點點的堆砌上去,就連那大興城,同樣是用的夯土結構,偶爾加上些木樁作為支撐弄起來的,就更別談地方建築。
磚石結構還多用於墓室,量也不多,有的墓室周邊同樣是用的夯土,平地起陵,的確是夠寒酸的。
這般的緣故大體上有三個。
一是磚石取材不方便,費時長,你讓皇帝等上五六年的時間?那你這個監工就別幹了,換個人來。夯土木結構就很能節省時間,無非就是人的問題而已,皇帝缺人嗎?當然不會缺。
隋時的大興城,僅是九個月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雖說采用的是大臣分包負責製,可這個速度,也著實驚人。
至於開皇十三年修建的仁壽宮,用時稍微長了些,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楊素為監工。
督役嚴急,作者多死,宮側時聞鬼哭之聲。這是史書上的記載。用人命是可以堆砌起工程進度,楊堅雖是閑死的人多,但後麵照樣是賞賜了楊素。
這就很能說明一個問題,連最上麵的皇上都是如此的鍾愛夯土結構,如此急於的有個住的地方,有個遊玩的去處。你還敢采用磚石結構嗎?
真是那磚石構造,這工程修建起來,恐怕皇上的半截身子都進了土。
時效取材這是其一,另外一點就是工匠的水平。不可否認,此時的工匠水平不低。如宇文愷,參與過大興城的修建,高穎總領主要事務,宇文愷為副監,有點類似後世,主職統領全局,具體的事務卻是下麵的副職在辦理。渭河水道的疏通也有他,同樣是參與過仁壽宮的修建,這個時候他已經能挑大梁,為仁壽宮監,就連文獻皇後陵墓的事情,宇文愷同樣是有參與過。
楊堅死後,楊廣即位,宇文愷的手藝更是得到了施展空間。東都洛陽、長城勞役、楊廣巡行時的大帳,以及那觀風行殿等,這些可都是大手筆。
可惜的是,多是些夯土木結構,能與磚石材料產生關連的,恐怕也就是文獻皇後的陵墓了,可偏巧的是,隋陵多是平地而起,采用的又是斜坡墓道和磚砌的甬道,雖是方形磚砌墓室,可對工匠磚石方麵水平的要求並不大。
還有最後一點,就是時人的思想,多講究陰陽五行,土代表著中央,負載萬物,木象征著生命。這點對帝王的口味,也不隻是帝王,普通老百姓也信這個。
總結起來,這三點就是時效與取材、技術、信仰的問題。
可房屋能用夯土木結構,有些東西,還是得用磚石才好。就如眼前陳平家中堂屋裏的這火灶,就得是要用上青磚。
“村東的路間就有,我去弄。”用黃土做粘合劑,有點土,但陳平知道能用,後世老家院中的那處灶房,用的就是黃泥土,便宜,省去了幾千的水泥錢。
借了趙工的牛車,提了鐵鏟,陳平領著小安子幾人,去村東取了些黃泥土,而後送到院子中來。
提水和泥,取了老灶上的鐵鍋和一應用具,趙工和兩個徒弟就拆了舊的火灶,弄出的青磚雖是帶著黑,清清卻還能用。
陳平原想著是不是該畫出個樣圖來,讓趙工照著做,可才提了個頭,趙工的臉色就冷了下去,那兩個徒弟眼色同樣不好,三人差點就要走人。
“好在也就是個火灶,要是其它對量要求高的活計,當真是個隱患。”陳平好說歹說,道了歉,這才又是留下了三人,可心中滋味卻不怎麽好。
三人,加著陳平等人的幫忙,等到日頭偏西的時候,火灶也是做了出來,挨著北麵的堂屋牆體,兩條火道從灶塘下,順著牆根延伸向東西二間。
麵上都摸上了一層泥,平整方正,也還行。
“今日就到這,明日我再過來。”趙工收拾了一應用具,放上了牛車,同陳平說了聲,趕著牛車就走了。
那臉色還有些冷淡,看來對陳平的那個提議還在介懷著。
手藝人的脾氣還真是大啊。
“是不是該弄個水泥出來,讓他崇拜下?”水泥配方不難,難的是煆燒條件,鐵匠叔的那個塊煉爐倒是可以,正巧也是有鐵礦渣的,陳平想著。
至於石灰,這東西此時該是有的,陳平有印象,看過某本古醫術裏麵,有一方中藥,裏麵就參雜了石灰。有了石灰,加上些糯米汁,倒是也能做成土水泥。
可要將糧食如此用法,陳平估摸著還是太過奢侈了些,而且那石灰,也不是那般容易就能得到的。
“再等等看,現下黃泥配著水也勉強是能行的。”在腦中沉澱了番,陳平覺得還是不用太急,穩當些的好。
在陳和才那訂了一口大鐵鍋和兩個鐵罐,陳平這才迴家,幫著劉氏燒火做飯。
別說,剛起的火灶,生起火來就是快。本來陳平想著在灶塘底下留下一層,橫上幾根鐵條,那燒盡的草木灰就能落下去,可這點也硬是讓趙工給迴絕了。
“你這是在弄什麽?怎的成了這般?”這邊飯菜剛做好,陳孝義就扛著鐵鍤迴來,看到院子裏剩下的幾塊青磚,還有堂屋裏新起的火灶,問了聲,看向陳平,“是不是你搞的鬼?”
“你這裏裝上兩個水罐是為何?”有二十數年的經驗,趙工看這圖沒多大問題,可不明白陳平在這地方放兩個水罐是為何。
難不成是為了防止走水?可真要是如此,提上一桶水,放在火灶邊就是。
這兩水罐該是占不了多大的地方,也盛放不下太多的水。
真是奇怪。
“水罐自然是用來放水的。”陳平笑道,“我家與他戶不同,慣用熱水,隻是這經常燒水不甚方便。如果是在這灶台上裝兩個水罐,生火做飯時,這灌進去的井水就能借著那火沸起來。”
一切為了方便,就是這麽的簡單。
經陳平這麽一說,趙工又仔細的瞧了瞧,思索了片刻。
“行,無多大問題。”就是留兩個空隙,稍微修飾番,裝上水罐就成,無多大難度,趙工抬頭,“那現在就開始?”
“如此最好。”陳平點頭。
修火灶不是個大活,可堂屋裏挨著火灶的零碎物件還是得要撿出來,騰出些地方。
去喊了陳二牛過來,陳平帶著幾人將堂屋裏的東西搬到院子中,東西兩邊都留了位置,走火道。
“這裏哪有黃泥?去弄些來。”騰出了位置,趙工讓兩個徒弟將那青磚也搬了進來,問著陳平。
此時的建築多采用夯土,弄個模子,多些人力就能一點點的堆砌上去,就連那大興城,同樣是用的夯土結構,偶爾加上些木樁作為支撐弄起來的,就更別談地方建築。
磚石結構還多用於墓室,量也不多,有的墓室周邊同樣是用的夯土,平地起陵,的確是夠寒酸的。
這般的緣故大體上有三個。
一是磚石取材不方便,費時長,你讓皇帝等上五六年的時間?那你這個監工就別幹了,換個人來。夯土木結構就很能節省時間,無非就是人的問題而已,皇帝缺人嗎?當然不會缺。
隋時的大興城,僅是九個月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雖說采用的是大臣分包負責製,可這個速度,也著實驚人。
至於開皇十三年修建的仁壽宮,用時稍微長了些,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楊素為監工。
督役嚴急,作者多死,宮側時聞鬼哭之聲。這是史書上的記載。用人命是可以堆砌起工程進度,楊堅雖是閑死的人多,但後麵照樣是賞賜了楊素。
這就很能說明一個問題,連最上麵的皇上都是如此的鍾愛夯土結構,如此急於的有個住的地方,有個遊玩的去處。你還敢采用磚石結構嗎?
真是那磚石構造,這工程修建起來,恐怕皇上的半截身子都進了土。
時效取材這是其一,另外一點就是工匠的水平。不可否認,此時的工匠水平不低。如宇文愷,參與過大興城的修建,高穎總領主要事務,宇文愷為副監,有點類似後世,主職統領全局,具體的事務卻是下麵的副職在辦理。渭河水道的疏通也有他,同樣是參與過仁壽宮的修建,這個時候他已經能挑大梁,為仁壽宮監,就連文獻皇後陵墓的事情,宇文愷同樣是有參與過。
楊堅死後,楊廣即位,宇文愷的手藝更是得到了施展空間。東都洛陽、長城勞役、楊廣巡行時的大帳,以及那觀風行殿等,這些可都是大手筆。
可惜的是,多是些夯土木結構,能與磚石材料產生關連的,恐怕也就是文獻皇後的陵墓了,可偏巧的是,隋陵多是平地而起,采用的又是斜坡墓道和磚砌的甬道,雖是方形磚砌墓室,可對工匠磚石方麵水平的要求並不大。
還有最後一點,就是時人的思想,多講究陰陽五行,土代表著中央,負載萬物,木象征著生命。這點對帝王的口味,也不隻是帝王,普通老百姓也信這個。
總結起來,這三點就是時效與取材、技術、信仰的問題。
可房屋能用夯土木結構,有些東西,還是得用磚石才好。就如眼前陳平家中堂屋裏的這火灶,就得是要用上青磚。
“村東的路間就有,我去弄。”用黃土做粘合劑,有點土,但陳平知道能用,後世老家院中的那處灶房,用的就是黃泥土,便宜,省去了幾千的水泥錢。
借了趙工的牛車,提了鐵鏟,陳平領著小安子幾人,去村東取了些黃泥土,而後送到院子中來。
提水和泥,取了老灶上的鐵鍋和一應用具,趙工和兩個徒弟就拆了舊的火灶,弄出的青磚雖是帶著黑,清清卻還能用。
陳平原想著是不是該畫出個樣圖來,讓趙工照著做,可才提了個頭,趙工的臉色就冷了下去,那兩個徒弟眼色同樣不好,三人差點就要走人。
“好在也就是個火灶,要是其它對量要求高的活計,當真是個隱患。”陳平好說歹說,道了歉,這才又是留下了三人,可心中滋味卻不怎麽好。
三人,加著陳平等人的幫忙,等到日頭偏西的時候,火灶也是做了出來,挨著北麵的堂屋牆體,兩條火道從灶塘下,順著牆根延伸向東西二間。
麵上都摸上了一層泥,平整方正,也還行。
“今日就到這,明日我再過來。”趙工收拾了一應用具,放上了牛車,同陳平說了聲,趕著牛車就走了。
那臉色還有些冷淡,看來對陳平的那個提議還在介懷著。
手藝人的脾氣還真是大啊。
“是不是該弄個水泥出來,讓他崇拜下?”水泥配方不難,難的是煆燒條件,鐵匠叔的那個塊煉爐倒是可以,正巧也是有鐵礦渣的,陳平想著。
至於石灰,這東西此時該是有的,陳平有印象,看過某本古醫術裏麵,有一方中藥,裏麵就參雜了石灰。有了石灰,加上些糯米汁,倒是也能做成土水泥。
可要將糧食如此用法,陳平估摸著還是太過奢侈了些,而且那石灰,也不是那般容易就能得到的。
“再等等看,現下黃泥配著水也勉強是能行的。”在腦中沉澱了番,陳平覺得還是不用太急,穩當些的好。
在陳和才那訂了一口大鐵鍋和兩個鐵罐,陳平這才迴家,幫著劉氏燒火做飯。
別說,剛起的火灶,生起火來就是快。本來陳平想著在灶塘底下留下一層,橫上幾根鐵條,那燒盡的草木灰就能落下去,可這點也硬是讓趙工給迴絕了。
“你這是在弄什麽?怎的成了這般?”這邊飯菜剛做好,陳孝義就扛著鐵鍤迴來,看到院子裏剩下的幾塊青磚,還有堂屋裏新起的火灶,問了聲,看向陳平,“是不是你搞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