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住地規劃(二)
錯穿末世,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作者:儾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璐見沒人反對,繼續道,“二是能不能用集裝箱或者大型廂貨車在壕溝內側堆築一道圍牆,這樣壕溝深度就能達到7米,對人的防禦效果將顯著提高,以後內衛隊可以在車頂上巡邏,這樣的話巡邏路線不再受住地內地形的影響,偵查視野會更開闊,緊急集合也更便捷,我測算了一下,壕溝長度大概800米,需要集裝箱70個左右,如果能堆築兩層,那安全性就更好了。”
吳達接道,“那工程量也太大了,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這麽多集裝箱啊?”
張曉草把這一點也記在了本子上,讓楊璐繼續說。
“第三個建議是清理壕溝外山壁上的植被,掃清視野,杜絕被敵人抵近偵察的可能性,第四個建議不太成熟,我想著能不能抓點喪屍放在壕溝裏。壕溝是完整的,封閉住泄洪道出口位置,裏麵關點喪屍,對敵人的偵測和防禦都會有奇效,我們的內衛力量一直不足,用了這個方法能夠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幾個執委低聲議論起來,列席的蘇占海道,“泄洪通道可不能堵上,會出危險的。”
張曉草想到了影視劇用喪屍當哨兵和衛兵的幾個場景,道,“也不一定完全封閉泄洪道,可以考慮把喪屍用鐵鏈固定在壕溝裏,泄洪口這裏可以裝鐵絲網,能控製喪屍,又不影響泄洪。”
蘇占海說,“張團長,山洪往往會把山上的石頭一起帶下來,鐵鏈可能被砸斷,鐵絲網也會被撞破,那樣就會把喪屍放進住地來了。”
張曉草想了想說,“用喪屍來當防禦工具是個很好的思路,大家可以再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蘇占海道,“山洪一直是住地主要威脅,曾經組織地質方麵的專家,對西側山脈的地形做了深入的勘察,專家們的意見是,隻要在特定的幾道山梁上做爆破,改變山體地形和走勢,就能把山洪引到南側的那道山溝裏去,這樣住地將不再受到山洪的威脅。但為一個酒莊做這麽大的改造,當地zf不可能同意,所以圖紙和爆破方案還保存在1號樓裏。”
高天問道,“隻有圖紙和方案?lg和zy有嗎?”
蘇占海道,“有,但是我們現在沒有爆破方麵的專業人員,還需要結合爆破方案深入研究。”
滕京道,“住地內部的耕地麵積不夠,有沒有可能在南側山溝築壩攔截山洪形成水庫?這樣就有條件在住地外的近處改造出耕地,也就能減輕住地內的種植壓力了。”
蘇占海道,“沒有做過這方麵的勘探,即便修出水庫,隧道外的地形主要是砂石覆蓋的戈壁,也種不了糧食吧。幾個酒莊的葡萄園距離這裏的車程也就1個小時,改造那裏是不是更容易一些?”
張曉草道,“喪屍會出城,到遠處去耕種不僅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大,而且可能隨時遇到遊蕩的喪屍,很不安全,根本不可能安心種植。
如果能夠利用地形把隧道外、公路東側的那一大片空地都圍起來,那就能建成一個安全的種植區,滕教授,把戈壁灘改造成耕地困難嗎?”
滕京道,“需要清理石塊,平整地形,再覆蓋半米厚的土壤,滿足了供排水的條件後,就可以種植糧食。主要的難度是水源。”
高天迴憶著公路兩側的地形,道,“還是有可能做到的,110公路本就是開山修建的,在住地南北兩側找到狹窄處修建城牆封堵住就行,關鍵是那片空地的東側,能看到有道山梁,但不知道它的高度能不能擋住喪屍。”
蘇占海道,“賀蘭山降水量小於蒸發量,即便建成了水庫,存水量也不會很大,恐怕很難滿足耕種需要。建水庫、修城牆、補山梁,這幾個工程的量可都不小。”
張曉草道,“先組織勘探吧。山穀住地四麵環山很安全,但是大家想過沒有,一旦被喪屍圍住,我們沒有戰鬥的空間。
我們的南、西、北都是大山,喪屍不可能從這三個方向圍過來,那他們就隻能圍堵住東麵的隧道口,隧道是穿山而建的,隧道上麵是陡峭的山壁,人在上麵根本就站不住,如果被喪屍圍堵住隧道口,那我們根本沒有反擊的戰場,隻能被困在住地內。
如果利用地形,在山穀外南北兩側建成城牆,我們就可以在城牆上殺掉喪屍,至少能消耗掉一部分喪屍。
至於是不是需要修建水庫和耕地,可以先放一放。”
張曉草見有幾個人皺著眉頭,明顯不太讚同,也沒有再解釋,轉移話題道,“物資方麵情況怎麽樣?”
唐莉道,“運迴住地的物資數量大,種類雜,隻能簡單的按照衣食住行分類保管,住宅區、後廚設立了二級庫房,對物資做了分流,我這裏拉了一個清單,有一部分物資可以不用再搜集了,比如說牛奶,目前的存量在保質期前根本消耗不完,繼續往迴搬牛奶完全就是浪費。
搜集物資要更有針對性,住地內庫房裏的原有物資量也很大,很多設施、裝備和材料我們根本不知道是幹什麽用的,所以也就不敢動。
很多物資都堆放在車裏,現在要把車清理出去,地上建築的庫房又堆滿了,我們隻能盡快把幾個酒窖清理出來。
工分製暫時不推行的情況下,很多快到保質期的食物不知道怎麽分配。我們在每個住宅區安排了兩位老人專門負責物資管理和發放,區長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
陳力繼續道,“地下一層後廚的自動化程度很高,現有的10個人就能提供全天全住地三餐的供應需求,但存在食物種類單一,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地下住宅區對住戶在垃圾清理、電器使用等方麵的要求很嚴格,大家還沒適應,我們會盡快出個生活規範發下去,幾個住宅區內部的功能區,像活動室、娛樂室暫時沒有人力去整理,還無法開放。”
吳達接道,“那工程量也太大了,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這麽多集裝箱啊?”
張曉草把這一點也記在了本子上,讓楊璐繼續說。
“第三個建議是清理壕溝外山壁上的植被,掃清視野,杜絕被敵人抵近偵察的可能性,第四個建議不太成熟,我想著能不能抓點喪屍放在壕溝裏。壕溝是完整的,封閉住泄洪道出口位置,裏麵關點喪屍,對敵人的偵測和防禦都會有奇效,我們的內衛力量一直不足,用了這個方法能夠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幾個執委低聲議論起來,列席的蘇占海道,“泄洪通道可不能堵上,會出危險的。”
張曉草想到了影視劇用喪屍當哨兵和衛兵的幾個場景,道,“也不一定完全封閉泄洪道,可以考慮把喪屍用鐵鏈固定在壕溝裏,泄洪口這裏可以裝鐵絲網,能控製喪屍,又不影響泄洪。”
蘇占海說,“張團長,山洪往往會把山上的石頭一起帶下來,鐵鏈可能被砸斷,鐵絲網也會被撞破,那樣就會把喪屍放進住地來了。”
張曉草想了想說,“用喪屍來當防禦工具是個很好的思路,大家可以再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蘇占海道,“山洪一直是住地主要威脅,曾經組織地質方麵的專家,對西側山脈的地形做了深入的勘察,專家們的意見是,隻要在特定的幾道山梁上做爆破,改變山體地形和走勢,就能把山洪引到南側的那道山溝裏去,這樣住地將不再受到山洪的威脅。但為一個酒莊做這麽大的改造,當地zf不可能同意,所以圖紙和爆破方案還保存在1號樓裏。”
高天問道,“隻有圖紙和方案?lg和zy有嗎?”
蘇占海道,“有,但是我們現在沒有爆破方麵的專業人員,還需要結合爆破方案深入研究。”
滕京道,“住地內部的耕地麵積不夠,有沒有可能在南側山溝築壩攔截山洪形成水庫?這樣就有條件在住地外的近處改造出耕地,也就能減輕住地內的種植壓力了。”
蘇占海道,“沒有做過這方麵的勘探,即便修出水庫,隧道外的地形主要是砂石覆蓋的戈壁,也種不了糧食吧。幾個酒莊的葡萄園距離這裏的車程也就1個小時,改造那裏是不是更容易一些?”
張曉草道,“喪屍會出城,到遠處去耕種不僅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大,而且可能隨時遇到遊蕩的喪屍,很不安全,根本不可能安心種植。
如果能夠利用地形把隧道外、公路東側的那一大片空地都圍起來,那就能建成一個安全的種植區,滕教授,把戈壁灘改造成耕地困難嗎?”
滕京道,“需要清理石塊,平整地形,再覆蓋半米厚的土壤,滿足了供排水的條件後,就可以種植糧食。主要的難度是水源。”
高天迴憶著公路兩側的地形,道,“還是有可能做到的,110公路本就是開山修建的,在住地南北兩側找到狹窄處修建城牆封堵住就行,關鍵是那片空地的東側,能看到有道山梁,但不知道它的高度能不能擋住喪屍。”
蘇占海道,“賀蘭山降水量小於蒸發量,即便建成了水庫,存水量也不會很大,恐怕很難滿足耕種需要。建水庫、修城牆、補山梁,這幾個工程的量可都不小。”
張曉草道,“先組織勘探吧。山穀住地四麵環山很安全,但是大家想過沒有,一旦被喪屍圍住,我們沒有戰鬥的空間。
我們的南、西、北都是大山,喪屍不可能從這三個方向圍過來,那他們就隻能圍堵住東麵的隧道口,隧道是穿山而建的,隧道上麵是陡峭的山壁,人在上麵根本就站不住,如果被喪屍圍堵住隧道口,那我們根本沒有反擊的戰場,隻能被困在住地內。
如果利用地形,在山穀外南北兩側建成城牆,我們就可以在城牆上殺掉喪屍,至少能消耗掉一部分喪屍。
至於是不是需要修建水庫和耕地,可以先放一放。”
張曉草見有幾個人皺著眉頭,明顯不太讚同,也沒有再解釋,轉移話題道,“物資方麵情況怎麽樣?”
唐莉道,“運迴住地的物資數量大,種類雜,隻能簡單的按照衣食住行分類保管,住宅區、後廚設立了二級庫房,對物資做了分流,我這裏拉了一個清單,有一部分物資可以不用再搜集了,比如說牛奶,目前的存量在保質期前根本消耗不完,繼續往迴搬牛奶完全就是浪費。
搜集物資要更有針對性,住地內庫房裏的原有物資量也很大,很多設施、裝備和材料我們根本不知道是幹什麽用的,所以也就不敢動。
很多物資都堆放在車裏,現在要把車清理出去,地上建築的庫房又堆滿了,我們隻能盡快把幾個酒窖清理出來。
工分製暫時不推行的情況下,很多快到保質期的食物不知道怎麽分配。我們在每個住宅區安排了兩位老人專門負責物資管理和發放,區長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
陳力繼續道,“地下一層後廚的自動化程度很高,現有的10個人就能提供全天全住地三餐的供應需求,但存在食物種類單一,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地下住宅區對住戶在垃圾清理、電器使用等方麵的要求很嚴格,大家還沒適應,我們會盡快出個生活規範發下去,幾個住宅區內部的功能區,像活動室、娛樂室暫時沒有人力去整理,還無法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