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刪去備嫻敬慎之儀
地獄笑話:給乾隆看後宮如懿傳 作者:梗覅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了給如懿湊能送行的朋友,寫本子的人未免也太努力了吧?
“你們倆,要保重。”如懿對她們露出溫柔的笑容。
“奴才送懿主兒。”三寶小心翼翼地插了句嘴。
海蘭死死抓著如懿的手,舍不得鬆開,牽到最後才不得不放手。
三寶跪下來,向如懿下拜磕頭,以此送行。
(章總被這群人哭得死去活來的樣子給徹底哭懵了,他漸漸懷疑自己是不是對劇情理解有錯:“是、是要送去砍頭嗎?不是說不殺她嗎?這冷宮到底是什麽地方,去了,就會死?還是在宮外,一輩子再也見不到了?”)
如懿被禁足又不是一次兩次了,他還以為大家會很有經驗呢。
怎麽搞得生不如死的?
她還能帶宮女去,能過得有多慘。
可鏡頭和音樂渲染,卻分明要讓所有人同情這位女主角。在哀怨淒厲的女聲詠歎中,鏡頭在長街和漱芳齋不斷閃迴,如懿穿著簡樸,衣服都是沒有花紋的單色,落寞地走在路上;弘曆則坐在椅子上看戲,可看戲的人臉上卻沒有表情,滿臉陰沉。
路過景仁宮的牌匾時,如懿突然停步,想起了自己的姑母對她說過的那些話:
“我是想讓你穿著這身衣裳,好好去選弘曆的福晉!”
“烏拉那拉氏,已經有一個棄婦了,不能再有第二個棄婦了!”
如懿眼角含淚,臉也腫腫的,不知道是不是昨晚哭得很厲害。
突然,遠處響起鍾鳴之聲。
見如懿好奇,李玉告訴她:“今兒是嘉嬪、玫嬪、慎常在的冊封禮。”
“冊封禮?”
章總詫異地倒迴去又聽了一遍,“慎常在怎麽會有冊封禮?”
大清後宮中,由貴人晉為嬪位,或是直接封嬪,都要舉行冊封禮,但僅有冊,沒有金印。如果冊封的是妃位,則既有金冊,也有金印。貴人、常在、答應,既沒有金冊,也沒有金印,辦的什麽冊封禮?
又是後人給他後宮發明的新規矩?
“別說慎常在了,當初連玫答應也差點有呢。”白臉笑嘻嘻地說。
“什麽?”
章總不信。
於是白臉給他把那句台詞找了出來,還是弘曆剛登基不久時發生的事,太後偷偷摸摸將白蕊姬塞給他,還要在明麵上裝作責備他不懂事,竟然在孝期納妾,很不像話,被弘曆當麵請求,才“勉為其難”應允了讓白蕊姬做玫答應的事:“你宮中人是不多,這除了皇後和純嬪,餘者都無子嗣,哀家不得不為你著急。可玫答應這事說出去不大好聽,冊封禮就免了吧。”
章總一巴掌拍自己臉上。
他當初光顧著震驚孝期納妾這事,都沒注意到太後那句話的關鍵:在這部電視劇中,若非弘曆寵幸白蕊姬時剛好是孝期內,白蕊姬原本是可以有一個冊封禮的。
“這不是胡說嗎?”
為了讓如懿聽到阿箬冊封的消息,因此痛苦,就硬是把她一個常在塞進了冊封禮,連吉服都穿上了!這不又是章總吐槽過好幾迴的:為了虐主而虐主嗎?什麽邏輯、宮規、曆史,全都不管不顧了,也對,為了給如懿製造麻煩,連一個人的性格都可以說改就改,全世界都圍繞女主角一個人服務,連弘曆這個皇帝都隻是無用的擺設。
他是皇帝,卻不能太強,否則他要是替如懿把一切都解決了,那她上哪去受苦呢?
……
在長春宮的院子裏,琅嬅高居上首,金玉妍、白蕊姬、阿箬三人已盡穿吉服登上,其餘女官、宮人陪在兩側與身後,隨女官令下,同時向香台跪下。
女官也是一位清秀女子,章總登時坐得筆直。
“宣冊!”女官展開冊文,朗聲念道,“朕惟讚宮廷而敷化,淑德丕昭,班位號以分榮,恩光式煥,珩璜克業,綸綍攸加,爾貴人金氏早毓名門,夙稟溫恭之度,久勤內則之賢,茲仰承皇太後慈諭,冊封為嘉嬪;貴人白氏封為玫嬪,索綽倫氏封為慎常在,欽哉!謝恩——”
章總突然嘁了一聲。
不用他說,白臉先聽出這段冊文的不對勁:“冊封嘉嬪之前的那段話,都是用來嘉獎金氏的,怎麽輪到玫嬪和慎常在,就一筆帶過了?常在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這個場合,憋不出話,隻說一句也就罷了,怎麽玫嬪同為嬪位,也是這個待遇?”
“那是因為這一整段話原本就是當年朕冊封貴人金氏為嘉嬪的冊文,這寫本子的自己不願意想詞就罷了,還硬塞兩個人進她的冊封禮中,自然搞得不倫不類。”
章總哂笑一聲:“可更有趣的是,當年朕讚她‘早毓名門,夙稟溫恭之度;久勤內職,備嫻敬慎之儀’,卻在電視劇裏刪去了‘備嫻敬慎之儀’這句,何故?難道說,是因為這句話裏有個嫻字,撞了如懿的忌諱?”
主角之威,章總如今才算是見識到了。
可劇情裏的人物,不會因場外觀眾的見識而改變自己的表演方法。對待這份冊文,無人認為有錯,被邊緣化的白蕊姬和阿箬反倒滿臉喜色,激動地說:“臣妾等,上承天恩、不勝欣喜,謝皇上隆恩!”
有人歡喜有人愁。
在長春宮的熱鬧後,接上的便是如懿慢慢走向那所謂冷宮的幽靜之路。一如從前初入延禧宮,如懿踩著的長街又是滿地枯葉,角落裏也堆積著厚厚的灰塵。
章總看著不爽:“貴人不來,就可以不做事了麽?”
他說那些蛇是打哪兒來的呢,這些邊邊角角的地方,看著就很能養出蛇蟲鼠蟻。
“您還不許人偷閑啊?”
白臉笑完,李玉的聲音便壓過他的:
“這原是翠雲館後一所空置的院落,曆代失寵犯罪的嬪妃都被發落在此,這地兒,所有人都忌諱,無人提起。”
(章總越發不解了:“翠雲館?翠雲館就在重華宮後頭,這不就是從內廷東路搬到了內廷西路嗎?怎麽說得像生離死別一般。”)
“你們倆,要保重。”如懿對她們露出溫柔的笑容。
“奴才送懿主兒。”三寶小心翼翼地插了句嘴。
海蘭死死抓著如懿的手,舍不得鬆開,牽到最後才不得不放手。
三寶跪下來,向如懿下拜磕頭,以此送行。
(章總被這群人哭得死去活來的樣子給徹底哭懵了,他漸漸懷疑自己是不是對劇情理解有錯:“是、是要送去砍頭嗎?不是說不殺她嗎?這冷宮到底是什麽地方,去了,就會死?還是在宮外,一輩子再也見不到了?”)
如懿被禁足又不是一次兩次了,他還以為大家會很有經驗呢。
怎麽搞得生不如死的?
她還能帶宮女去,能過得有多慘。
可鏡頭和音樂渲染,卻分明要讓所有人同情這位女主角。在哀怨淒厲的女聲詠歎中,鏡頭在長街和漱芳齋不斷閃迴,如懿穿著簡樸,衣服都是沒有花紋的單色,落寞地走在路上;弘曆則坐在椅子上看戲,可看戲的人臉上卻沒有表情,滿臉陰沉。
路過景仁宮的牌匾時,如懿突然停步,想起了自己的姑母對她說過的那些話:
“我是想讓你穿著這身衣裳,好好去選弘曆的福晉!”
“烏拉那拉氏,已經有一個棄婦了,不能再有第二個棄婦了!”
如懿眼角含淚,臉也腫腫的,不知道是不是昨晚哭得很厲害。
突然,遠處響起鍾鳴之聲。
見如懿好奇,李玉告訴她:“今兒是嘉嬪、玫嬪、慎常在的冊封禮。”
“冊封禮?”
章總詫異地倒迴去又聽了一遍,“慎常在怎麽會有冊封禮?”
大清後宮中,由貴人晉為嬪位,或是直接封嬪,都要舉行冊封禮,但僅有冊,沒有金印。如果冊封的是妃位,則既有金冊,也有金印。貴人、常在、答應,既沒有金冊,也沒有金印,辦的什麽冊封禮?
又是後人給他後宮發明的新規矩?
“別說慎常在了,當初連玫答應也差點有呢。”白臉笑嘻嘻地說。
“什麽?”
章總不信。
於是白臉給他把那句台詞找了出來,還是弘曆剛登基不久時發生的事,太後偷偷摸摸將白蕊姬塞給他,還要在明麵上裝作責備他不懂事,竟然在孝期納妾,很不像話,被弘曆當麵請求,才“勉為其難”應允了讓白蕊姬做玫答應的事:“你宮中人是不多,這除了皇後和純嬪,餘者都無子嗣,哀家不得不為你著急。可玫答應這事說出去不大好聽,冊封禮就免了吧。”
章總一巴掌拍自己臉上。
他當初光顧著震驚孝期納妾這事,都沒注意到太後那句話的關鍵:在這部電視劇中,若非弘曆寵幸白蕊姬時剛好是孝期內,白蕊姬原本是可以有一個冊封禮的。
“這不是胡說嗎?”
為了讓如懿聽到阿箬冊封的消息,因此痛苦,就硬是把她一個常在塞進了冊封禮,連吉服都穿上了!這不又是章總吐槽過好幾迴的:為了虐主而虐主嗎?什麽邏輯、宮規、曆史,全都不管不顧了,也對,為了給如懿製造麻煩,連一個人的性格都可以說改就改,全世界都圍繞女主角一個人服務,連弘曆這個皇帝都隻是無用的擺設。
他是皇帝,卻不能太強,否則他要是替如懿把一切都解決了,那她上哪去受苦呢?
……
在長春宮的院子裏,琅嬅高居上首,金玉妍、白蕊姬、阿箬三人已盡穿吉服登上,其餘女官、宮人陪在兩側與身後,隨女官令下,同時向香台跪下。
女官也是一位清秀女子,章總登時坐得筆直。
“宣冊!”女官展開冊文,朗聲念道,“朕惟讚宮廷而敷化,淑德丕昭,班位號以分榮,恩光式煥,珩璜克業,綸綍攸加,爾貴人金氏早毓名門,夙稟溫恭之度,久勤內則之賢,茲仰承皇太後慈諭,冊封為嘉嬪;貴人白氏封為玫嬪,索綽倫氏封為慎常在,欽哉!謝恩——”
章總突然嘁了一聲。
不用他說,白臉先聽出這段冊文的不對勁:“冊封嘉嬪之前的那段話,都是用來嘉獎金氏的,怎麽輪到玫嬪和慎常在,就一筆帶過了?常在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這個場合,憋不出話,隻說一句也就罷了,怎麽玫嬪同為嬪位,也是這個待遇?”
“那是因為這一整段話原本就是當年朕冊封貴人金氏為嘉嬪的冊文,這寫本子的自己不願意想詞就罷了,還硬塞兩個人進她的冊封禮中,自然搞得不倫不類。”
章總哂笑一聲:“可更有趣的是,當年朕讚她‘早毓名門,夙稟溫恭之度;久勤內職,備嫻敬慎之儀’,卻在電視劇裏刪去了‘備嫻敬慎之儀’這句,何故?難道說,是因為這句話裏有個嫻字,撞了如懿的忌諱?”
主角之威,章總如今才算是見識到了。
可劇情裏的人物,不會因場外觀眾的見識而改變自己的表演方法。對待這份冊文,無人認為有錯,被邊緣化的白蕊姬和阿箬反倒滿臉喜色,激動地說:“臣妾等,上承天恩、不勝欣喜,謝皇上隆恩!”
有人歡喜有人愁。
在長春宮的熱鬧後,接上的便是如懿慢慢走向那所謂冷宮的幽靜之路。一如從前初入延禧宮,如懿踩著的長街又是滿地枯葉,角落裏也堆積著厚厚的灰塵。
章總看著不爽:“貴人不來,就可以不做事了麽?”
他說那些蛇是打哪兒來的呢,這些邊邊角角的地方,看著就很能養出蛇蟲鼠蟻。
“您還不許人偷閑啊?”
白臉笑完,李玉的聲音便壓過他的:
“這原是翠雲館後一所空置的院落,曆代失寵犯罪的嬪妃都被發落在此,這地兒,所有人都忌諱,無人提起。”
(章總越發不解了:“翠雲館?翠雲館就在重華宮後頭,這不就是從內廷東路搬到了內廷西路嗎?怎麽說得像生離死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