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逐利而行
從封地開始,到擁兵百萬雄霸天下 作者:南瓜種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將見劉十九哭個沒完,不但沒有小瞧他,反而覺得他有情有義。
再想起劉十九的年齡,諸將都有些心疼起來。
“王爺,不能在哭了,在哭就把身子哭壞了。”
“王爺,不哭了,您哭傷了身子,誰給大少爺他們報仇呢?”
“大小姐,你也不要哭了,你哭王爺也跟著哭。”
馬彪見諸將勸不住,上前道。
“王爺,人死不能複生,當務之急是換迴大哥和兄弟們的遺體。”
“王爺,大敵當前,天亮之後球國就會發起進攻,我們是戰是退,還要您來拿主意呢。”
聽聞此言,劉十九止住哭聲,擦了擦紅腫的雙眼,看向跪在跟前的諸將,歉意道。
“讓你們看笑話了。”
“王爺當哭則哭,當笑則笑,真性情也,何人敢笑話?”
“王爺,這裏都是自家兄弟,沒人會笑話您。”
“不過王爺不能再哭了,在哭下去天要亮了。”
劉十九點了點頭,哽咽道。
“不哭了,不哭了,人死不能複生,我們要向前看,走出這個門,你們也都不能在哭了,將士們都看著呢。”
“知道了王爺。”
諸將紛紛應下,劉十九又擺手道。
“都別跪著,坐下吧,大敵當前,我們要盡快拿出個主意。”
諸將點頭,席地而坐,將劉十九圍在了中間。
劉十九沒讓諸將迴到座位,也跟著坐到地上,輕咳兩聲,清了清嗓子,道。
“將士們的遺體一定要換迴來,這點無需商議。”
“至於是死守江陵關,還是盡快撤離,還要看京城的局勢如何。”
劉十九說完看向愣在一邊的王美麗。
“王將軍,你過來。”
“啊!”
自從劉十九帶著諸將大哭,王美麗就愣在原地,他出身禦林軍,在軍中看到的都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沒想到還有這樣的真感情。
更沒想到堂堂北涼燕王,還有這樣真實的一麵。
聽到劉十九的喊聲,王美麗迴過神,快步上前,拱手一禮。
“王爺,您吩咐!”
“都是自家兄弟,不必拘謹,坐下吧。”劉十九隨意擺了擺手。
“你與大家說說京城那邊的局勢吧。”
王美麗見眾人都坐在地上,拱了拱手,也跟著席地而坐,道。
“好的王爺,前幾日京城那邊傳來消息,慶王兵不血刃嚇退秋如狂的大軍,解了京城之圍。”
“兵不血刃?”
“是的王爺,末將剛開始也不信,後來鐵將軍來信,確定了他們並未交戰,慶王到達京城附近,秋如狂便主動撤兵了。”
聽聞此言,諸將全都疑惑不解,劉十九微微蹙眉,問道。
“王將軍,此事你怎麽看?”
“迴王爺,末將認為秋如狂沒有伏擊慶王隻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私下裏有所勾結。”王美麗說完,又分析道。
“王爺,慶王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馳援京城,一路上又大肆宣傳他要去勤王護駕,因此秋如狂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行蹤。”
“還有兩方的軍隊相比,慶王的十萬大軍,是用江陵關的七萬守軍和蘭王的三萬荒蕪軍拚湊而成。”
“而秋如狂的兵馬,不僅有十萬強悍的騎兵,還有十幾萬臨時招募的散兵,和幾十萬抓來的壯丁。”
“再者來說,秋如狂在暗,慶王在明,秋如狂不僅占據地勢,還把握著先機。”
“綜上幾點分析,秋如狂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沒有理由不伏擊慶王。”
“可他不但沒有伏擊,還讓出了京城,所以末將可以斷定,定是慶王給了秋如狂更大的利益,至於究竟是什麽,末將暫且不知。”
劉十九點點頭,看向馬彪。
“二哥,此事你怎麽看?”
馬彪沒有急著迴答劉十九,而是看向王美麗,問道。
“王將軍,你可知秋如狂的軍隊撤去了哪裏?”
王美麗微微皺眉,沉吟道。
“秋如狂的大軍剛開始是向東撤退,但姐夫的信中說,他沒有去燕嶺關,而且燕嶺關附近也沒有大軍行進軌跡。”
“城隍關那邊鐵將軍也有派人查探,也沒發現秋如狂的蹤跡。”
“現在秋如狂最有可能前往的就是京城以南的大片平原,那裏的縣城多半被他占據,可以容他暫時駐軍。”
馬彪又問道。“他有沒有可能趕來江陵關?”
聽聞此言眾人一驚,王美麗搖頭道。
“絕無可能,京城距離江陵關的官道距離不足二百裏,騎兵奔襲一日可至,就算運輸攻城器械,三日也可到達。”
“而秋如狂撤兵已有七八日之久,要來早該到了。”
劉十九點點頭,起身問道。
“可有京城的輿圖?”
“有。”王美麗答應一聲,起身從案幾下抽出卷軸,展開鋪在桌上。
劉十九與諸將起身來到桌前,隨口問道。
“慶王的兵馬進京了嗎?”
“慶王進京了,但他的兵馬都駐紮在城南。”
“哦,”劉十九麵露驚訝,隨即笑道。
“嗬嗬,有意思,城外秋如狂虎視眈眈,勤王兵馬卻不得入京。”
“劉啟沒拿造反的秋如狂當外人,倒把他的親生兒子慶王當成了義子,有意思啊有意思。”
“王爺是懷疑劉啟與秋如狂……難道圍困京城是假?”馬彪驚唿出聲。
劉十九搖頭笑道。“還不好說,不過秋如狂能退兵,不是與劉啟有見不得人的勾當,就是與慶王狼狽為奸,或是兩者皆有。”
馬繁華柳眉微蹙,不解道。
“王爺,您說秋如狂已經與球國聯盟,球國又與劉啟不死不休,秋如狂又怎麽會與劉啟攪在一起呢?”
“嗬嗬,傻丫頭,天下沒有永遠盟友,也沒有永遠敵人,不過都是逐利而行。”
劉十九淡淡一笑,一臉寵溺的把馬繁華淩亂的秀發別到耳後。
“他們的關係雖然亂,但隻要我們知道他們的目的,就不難猜出他們的行動。”
“劉啟最初做這麽大的局,不外乎兩個目的,減免納貢與平定諸侯。”
“秋如狂早有不臣之心,不過是沒有機會罷了,他的目的主要是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其次便是替父報仇。”
再想起劉十九的年齡,諸將都有些心疼起來。
“王爺,不能在哭了,在哭就把身子哭壞了。”
“王爺,不哭了,您哭傷了身子,誰給大少爺他們報仇呢?”
“大小姐,你也不要哭了,你哭王爺也跟著哭。”
馬彪見諸將勸不住,上前道。
“王爺,人死不能複生,當務之急是換迴大哥和兄弟們的遺體。”
“王爺,大敵當前,天亮之後球國就會發起進攻,我們是戰是退,還要您來拿主意呢。”
聽聞此言,劉十九止住哭聲,擦了擦紅腫的雙眼,看向跪在跟前的諸將,歉意道。
“讓你們看笑話了。”
“王爺當哭則哭,當笑則笑,真性情也,何人敢笑話?”
“王爺,這裏都是自家兄弟,沒人會笑話您。”
“不過王爺不能再哭了,在哭下去天要亮了。”
劉十九點了點頭,哽咽道。
“不哭了,不哭了,人死不能複生,我們要向前看,走出這個門,你們也都不能在哭了,將士們都看著呢。”
“知道了王爺。”
諸將紛紛應下,劉十九又擺手道。
“都別跪著,坐下吧,大敵當前,我們要盡快拿出個主意。”
諸將點頭,席地而坐,將劉十九圍在了中間。
劉十九沒讓諸將迴到座位,也跟著坐到地上,輕咳兩聲,清了清嗓子,道。
“將士們的遺體一定要換迴來,這點無需商議。”
“至於是死守江陵關,還是盡快撤離,還要看京城的局勢如何。”
劉十九說完看向愣在一邊的王美麗。
“王將軍,你過來。”
“啊!”
自從劉十九帶著諸將大哭,王美麗就愣在原地,他出身禦林軍,在軍中看到的都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沒想到還有這樣的真感情。
更沒想到堂堂北涼燕王,還有這樣真實的一麵。
聽到劉十九的喊聲,王美麗迴過神,快步上前,拱手一禮。
“王爺,您吩咐!”
“都是自家兄弟,不必拘謹,坐下吧。”劉十九隨意擺了擺手。
“你與大家說說京城那邊的局勢吧。”
王美麗見眾人都坐在地上,拱了拱手,也跟著席地而坐,道。
“好的王爺,前幾日京城那邊傳來消息,慶王兵不血刃嚇退秋如狂的大軍,解了京城之圍。”
“兵不血刃?”
“是的王爺,末將剛開始也不信,後來鐵將軍來信,確定了他們並未交戰,慶王到達京城附近,秋如狂便主動撤兵了。”
聽聞此言,諸將全都疑惑不解,劉十九微微蹙眉,問道。
“王將軍,此事你怎麽看?”
“迴王爺,末將認為秋如狂沒有伏擊慶王隻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私下裏有所勾結。”王美麗說完,又分析道。
“王爺,慶王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馳援京城,一路上又大肆宣傳他要去勤王護駕,因此秋如狂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行蹤。”
“還有兩方的軍隊相比,慶王的十萬大軍,是用江陵關的七萬守軍和蘭王的三萬荒蕪軍拚湊而成。”
“而秋如狂的兵馬,不僅有十萬強悍的騎兵,還有十幾萬臨時招募的散兵,和幾十萬抓來的壯丁。”
“再者來說,秋如狂在暗,慶王在明,秋如狂不僅占據地勢,還把握著先機。”
“綜上幾點分析,秋如狂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沒有理由不伏擊慶王。”
“可他不但沒有伏擊,還讓出了京城,所以末將可以斷定,定是慶王給了秋如狂更大的利益,至於究竟是什麽,末將暫且不知。”
劉十九點點頭,看向馬彪。
“二哥,此事你怎麽看?”
馬彪沒有急著迴答劉十九,而是看向王美麗,問道。
“王將軍,你可知秋如狂的軍隊撤去了哪裏?”
王美麗微微皺眉,沉吟道。
“秋如狂的大軍剛開始是向東撤退,但姐夫的信中說,他沒有去燕嶺關,而且燕嶺關附近也沒有大軍行進軌跡。”
“城隍關那邊鐵將軍也有派人查探,也沒發現秋如狂的蹤跡。”
“現在秋如狂最有可能前往的就是京城以南的大片平原,那裏的縣城多半被他占據,可以容他暫時駐軍。”
馬彪又問道。“他有沒有可能趕來江陵關?”
聽聞此言眾人一驚,王美麗搖頭道。
“絕無可能,京城距離江陵關的官道距離不足二百裏,騎兵奔襲一日可至,就算運輸攻城器械,三日也可到達。”
“而秋如狂撤兵已有七八日之久,要來早該到了。”
劉十九點點頭,起身問道。
“可有京城的輿圖?”
“有。”王美麗答應一聲,起身從案幾下抽出卷軸,展開鋪在桌上。
劉十九與諸將起身來到桌前,隨口問道。
“慶王的兵馬進京了嗎?”
“慶王進京了,但他的兵馬都駐紮在城南。”
“哦,”劉十九麵露驚訝,隨即笑道。
“嗬嗬,有意思,城外秋如狂虎視眈眈,勤王兵馬卻不得入京。”
“劉啟沒拿造反的秋如狂當外人,倒把他的親生兒子慶王當成了義子,有意思啊有意思。”
“王爺是懷疑劉啟與秋如狂……難道圍困京城是假?”馬彪驚唿出聲。
劉十九搖頭笑道。“還不好說,不過秋如狂能退兵,不是與劉啟有見不得人的勾當,就是與慶王狼狽為奸,或是兩者皆有。”
馬繁華柳眉微蹙,不解道。
“王爺,您說秋如狂已經與球國聯盟,球國又與劉啟不死不休,秋如狂又怎麽會與劉啟攪在一起呢?”
“嗬嗬,傻丫頭,天下沒有永遠盟友,也沒有永遠敵人,不過都是逐利而行。”
劉十九淡淡一笑,一臉寵溺的把馬繁華淩亂的秀發別到耳後。
“他們的關係雖然亂,但隻要我們知道他們的目的,就不難猜出他們的行動。”
“劉啟最初做這麽大的局,不外乎兩個目的,減免納貢與平定諸侯。”
“秋如狂早有不臣之心,不過是沒有機會罷了,他的目的主要是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其次便是替父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