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司馬懿都是曆史上著名的奸臣,周公則被視作忠貞之士的典範。楊遵在應召出仕之初即當麵質問賀渾要做曹操,司馬懿,還是要做周公,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
而賀渾當時的迴答就頗令人玩味了:他既口口聲聲稱曹操,司馬懿遭後世唾棄而不屑為之,同時也向楊遵指出,像周公那樣大公無私的人,自他之後再不會有第二個了。這是否意味著賀渾在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做曹操,司馬懿那樣的奸臣的同時,也向楊遵暗示了他也不會像周公那樣拘泥於君臣
分際,終生隻做一輔佐社稷的賢相呢?
莫小豐正在凝神沉思之際,就聽堂外軍士稟報:“高陽王求見。"
"有請。"莫小豐起身迎向走進堂來的高陽王源斌,說道,"正有一事要找高陽王相商,剛好你就來了。"
源斌滿麵春風,見了莫小豐,笑容可掬地拱手道賀道:"恭喜太原公,賀喜太原公啊!不知您有何吩咐?"
莫小豐料想他必是得知了自己將被冊封為侍中的消息而前來討彩頭的,淡然一笑,說道:"請高陽王關照一下中書:今日傳命中書擬敕的兩道冊任詔書暫緩交付有司宣諭。稍後我自會去麵見陛下做出解釋的。"
源斌恍然道:"適才接到省內稟報,得知陛下欲冊封您和侯司空為侍中,卻不見隨諭附送丞相府舉薦的奏章,故而特來求詢,您可是因為這一緣故。。。"
莫小豐點點頭,請他在一旁坐下稍候,迴身據案而坐,提筆寫了封書信,爾後吩咐軍士去傳單五前來,這才問源斌道:"近來南朝使節方麵可有什麽動向?"
“李睦幾乎每天都要到戚裏去逛市坊,除此之外,便是常和青竹郡主相與往來,談論些詩詞歌賦什麽的,並沒提及陛見之事。"源斌偷眼觀察著莫小豐,說道。
“哦?青竹還有這般雅興?"莫小豐似笑非笑地問道。
源斌陪笑說道:"說來也巧了,前幾日小王陪李睦去逛戚裏市坊,每迴都遇上青竹郡主,這一來二去地,他二人相談甚歡,後來青竹郡主便登門到館驛向李睦求教起了詩文。"
莫小豐雖知段青竹素來仰慕江左風流,卻對她的文化素養如何不甚了了,聽源斌說到她竟然和江左頗負才名的李睦談論詩文,頓生好奇之心,正欲探問他二人談論的是哪些詩文,就見單五和封長慶一起走進堂來。
他按捺著好奇心,將兩封書信分別封緘了,交給單五,叮囑他道:"你即刻出發,務必將這兩封信當麵呈送大將軍,兩日內迴來見我複命。"
單五接過信揣入懷中,分別向莫小豐和源斌抱拳行了一禮,見莫小豐再沒別的吩咐,遂領命轉身走了。
“高陽王請喝茶。”莫小豐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封長慶,招唿源斌道。
源斌識趣地起身推辭道:“小王去省署知會他們一聲,暫緩擬敕,就不在此叨擾了。"見莫小豐無話,打量了封長慶兩眼,也邁步離開了咀華堂。
"去見過王大亮了?"莫小豐端起茶碗啜了口茶,問封長慶道。
封長慶點頭道:"見過了,大亮說他的傷好的差不多了,過幾天要和小老兒一道迴洛陽去。"
“不急。方才咱們說到哪兒了?這樣,你再把隨祖郎中下縣發現沈馥墓的經過敘說一遍吧。”莫小豐慢條斯理地吩咐道。
封長慶隻道他事多,真的忘記了前麵稟報的情形,遂原原本本又將事情的經過講述了一迴。
莫小豐聽他前後兩次講得大體不差,這才點了點頭,問道:"你說真娘夫婦被叛軍擄走,那麽沈馥呢?她為何仍留在了大鍋盔?"
封長慶答道:"據當地的一位老翁說,真娘夫婦有意將搶掠墟落的叛軍引向別處,才使馥娘和兩個娃兒得以保全下來的。"
“後來呢?你接著說。"
封長慶咽了口唾沫,繼續稟報道:“真娘夫婦這一走,就沒了音訊。剩下馥娘孤身一人拉扯兩個吃奶的娃兒,多虧墟裏的好心人關照,才勉強靠著給人縫縫補補掙些柴米活了下來。可是,七八年後,就在兩個娃兒日漸長大,苦日子快要熬出頭的時候,馥娘卻害上了癆病,不久就撒手歸西了。可憐兩個半大的娃兒,為了給馥娘修建一座像樣的墓塚,竟自願改姓投靠了墟裏一大戶人家為義子,從此替人做起了犬馬。"
“這兩個孩子後來怎麽樣了?”莫小豐放下茶碗,問道。
封長慶抬手擦了擦眼角,說道:"據說,在馥娘死後兩年,不知是誰告訴了娃兒們的身世,年紀較大的那個擔心弟弟會偷偷溜走去找他的爹娘,便自告奮勇代他去了。又過了一年,衙署到墟裏來征丁當兵,那大戶人家為了保全自家的親生兒子,使錢買通胥吏,將剩下的那個娃送去入了行伍。自從那年以後,馥娘的墓前就再沒人灑掃進香,漸漸地成了一座荒塚。"
"也就是說,沈馥的兒子先離開了大鍋盔,自此便沒迴來過,而一年後,真娘的兒子又被征召加入行伍了,是嗎?有沒有人還記得這兩個孩子都叫什麽?"
封長慶點了點頭,說道:"據那老翁講,這兩個娃原先的姓名不知喚做什麽,隻記得他倆寄身於大戶人家後,大的被喚做小甲,小的被喚做小乙。"
“小甲,小乙?收養他倆的大戶人家姓什麽?"莫小豐雙手據案,瞪著封長慶問道。
"好像姓穀,穀子的穀。"
莫小豐以手拍額,追問道:"年紀小的娃叫穀小乙,你沒記錯?"
封長慶道:"就叫穀小乙,不會錯的。祖郎中還想找姓穀的那戶人家求證來著,結果被告知那戶人家在兩年前全家都染上了瘟疫,死絕戶了。"
在封長慶絮絮叨叨答話的同時,莫小豐迴想了起來:他在洛陽時曾問過穀小乙是哪的人,當時穀小乙自稱原籍便是偃師縣西三十裏大鍋盔!
“這世上竟有如此巧合的事嗎?如果所料不錯,那麽穀小乙就是真娘夫婦當年留下,托付給沈馥的那個孩子!"
"真娘?會不會就是韓貞?"
莫小豐頭腦中倏地閃過一個念頭,盡力梳理著有些淩亂的思緒,又問封長慶道:"祖郎中有沒有告訴你,他是根據什麽推測沈馥便是蘭馥子的?"
"有有。"封長慶忙不迭地答道,“頭一個便是姓名,祖郎中事先已打聽到蘭馥子原是姓沈,在鹹陽王府常被人喚作馥娘;再有就是據見過她的大鍋盔當地的老人們說,沈馥姿色出眾,
是位難得一見的美人,當年叛軍來墟裏搶掠時,真娘夫婦就是因為擔心叛軍見色起意,侵犯馥娘,才將她和兩個娃兒藏起來的。"
說到這裏,他見莫小豐依舊沉吟不語,立馬又補充道:"祖郎中還向當地的老人們詳細詢問了馥娘最初來到大鍋盔時的情形。據老人們說,當時她懷抱著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衣著雖然華貴,卻身無餘財,身邊更無一人相伴,看情形,很像是個被從顯貴人家逐出來的姬妾。。。"
“好了,我已經知道了。你先下去歇息,有事我再叫你。"莫小豐認為封長慶所說的三點已經足夠判定在大鍋盔染病死去的沈馥便是蘭馥子。同時,他也打定了主意:要親自導演一出母子相認的好戲,來查探出他急欲了解的某些真相。
而賀渾當時的迴答就頗令人玩味了:他既口口聲聲稱曹操,司馬懿遭後世唾棄而不屑為之,同時也向楊遵指出,像周公那樣大公無私的人,自他之後再不會有第二個了。這是否意味著賀渾在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做曹操,司馬懿那樣的奸臣的同時,也向楊遵暗示了他也不會像周公那樣拘泥於君臣
分際,終生隻做一輔佐社稷的賢相呢?
莫小豐正在凝神沉思之際,就聽堂外軍士稟報:“高陽王求見。"
"有請。"莫小豐起身迎向走進堂來的高陽王源斌,說道,"正有一事要找高陽王相商,剛好你就來了。"
源斌滿麵春風,見了莫小豐,笑容可掬地拱手道賀道:"恭喜太原公,賀喜太原公啊!不知您有何吩咐?"
莫小豐料想他必是得知了自己將被冊封為侍中的消息而前來討彩頭的,淡然一笑,說道:"請高陽王關照一下中書:今日傳命中書擬敕的兩道冊任詔書暫緩交付有司宣諭。稍後我自會去麵見陛下做出解釋的。"
源斌恍然道:"適才接到省內稟報,得知陛下欲冊封您和侯司空為侍中,卻不見隨諭附送丞相府舉薦的奏章,故而特來求詢,您可是因為這一緣故。。。"
莫小豐點點頭,請他在一旁坐下稍候,迴身據案而坐,提筆寫了封書信,爾後吩咐軍士去傳單五前來,這才問源斌道:"近來南朝使節方麵可有什麽動向?"
“李睦幾乎每天都要到戚裏去逛市坊,除此之外,便是常和青竹郡主相與往來,談論些詩詞歌賦什麽的,並沒提及陛見之事。"源斌偷眼觀察著莫小豐,說道。
“哦?青竹還有這般雅興?"莫小豐似笑非笑地問道。
源斌陪笑說道:"說來也巧了,前幾日小王陪李睦去逛戚裏市坊,每迴都遇上青竹郡主,這一來二去地,他二人相談甚歡,後來青竹郡主便登門到館驛向李睦求教起了詩文。"
莫小豐雖知段青竹素來仰慕江左風流,卻對她的文化素養如何不甚了了,聽源斌說到她竟然和江左頗負才名的李睦談論詩文,頓生好奇之心,正欲探問他二人談論的是哪些詩文,就見單五和封長慶一起走進堂來。
他按捺著好奇心,將兩封書信分別封緘了,交給單五,叮囑他道:"你即刻出發,務必將這兩封信當麵呈送大將軍,兩日內迴來見我複命。"
單五接過信揣入懷中,分別向莫小豐和源斌抱拳行了一禮,見莫小豐再沒別的吩咐,遂領命轉身走了。
“高陽王請喝茶。”莫小豐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封長慶,招唿源斌道。
源斌識趣地起身推辭道:“小王去省署知會他們一聲,暫緩擬敕,就不在此叨擾了。"見莫小豐無話,打量了封長慶兩眼,也邁步離開了咀華堂。
"去見過王大亮了?"莫小豐端起茶碗啜了口茶,問封長慶道。
封長慶點頭道:"見過了,大亮說他的傷好的差不多了,過幾天要和小老兒一道迴洛陽去。"
“不急。方才咱們說到哪兒了?這樣,你再把隨祖郎中下縣發現沈馥墓的經過敘說一遍吧。”莫小豐慢條斯理地吩咐道。
封長慶隻道他事多,真的忘記了前麵稟報的情形,遂原原本本又將事情的經過講述了一迴。
莫小豐聽他前後兩次講得大體不差,這才點了點頭,問道:"你說真娘夫婦被叛軍擄走,那麽沈馥呢?她為何仍留在了大鍋盔?"
封長慶答道:"據當地的一位老翁說,真娘夫婦有意將搶掠墟落的叛軍引向別處,才使馥娘和兩個娃兒得以保全下來的。"
“後來呢?你接著說。"
封長慶咽了口唾沫,繼續稟報道:“真娘夫婦這一走,就沒了音訊。剩下馥娘孤身一人拉扯兩個吃奶的娃兒,多虧墟裏的好心人關照,才勉強靠著給人縫縫補補掙些柴米活了下來。可是,七八年後,就在兩個娃兒日漸長大,苦日子快要熬出頭的時候,馥娘卻害上了癆病,不久就撒手歸西了。可憐兩個半大的娃兒,為了給馥娘修建一座像樣的墓塚,竟自願改姓投靠了墟裏一大戶人家為義子,從此替人做起了犬馬。"
“這兩個孩子後來怎麽樣了?”莫小豐放下茶碗,問道。
封長慶抬手擦了擦眼角,說道:"據說,在馥娘死後兩年,不知是誰告訴了娃兒們的身世,年紀較大的那個擔心弟弟會偷偷溜走去找他的爹娘,便自告奮勇代他去了。又過了一年,衙署到墟裏來征丁當兵,那大戶人家為了保全自家的親生兒子,使錢買通胥吏,將剩下的那個娃送去入了行伍。自從那年以後,馥娘的墓前就再沒人灑掃進香,漸漸地成了一座荒塚。"
"也就是說,沈馥的兒子先離開了大鍋盔,自此便沒迴來過,而一年後,真娘的兒子又被征召加入行伍了,是嗎?有沒有人還記得這兩個孩子都叫什麽?"
封長慶點了點頭,說道:"據那老翁講,這兩個娃原先的姓名不知喚做什麽,隻記得他倆寄身於大戶人家後,大的被喚做小甲,小的被喚做小乙。"
“小甲,小乙?收養他倆的大戶人家姓什麽?"莫小豐雙手據案,瞪著封長慶問道。
"好像姓穀,穀子的穀。"
莫小豐以手拍額,追問道:"年紀小的娃叫穀小乙,你沒記錯?"
封長慶道:"就叫穀小乙,不會錯的。祖郎中還想找姓穀的那戶人家求證來著,結果被告知那戶人家在兩年前全家都染上了瘟疫,死絕戶了。"
在封長慶絮絮叨叨答話的同時,莫小豐迴想了起來:他在洛陽時曾問過穀小乙是哪的人,當時穀小乙自稱原籍便是偃師縣西三十裏大鍋盔!
“這世上竟有如此巧合的事嗎?如果所料不錯,那麽穀小乙就是真娘夫婦當年留下,托付給沈馥的那個孩子!"
"真娘?會不會就是韓貞?"
莫小豐頭腦中倏地閃過一個念頭,盡力梳理著有些淩亂的思緒,又問封長慶道:"祖郎中有沒有告訴你,他是根據什麽推測沈馥便是蘭馥子的?"
"有有。"封長慶忙不迭地答道,“頭一個便是姓名,祖郎中事先已打聽到蘭馥子原是姓沈,在鹹陽王府常被人喚作馥娘;再有就是據見過她的大鍋盔當地的老人們說,沈馥姿色出眾,
是位難得一見的美人,當年叛軍來墟裏搶掠時,真娘夫婦就是因為擔心叛軍見色起意,侵犯馥娘,才將她和兩個娃兒藏起來的。"
說到這裏,他見莫小豐依舊沉吟不語,立馬又補充道:"祖郎中還向當地的老人們詳細詢問了馥娘最初來到大鍋盔時的情形。據老人們說,當時她懷抱著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衣著雖然華貴,卻身無餘財,身邊更無一人相伴,看情形,很像是個被從顯貴人家逐出來的姬妾。。。"
“好了,我已經知道了。你先下去歇息,有事我再叫你。"莫小豐認為封長慶所說的三點已經足夠判定在大鍋盔染病死去的沈馥便是蘭馥子。同時,他也打定了主意:要親自導演一出母子相認的好戲,來查探出他急欲了解的某些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