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口頭上表示對李希宗和高季式之間的書信往來並不感覺有什麽異常,可是莫小豐心裏卻因此對李希宗的諸般行為又憑添了一分疑惑。
實際上,自從前日李希宗主動找到他,並委婉透露出比武競技有可能會拖延幾天,以逼誘雪隼現身的意思以來,莫小豐就隱約覺得事情有點兒不大對頭:本應是武林群雄通過公平競技推選出盟主的一場活動,如今卻儼然成為了專門針對某個人(雪隼)而設下的一個局。假如再仔細想一想,李希宗之所以要幫種長樂設局逼誘雪隼現身,會不會已然認定種長樂即是此次"桃李盟主"的不二人選了呢?
盡管對自己這位有"當世孟嚐"美譽的嶽父內心充滿了尊敬,可憑借著近幾個月來潛移默化之中養成的高度警覺的習慣,當莫小豐聽說李希宗近來和在晉陽霸府的高季式來往密切時,仍不免對他產生了某種懷疑。
趁著等候新郡守的機會,莫小豐在腦海裏將自己所見所知的李希宗的種種言行重新梳理了一遍,結果又發現了一個大大的疑點:種長樂
鑄造宿鐵寶刀的"冶廬"既然是連大哥賀崇都不知曉的絕密場所,為何身為一介布衣的李希宗能在數月前光臨造訪呢?如果他是應種長樂之邀前往"冶廬"作客的話,那麽種長樂明知"冶廬"為軍機要地,還要邀請他來作客,其用意又是什麽呢?
想到這裏,莫小豐似乎才恍然省悟到李希宗尚在"冶廬"之時,父親賀渾帶他突然造訪"冶廬"的真正緣故:多半是因得知李希宗造訪“冶廬"的訊息後專程去會一會他,同時也是在警告種長樂。
"怪不得那日父王當著種,李二人的麵兒,提出要另覓場所開設冶場,原來是為警告種長樂呀!"莫小豐禁不住嘟囔道。
"大都督,我迴來了!"正在這時,單四風塵仆仆地走了進來,抱拳見禮道。
"迴來的這麽快!有什麽發現嗎?"莫小豐挪動了下身子,問道。
單四答道:“小的認為,兇手多半並不認得馮郡守,他之所以要放箭傷人,其用意就是為了要製造混亂。"
"哦?說說你的理由。"
"小的經與人模擬重現案發時的情形,發現以當時兇手和馮郡守二人所處位置,還有案發時天色已晚這一情況,如果兇手一定要致馮郡守於死地,那麽他就不該躲在林中偷施冷箭,而是應當趁馮郡守不備,縱身奮力搏殺,使用刀劍斃其性命。"
莫小豐搖頭問道:"要是兇手並未隨身攜帶刀劍呢?"
“即使兇手未攜有刀劍,憑他的武功,要對付兩三個差役也不是什麽難事吧?小的與人反複模擬了多次,在天色昏黑的條件下,從兇手所在的位置放箭去射數十步外尚在移動的目標,很難保證僅放一箭就令人斃命的。"
莫小豐有些勉強地說道:“好吧,就算你推斷得有理,又能說明什麽呢?"
單四接口答道:"說明兇手並非馮郡守的仇家,他傷人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蓄意生事,製造混亂,或者是嫁禍他人啊!"
莫小豐聽他說出嫁禍他人四個字,心念一閃,正欲開口說話,忽見孫修從外麵走了進來,便改口問道:"孫主簿又問出了什麽?"
孫修見單四在場,神色顯得有點遲疑,經莫小豐向他引見之後方衝單四拱了拱手,說道:"從各處捉來郡城的十幾個行跡可疑的人,下官按您的吩咐,已命人逐一訊問過了,除一人外,都排除了嫌疑。"
莫小豐忍不住問道:"這麽說,其中有一個人還是有作案的嫌疑嘍?"
孫修苦笑著擺擺手,說道:"此人哪,應當和馮郡守被殺一事也無甚關係。隻不過,他的招供有點兒古怪,所以下官特來迴稟一聲。"
"有何古怪?"
孫修將手中的一紙供狀呈給莫小豐,說道:"差役們昨日是因遇見此人牽著匹戰馬在沿街叫賣,上前詢問馬的來曆時,他支支吾吾地說不清楚,所以就把他鎖拿了迴衙。這不,適才下官親自對他進行訊問,他方供說那匹馬是前日他在道上撿到的,想賣了它換些錢帛。如今這人的姓名,鄉貫都已經核實無誤,的確是本郡種田為生的一個農人。您說這事兒古怪不古怪?"
莫小豐看到供狀上所寫的內容和孫修介紹的大致相符,特別注意到此人供述的撿到戰馬的時間是在馮可範遇刺的當天午前時分,便指著供狀上注明的撿到馬的地點,問孫修道:"此處距石嘴嶺有多少距離?"
"啊,此地在石嘴嶺南麵,左右不過十裏的距離。"
"以往發生過類似的事嗎?"
孫修連連擺手道:"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您可知一匹戰馬在市麵上足足能換五段上好的絹帛嗎?那可抵得上一戶中等人家全部的家當啊!"
單四插口問道:"查過衙署裏的官馬沒有,可有丟失的?"
孫修搖頭道:"查過了,這匹馬不是本郡的官馬。"
這時,有差役來報稱新郡守已到了衙外。莫小豐便請孫修派人帶單四前去查看那農人撿到的戰馬,自己則踱至堂外,等候毛宣傑的到來。
孫修自忖身份,忙不迭地迎出了門外,親自去將新郡守接進了衙署。
毛宣傑不到三十歲的年紀,白麵無須,乍一看仿佛是個年方弱冠的少年書生,和身形肥胖,花白胡須的孫修走在一處,宛若父子兩輩人。莫小豐見此情形,不由得微微皺了皺眉頭。
三人先後相繼入堂落了座,莫小豐率先說道:"我還有事,當麵交待幾句就要走:馮郡守遇刺,朝廷委你來趙郡鎮守,務需以維持郡境安寧為要,其餘諸事皆可從長計議。"
毛宣傑離座欠身答道:"下官遵命。"
莫小豐目視孫修,又道:"昨接定州趙刺史書信,柔然於飛孤陘外已然集結了數千騎軍,隨時可能南下擄掠。趙郡雖非邊郡,也應預作防範,以免遭受人財損失。具體措置,毛郡守可與孫主簿協商著辦。"
毛宣傑點頭稱是,問孫修道:"趙郡治下,現有多少人戶?"
"稟郡守,郡治人戶計有八千七百一十五戶,五萬餘口。"孫修在座中拱手答道。
毛宣傑又問:"趙郡境內如郡城這般的城池共有幾座?"
孫修看了看莫小豐,答道:"隻此一座。"
"太原公,為防範柔然犯境擄掠,下官考慮,擬將郡城四周之人戶暫時遷來郡城安置,不知妥否?"毛宣傑轉身向莫小豐請示道。
實際上,自從前日李希宗主動找到他,並委婉透露出比武競技有可能會拖延幾天,以逼誘雪隼現身的意思以來,莫小豐就隱約覺得事情有點兒不大對頭:本應是武林群雄通過公平競技推選出盟主的一場活動,如今卻儼然成為了專門針對某個人(雪隼)而設下的一個局。假如再仔細想一想,李希宗之所以要幫種長樂設局逼誘雪隼現身,會不會已然認定種長樂即是此次"桃李盟主"的不二人選了呢?
盡管對自己這位有"當世孟嚐"美譽的嶽父內心充滿了尊敬,可憑借著近幾個月來潛移默化之中養成的高度警覺的習慣,當莫小豐聽說李希宗近來和在晉陽霸府的高季式來往密切時,仍不免對他產生了某種懷疑。
趁著等候新郡守的機會,莫小豐在腦海裏將自己所見所知的李希宗的種種言行重新梳理了一遍,結果又發現了一個大大的疑點:種長樂
鑄造宿鐵寶刀的"冶廬"既然是連大哥賀崇都不知曉的絕密場所,為何身為一介布衣的李希宗能在數月前光臨造訪呢?如果他是應種長樂之邀前往"冶廬"作客的話,那麽種長樂明知"冶廬"為軍機要地,還要邀請他來作客,其用意又是什麽呢?
想到這裏,莫小豐似乎才恍然省悟到李希宗尚在"冶廬"之時,父親賀渾帶他突然造訪"冶廬"的真正緣故:多半是因得知李希宗造訪“冶廬"的訊息後專程去會一會他,同時也是在警告種長樂。
"怪不得那日父王當著種,李二人的麵兒,提出要另覓場所開設冶場,原來是為警告種長樂呀!"莫小豐禁不住嘟囔道。
"大都督,我迴來了!"正在這時,單四風塵仆仆地走了進來,抱拳見禮道。
"迴來的這麽快!有什麽發現嗎?"莫小豐挪動了下身子,問道。
單四答道:“小的認為,兇手多半並不認得馮郡守,他之所以要放箭傷人,其用意就是為了要製造混亂。"
"哦?說說你的理由。"
"小的經與人模擬重現案發時的情形,發現以當時兇手和馮郡守二人所處位置,還有案發時天色已晚這一情況,如果兇手一定要致馮郡守於死地,那麽他就不該躲在林中偷施冷箭,而是應當趁馮郡守不備,縱身奮力搏殺,使用刀劍斃其性命。"
莫小豐搖頭問道:"要是兇手並未隨身攜帶刀劍呢?"
“即使兇手未攜有刀劍,憑他的武功,要對付兩三個差役也不是什麽難事吧?小的與人反複模擬了多次,在天色昏黑的條件下,從兇手所在的位置放箭去射數十步外尚在移動的目標,很難保證僅放一箭就令人斃命的。"
莫小豐有些勉強地說道:“好吧,就算你推斷得有理,又能說明什麽呢?"
單四接口答道:"說明兇手並非馮郡守的仇家,他傷人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蓄意生事,製造混亂,或者是嫁禍他人啊!"
莫小豐聽他說出嫁禍他人四個字,心念一閃,正欲開口說話,忽見孫修從外麵走了進來,便改口問道:"孫主簿又問出了什麽?"
孫修見單四在場,神色顯得有點遲疑,經莫小豐向他引見之後方衝單四拱了拱手,說道:"從各處捉來郡城的十幾個行跡可疑的人,下官按您的吩咐,已命人逐一訊問過了,除一人外,都排除了嫌疑。"
莫小豐忍不住問道:"這麽說,其中有一個人還是有作案的嫌疑嘍?"
孫修苦笑著擺擺手,說道:"此人哪,應當和馮郡守被殺一事也無甚關係。隻不過,他的招供有點兒古怪,所以下官特來迴稟一聲。"
"有何古怪?"
孫修將手中的一紙供狀呈給莫小豐,說道:"差役們昨日是因遇見此人牽著匹戰馬在沿街叫賣,上前詢問馬的來曆時,他支支吾吾地說不清楚,所以就把他鎖拿了迴衙。這不,適才下官親自對他進行訊問,他方供說那匹馬是前日他在道上撿到的,想賣了它換些錢帛。如今這人的姓名,鄉貫都已經核實無誤,的確是本郡種田為生的一個農人。您說這事兒古怪不古怪?"
莫小豐看到供狀上所寫的內容和孫修介紹的大致相符,特別注意到此人供述的撿到戰馬的時間是在馮可範遇刺的當天午前時分,便指著供狀上注明的撿到馬的地點,問孫修道:"此處距石嘴嶺有多少距離?"
"啊,此地在石嘴嶺南麵,左右不過十裏的距離。"
"以往發生過類似的事嗎?"
孫修連連擺手道:"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您可知一匹戰馬在市麵上足足能換五段上好的絹帛嗎?那可抵得上一戶中等人家全部的家當啊!"
單四插口問道:"查過衙署裏的官馬沒有,可有丟失的?"
孫修搖頭道:"查過了,這匹馬不是本郡的官馬。"
這時,有差役來報稱新郡守已到了衙外。莫小豐便請孫修派人帶單四前去查看那農人撿到的戰馬,自己則踱至堂外,等候毛宣傑的到來。
孫修自忖身份,忙不迭地迎出了門外,親自去將新郡守接進了衙署。
毛宣傑不到三十歲的年紀,白麵無須,乍一看仿佛是個年方弱冠的少年書生,和身形肥胖,花白胡須的孫修走在一處,宛若父子兩輩人。莫小豐見此情形,不由得微微皺了皺眉頭。
三人先後相繼入堂落了座,莫小豐率先說道:"我還有事,當麵交待幾句就要走:馮郡守遇刺,朝廷委你來趙郡鎮守,務需以維持郡境安寧為要,其餘諸事皆可從長計議。"
毛宣傑離座欠身答道:"下官遵命。"
莫小豐目視孫修,又道:"昨接定州趙刺史書信,柔然於飛孤陘外已然集結了數千騎軍,隨時可能南下擄掠。趙郡雖非邊郡,也應預作防範,以免遭受人財損失。具體措置,毛郡守可與孫主簿協商著辦。"
毛宣傑點頭稱是,問孫修道:"趙郡治下,現有多少人戶?"
"稟郡守,郡治人戶計有八千七百一十五戶,五萬餘口。"孫修在座中拱手答道。
毛宣傑又問:"趙郡境內如郡城這般的城池共有幾座?"
孫修看了看莫小豐,答道:"隻此一座。"
"太原公,為防範柔然犯境擄掠,下官考慮,擬將郡城四周之人戶暫時遷來郡城安置,不知妥否?"毛宣傑轉身向莫小豐請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