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三戰高要(上)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要城內,剛剛血戰一場的周榮,血跡都來不及清理,就匆匆領著十幾近衛來到傷兵營巡視。
今日城北一番血戰,戰死二十一,重傷六個,一些外科手術倒是做了,但沒有輸血器材,生死還得看命。
另外有八十四個輕傷,用點藥,養一養就能恢複。三十二名中老年婦女,身著白裙在各個床前悉心照料他們。
除了朱雀軍的傷兵外,昨天朱符軍拋下了近千傷號,經過治療,最終活下來了六百餘人,也安置在周邊的空地上。
見到周榮來了,還能起身的傷號都朝周榮行禮,感念他的恩德,周榮收留他們之時,就用蹩腳的本地方言和他們說,鄉裏鄉親的,互相照應照應是應該的。
說得當時有好些傷號熱淚盈眶。
外鄉刺史拋下他們不管,鄰郡的義軍將軍卻好心收治他們,還管三頓飽飯。
要不是親眷還在老家,不然幹脆跟周將軍幹得了。
負責鎮守北麵城牆的營司馬也在傷兵營裏。
他名喚公孫毅,也是一名同道。
周榮巡視完一圈,就來到他的床前,直接坐在地上,其高度和常人坐在交椅上沒有差別。
“阿毅,還好吧,多久能歸隊?”周榮問道。
“想都別想,正好休息,等下我調崗申請寫好了給你,我打算轉去煉鋼部門。
生鐵鑄甲太不穩妥了,打著打著就裂了。”公孫毅說著,身子還扭動著翻向了裏麵。
“升級防具當然重要,但你的軍事能力無可替代。”
“隨便找個同道花個十天的功夫學唄。”
“學會的隻是理論,他們缺乏你這樣的實踐經驗。”
“都是在戰場上鍛煉出來的。”
“你打算花多少條人命去給他們鍛煉?”
公孫毅轉過身體,注視著周榮的眼睛說道:“少搞這些道德綁架,我不吃這一套。”
“還記得第一年秋天,那時我們正為糧食發愁,是你帶著巡邏隊和一群流民,拖了五車稻穀迴來
你說看不慣郡裏督郵四處搜刮的跋扈樣,一錘子送他升了天。”
“我在科研崗位一樣能發光發熱。”
“還有那次劉宏送給扶南國的禮物,也是你力排眾議給截下來的,裏麵那兩個船匠,現在還是定海船廠的老師傅。”
“老周啊,我想活著看到變革勝利的那一天,我去投身煉鋼事業,同樣也能讓更多同道活著看到勝利!”公孫毅還是堅持不鬆口,咬牙道。
周榮探身,嘴唇輕湊到公孫毅耳邊,壓低聲音道:
“我的意思是,你公孫毅個狗日的東西,就他媽一坐不住的貨。
早點歸隊,我幫你申請先進模範。”
周榮說完,起身就走,頭也不迴。
公孫毅倒是先愣了一下,然後扯著嗓子吼道:“我都掛彩住院了,先進還要你幫忙申請?你站著,我可沒答應啊!”
周榮不再理會,徑直出了傷兵營,來到了指揮所內。
一名參謀立刻向周榮匯報情況:
“據偵查迴報,朱符部沒有要撤的意思,算是上鉤了。”
周榮點頭道:“好,第一天打太狠了,差點把我們的刺史先生給嚇跑了。李大將軍動身了嗎?”
“第三旅和陸戰旅已經駐紮在高要城東二十裏的羚羊峽,等我們明天決戰的信號。”
“好,交戰前沒想到在守城戰中,朱符的兵會和我們戰鬥力差距這麽大。”
參謀迴應道:“無論是攻城還是守城,我軍的配重投石車都是極大的優勢,之前攻擊各個縣城,都是投石一輪就會開城投降。”
“就是石彈最大才十公斤,蒙古人和南宋對攻的迴迴炮,投上百公斤的石彈,射程還有400米。”
“我們的投石車威力受限於材料強度不足,吃了冶煉技術落後的虧。”
“時間足夠,一定能突破。
讓朱符的那些傷兵到咱們軍營,和咱們的士兵吃一頓飯,就戰時標準,讓戰士陪傷號們聊聊天,然後今天晚上讓他們迴去。”周榮轉入正題。
“明白,那我們就先走了,周帥你記得叫老黃巾們值夜班。”幾個參謀收拾收拾就下班了,晚上值夜的重擔,還得幾個老黃巾帶著幾位民軍教育出來的參謀們擔著。
高要城內緊鑼密鼓地準備著,朱符大營也一改昨日的頹廢氣息。
今天的成功突擊,讓朱符看到了希望。
雖然朱威折在了城頭上,但突擊隊不但登上了城,還奪下了敵軍的軍旗,同時還抓住了兩個俘虜迴來。
一番拷問之下,高要城內的底細大概知道了。
守城的賊將姓周,是個九尺壯漢,朱威就是死在他的手下。
城內守軍大概就五千人,他們倆是附近的村民,聽說朱雀軍一天三頓飽飯,於是就參加了。
一進去就聽一個書生和他們講,他們是黎庶的軍隊,是黎庶的子弟兵,是來替天行道,來幫黎庶伸張正義的,我們的軍隊要打出一個朗朗乾坤,打出一個社會大同。
新兵說我不知道什麽是大同社會,那書生說,大同社會就是每個人都能開開心心地吃飽飯。
兩個新兵感覺,在朱雀軍當兵的這一個月,真的就像是在大同社會一樣。
那個書生是和曲軍侯平級的軍官,平時還教我們認字,算數,肯定不是壞人,這樣的書生每個曲都有,軍爺們若是抓了他們,可千萬不要殺啊。
朱符感覺事情大條了,若是一般農民鄉豪造反,絕對不會有什麽大同社會的口號,還能吸引這麽多讀書人去賣命。
這可不是陳勝吳廣之流啊,這是要儒生要改朝換代?
如若是,則彼輩,斷不可留!
朱符沒有把消息擴散出去,這個問題太棘手了,縱使他也略通曆史,儒生造反最早也隻聽過孔子的後代孔鮒,為了反抗暴秦而投奔陳勝,被封為博士,最後還隨陳勝而死。
然後天下幾乎所有讀書人,全都投入到了反秦這股洪流之中。
現在你說交州的儒生要造反?
我大漢成了暴秦?
不合理!完全不合常理!
交州這些年舉孝廉也沒聽說出過什麽亂子,上升通道敞開,你們這些儒生造哪門子反?
最怕的是,現在朱符手底下都是蒼梧等地的本地人,若是聽說是南海的儒生拿大漢當暴秦反了,那他們會不會和當年追隨陳王一樣,贏糧景從,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好巧不巧,恰在此時,高要城放迴來六百多傷兵,聽朱家老卒迴報,說他們進了各自營壘就說賊軍仁義,都是老鄉,應該互相關照。
幸好劉彥都尉及時發現,現在把這六百多人集中到了一起,聽候使君發落。
朱符腦門青筋一跳,下意識地就想脫口而出——坑之。
這不是啥不好來什麽嗎?撞在槍口上了屬於是。
但朱符忍住了。
且不說讓士兵殺同鄉友軍下不下的去手,就單論敵人好好醫治的傷兵,自家主帥卻要盡數殺了,這軍心動搖了怎麽辦?
現在軍營裏的朱家親兵已經不到一百人了,到時候能不能彈壓得住近萬交州兵?
想到這裏,朱符心累了,他感覺自己似乎被包圍了,帳外的那些交州兵,每個人都像潛在的叛逆。
若是父親在此,會如何決斷呢?
今日城北一番血戰,戰死二十一,重傷六個,一些外科手術倒是做了,但沒有輸血器材,生死還得看命。
另外有八十四個輕傷,用點藥,養一養就能恢複。三十二名中老年婦女,身著白裙在各個床前悉心照料他們。
除了朱雀軍的傷兵外,昨天朱符軍拋下了近千傷號,經過治療,最終活下來了六百餘人,也安置在周邊的空地上。
見到周榮來了,還能起身的傷號都朝周榮行禮,感念他的恩德,周榮收留他們之時,就用蹩腳的本地方言和他們說,鄉裏鄉親的,互相照應照應是應該的。
說得當時有好些傷號熱淚盈眶。
外鄉刺史拋下他們不管,鄰郡的義軍將軍卻好心收治他們,還管三頓飽飯。
要不是親眷還在老家,不然幹脆跟周將軍幹得了。
負責鎮守北麵城牆的營司馬也在傷兵營裏。
他名喚公孫毅,也是一名同道。
周榮巡視完一圈,就來到他的床前,直接坐在地上,其高度和常人坐在交椅上沒有差別。
“阿毅,還好吧,多久能歸隊?”周榮問道。
“想都別想,正好休息,等下我調崗申請寫好了給你,我打算轉去煉鋼部門。
生鐵鑄甲太不穩妥了,打著打著就裂了。”公孫毅說著,身子還扭動著翻向了裏麵。
“升級防具當然重要,但你的軍事能力無可替代。”
“隨便找個同道花個十天的功夫學唄。”
“學會的隻是理論,他們缺乏你這樣的實踐經驗。”
“都是在戰場上鍛煉出來的。”
“你打算花多少條人命去給他們鍛煉?”
公孫毅轉過身體,注視著周榮的眼睛說道:“少搞這些道德綁架,我不吃這一套。”
“還記得第一年秋天,那時我們正為糧食發愁,是你帶著巡邏隊和一群流民,拖了五車稻穀迴來
你說看不慣郡裏督郵四處搜刮的跋扈樣,一錘子送他升了天。”
“我在科研崗位一樣能發光發熱。”
“還有那次劉宏送給扶南國的禮物,也是你力排眾議給截下來的,裏麵那兩個船匠,現在還是定海船廠的老師傅。”
“老周啊,我想活著看到變革勝利的那一天,我去投身煉鋼事業,同樣也能讓更多同道活著看到勝利!”公孫毅還是堅持不鬆口,咬牙道。
周榮探身,嘴唇輕湊到公孫毅耳邊,壓低聲音道:
“我的意思是,你公孫毅個狗日的東西,就他媽一坐不住的貨。
早點歸隊,我幫你申請先進模範。”
周榮說完,起身就走,頭也不迴。
公孫毅倒是先愣了一下,然後扯著嗓子吼道:“我都掛彩住院了,先進還要你幫忙申請?你站著,我可沒答應啊!”
周榮不再理會,徑直出了傷兵營,來到了指揮所內。
一名參謀立刻向周榮匯報情況:
“據偵查迴報,朱符部沒有要撤的意思,算是上鉤了。”
周榮點頭道:“好,第一天打太狠了,差點把我們的刺史先生給嚇跑了。李大將軍動身了嗎?”
“第三旅和陸戰旅已經駐紮在高要城東二十裏的羚羊峽,等我們明天決戰的信號。”
“好,交戰前沒想到在守城戰中,朱符的兵會和我們戰鬥力差距這麽大。”
參謀迴應道:“無論是攻城還是守城,我軍的配重投石車都是極大的優勢,之前攻擊各個縣城,都是投石一輪就會開城投降。”
“就是石彈最大才十公斤,蒙古人和南宋對攻的迴迴炮,投上百公斤的石彈,射程還有400米。”
“我們的投石車威力受限於材料強度不足,吃了冶煉技術落後的虧。”
“時間足夠,一定能突破。
讓朱符的那些傷兵到咱們軍營,和咱們的士兵吃一頓飯,就戰時標準,讓戰士陪傷號們聊聊天,然後今天晚上讓他們迴去。”周榮轉入正題。
“明白,那我們就先走了,周帥你記得叫老黃巾們值夜班。”幾個參謀收拾收拾就下班了,晚上值夜的重擔,還得幾個老黃巾帶著幾位民軍教育出來的參謀們擔著。
高要城內緊鑼密鼓地準備著,朱符大營也一改昨日的頹廢氣息。
今天的成功突擊,讓朱符看到了希望。
雖然朱威折在了城頭上,但突擊隊不但登上了城,還奪下了敵軍的軍旗,同時還抓住了兩個俘虜迴來。
一番拷問之下,高要城內的底細大概知道了。
守城的賊將姓周,是個九尺壯漢,朱威就是死在他的手下。
城內守軍大概就五千人,他們倆是附近的村民,聽說朱雀軍一天三頓飽飯,於是就參加了。
一進去就聽一個書生和他們講,他們是黎庶的軍隊,是黎庶的子弟兵,是來替天行道,來幫黎庶伸張正義的,我們的軍隊要打出一個朗朗乾坤,打出一個社會大同。
新兵說我不知道什麽是大同社會,那書生說,大同社會就是每個人都能開開心心地吃飽飯。
兩個新兵感覺,在朱雀軍當兵的這一個月,真的就像是在大同社會一樣。
那個書生是和曲軍侯平級的軍官,平時還教我們認字,算數,肯定不是壞人,這樣的書生每個曲都有,軍爺們若是抓了他們,可千萬不要殺啊。
朱符感覺事情大條了,若是一般農民鄉豪造反,絕對不會有什麽大同社會的口號,還能吸引這麽多讀書人去賣命。
這可不是陳勝吳廣之流啊,這是要儒生要改朝換代?
如若是,則彼輩,斷不可留!
朱符沒有把消息擴散出去,這個問題太棘手了,縱使他也略通曆史,儒生造反最早也隻聽過孔子的後代孔鮒,為了反抗暴秦而投奔陳勝,被封為博士,最後還隨陳勝而死。
然後天下幾乎所有讀書人,全都投入到了反秦這股洪流之中。
現在你說交州的儒生要造反?
我大漢成了暴秦?
不合理!完全不合常理!
交州這些年舉孝廉也沒聽說出過什麽亂子,上升通道敞開,你們這些儒生造哪門子反?
最怕的是,現在朱符手底下都是蒼梧等地的本地人,若是聽說是南海的儒生拿大漢當暴秦反了,那他們會不會和當年追隨陳王一樣,贏糧景從,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好巧不巧,恰在此時,高要城放迴來六百多傷兵,聽朱家老卒迴報,說他們進了各自營壘就說賊軍仁義,都是老鄉,應該互相關照。
幸好劉彥都尉及時發現,現在把這六百多人集中到了一起,聽候使君發落。
朱符腦門青筋一跳,下意識地就想脫口而出——坑之。
這不是啥不好來什麽嗎?撞在槍口上了屬於是。
但朱符忍住了。
且不說讓士兵殺同鄉友軍下不下的去手,就單論敵人好好醫治的傷兵,自家主帥卻要盡數殺了,這軍心動搖了怎麽辦?
現在軍營裏的朱家親兵已經不到一百人了,到時候能不能彈壓得住近萬交州兵?
想到這裏,朱符心累了,他感覺自己似乎被包圍了,帳外的那些交州兵,每個人都像潛在的叛逆。
若是父親在此,會如何決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