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黑馬之誓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何而來?曹公吟詩之時,我們在種地,曹公飲酒之時,我們在打鐵,曹公在問城中可有妓女之時,我們在教書育人,這便是我們的底氣所在。
如果有這樣的付出,我們華府還做不到處置一些朝中蟲豸,那是不是有些天理難容了,阿三公子?”
老大阿瞞,老三就叫阿三好了,這將韋恩塑造出來的跋扈至極的形象再度推向一個高點。
“袁公路手下的群臣還未必比得上許都。”曹德辯無可辯,想著以後多多督促鞭策一下自家兄長,然後便轉移話題。
“那就不關我的事了,一切交由太傅處置。”
“大司馬未免也太不負責了,大司馬就不怕讓大漢再度墮入水深火熱的境地嗎?”
“陛下自關西東歸以來,天下也未見太平,可見大漢亂不亂,跟陛下在哪無關,如果阿三公子不放心,大可讓曹公前往壽春迎迴陛下。”
“此話當真?”
“如果不是你們在徐州做得太過分,華府真沒這個心思管朝堂上的這些蠅營狗苟。”
韋恩再度鄙夷了許都朝廷一番,便話鋒一轉:
“我聽說曹公提出了一個黑馬之誓,大體上我是讚同的。”
“那你我雙家,就此罷兵?”曹德問道。
“我要加一條內容。”
“但說無妨。”
“妨礙禦外者為賊,天下共討之。曹公要去北征烏桓,我要去南平扶南,有了這一條,大家都能安心。”
曹德自無不可,當即就寫於紙上,之後還有通過詔書發出。
對標白馬之盟的黑馬之誓就此立下。
這個類似於《華曹互不侵犯條約》的內容就兩條:
屠戮百姓者為寇,天下共討之;
妨礙禦外者為賊,天下共討之。
韋恩在經略南洋,曹昂這邊在打西羌和鮮卑,曹操以後也要打烏桓,控製草原,大家都不希望這種重量級的軍事行動被打擾。
華府對此早有預案,曹魏政權比東漢的現狀肯定是大幅進步的,並且曹操如果要控製草原,肯定能為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帶來積極的影響。
先讓曹操去給草原帶去新秩序,新思維,新文明,對以後草原的解放也是有幫助的。
至於說曹操得了草原實力大增,華府的縱容戰略會翻車?
隻能說來吧,來的越多越好,省得紅軍以後還要去西伯利亞的苦寒之地鑽樹林子,挨個去找這幫遊牧漁獵的窮親戚。
用時“誓”不用“盟”,也是意在比高祖的的白馬之盟低一個層級,可即便這樣“謙讓”,也足以讓天下人窺見曹韋二人的囂張氣焰,以及劉氏天家的虛弱不堪。
大方向確定了,接下來是一些兒個細節。
“宮君鷓在你們那也不能虧待了。”
“大都護丞一直是我們的上賓。”
“既然曹公要走華府的駿馬在先,那我們華府除了拿走曹公的天子,還要東洋作為補償,還望曹公好生約束一番東海海商,不然落到我們的手裏……”
“東洋?東洋有什麽?”
曹德也不在乎韋恩這種拿天子當私人所屬物品的說法,他隻在思考東海裏能有什麽好東西,不過給出去也沒有任何損失,還能引著韋恩遠離中原,去海外折騰,似乎也不是不行。
東洋有什麽?
長期來看,東洋啥都有,大漢就兩麵臨海,南洋東洋全都拿在手裏,意味著華府以後就有理由說,自己自古以來宣稱了全球70%的麵積。
就像教皇裁決西班牙葡萄牙的領土紛爭一樣,西班牙拿本初子午線以西,葡萄牙拿本初子午線以東,隻不過華府拿了全部罷了。
比如倭國不是前往中原請封嗎,也別找別人了,華府就是倭國的直屬領導。
短期來看,華府成了公孫度、管承、孫策(江東四大家族)這些拿東洋當作一條命脈的勢力,的分管領導。
曹德也存了讓東洋成為下一個徐州,讓東洋海麵上的群雄互相廝殺的心思。
隻可惜當年的徐州各家,缺乏戰略互信,而海洋之上,掌握了東洋都護府這一大義名分的華府,將愈發一家獨大,以絕對的強勢壓製海洋諸侯。
麵對曹德的疑惑,韋恩隻是不痛不癢地迴了一句:
“東洋不需要有什麽,隻是孤喜好東洋。”
許都事畢,韋恩不再過多停留,讓移民先走,然後韋恩陪著劉協南下乘船,走荊州的水道去淮南。
劉備讓關羽、張飛鎮守南陽,自己則帶著趙雲和少量精兵,隨同劉協前往壽春,以免半道上韋恩圖謀不軌。
曹德是潁川太守,自然不會跟隨,他隻會慶幸,總算送走了韋恩這尊瘟神,不過許都也幾乎被搬空了,以後的事情,還是交由曹操去操心吧。
紅軍這次撤軍,再沒有夾道歡送,隻有中原豪強麾下的探馬,小心翼翼地綴在紅軍的騎兵身後,一旦紅軍騎兵有對付他們的想法,他們就立刻遠遁。
百姓們已經被曹操的屯田製限製到了田地上,能縱橫馳騁的,便隻有士紳了。
中原百姓也沒有怨言,畢竟在他們的人生經驗中,哪怕是最壞的秩序,也比無序強。
如果問起他們對當今世道的看法,他們隻能輕歎一聲,然後說道:
“至少,曹公活我……”
可扶南人遠遠沒有中原百姓這般“幸運”,他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正一步一步地滑向無序。
混室王族出乎意料地沒將從華府買來的武器裝備充實自身,而是將其分散給各個部落,化中央鬥爭為全國性的內戰,著實讓華府過去的同道們大開眼界。
不然怎麽說人類總是不吸取教訓呢,何進剛被埋了還不到十年,同道們把他分散兵權,組織天下兵馬上洛勤王的事跡說與混家聽,結果壓根就沒用。
人家隻迴了一句:
“多謝尊使提醒,但我們扶南自有國情在此。”
如果有這樣的付出,我們華府還做不到處置一些朝中蟲豸,那是不是有些天理難容了,阿三公子?”
老大阿瞞,老三就叫阿三好了,這將韋恩塑造出來的跋扈至極的形象再度推向一個高點。
“袁公路手下的群臣還未必比得上許都。”曹德辯無可辯,想著以後多多督促鞭策一下自家兄長,然後便轉移話題。
“那就不關我的事了,一切交由太傅處置。”
“大司馬未免也太不負責了,大司馬就不怕讓大漢再度墮入水深火熱的境地嗎?”
“陛下自關西東歸以來,天下也未見太平,可見大漢亂不亂,跟陛下在哪無關,如果阿三公子不放心,大可讓曹公前往壽春迎迴陛下。”
“此話當真?”
“如果不是你們在徐州做得太過分,華府真沒這個心思管朝堂上的這些蠅營狗苟。”
韋恩再度鄙夷了許都朝廷一番,便話鋒一轉:
“我聽說曹公提出了一個黑馬之誓,大體上我是讚同的。”
“那你我雙家,就此罷兵?”曹德問道。
“我要加一條內容。”
“但說無妨。”
“妨礙禦外者為賊,天下共討之。曹公要去北征烏桓,我要去南平扶南,有了這一條,大家都能安心。”
曹德自無不可,當即就寫於紙上,之後還有通過詔書發出。
對標白馬之盟的黑馬之誓就此立下。
這個類似於《華曹互不侵犯條約》的內容就兩條:
屠戮百姓者為寇,天下共討之;
妨礙禦外者為賊,天下共討之。
韋恩在經略南洋,曹昂這邊在打西羌和鮮卑,曹操以後也要打烏桓,控製草原,大家都不希望這種重量級的軍事行動被打擾。
華府對此早有預案,曹魏政權比東漢的現狀肯定是大幅進步的,並且曹操如果要控製草原,肯定能為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帶來積極的影響。
先讓曹操去給草原帶去新秩序,新思維,新文明,對以後草原的解放也是有幫助的。
至於說曹操得了草原實力大增,華府的縱容戰略會翻車?
隻能說來吧,來的越多越好,省得紅軍以後還要去西伯利亞的苦寒之地鑽樹林子,挨個去找這幫遊牧漁獵的窮親戚。
用時“誓”不用“盟”,也是意在比高祖的的白馬之盟低一個層級,可即便這樣“謙讓”,也足以讓天下人窺見曹韋二人的囂張氣焰,以及劉氏天家的虛弱不堪。
大方向確定了,接下來是一些兒個細節。
“宮君鷓在你們那也不能虧待了。”
“大都護丞一直是我們的上賓。”
“既然曹公要走華府的駿馬在先,那我們華府除了拿走曹公的天子,還要東洋作為補償,還望曹公好生約束一番東海海商,不然落到我們的手裏……”
“東洋?東洋有什麽?”
曹德也不在乎韋恩這種拿天子當私人所屬物品的說法,他隻在思考東海裏能有什麽好東西,不過給出去也沒有任何損失,還能引著韋恩遠離中原,去海外折騰,似乎也不是不行。
東洋有什麽?
長期來看,東洋啥都有,大漢就兩麵臨海,南洋東洋全都拿在手裏,意味著華府以後就有理由說,自己自古以來宣稱了全球70%的麵積。
就像教皇裁決西班牙葡萄牙的領土紛爭一樣,西班牙拿本初子午線以西,葡萄牙拿本初子午線以東,隻不過華府拿了全部罷了。
比如倭國不是前往中原請封嗎,也別找別人了,華府就是倭國的直屬領導。
短期來看,華府成了公孫度、管承、孫策(江東四大家族)這些拿東洋當作一條命脈的勢力,的分管領導。
曹德也存了讓東洋成為下一個徐州,讓東洋海麵上的群雄互相廝殺的心思。
隻可惜當年的徐州各家,缺乏戰略互信,而海洋之上,掌握了東洋都護府這一大義名分的華府,將愈發一家獨大,以絕對的強勢壓製海洋諸侯。
麵對曹德的疑惑,韋恩隻是不痛不癢地迴了一句:
“東洋不需要有什麽,隻是孤喜好東洋。”
許都事畢,韋恩不再過多停留,讓移民先走,然後韋恩陪著劉協南下乘船,走荊州的水道去淮南。
劉備讓關羽、張飛鎮守南陽,自己則帶著趙雲和少量精兵,隨同劉協前往壽春,以免半道上韋恩圖謀不軌。
曹德是潁川太守,自然不會跟隨,他隻會慶幸,總算送走了韋恩這尊瘟神,不過許都也幾乎被搬空了,以後的事情,還是交由曹操去操心吧。
紅軍這次撤軍,再沒有夾道歡送,隻有中原豪強麾下的探馬,小心翼翼地綴在紅軍的騎兵身後,一旦紅軍騎兵有對付他們的想法,他們就立刻遠遁。
百姓們已經被曹操的屯田製限製到了田地上,能縱橫馳騁的,便隻有士紳了。
中原百姓也沒有怨言,畢竟在他們的人生經驗中,哪怕是最壞的秩序,也比無序強。
如果問起他們對當今世道的看法,他們隻能輕歎一聲,然後說道:
“至少,曹公活我……”
可扶南人遠遠沒有中原百姓這般“幸運”,他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正一步一步地滑向無序。
混室王族出乎意料地沒將從華府買來的武器裝備充實自身,而是將其分散給各個部落,化中央鬥爭為全國性的內戰,著實讓華府過去的同道們大開眼界。
不然怎麽說人類總是不吸取教訓呢,何進剛被埋了還不到十年,同道們把他分散兵權,組織天下兵馬上洛勤王的事跡說與混家聽,結果壓根就沒用。
人家隻迴了一句:
“多謝尊使提醒,但我們扶南自有國情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