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英國外交斡旋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剛六月,宣戰才過去了一個月,第一場敗仗就出現了。
海軍護送1萬人登陸庫頁島,有這一萬人就足以橫掃整座島上的俄軍,但他們遭遇了俄國艦隊的偷襲,損失了二十多艘運兵沙船,上千人葬身大海沒有救上來,還有大批物資沉入大海。
歐朋遠不得不讓沙船分散躲避,他帶著四艘鐵甲艦斷後,與俄國艦隊周旋。
最後隻打傷了一艘俄國戰艦,俄國艦隊撤退,歐朋遠說他打贏了,劉勇強損失了一千多人,這叫贏了?
“爛泥扶不上牆啊!”
對歐朋遠極為失望,掩敗為勝,這是勝保的手段,可劉勇強不是鹹豐皇帝。
輸了就是輸了,勝敗乃兵家常事,把敗說成勝,他接受不了這種態度。
但現在是用人之際,不能撤換他,大公司董事長也不敢裁員裁到大動脈上。
於是他讓歐朋遠盡快改變方案,尋找新的辦法,安全將援兵送到庫頁島。實在不行,直接用四艘鐵甲艦慢慢運送,隻要比俄國人的速度快,勝利就是自己的。至於俄國人的速度,那不是快不快的問題,而是根本沒人。庫頁島上的兵力不到千人,建了教堂,軍營,其實是一個流放營地。犯人在這裏自由出入,非常寬鬆。千人兵力中,主要就是這些犯人。
能救援庫頁島的一些基地,比如伯力、海參崴、海蘭泡,現在自顧不暇。
正對愛輝城的海蘭泡第一時間已經被包圍,伯力這邊正在分布分批渡江。俄國在伯力有艦隊,理論上掌握製水權。可江這邊是在這一帶生活了幾百年的赫哲人等族群,劉勇強已經將整個東北的部族編練成了團練,以黑龍江將軍的名義管理他們,風俗不變,這些部族非常馴服,這算是清政府留給他的遺產之一。這些部族漁獵兩岸,對兩岸都非常熟悉,俄國人占了對岸之後,其實根本限製不住他們的活動,赫哲人的小船經常兩岸往返,甚至能出海,不然庫頁島上為什麽會有赫哲人?
唯一的缺點是赫哲人太少,漁獵經濟基礎,支撐不起大的人口規模,總人口不過萬人,男丁幾千人,精壯全都編進了軍隊已經分批過河,負責襲擾。老弱編的團練,守衛沿河土木城寨。
陸上戰況也不利,倒沒有遭遇巨大失敗,隻是進軍很不順利。海蘭泡、伯力已經成功圍困。但俄國人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分出精銳哥薩克在四處襲擾。兩地負責圍城的軍官不斷催促援兵、彈藥,可始終很難到位。中級軍官也發來各種電報,想過河沒船的,沒給養的,迷路的各種問題都爆發了。
這麽富裕的仗打成這個樣子,不由讓人沮喪。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很快到了七月,英國人態度變了,轉向俄國一方,提出要斡旋,還向福建施壓。
法國人態度倒是沒變,他們變了劉勇強也不會搭理他們,因為法國人自顧不暇,西班牙王位危機爆發,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一個親王被選上當西班牙國王,法國直接受了刺激,正在跟普魯士交涉,要求他們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這次事件將引發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從此歐洲核心轉向柏林,法國開始被孤立,再次陷入拿破侖戰爭之後的窘境。
可英國為什麽態度轉變,難道跟這件事有關?
“大人。倫敦最新發來消息,英國首相正在第二次接見俄國公使!”
“先拖著,盡快搞清楚英國人的態度為什麽變化。”
劉勇強繼續部署戰鬥。他已經理不清十五萬大軍的混亂狀態了,每天數以千計的電報讓他的大腦死機,做出了類似曾國藩麵對撚軍時候的無奈策略,要求各支部隊盡量自己解決問題,沿途村屯、集鎮上的官員盡可能為經過部隊提供幫助。
意思是讓部隊自己朝著方向前進,老子理不清了。
“我需要一個高效的總參謀部啊!”
上次戰爭這種弊端還沒有暴露出來,一來是十二萬人,在東北的隻有十萬。二來上次幾乎都是敵占區作戰,攻城略地有大量的目標。這次十五萬人,目標明確,反而調遣不開了。
現在他身邊也有一些參謀人員,完全是法式管理,法國參謀部更像是司令的幕僚,聽命於司令官。他的這些參謀,劉勇強下達目標,他們製定計劃,現在看起來漏洞百出。劉勇強自己思路清晰的時候,參謀部能給出有效的執行方案,他這個總司令的大腦一宕機,參謀部就無計可施了。而且本身這些參謀也不怎麽專業,法國現役軍官培訓了兩年,以前隻是軍中的識字軍官,掃盲甚至都是在軍中完成,文化水平太低。
“哎。差距啊!”
這是純技術問題,猶如工匠手裏沒有趁手的工具,怎麽都不得勁。
好在登陸庫頁島很順利,已經緩慢但堅定的登陸了3批部隊,總計4000人,牢牢控製了登陸場。
日本和朝鮮也參戰了,朝鮮派了不知道多少軍隊去了鹹鏡道,光布旗幟,號稱十萬。日本人海陸軍總計六萬,海軍各種戰艦齊出,竟也有一艘鐵甲艦,以及近十艘蒸汽船。日本人沒去庫頁島,他們去千島群島登陸了,準備逐島爭奪,最後攻占勘察加半島。日本這個新興的武士國家是有野心的,閩遼支持了他們的訴求,隻要他們能打下堪察加半島,支持他們占有這裏。算是對日本在庫頁島上讓步的補償。沒有閩遼支持,日本現在是絕對沒有膽子跟俄國開戰的,哪怕他們的武士再瘋狂,上層也不敢下手。
朝鮮明顯是虛張聲勢,日本卻是敢想敢幹,他們從日本東岸出發,進軍十分順利。因為俄國艦隊一直在日本海跟閩遼海軍糾纏,日本人等於鑽了個空子。
“大人,英國海軍從新加坡調往香港,目前尚不知道規模,新加坡發來的信息,似乎有十幾艘船,不知道有幾艘鐵甲艦!”
英國人玩真的。
劉勇強皺眉:“有幾艘鐵甲艦並不重要,哪怕是一條舢板,插上英國棋子,那就是皇家海軍。”
關鍵是英國的態度。
“英國首相會晤俄國公使似乎是在談論普法問題。英國希望兩國能在這場戰爭和戰爭後保持同一立場。”
“英國需要俄國幹什麽?”
“我猜想是希望戰後聯合幹涉法國。”
“為什麽要幹涉法國?”
劉勇強很納悶,法國都要被幹廢了,英俄還要聯合一起上,鞭屍嗎?
“英國擔心法國稱霸歐洲大陸。有明確證據表明,法國對比利時、盧森堡有野心。英國不能接受法國吞並比利時。”
比利時是中立國,受各大國保護,盧森堡也一樣,盧森堡甚至駐紮著普魯士軍隊,拿破侖真正後,就是普魯士軍隊保護那裏不被法國人侵犯。
劉勇強苦笑一聲,他知道法國會被打爆,拿破侖三世都能成為俘虜。可看王圓的態度,似乎認定了法國會贏一樣。他的觀念,基本能代表歐洲外交人員對局勢的判斷。拿破侖的陰影籠罩整個歐洲,英國不能接受大陸上一家獨大,其他強國也不能接受。
所以一旦法國打敗普魯士,進軍萊茵地區,英俄就可能站出來聯合幹涉。如果拿破侖三世夠強硬,就得像他伯父一樣,再跟整個歐洲打一場。
歐洲小看了普魯士,高看了法國。但不能怪他們,綜合國力擺在那裏,法國任何一項數據都是普魯士的好幾倍,幾乎不可能戰敗才對。克裏米亞戰爭之後,法國人重塑了榮譽,在全世界範圍跟英國競爭,早就將自己定位為世界強國。
這場戰爭前,也一直是法國人咄咄逼人,德國的應對甚至堪稱屈辱,一再被法國幹涉國權,普魯士國王一再忍讓,最終激發了整個德意誌地區的憤怒,所以開戰後,以前在民族文化感情上更親近法國的德意誌南部天主教國家,紛紛站在了普魯士一邊,將戰爭達成了一場德意誌民族和法蘭西民族之戰。俾斯麥利用了這股民族情緒,將新教的普魯士跟天主教的南德意誌捏合成了一個國家。
“法國如果戰敗了呢?”
“法國怎麽可能會戰敗!”
“我是說如果法國戰敗,英國還會跟俄國站在一起嗎?”
王圓思考了很久,還是點了點頭:“假如這場戰爭普魯士打贏了,除非兩敗俱傷,否則英國還是需要俄國。打敗法國後的普魯士會取代法國的地位,依然對歐洲均勢構成威脅。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而且就算普魯士打贏了,應該也是慘勝。不具備取代法國的資格,甚至還要跟法國簽訂相當有利的合約。就像他們四年前打敗奧地利之後,迅速簽訂合約,緊緊是讓奧地利退出德意誌聯邦,並沒有追求割地賠款。普魯士的國力,不允許他們得到太多。”
可偏偏普魯士就是輕鬆取勝,而且不但割地賠款,割的地還很重要,賠的款堪稱海量。煤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被割走,法國遭受重創,因為這裏不但有儲量豐富的鐵礦,最重要的是煤礦,法國80%以上的煤炭全都產自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丟掉這裏,在蒸汽機時代相當於經濟命脈被人斷了。吃下這裏的德國,則得到了超大型洛林富鐵礦,以及這裏建立的大量煉鐵廠、煉鋼廠和其他工業,不輸於當年腓特烈大帝吞下西裏西亞地區。
賠款更不用說了著名的50億法郎,總量比清政府所有賠款加起來還多,這種屈辱直接讓法國之後不惜代價的尋求複仇,導致了一戰、二戰,兩次世界大戰。
劉勇強思考了很久,知道即便即便普法戰爭結果出來,英國依然需要俄國,法國被打崩了,然後是革命,北邊是普魯士占領軍,中歐局勢一團糟。英國需要俄國合作,維持歐洲均勢。跌倒一個法國,出現了一個更強大的德國,最初一段時間,在俾斯麥讓英國放心之前,英國人不可能不采取外交手段施壓,英國習慣不自己上場,所以肯定聯合俄國這個打手。
於是遙遠東方的邊緣利益就被英國人暫時放棄了,不管怎麽說歐洲對英國是第一位的,印度甚至隻能排第二,因為歐洲均勢,關乎大英帝國的安全,安全利益總是第一位的。
所以大英帝國兩個外交中心思想是歐洲均勢、印度核心,他們都要牢牢掌控。長江利益連印度都比不上,更不要跟歐洲比了。
“拖延沒有意義了。跟英國公使接觸一下,先聽聽他們的態度。”
海軍護送1萬人登陸庫頁島,有這一萬人就足以橫掃整座島上的俄軍,但他們遭遇了俄國艦隊的偷襲,損失了二十多艘運兵沙船,上千人葬身大海沒有救上來,還有大批物資沉入大海。
歐朋遠不得不讓沙船分散躲避,他帶著四艘鐵甲艦斷後,與俄國艦隊周旋。
最後隻打傷了一艘俄國戰艦,俄國艦隊撤退,歐朋遠說他打贏了,劉勇強損失了一千多人,這叫贏了?
“爛泥扶不上牆啊!”
對歐朋遠極為失望,掩敗為勝,這是勝保的手段,可劉勇強不是鹹豐皇帝。
輸了就是輸了,勝敗乃兵家常事,把敗說成勝,他接受不了這種態度。
但現在是用人之際,不能撤換他,大公司董事長也不敢裁員裁到大動脈上。
於是他讓歐朋遠盡快改變方案,尋找新的辦法,安全將援兵送到庫頁島。實在不行,直接用四艘鐵甲艦慢慢運送,隻要比俄國人的速度快,勝利就是自己的。至於俄國人的速度,那不是快不快的問題,而是根本沒人。庫頁島上的兵力不到千人,建了教堂,軍營,其實是一個流放營地。犯人在這裏自由出入,非常寬鬆。千人兵力中,主要就是這些犯人。
能救援庫頁島的一些基地,比如伯力、海參崴、海蘭泡,現在自顧不暇。
正對愛輝城的海蘭泡第一時間已經被包圍,伯力這邊正在分布分批渡江。俄國在伯力有艦隊,理論上掌握製水權。可江這邊是在這一帶生活了幾百年的赫哲人等族群,劉勇強已經將整個東北的部族編練成了團練,以黑龍江將軍的名義管理他們,風俗不變,這些部族非常馴服,這算是清政府留給他的遺產之一。這些部族漁獵兩岸,對兩岸都非常熟悉,俄國人占了對岸之後,其實根本限製不住他們的活動,赫哲人的小船經常兩岸往返,甚至能出海,不然庫頁島上為什麽會有赫哲人?
唯一的缺點是赫哲人太少,漁獵經濟基礎,支撐不起大的人口規模,總人口不過萬人,男丁幾千人,精壯全都編進了軍隊已經分批過河,負責襲擾。老弱編的團練,守衛沿河土木城寨。
陸上戰況也不利,倒沒有遭遇巨大失敗,隻是進軍很不順利。海蘭泡、伯力已經成功圍困。但俄國人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分出精銳哥薩克在四處襲擾。兩地負責圍城的軍官不斷催促援兵、彈藥,可始終很難到位。中級軍官也發來各種電報,想過河沒船的,沒給養的,迷路的各種問題都爆發了。
這麽富裕的仗打成這個樣子,不由讓人沮喪。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很快到了七月,英國人態度變了,轉向俄國一方,提出要斡旋,還向福建施壓。
法國人態度倒是沒變,他們變了劉勇強也不會搭理他們,因為法國人自顧不暇,西班牙王位危機爆發,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一個親王被選上當西班牙國王,法國直接受了刺激,正在跟普魯士交涉,要求他們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這次事件將引發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從此歐洲核心轉向柏林,法國開始被孤立,再次陷入拿破侖戰爭之後的窘境。
可英國為什麽態度轉變,難道跟這件事有關?
“大人。倫敦最新發來消息,英國首相正在第二次接見俄國公使!”
“先拖著,盡快搞清楚英國人的態度為什麽變化。”
劉勇強繼續部署戰鬥。他已經理不清十五萬大軍的混亂狀態了,每天數以千計的電報讓他的大腦死機,做出了類似曾國藩麵對撚軍時候的無奈策略,要求各支部隊盡量自己解決問題,沿途村屯、集鎮上的官員盡可能為經過部隊提供幫助。
意思是讓部隊自己朝著方向前進,老子理不清了。
“我需要一個高效的總參謀部啊!”
上次戰爭這種弊端還沒有暴露出來,一來是十二萬人,在東北的隻有十萬。二來上次幾乎都是敵占區作戰,攻城略地有大量的目標。這次十五萬人,目標明確,反而調遣不開了。
現在他身邊也有一些參謀人員,完全是法式管理,法國參謀部更像是司令的幕僚,聽命於司令官。他的這些參謀,劉勇強下達目標,他們製定計劃,現在看起來漏洞百出。劉勇強自己思路清晰的時候,參謀部能給出有效的執行方案,他這個總司令的大腦一宕機,參謀部就無計可施了。而且本身這些參謀也不怎麽專業,法國現役軍官培訓了兩年,以前隻是軍中的識字軍官,掃盲甚至都是在軍中完成,文化水平太低。
“哎。差距啊!”
這是純技術問題,猶如工匠手裏沒有趁手的工具,怎麽都不得勁。
好在登陸庫頁島很順利,已經緩慢但堅定的登陸了3批部隊,總計4000人,牢牢控製了登陸場。
日本和朝鮮也參戰了,朝鮮派了不知道多少軍隊去了鹹鏡道,光布旗幟,號稱十萬。日本人海陸軍總計六萬,海軍各種戰艦齊出,竟也有一艘鐵甲艦,以及近十艘蒸汽船。日本人沒去庫頁島,他們去千島群島登陸了,準備逐島爭奪,最後攻占勘察加半島。日本這個新興的武士國家是有野心的,閩遼支持了他們的訴求,隻要他們能打下堪察加半島,支持他們占有這裏。算是對日本在庫頁島上讓步的補償。沒有閩遼支持,日本現在是絕對沒有膽子跟俄國開戰的,哪怕他們的武士再瘋狂,上層也不敢下手。
朝鮮明顯是虛張聲勢,日本卻是敢想敢幹,他們從日本東岸出發,進軍十分順利。因為俄國艦隊一直在日本海跟閩遼海軍糾纏,日本人等於鑽了個空子。
“大人,英國海軍從新加坡調往香港,目前尚不知道規模,新加坡發來的信息,似乎有十幾艘船,不知道有幾艘鐵甲艦!”
英國人玩真的。
劉勇強皺眉:“有幾艘鐵甲艦並不重要,哪怕是一條舢板,插上英國棋子,那就是皇家海軍。”
關鍵是英國的態度。
“英國首相會晤俄國公使似乎是在談論普法問題。英國希望兩國能在這場戰爭和戰爭後保持同一立場。”
“英國需要俄國幹什麽?”
“我猜想是希望戰後聯合幹涉法國。”
“為什麽要幹涉法國?”
劉勇強很納悶,法國都要被幹廢了,英俄還要聯合一起上,鞭屍嗎?
“英國擔心法國稱霸歐洲大陸。有明確證據表明,法國對比利時、盧森堡有野心。英國不能接受法國吞並比利時。”
比利時是中立國,受各大國保護,盧森堡也一樣,盧森堡甚至駐紮著普魯士軍隊,拿破侖真正後,就是普魯士軍隊保護那裏不被法國人侵犯。
劉勇強苦笑一聲,他知道法國會被打爆,拿破侖三世都能成為俘虜。可看王圓的態度,似乎認定了法國會贏一樣。他的觀念,基本能代表歐洲外交人員對局勢的判斷。拿破侖的陰影籠罩整個歐洲,英國不能接受大陸上一家獨大,其他強國也不能接受。
所以一旦法國打敗普魯士,進軍萊茵地區,英俄就可能站出來聯合幹涉。如果拿破侖三世夠強硬,就得像他伯父一樣,再跟整個歐洲打一場。
歐洲小看了普魯士,高看了法國。但不能怪他們,綜合國力擺在那裏,法國任何一項數據都是普魯士的好幾倍,幾乎不可能戰敗才對。克裏米亞戰爭之後,法國人重塑了榮譽,在全世界範圍跟英國競爭,早就將自己定位為世界強國。
這場戰爭前,也一直是法國人咄咄逼人,德國的應對甚至堪稱屈辱,一再被法國幹涉國權,普魯士國王一再忍讓,最終激發了整個德意誌地區的憤怒,所以開戰後,以前在民族文化感情上更親近法國的德意誌南部天主教國家,紛紛站在了普魯士一邊,將戰爭達成了一場德意誌民族和法蘭西民族之戰。俾斯麥利用了這股民族情緒,將新教的普魯士跟天主教的南德意誌捏合成了一個國家。
“法國如果戰敗了呢?”
“法國怎麽可能會戰敗!”
“我是說如果法國戰敗,英國還會跟俄國站在一起嗎?”
王圓思考了很久,還是點了點頭:“假如這場戰爭普魯士打贏了,除非兩敗俱傷,否則英國還是需要俄國。打敗法國後的普魯士會取代法國的地位,依然對歐洲均勢構成威脅。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而且就算普魯士打贏了,應該也是慘勝。不具備取代法國的資格,甚至還要跟法國簽訂相當有利的合約。就像他們四年前打敗奧地利之後,迅速簽訂合約,緊緊是讓奧地利退出德意誌聯邦,並沒有追求割地賠款。普魯士的國力,不允許他們得到太多。”
可偏偏普魯士就是輕鬆取勝,而且不但割地賠款,割的地還很重要,賠的款堪稱海量。煤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被割走,法國遭受重創,因為這裏不但有儲量豐富的鐵礦,最重要的是煤礦,法國80%以上的煤炭全都產自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丟掉這裏,在蒸汽機時代相當於經濟命脈被人斷了。吃下這裏的德國,則得到了超大型洛林富鐵礦,以及這裏建立的大量煉鐵廠、煉鋼廠和其他工業,不輸於當年腓特烈大帝吞下西裏西亞地區。
賠款更不用說了著名的50億法郎,總量比清政府所有賠款加起來還多,這種屈辱直接讓法國之後不惜代價的尋求複仇,導致了一戰、二戰,兩次世界大戰。
劉勇強思考了很久,知道即便即便普法戰爭結果出來,英國依然需要俄國,法國被打崩了,然後是革命,北邊是普魯士占領軍,中歐局勢一團糟。英國需要俄國合作,維持歐洲均勢。跌倒一個法國,出現了一個更強大的德國,最初一段時間,在俾斯麥讓英國放心之前,英國人不可能不采取外交手段施壓,英國習慣不自己上場,所以肯定聯合俄國這個打手。
於是遙遠東方的邊緣利益就被英國人暫時放棄了,不管怎麽說歐洲對英國是第一位的,印度甚至隻能排第二,因為歐洲均勢,關乎大英帝國的安全,安全利益總是第一位的。
所以大英帝國兩個外交中心思想是歐洲均勢、印度核心,他們都要牢牢掌控。長江利益連印度都比不上,更不要跟歐洲比了。
“拖延沒有意義了。跟英國公使接觸一下,先聽聽他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