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遷都再戰?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京朝廷下詔遷都,嚇了劉勇強一跳。
詔書是一篇華麗的駢文,詳列了西安這座城市的輝煌曆史,做京師有多麽合適,以遷都西安主要是為了安定西北為理由。
草草掠過這些華而不實的辭藻,劉勇強滿腦子就一個名詞“遷都再戰”,清廷遷都後會不會毀約,還真有點擔心。滿清要是跟他死纏爛打的話,就成了爛仗了。
剛剛北方一場大饑荒,這得休養生息好幾年才能恢複。東北吞下兩千多萬人口,如此蛇吞象也得消化好幾年。
為了防止出現變故,本打算戰後在摘果子的,此時立刻就得動手。拿著清廷聖旨,讓沈葆楨代替自己去廣州上任。鍾寶三動員客家鄉勇兩萬,加兩萬太平村士兵前往兩廣。四萬人還是覺得不太夠,這可是兩個省。可實在抽不出人了,盧偉的三萬騎兵不能南下,吞掉兩廣之前,要鎮守北京,防止清廷變卦。
想來想去想到了一股勢力,在越南紅河流域坐鎮的劉永福。
“可靠嗎?”
“應該可靠!”
王圓主管的外交部門一直跟劉永福保持聯係,他在越南發展的很快,已經擁兵兩萬,是紅河流域的大軍閥。武器裝備都是閩遼體係,也主要從閩遼控製的海關中獲得軍餉。最重要的是此人多次表達效忠之意。
“讓他帶兵迴兩廣,駐紮在湘桂關卡。”
劉勇強擔心湘軍打過來。蔣益澧這個老湘軍現在還是廣東巡撫呢。
帶著大軍進入廣州,沈葆楨試圖安撫蔣益澧這個老湘軍,對方卻掛印帶兵走了。從陸路返迴湖南,也好,省卻了一個大麻煩。
隨著劉永福的部隊到位,有了六萬軍隊鎮守,沈葆楨決定快刀斬亂麻。效仿當初閩人治閩的政策,兩廣外地官員一律禮送出境。從福建官僚體係中抽調了大量官員安插到兩廣,跟本地官員一起,重構兩廣,先跟清廷斬斷聯係。
在這番操作進行的同時,英國表達了關切,因為還在聯合作戰,英國的外交用詞非常謹慎,但法國表達了抗議。
法國的抗議可以先拖著,高盧雄雞暫時雄不起。1875法國危機,為什麽得到那麽多歐洲強國的支持,還不是因為弱嗎,大家都默認了,一旦德國動武,法國會再次被暴揍。德卡茲的外交手段確實高明,可法蘭西人什麽時候是靠人同情才能彰顯影響力?這個高明中透著心酸。
對英國還是要客氣一點的,雖然這一年來英國人的仗打的一塌糊塗,可大英帝國的國際影響還在,有大英帝國支持,才能更順利吞下兩廣。
一旦有了兩廣閩遼四地,大勢基本上就成了。其實所有人都已經是意識到,這江山遲早姓劉。
英國在得到閩遼保證,除了兩廣,不圖謀繼續擴張,尤其是不向長江流域擴張情況下,表示可以承認閩遼對兩廣擁有權力,同時表示會勸說法國接受。
英國這一年來焦頭爛額,拳頭越軟,姿態越低。
不真刀真槍幹一仗,英國人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經這麽弱。
現在深陷三塊泥潭之中,八萬英印軍隊在南非,布爾人不屈服,不肯接受金伯利鑽石礦和蘭德金礦交給英國開采的權力,甚至堅持要求獨立,連女王的宗主權都不肯承認。背後此時肯定有某大國撐腰,讓布爾人看到了虛幻的希望。
布爾人不屈服,軍隊就不敢撤走。此時已經是騎虎之勢,一撤軍,布爾人都有可能反推了開普敦殖民地。
另一個是阿富汗這個有名的爛泥潭,倒不是阿富汗人有多能打,英國三萬大軍就占領了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但這隻是名義上的首都,無數山脈割裂的地理條件下,造就了無數部族割裂,占據喀布爾的不過是阿富汗最強部族的最強酋長罷了。
結果三萬大軍基本就占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之後麻煩就來了。為了保證這三萬軍隊的給養,不得不招募了十萬後勤部隊,因為運送糧食、彈藥的後勤車隊,隻能武裝押運,各地部族全部起義或者說出來劫掠。維持成本太高了,比支付給閩遼的軍費援助都要高。
最麻煩的是俄國人也闖了進來,他們征服中亞的過程中,一直跟阿富汗各種勢力建立關係,若非如此,英國也不會這麽著急的跳進阿富汗,就是擔心俄國人控製這裏。
俄國人一來,本就緊張的阿富汗局勢更加緊張,俄國鼓動大量部族跟隨他們進攻英軍據點,俄國人有大炮,部族有人命,給英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最要命的還是巴爾幹這個火藥桶,奧匈帝國的迷之舉動,讓英國好幾個月沒敢下場。因為擔心英軍登陸之後,奧匈跟俄軍聯手,畢竟他們頭上套著一個三皇同盟,看盟約似乎不是軍事同盟,可萬一有密約呢。英國向來反對秘密外交,卻屢禁不止。
這讓英國極其需要德國,在得到奧匈和德國的雙重保證後,英軍終於登陸巴爾幹,再不登陸,奧斯曼就要完了,伊斯坦布爾都可能保不住。
從馬其頓登陸,並且爭取到希臘的支持,希臘這個東正教國家這次算是背叛了俄國,雖然當初希臘獨立得到俄國的巨大支持,但俄國支持保加利亞吞並馬其頓,引起了希臘的不滿和恐慌。不止希臘,塞爾維亞等巴爾幹民族都對此感到不滿,但是敢怒不敢言。有英國撐腰,跟英國經濟聯係緊密的希臘終於站出來跟俄國開幹,塞爾維亞也想參與,借此獲得一個出海口,可奧匈帝國堅決反對,就是不能讓塞爾維亞擴張。
英國以支持希臘取得整個馬其頓為條件,以及大量軍費援助,得到了希臘的支持,希臘動員二十萬軍隊和英國組成聯軍行動。這可謂是拚了,此時希臘全國才200多萬人口,相當於能打的男人都上戰場了。
開戰第一個星期,俄國就教了英國、希臘做人。
希臘和英軍在希臘北方的馬其頓港口薩塞洛尼基登陸,但並沒能占領這座港口城市,因為保加利亞起義軍控製了這裏。俄保聯軍快速支援,馬其頓地區有一百多萬人,其中最大的族群就是保加利亞人,大概三四十萬。希臘人隻有十萬,跟塞爾維亞人相當,還有幾萬存在感不強的猶太人。這一帶在俄軍打垮了奧斯曼主力部隊後,基本就落入了保加利亞起義軍之手。但之前希臘、塞爾維亞在這裏都有非正規部隊,叫革命軍或自衛軍之類的。
雙方一開始就打的很猛,第一次登陸失敗後,英軍開始在其他地方登陸,馬其頓以東的愛琴海沿海叫法不同奧斯曼人叫色雷斯地區,此時還在奧斯曼控製中。英、希聯軍登陸,奧斯曼軍隊撤防,不撤防不行,希臘人跟奧斯曼人無法配合,沒準先打起來。結果造成混亂,俄軍趁勢再次將立足未穩的英希聯軍擊潰。
接連戰敗,英國人這才接受大英帝國陸軍真的稀爛的現實。相比俄國,克裏米亞戰爭之後,大英帝國獨享了世界第一強權整整二十年,這二十年,鬥誌旺盛的英國貴族軍官倒是充滿朝氣,在全世界為大英帝國征戰,可整整一代人生活在紙醉金迷的溫柔鄉中,已經有一代人沒有經曆過真正的戰爭了。
五十年前打敗法國,與俄國一起分享歐洲雙強的地位,英國是世界帝國,俄國是歐洲憲兵,二十年前英法聯軍打敗俄國,英國徹底站上世界之巔。英國年輕小夥子們倒是很愛國,戰爭爆發後,踴躍參戰。可沒軍事經驗的他們,僅僅接受了短暫的軍事訓練就被丟上了殘酷的戰場。對麵的俄軍,卻是一支武德充沛的部隊,二十年中從沒停止過擴張,在中亞不斷戰鬥。戰鬥烈度雖然不高,可能鍛煉人。這次跟奧斯曼帝國開戰,更是鍛煉出了七八十萬人。
所以當俄國人喊著烏拉衝過來的時候,真是一個衝鋒就把英國人趕進大海了。
雙方都裝備著後裝步槍,金屬子彈,除了火藥還是黑火藥,開槍還會冒黑煙或白煙,早就沒有半點克裏米亞戰爭的影子。但英軍中高層還是以克裏米亞戰爭的作戰方式指揮作戰,雙方是在用一種射程、射速遠高於克裏米亞時代最好的線膛步槍的武器,互相排隊槍斃。
英國兩場登陸戰就損失了三萬人,而且全打輸了,士氣極為低落。
俄國人攻的很猛,他們的優勢是軍隊剛剛經曆戰爭經驗豐富,劣勢是岌岌可危的財政,俄國人追求速戰速決。所以雙方都是大開大合,選擇野戰。
開戰一個月後,英軍喪生了10萬人,這時候不得不選擇放棄在馬其頓、色雷斯開辟戰場。另一邊,俄軍圍攻伊斯坦布爾的戰鬥已經打響。奧斯曼帝國在一年前潰敗後,損失了大部分精銳,但接受歐式訓練的軍隊高達40多萬,經過集結,恢複,有英國提供物資幫助,暫時恢複了一點士氣。此時指揮奧斯曼軍隊陸軍司令的是一個皈依的德國人,他指揮上沒有問題,隻是奧斯曼軍隊積弊太重,士氣極為低落。
就在伊斯坦布爾岌岌可危之際,英國人放棄了登陸作戰,將兵力送入伊斯坦布爾,跟奧斯曼帝國並肩作戰。一場要塞攻防戰開始,上次是俄國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這次英奧聯軍守伊斯坦布爾。
海戰中,英國人就可圈可點了。指揮奧斯曼海軍的是一個皈依的英國人,英奧海軍聯合控製了黑海製海權,俄國海軍徹底躺平,龜縮在克裏米亞軍港不出。英國人不但有能力封鎖黑海,他還同時封鎖了波羅的海的俄國港口,進一步惡化了俄國的經濟形勢。
可以說這場戰爭的主戰場當之無愧在巴爾幹,雙方都積極進取,英軍是戰術思想問題,俄軍是財政壓力問題,都急於速戰。製造了大量傷亡,總體上,俄軍陸軍打的更好,英軍海軍無可挑剔。
打了一年,終於撐不住了。
坐山觀虎鬥的德國人看夠了戲,希望能夠斡旋,試圖再次召開柏林會議。這是俾斯麥的政績,能讓歐洲列強坐在柏林,讓柏林成為世界的中心,甚至讓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感慨:這個國家需要俾斯麥多餘他這個皇帝。
俄國鑒於上次在柏林會議上幾乎被歐洲列強群攻的孤立狀態,拒絕將保加利亞問題交給國際會議討論。英國也不想將印度問題拿到會議上討論,印度是英國的,不容許他國染指。所以第二次柏林會議沒能召開,但雙方都接受斡旋,在俾斯麥的見證下進行雙邊會談。
東方戰場到了第二年,經過三輪大規模安置,徹底安置完了所有災民,解放了2萬個軍屯的動員能力。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達到了30萬,幾乎是所有能打的軍隊,全是受訓超過五年的老兵。
三十萬軍隊,將海蘭泡、伯力和海參崴三座要塞圍困的水泄不通,開始了最後的攻堅。
攻堅從8月開始,集中了一批重炮,將280mm艦炮沿著黑龍江運輸到前線,開始向各要塞傾瀉彈雨,務必要在今年拿下三座要塞。
詔書是一篇華麗的駢文,詳列了西安這座城市的輝煌曆史,做京師有多麽合適,以遷都西安主要是為了安定西北為理由。
草草掠過這些華而不實的辭藻,劉勇強滿腦子就一個名詞“遷都再戰”,清廷遷都後會不會毀約,還真有點擔心。滿清要是跟他死纏爛打的話,就成了爛仗了。
剛剛北方一場大饑荒,這得休養生息好幾年才能恢複。東北吞下兩千多萬人口,如此蛇吞象也得消化好幾年。
為了防止出現變故,本打算戰後在摘果子的,此時立刻就得動手。拿著清廷聖旨,讓沈葆楨代替自己去廣州上任。鍾寶三動員客家鄉勇兩萬,加兩萬太平村士兵前往兩廣。四萬人還是覺得不太夠,這可是兩個省。可實在抽不出人了,盧偉的三萬騎兵不能南下,吞掉兩廣之前,要鎮守北京,防止清廷變卦。
想來想去想到了一股勢力,在越南紅河流域坐鎮的劉永福。
“可靠嗎?”
“應該可靠!”
王圓主管的外交部門一直跟劉永福保持聯係,他在越南發展的很快,已經擁兵兩萬,是紅河流域的大軍閥。武器裝備都是閩遼體係,也主要從閩遼控製的海關中獲得軍餉。最重要的是此人多次表達效忠之意。
“讓他帶兵迴兩廣,駐紮在湘桂關卡。”
劉勇強擔心湘軍打過來。蔣益澧這個老湘軍現在還是廣東巡撫呢。
帶著大軍進入廣州,沈葆楨試圖安撫蔣益澧這個老湘軍,對方卻掛印帶兵走了。從陸路返迴湖南,也好,省卻了一個大麻煩。
隨著劉永福的部隊到位,有了六萬軍隊鎮守,沈葆楨決定快刀斬亂麻。效仿當初閩人治閩的政策,兩廣外地官員一律禮送出境。從福建官僚體係中抽調了大量官員安插到兩廣,跟本地官員一起,重構兩廣,先跟清廷斬斷聯係。
在這番操作進行的同時,英國表達了關切,因為還在聯合作戰,英國的外交用詞非常謹慎,但法國表達了抗議。
法國的抗議可以先拖著,高盧雄雞暫時雄不起。1875法國危機,為什麽得到那麽多歐洲強國的支持,還不是因為弱嗎,大家都默認了,一旦德國動武,法國會再次被暴揍。德卡茲的外交手段確實高明,可法蘭西人什麽時候是靠人同情才能彰顯影響力?這個高明中透著心酸。
對英國還是要客氣一點的,雖然這一年來英國人的仗打的一塌糊塗,可大英帝國的國際影響還在,有大英帝國支持,才能更順利吞下兩廣。
一旦有了兩廣閩遼四地,大勢基本上就成了。其實所有人都已經是意識到,這江山遲早姓劉。
英國在得到閩遼保證,除了兩廣,不圖謀繼續擴張,尤其是不向長江流域擴張情況下,表示可以承認閩遼對兩廣擁有權力,同時表示會勸說法國接受。
英國這一年來焦頭爛額,拳頭越軟,姿態越低。
不真刀真槍幹一仗,英國人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經這麽弱。
現在深陷三塊泥潭之中,八萬英印軍隊在南非,布爾人不屈服,不肯接受金伯利鑽石礦和蘭德金礦交給英國開采的權力,甚至堅持要求獨立,連女王的宗主權都不肯承認。背後此時肯定有某大國撐腰,讓布爾人看到了虛幻的希望。
布爾人不屈服,軍隊就不敢撤走。此時已經是騎虎之勢,一撤軍,布爾人都有可能反推了開普敦殖民地。
另一個是阿富汗這個有名的爛泥潭,倒不是阿富汗人有多能打,英國三萬大軍就占領了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但這隻是名義上的首都,無數山脈割裂的地理條件下,造就了無數部族割裂,占據喀布爾的不過是阿富汗最強部族的最強酋長罷了。
結果三萬大軍基本就占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之後麻煩就來了。為了保證這三萬軍隊的給養,不得不招募了十萬後勤部隊,因為運送糧食、彈藥的後勤車隊,隻能武裝押運,各地部族全部起義或者說出來劫掠。維持成本太高了,比支付給閩遼的軍費援助都要高。
最麻煩的是俄國人也闖了進來,他們征服中亞的過程中,一直跟阿富汗各種勢力建立關係,若非如此,英國也不會這麽著急的跳進阿富汗,就是擔心俄國人控製這裏。
俄國人一來,本就緊張的阿富汗局勢更加緊張,俄國鼓動大量部族跟隨他們進攻英軍據點,俄國人有大炮,部族有人命,給英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最要命的還是巴爾幹這個火藥桶,奧匈帝國的迷之舉動,讓英國好幾個月沒敢下場。因為擔心英軍登陸之後,奧匈跟俄軍聯手,畢竟他們頭上套著一個三皇同盟,看盟約似乎不是軍事同盟,可萬一有密約呢。英國向來反對秘密外交,卻屢禁不止。
這讓英國極其需要德國,在得到奧匈和德國的雙重保證後,英軍終於登陸巴爾幹,再不登陸,奧斯曼就要完了,伊斯坦布爾都可能保不住。
從馬其頓登陸,並且爭取到希臘的支持,希臘這個東正教國家這次算是背叛了俄國,雖然當初希臘獨立得到俄國的巨大支持,但俄國支持保加利亞吞並馬其頓,引起了希臘的不滿和恐慌。不止希臘,塞爾維亞等巴爾幹民族都對此感到不滿,但是敢怒不敢言。有英國撐腰,跟英國經濟聯係緊密的希臘終於站出來跟俄國開幹,塞爾維亞也想參與,借此獲得一個出海口,可奧匈帝國堅決反對,就是不能讓塞爾維亞擴張。
英國以支持希臘取得整個馬其頓為條件,以及大量軍費援助,得到了希臘的支持,希臘動員二十萬軍隊和英國組成聯軍行動。這可謂是拚了,此時希臘全國才200多萬人口,相當於能打的男人都上戰場了。
開戰第一個星期,俄國就教了英國、希臘做人。
希臘和英軍在希臘北方的馬其頓港口薩塞洛尼基登陸,但並沒能占領這座港口城市,因為保加利亞起義軍控製了這裏。俄保聯軍快速支援,馬其頓地區有一百多萬人,其中最大的族群就是保加利亞人,大概三四十萬。希臘人隻有十萬,跟塞爾維亞人相當,還有幾萬存在感不強的猶太人。這一帶在俄軍打垮了奧斯曼主力部隊後,基本就落入了保加利亞起義軍之手。但之前希臘、塞爾維亞在這裏都有非正規部隊,叫革命軍或自衛軍之類的。
雙方一開始就打的很猛,第一次登陸失敗後,英軍開始在其他地方登陸,馬其頓以東的愛琴海沿海叫法不同奧斯曼人叫色雷斯地區,此時還在奧斯曼控製中。英、希聯軍登陸,奧斯曼軍隊撤防,不撤防不行,希臘人跟奧斯曼人無法配合,沒準先打起來。結果造成混亂,俄軍趁勢再次將立足未穩的英希聯軍擊潰。
接連戰敗,英國人這才接受大英帝國陸軍真的稀爛的現實。相比俄國,克裏米亞戰爭之後,大英帝國獨享了世界第一強權整整二十年,這二十年,鬥誌旺盛的英國貴族軍官倒是充滿朝氣,在全世界為大英帝國征戰,可整整一代人生活在紙醉金迷的溫柔鄉中,已經有一代人沒有經曆過真正的戰爭了。
五十年前打敗法國,與俄國一起分享歐洲雙強的地位,英國是世界帝國,俄國是歐洲憲兵,二十年前英法聯軍打敗俄國,英國徹底站上世界之巔。英國年輕小夥子們倒是很愛國,戰爭爆發後,踴躍參戰。可沒軍事經驗的他們,僅僅接受了短暫的軍事訓練就被丟上了殘酷的戰場。對麵的俄軍,卻是一支武德充沛的部隊,二十年中從沒停止過擴張,在中亞不斷戰鬥。戰鬥烈度雖然不高,可能鍛煉人。這次跟奧斯曼帝國開戰,更是鍛煉出了七八十萬人。
所以當俄國人喊著烏拉衝過來的時候,真是一個衝鋒就把英國人趕進大海了。
雙方都裝備著後裝步槍,金屬子彈,除了火藥還是黑火藥,開槍還會冒黑煙或白煙,早就沒有半點克裏米亞戰爭的影子。但英軍中高層還是以克裏米亞戰爭的作戰方式指揮作戰,雙方是在用一種射程、射速遠高於克裏米亞時代最好的線膛步槍的武器,互相排隊槍斃。
英國兩場登陸戰就損失了三萬人,而且全打輸了,士氣極為低落。
俄國人攻的很猛,他們的優勢是軍隊剛剛經曆戰爭經驗豐富,劣勢是岌岌可危的財政,俄國人追求速戰速決。所以雙方都是大開大合,選擇野戰。
開戰一個月後,英軍喪生了10萬人,這時候不得不選擇放棄在馬其頓、色雷斯開辟戰場。另一邊,俄軍圍攻伊斯坦布爾的戰鬥已經打響。奧斯曼帝國在一年前潰敗後,損失了大部分精銳,但接受歐式訓練的軍隊高達40多萬,經過集結,恢複,有英國提供物資幫助,暫時恢複了一點士氣。此時指揮奧斯曼軍隊陸軍司令的是一個皈依的德國人,他指揮上沒有問題,隻是奧斯曼軍隊積弊太重,士氣極為低落。
就在伊斯坦布爾岌岌可危之際,英國人放棄了登陸作戰,將兵力送入伊斯坦布爾,跟奧斯曼帝國並肩作戰。一場要塞攻防戰開始,上次是俄國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這次英奧聯軍守伊斯坦布爾。
海戰中,英國人就可圈可點了。指揮奧斯曼海軍的是一個皈依的英國人,英奧海軍聯合控製了黑海製海權,俄國海軍徹底躺平,龜縮在克裏米亞軍港不出。英國人不但有能力封鎖黑海,他還同時封鎖了波羅的海的俄國港口,進一步惡化了俄國的經濟形勢。
可以說這場戰爭的主戰場當之無愧在巴爾幹,雙方都積極進取,英軍是戰術思想問題,俄軍是財政壓力問題,都急於速戰。製造了大量傷亡,總體上,俄軍陸軍打的更好,英軍海軍無可挑剔。
打了一年,終於撐不住了。
坐山觀虎鬥的德國人看夠了戲,希望能夠斡旋,試圖再次召開柏林會議。這是俾斯麥的政績,能讓歐洲列強坐在柏林,讓柏林成為世界的中心,甚至讓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感慨:這個國家需要俾斯麥多餘他這個皇帝。
俄國鑒於上次在柏林會議上幾乎被歐洲列強群攻的孤立狀態,拒絕將保加利亞問題交給國際會議討論。英國也不想將印度問題拿到會議上討論,印度是英國的,不容許他國染指。所以第二次柏林會議沒能召開,但雙方都接受斡旋,在俾斯麥的見證下進行雙邊會談。
東方戰場到了第二年,經過三輪大規模安置,徹底安置完了所有災民,解放了2萬個軍屯的動員能力。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達到了30萬,幾乎是所有能打的軍隊,全是受訓超過五年的老兵。
三十萬軍隊,將海蘭泡、伯力和海參崴三座要塞圍困的水泄不通,開始了最後的攻堅。
攻堅從8月開始,集中了一批重炮,將280mm艦炮沿著黑龍江運輸到前線,開始向各要塞傾瀉彈雨,務必要在今年拿下三座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