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談判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俄國人頂風冒雪衝了三天,一個人都沒衝出去,俄國人沒想到,劉勇強也沒想到。
俄國人沒想到的是在這種天氣下,竟然沒有打開一個缺口。他們太迷信刺刀衝鋒了,剛剛結束的巴爾幹戰爭,讓他們這套戰術進一步揚名,英國、希臘軍隊無數次在刺刀衝鋒下掉頭逃跑。可這次迎接他們的是一個個以機槍火力為中心的漢軍戰壕,衝到戰壕前,俄軍士兵就幾乎都倒在了路上。
劉勇強沒想到的是,俄軍其實早就見識過自己這套戰術,甚至在海參崴的時候,他們也這麽徒勞的衝鋒過,沒想到還會如此。果然新戰術的傳播沒有那麽快,機槍出現後半個多世紀都沒引起重視,不是沒有原因的。
俄軍向來不是一個反應快的軍隊,總是挨打過後才會被動進步。還好他們底子厚,要是德國,這樣的失敗來上幾次,或許就不會有現在普魯士化德國。而是另一個邦國統一,或者繼續四分五裂。
“俄軍的高層,全是一群從前膛槍時代走過來的老古董,沒那麽容易接受新戰術。不過這次之後,肯定會引起重視了。下一次我們麵對的,就是一支大量裝備機槍的俄軍。很可能要打一場塹壕戰了。”
劉勇強跟參謀們輕鬆的討論著。
俄軍如同一戰時的英軍一樣古板,端著刺刀一次次無畏的衝鋒,三天之內,至少丟下了四萬具屍體。英國人索姆河戰役,用這種方式,一天就送了六萬條性命。相比之下,加特林機槍的火力還是差了一點,單發步槍的火力也比不上連發步槍。
突圍失敗之後,俄軍又退迴了榆關,十幾萬俄軍擠在不大的榆關城,這隻是一個很普通的縣城,不過俄軍不可能全部擠進縣城,大多數俄軍在縣城外麵駐防,以榆關為中心,在五公裏範圍內挖掘了大量壕溝,保證榆關不至於被地方炮火覆蓋。
漢軍之前沒有強攻,隻是不想無謂的犧牲。這次擊退俄軍之後,趁勢奪取了俄軍幾處外圍防線,進一步將俄軍逼退。現在大多數俄軍已經緊挨著城牆,漢軍的炮群正在前移。
至於俄軍的大炮,既少,又小。本身他們的大炮就不算多,畢竟將大炮從俄國本土運輸到山海關太費時費力,俄軍也不是重視炮火的部隊,在歐洲向來都是火力最弱的軍隊之一,直到蘇聯時期。這次撤退的時候,又丟了一半大炮。這已經非常難得,已經能證明他們的指揮官是優秀的指揮官,如果能一門炮都不丟,那就不是優秀,而是傳奇了。傳奇指揮官,大概也不會後退,而是各種戰術反殺進了遼東。
前線的不利,很快就能反映在談判桌上。如果這批人突圍成功,俄國人會很硬氣。
俄國人做了讓步,不再堅持索要歐亞大鐵路的控製權,雖然這鐵路是大清國的資產,但他們似乎不打算跟大清國商量,隻要漢軍不反對,他們就有能力拿下;法國則繼續堅持整個越南,俄國在北方的失敗,不足以讓法國人妥協,他們必須有所得。
至於日本,兩國似乎並沒有拉著日本一起談判的想法。當然,他們通知了日本,日本也通過荷蘭做中間人進行了接觸,日本的價碼也不低,整個朝鮮加琉球。
反倒除了俄國,其他兩方都沒誠意,敢情被圍的不是他們唄。
“俄國的援軍到了!”
俄國第一批援軍抵達北京,從沙皇宣布出兵,隻過去了十二天。不過人數不多,俄國人要將龐大國土上駐防的軍隊集結起來,沒有那麽容易。雖然克裏米亞戰爭之後,俄國掀起鐵路狂潮,但腐敗的官僚係統大大影響了效率,雖然紙麵上鐵路裏程從九百多公裏提高到了兩萬多公裏,可這對於如此廣大的國土來說,還是顯得過於稀疏了。
抵達北京的俄軍援軍,第一批隻有一萬多人,並沒有立刻進軍,這麽點人不足以跟漢軍爭奪鐵路控製權,控製不了鐵路,就不可能快速救援榆關。
“看來我們還有個打援的機會!”
劉勇強並沒有刻意留下榆關之敵圍點打援,甚至之前都沒想過沙俄還會增兵。
劉勇強沒有修改作戰計劃,圍攻榆關的部隊依然以消滅榆關殘敵為首要目的,各支部隊的任務都很明確。
打援是另外的計劃,會有其他部隊執行。
東北百萬大軍,現在才動用了六十萬,還有四十萬生力軍沒有參戰呢。其中有十萬人不能動,現在駐紮在鴨綠江一帶,防備日本人。還有十萬要留守腹地要衝,作為總預備隊。所以這次打援可用兵力是二十萬人。
俄國援軍在一月中旬從北京出發,兵力十五萬,這是三十萬人中集結的第一批,已經等不及全部集結,因為榆關俄軍不可能撐得過這個冬天。撤退,意味著拋棄本就不多的輜重,沒能撤到北京,就注定要選擇突圍,突圍失敗,就注定要被救援。他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依靠自己脫困的能力了,甚至可能已經斷糧,開始殺馬了。
漢軍的大炮已經開始轟擊榆關,俄軍已經全部收縮進城牆之內,依托古老的城牆保護自己的安全。
漢軍一麵挖戰壕迫近,一麵不斷炮擊。跟在越南不同,這次的土木作業很順利,雖然冬天的土地難挖了一點,也比一鏟子下去冒水的越南要容易的多。
漢軍的增援部隊通過火車源源不斷開進關內,集結在原本為困難榆關的塹壕中,而進攻部隊,已經大多轉移到了之前俄軍的防禦戰壕中。
現在相當於有兩道包圍榆關的環形戰壕工事,兩者相距隻有一公裏,已經挖出了交通壕相連,可以隨時互相支援。這時候劉勇強下令內線停止攻擊,這就有明顯以打援為主的意圖了。
俄國人大概產生了敵人也已經不行了的錯覺,竟然又發動了一次突圍,可惜除了丟下上萬屍體之外,沒有任何進展。這支俄軍徹底成為孤軍,他們現在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沙皇已經派出了援軍。
可惜德式參謀製度還是有些死板了,沒有解放軍高效靈活,否則劉勇強現在可以采用少數兵力圍困,大部用來打援。貿然調整,又可能造成前線混亂,所以打援的部隊暫時無法增加兵力,就隻有20萬。
這20萬生力軍,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俄國人用眼睛看見了他們的援軍之後,已經連馬都吃光了的他們,終於有了希望,城裏此起彼伏的響起烏拉聲,可當親眼看見救援的軍隊被擊退,像他們一樣傷亡慘重之後,希望徹底變成了絕望。
救援的俄軍不可謂不努力,隻可惜在機槍戰壕前毫無作為,炮火甚至還不如對方,卻不得不一次次發起衝擊,在丟下數萬傷員之後,不得不暫時撤退,因為敵人側翼的騎兵已經逼了上來,一旦被纏住,下場就是榆關的戰友。
俄國援軍的撤退,徹底壓垮了榆關俄軍,他們在城頭掛起了白旗,十五萬俄軍走進了戰俘營。
巨大的勝利,立刻通過戰地記者、外國武官發往全世界,再次引發轟動之後,俄國在談判桌上做了更大讓步。法國也不在堅持整個越南,他們還是願意以紅河為界的,但要求紅河必須對法國徹底開放。日本人願意放棄琉球,但還是索要整個朝鮮,因為現在朝鮮基本已經在他們控製中。
國際關係進入現代之後,同盟條約中往往就有了‘不單獨媾和’的條款,否則俄國這種狀態,其實已經可以簽條約退出戰爭了。即便現在不會單獨媾和,這也是有極限的,俄國承擔了所有損失,絕不是為了幫盟友保住勝利果實的。為了避免更大損失,俄國反過來開始給盟友施壓。
此時漢軍卻開始撤退,基本撤出山海關,當然除了留守部隊。
時間已經來到建寧四年,已經在鴨綠江邊的義州待了一年的朝鮮國王李熙終於等來了宗主國調兵的好消息。
“有救了,有救了。”
李熙是一個懦弱無主的人,他未成年便在他父親大院君的操作下繼承王位,之後朝政長期把持在父親手裏。大院君還是頗有才華的,以一個士大夫的標準來衡量,他做的不錯,也在士大夫領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無非是抑製豪強那一套,當政幾年朝鮮號稱府庫充盈,頗有中興氣象。
李熙的老婆閔妃跟他父親一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這個兒媳婦還是大院君自己挑的,出身驪興閔氏,但自家衰落,自幼清貧。跟李熙的母親同族出身,之所以這麽選擇,是因為李熙繼位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朝鮮王權旁落,外戚當權。大院君才選了閔妃這個娘家勢力不足的女孩。公公和兒媳婦的矛盾主要是公公不支持立閔妃的兒子當王子,這引起了閔妃的反彈。她本家雖然沒落,但閔氏畢竟是大家族,於是身邊開始聚集起一幫反大院君的勢力,而且勾結前朝外戚勢力,最重要的是把丈夫拉到自己一個陣營,最後以李熙親政為手段,將大院君逼退。
李熙幫著媳婦鬥倒了父親之後,朝政淪入媳婦之手,他也不在乎,整日縱情聲色。經曆了那些‘洋擾’事件,日本開國,不是父親應對,就是媳婦出手。他本人幾乎沒有任何政治能力,樂於當一個傀儡。
這次日本入寇,徹底嚇到他了,因為這已經超出了強勢的父親或媳婦能左右的局麵,在媳婦慫恿下,第一時間逃跑,國王一跑,朝鮮就徹底亂了。
日軍進駐朝鮮,很快暴露出強盜本性,到處劫掠財物,引發了本就瀕臨崩潰的朝鮮社會反抗,鄉下大量原本也可能會起義的農民,組建了義軍開始襲擊日本駐軍。朝鮮的官軍則不堪一擊,日軍進駐一年來,沒有收複一座城池,整個朝鮮淪入日本控製之下。
日本人扶持傀儡,甚至在漢城另立了一個朝鮮國王,跟這個朝鮮國王簽訂了大量的賣國條約。
正牌國王卻隻能在義州瑟瑟發抖,一次又一次期盼王師到來。
俄國人沒想到的是在這種天氣下,竟然沒有打開一個缺口。他們太迷信刺刀衝鋒了,剛剛結束的巴爾幹戰爭,讓他們這套戰術進一步揚名,英國、希臘軍隊無數次在刺刀衝鋒下掉頭逃跑。可這次迎接他們的是一個個以機槍火力為中心的漢軍戰壕,衝到戰壕前,俄軍士兵就幾乎都倒在了路上。
劉勇強沒想到的是,俄軍其實早就見識過自己這套戰術,甚至在海參崴的時候,他們也這麽徒勞的衝鋒過,沒想到還會如此。果然新戰術的傳播沒有那麽快,機槍出現後半個多世紀都沒引起重視,不是沒有原因的。
俄軍向來不是一個反應快的軍隊,總是挨打過後才會被動進步。還好他們底子厚,要是德國,這樣的失敗來上幾次,或許就不會有現在普魯士化德國。而是另一個邦國統一,或者繼續四分五裂。
“俄軍的高層,全是一群從前膛槍時代走過來的老古董,沒那麽容易接受新戰術。不過這次之後,肯定會引起重視了。下一次我們麵對的,就是一支大量裝備機槍的俄軍。很可能要打一場塹壕戰了。”
劉勇強跟參謀們輕鬆的討論著。
俄軍如同一戰時的英軍一樣古板,端著刺刀一次次無畏的衝鋒,三天之內,至少丟下了四萬具屍體。英國人索姆河戰役,用這種方式,一天就送了六萬條性命。相比之下,加特林機槍的火力還是差了一點,單發步槍的火力也比不上連發步槍。
突圍失敗之後,俄軍又退迴了榆關,十幾萬俄軍擠在不大的榆關城,這隻是一個很普通的縣城,不過俄軍不可能全部擠進縣城,大多數俄軍在縣城外麵駐防,以榆關為中心,在五公裏範圍內挖掘了大量壕溝,保證榆關不至於被地方炮火覆蓋。
漢軍之前沒有強攻,隻是不想無謂的犧牲。這次擊退俄軍之後,趁勢奪取了俄軍幾處外圍防線,進一步將俄軍逼退。現在大多數俄軍已經緊挨著城牆,漢軍的炮群正在前移。
至於俄軍的大炮,既少,又小。本身他們的大炮就不算多,畢竟將大炮從俄國本土運輸到山海關太費時費力,俄軍也不是重視炮火的部隊,在歐洲向來都是火力最弱的軍隊之一,直到蘇聯時期。這次撤退的時候,又丟了一半大炮。這已經非常難得,已經能證明他們的指揮官是優秀的指揮官,如果能一門炮都不丟,那就不是優秀,而是傳奇了。傳奇指揮官,大概也不會後退,而是各種戰術反殺進了遼東。
前線的不利,很快就能反映在談判桌上。如果這批人突圍成功,俄國人會很硬氣。
俄國人做了讓步,不再堅持索要歐亞大鐵路的控製權,雖然這鐵路是大清國的資產,但他們似乎不打算跟大清國商量,隻要漢軍不反對,他們就有能力拿下;法國則繼續堅持整個越南,俄國在北方的失敗,不足以讓法國人妥協,他們必須有所得。
至於日本,兩國似乎並沒有拉著日本一起談判的想法。當然,他們通知了日本,日本也通過荷蘭做中間人進行了接觸,日本的價碼也不低,整個朝鮮加琉球。
反倒除了俄國,其他兩方都沒誠意,敢情被圍的不是他們唄。
“俄國的援軍到了!”
俄國第一批援軍抵達北京,從沙皇宣布出兵,隻過去了十二天。不過人數不多,俄國人要將龐大國土上駐防的軍隊集結起來,沒有那麽容易。雖然克裏米亞戰爭之後,俄國掀起鐵路狂潮,但腐敗的官僚係統大大影響了效率,雖然紙麵上鐵路裏程從九百多公裏提高到了兩萬多公裏,可這對於如此廣大的國土來說,還是顯得過於稀疏了。
抵達北京的俄軍援軍,第一批隻有一萬多人,並沒有立刻進軍,這麽點人不足以跟漢軍爭奪鐵路控製權,控製不了鐵路,就不可能快速救援榆關。
“看來我們還有個打援的機會!”
劉勇強並沒有刻意留下榆關之敵圍點打援,甚至之前都沒想過沙俄還會增兵。
劉勇強沒有修改作戰計劃,圍攻榆關的部隊依然以消滅榆關殘敵為首要目的,各支部隊的任務都很明確。
打援是另外的計劃,會有其他部隊執行。
東北百萬大軍,現在才動用了六十萬,還有四十萬生力軍沒有參戰呢。其中有十萬人不能動,現在駐紮在鴨綠江一帶,防備日本人。還有十萬要留守腹地要衝,作為總預備隊。所以這次打援可用兵力是二十萬人。
俄國援軍在一月中旬從北京出發,兵力十五萬,這是三十萬人中集結的第一批,已經等不及全部集結,因為榆關俄軍不可能撐得過這個冬天。撤退,意味著拋棄本就不多的輜重,沒能撤到北京,就注定要選擇突圍,突圍失敗,就注定要被救援。他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依靠自己脫困的能力了,甚至可能已經斷糧,開始殺馬了。
漢軍的大炮已經開始轟擊榆關,俄軍已經全部收縮進城牆之內,依托古老的城牆保護自己的安全。
漢軍一麵挖戰壕迫近,一麵不斷炮擊。跟在越南不同,這次的土木作業很順利,雖然冬天的土地難挖了一點,也比一鏟子下去冒水的越南要容易的多。
漢軍的增援部隊通過火車源源不斷開進關內,集結在原本為困難榆關的塹壕中,而進攻部隊,已經大多轉移到了之前俄軍的防禦戰壕中。
現在相當於有兩道包圍榆關的環形戰壕工事,兩者相距隻有一公裏,已經挖出了交通壕相連,可以隨時互相支援。這時候劉勇強下令內線停止攻擊,這就有明顯以打援為主的意圖了。
俄國人大概產生了敵人也已經不行了的錯覺,竟然又發動了一次突圍,可惜除了丟下上萬屍體之外,沒有任何進展。這支俄軍徹底成為孤軍,他們現在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沙皇已經派出了援軍。
可惜德式參謀製度還是有些死板了,沒有解放軍高效靈活,否則劉勇強現在可以采用少數兵力圍困,大部用來打援。貿然調整,又可能造成前線混亂,所以打援的部隊暫時無法增加兵力,就隻有20萬。
這20萬生力軍,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俄國人用眼睛看見了他們的援軍之後,已經連馬都吃光了的他們,終於有了希望,城裏此起彼伏的響起烏拉聲,可當親眼看見救援的軍隊被擊退,像他們一樣傷亡慘重之後,希望徹底變成了絕望。
救援的俄軍不可謂不努力,隻可惜在機槍戰壕前毫無作為,炮火甚至還不如對方,卻不得不一次次發起衝擊,在丟下數萬傷員之後,不得不暫時撤退,因為敵人側翼的騎兵已經逼了上來,一旦被纏住,下場就是榆關的戰友。
俄國援軍的撤退,徹底壓垮了榆關俄軍,他們在城頭掛起了白旗,十五萬俄軍走進了戰俘營。
巨大的勝利,立刻通過戰地記者、外國武官發往全世界,再次引發轟動之後,俄國在談判桌上做了更大讓步。法國也不在堅持整個越南,他們還是願意以紅河為界的,但要求紅河必須對法國徹底開放。日本人願意放棄琉球,但還是索要整個朝鮮,因為現在朝鮮基本已經在他們控製中。
國際關係進入現代之後,同盟條約中往往就有了‘不單獨媾和’的條款,否則俄國這種狀態,其實已經可以簽條約退出戰爭了。即便現在不會單獨媾和,這也是有極限的,俄國承擔了所有損失,絕不是為了幫盟友保住勝利果實的。為了避免更大損失,俄國反過來開始給盟友施壓。
此時漢軍卻開始撤退,基本撤出山海關,當然除了留守部隊。
時間已經來到建寧四年,已經在鴨綠江邊的義州待了一年的朝鮮國王李熙終於等來了宗主國調兵的好消息。
“有救了,有救了。”
李熙是一個懦弱無主的人,他未成年便在他父親大院君的操作下繼承王位,之後朝政長期把持在父親手裏。大院君還是頗有才華的,以一個士大夫的標準來衡量,他做的不錯,也在士大夫領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無非是抑製豪強那一套,當政幾年朝鮮號稱府庫充盈,頗有中興氣象。
李熙的老婆閔妃跟他父親一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這個兒媳婦還是大院君自己挑的,出身驪興閔氏,但自家衰落,自幼清貧。跟李熙的母親同族出身,之所以這麽選擇,是因為李熙繼位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朝鮮王權旁落,外戚當權。大院君才選了閔妃這個娘家勢力不足的女孩。公公和兒媳婦的矛盾主要是公公不支持立閔妃的兒子當王子,這引起了閔妃的反彈。她本家雖然沒落,但閔氏畢竟是大家族,於是身邊開始聚集起一幫反大院君的勢力,而且勾結前朝外戚勢力,最重要的是把丈夫拉到自己一個陣營,最後以李熙親政為手段,將大院君逼退。
李熙幫著媳婦鬥倒了父親之後,朝政淪入媳婦之手,他也不在乎,整日縱情聲色。經曆了那些‘洋擾’事件,日本開國,不是父親應對,就是媳婦出手。他本人幾乎沒有任何政治能力,樂於當一個傀儡。
這次日本入寇,徹底嚇到他了,因為這已經超出了強勢的父親或媳婦能左右的局麵,在媳婦慫恿下,第一時間逃跑,國王一跑,朝鮮就徹底亂了。
日軍進駐朝鮮,很快暴露出強盜本性,到處劫掠財物,引發了本就瀕臨崩潰的朝鮮社會反抗,鄉下大量原本也可能會起義的農民,組建了義軍開始襲擊日本駐軍。朝鮮的官軍則不堪一擊,日軍進駐一年來,沒有收複一座城池,整個朝鮮淪入日本控製之下。
日本人扶持傀儡,甚至在漢城另立了一個朝鮮國王,跟這個朝鮮國王簽訂了大量的賣國條約。
正牌國王卻隻能在義州瑟瑟發抖,一次又一次期盼王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