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保加利亞危機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查到了,保加利亞出事了。”
“保加利亞?”
劉勇強腦子裏迴想著這幾年這個國家的一些信息,老實說沒多少,因為這隻是一個小國罷了。
王圓仔細報告了保加利亞這幾年的情況,終於認識到這是一次可能引發混亂的危機。
上次這個國家進入劉勇強耳中,還是巴爾幹戰爭之時。
當時巴爾幹危機,隨即俄國發動俄土戰爭,從奧斯曼帝國手裏奪取了巴爾幹地區,建立了一個橫跨黑海和愛琴海的大保加利亞。英國和奧匈拒不接受的情況下,被迫提交柏林會議審核,最後柏林決議縮小保加利亞範圍,大保加利亞失去了愛琴海沿岸領土。俄國拒不接受這份決議,最終引發了俄國和希臘、英國的戰爭。
當時閩俄第三次戰爭,也是這場戰爭的一部分,屬於其東方戰場。戰爭的結果是,閩遼在東方打贏了,收複了黑龍江以北丟失國土,基本恢複到尼布楚條約時代。俄國在西方打贏了,給大保加利亞爭取到了愛琴海沿海領土。
隨後俄國在大保加利亞駐軍兩年,扶持了一個親俄政府,大量俄國顧問在保加利亞政府中任職,可以說完全控製著這個國家。最後在其他強國壓力下雖然撤軍,但租借了保加利亞在愛琴海的重要港口塞薩洛尼基。
這次戰爭俄國得到的遠大於失去的,因為他還修建了歐亞大鐵路,讓陸權可以跟英國的海權相互製衡,攫取了歐亞貿易最大的一筆紅利。隨後又建了通往黑海的歐亞第二鐵路,目前正在籌建通過西伯利亞的歐亞第三鐵路。
這些都嚴重威脅到英國的利益。所以英俄矛盾持續加深,上次戰爭中,哪怕大漢以一對三,英國也給予了堅定的支持,就是因為如此。
俄國扶持大保加利亞,將勢力滲透進地中海,又開始擴大海軍,進一步加深這個矛盾。可沒想到,這時候保加利亞出事了。
按理說,保加利亞是在俄國人的扶持下建立的,俄國人為了保加利亞流幹了血,保加利亞人應該感激才對。可保加利亞是一個民族國家,雖然屬於斯拉夫人種,但人家畢竟不是俄國人。保加利亞有自己的民族主義,建國之後,民族主義極為膨脹。民間確實存在著感激沙皇的感情,但也存在著追求獨立自主的勢力,這批人被稱作自由主義,他們還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在俄國占領的兩年期間,推出了《特維爾諾沃憲法》,約束保加利亞君主權力。
保加利亞君主是一個來自德意誌地區的貴族巴滕貝格親王。此人背景十分複雜,自己出身德意誌貴族,年輕時在普魯士軍隊服役;他母親跟沙皇皇後是親姐妹,因為這層關係,俄土戰爭的時候,他又在俄國軍隊中服役。他的家族跟英國皇室也是近親,所以在柏林會議上他得到了各方的一致支持,當上了保加利亞大公。
最後俄國沒接受柏林決議,卻接受他當這個大公,因為除了他,很難找出這麽合適的人選。
巴滕貝格親王上任後,立刻陷入保加利亞自由主義勢力和親俄勢力無窮無盡的衝突之中,一開始巴滕貝格站在俄國一邊,很快廢除《特維爾諾沃憲法》,建立起俄國式的集權製度。但俄國對巴滕貝格的左右,讓他覺得俄國人在把他當傀儡。
是的,俄國肯定是把他當傀儡了,可他自己不這麽認為。加上他有複雜的國際背景,慢慢開始跟英國、奧匈帝國靠近,試圖引入英國和奧匈的力量製衡俄國。今年他終於下定了決心,重新拉攏自由主義民族力量,跟自由主義和解,重新恢複《特維爾諾沃憲法》。接著驅逐了俄國派到自己身邊的各種顧問。此舉徹底惹怒了沙皇,威脅要廢黜巴滕貝格。
巴滕貝格試圖跟俄國解釋,希望能緩和矛盾。可俄國不接受和解,撤走了對保加利亞的軍事援助。緊接著慫恿塞爾維亞這個同為南斯拉夫民族的國家跟保加利亞開戰,俄國以為沒有了自己的援助,保加利亞將一敗塗地。
結果獨立的民族主義保加利亞軍隊報答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國王米蘭一世共動員軍隊12萬人攻向塞爾維亞,爭奪保加利亞境內有塞族人居住的地區,尤其是重要城市索菲亞,這裏是保加利亞的首都,米蘭一世宣稱要在索菲亞的咖啡館裏喝咖啡。
此時的保加利亞,甚至連一支正規軍都沒有,現役部隊隻有三萬人,主要還是俄國幫助組建起來,並由俄國顧問指揮。保加利亞軍官則在俄國軍校正在學習。在這種情況下,俄國人釜底抽薪,召迴全部俄籍軍官。
在這種不利形勢下,保加利亞還要負責可能出兵的奧斯曼帝國。巴滕貝格則立刻命令在俄國軍官學校就讀的40名保加利亞軍官生立即迴國,任命這些還沒畢業的士官生立刻擔任連長,指揮保加利亞民兵戰鬥。召集大量民兵,擴充兵力,保加利亞軍人在愛國精神鼓舞下,充滿為國捐軀的情懷,幫助巴滕貝格頂住壓力,以劣勢兵力擊敗塞爾維亞,為保加利亞贏得巴爾幹的普魯士名譽,成為巴爾幹第一陸軍強國。
德國報紙報道,巴滕貝格能贏,是因為塞爾維亞雖然有400門大炮,卻比不上保加利亞裝備的160克虜伯大炮。
“哼。我還有克魯蘇呢!”
施耐德的大炮品牌克魯蘇也就在中國能沾點克虜伯的光芒,做個冒牌貨搶占市場,不過實際威力並不差。
“所以保加利亞人打贏了這場戰爭,然後得到了英國和奧匈的支持。”
“確切的說,是英國一直都在拚命拉攏保加利亞,奧匈這次站在塞爾維亞一邊,如果不是奧匈威脅,保加利亞會消滅塞爾維亞政權。”
最後的戰果是,奧匈帝國威脅保加利亞停止追擊,雙方談判,塞爾維亞賠款2500萬法郎,折合400萬兩銀子。
保加利亞大公既能打又聽勸,還因為這場戰爭徹底跟俄國交惡,這讓奧匈帝國開始對保加利亞展現出善意。
英國借機提出,支持修建一條經過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的歐亞大鐵路。其中德國和奧匈的鐵路網早就有了,隻需要從塞爾維亞修到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鐵路英國來搞定,經過奧斯曼帝國後,沿著伊朗南部地區直達印度,最後跟中國地區的上海連通。
“所以英國人是為了修建這條鐵路才選擇默許德國奪取菲律賓?”
“是的,沒有德國的支持,這條鐵路就無法修建。”
“不還有法國嗎?不經過德國還可以經過法國。”
“法國現在明顯站在俄國一邊,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資金可是在法國籌集的。”
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動工,俄國人非常焦急,他不但要在西伯利亞修鐵路,還從清政府手裏取得了張庫鐵路的權力,西伯利亞鐵路一旦建成,就是第三條歐亞大鐵路。跟前兩條歐亞大鐵路不同,這次因為經過俄國腹心的西伯利亞,俄國人打算用財政直接上。沒有允許國際銀行家分一杯羹,但俄國貧弱的財力無法支撐這條鐵路,所以隻能發行債券,英國直接拒絕,法國卻提供了資金支持。
“這條鐵路這麽重要嗎?”
“非常重要!俄國通過歐亞大鐵路已經攫取了東方貿易的巨大利益,聖彼得堡和黑海沿岸成為東歐貿易的中樞。一旦英國人修建的歐亞第四鐵路建成,不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將成功牽製俄國的聖彼得堡的另一個東歐鐵路出口,伊斯坦布爾也將再次壓製住黑海,成為黑海和地中海最重要的商業城市。”
“俄國人恐怕不會接受吧?”
“誰讓俄國人把保加利亞趕到了英國那邊呢!”
王圓有點幸災樂禍,劉勇強也很感慨,俄國人這是一手王炸打的稀爛啊。
控製保加利亞就能讓俄國勢力滲透進地中海,為此俄國至少死了幾十萬人,跟奧斯曼帝國,英國和希臘兩輪廝殺,結果就因為拙劣的外交技巧,逼的保加利亞投了英國,大英帝國做夢都要笑醒啊。
劉勇強不由驚訝,這個世界似乎正在發生某些新的東西,俄國的陸權在無限伸張,英國的海權有所收縮,鐵路勝過航運的美好時代似乎被俄國抓住了。
“這會引發戰爭的。”
劉勇強感歎道,同時又期待著。
王圓也歎息一聲:“是啊。俄國人一再挑釁英國的底線,或許三五年內,英國人就能做好再次戰爭的準備。”
這個準備是英國施行的兩強標準,即英國主力艦超過後兩位之和,而根據目前各國的造艦計劃,第二名是法國,第三名是大漢,第四名正是俄國。可英國別說兩強標準了,目前英國鐵甲艦的噸位,甚至稍遜於法俄之和。
“保加利亞?”
劉勇強腦子裏迴想著這幾年這個國家的一些信息,老實說沒多少,因為這隻是一個小國罷了。
王圓仔細報告了保加利亞這幾年的情況,終於認識到這是一次可能引發混亂的危機。
上次這個國家進入劉勇強耳中,還是巴爾幹戰爭之時。
當時巴爾幹危機,隨即俄國發動俄土戰爭,從奧斯曼帝國手裏奪取了巴爾幹地區,建立了一個橫跨黑海和愛琴海的大保加利亞。英國和奧匈拒不接受的情況下,被迫提交柏林會議審核,最後柏林決議縮小保加利亞範圍,大保加利亞失去了愛琴海沿岸領土。俄國拒不接受這份決議,最終引發了俄國和希臘、英國的戰爭。
當時閩俄第三次戰爭,也是這場戰爭的一部分,屬於其東方戰場。戰爭的結果是,閩遼在東方打贏了,收複了黑龍江以北丟失國土,基本恢複到尼布楚條約時代。俄國在西方打贏了,給大保加利亞爭取到了愛琴海沿海領土。
隨後俄國在大保加利亞駐軍兩年,扶持了一個親俄政府,大量俄國顧問在保加利亞政府中任職,可以說完全控製著這個國家。最後在其他強國壓力下雖然撤軍,但租借了保加利亞在愛琴海的重要港口塞薩洛尼基。
這次戰爭俄國得到的遠大於失去的,因為他還修建了歐亞大鐵路,讓陸權可以跟英國的海權相互製衡,攫取了歐亞貿易最大的一筆紅利。隨後又建了通往黑海的歐亞第二鐵路,目前正在籌建通過西伯利亞的歐亞第三鐵路。
這些都嚴重威脅到英國的利益。所以英俄矛盾持續加深,上次戰爭中,哪怕大漢以一對三,英國也給予了堅定的支持,就是因為如此。
俄國扶持大保加利亞,將勢力滲透進地中海,又開始擴大海軍,進一步加深這個矛盾。可沒想到,這時候保加利亞出事了。
按理說,保加利亞是在俄國人的扶持下建立的,俄國人為了保加利亞流幹了血,保加利亞人應該感激才對。可保加利亞是一個民族國家,雖然屬於斯拉夫人種,但人家畢竟不是俄國人。保加利亞有自己的民族主義,建國之後,民族主義極為膨脹。民間確實存在著感激沙皇的感情,但也存在著追求獨立自主的勢力,這批人被稱作自由主義,他們還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在俄國占領的兩年期間,推出了《特維爾諾沃憲法》,約束保加利亞君主權力。
保加利亞君主是一個來自德意誌地區的貴族巴滕貝格親王。此人背景十分複雜,自己出身德意誌貴族,年輕時在普魯士軍隊服役;他母親跟沙皇皇後是親姐妹,因為這層關係,俄土戰爭的時候,他又在俄國軍隊中服役。他的家族跟英國皇室也是近親,所以在柏林會議上他得到了各方的一致支持,當上了保加利亞大公。
最後俄國沒接受柏林決議,卻接受他當這個大公,因為除了他,很難找出這麽合適的人選。
巴滕貝格親王上任後,立刻陷入保加利亞自由主義勢力和親俄勢力無窮無盡的衝突之中,一開始巴滕貝格站在俄國一邊,很快廢除《特維爾諾沃憲法》,建立起俄國式的集權製度。但俄國對巴滕貝格的左右,讓他覺得俄國人在把他當傀儡。
是的,俄國肯定是把他當傀儡了,可他自己不這麽認為。加上他有複雜的國際背景,慢慢開始跟英國、奧匈帝國靠近,試圖引入英國和奧匈的力量製衡俄國。今年他終於下定了決心,重新拉攏自由主義民族力量,跟自由主義和解,重新恢複《特維爾諾沃憲法》。接著驅逐了俄國派到自己身邊的各種顧問。此舉徹底惹怒了沙皇,威脅要廢黜巴滕貝格。
巴滕貝格試圖跟俄國解釋,希望能緩和矛盾。可俄國不接受和解,撤走了對保加利亞的軍事援助。緊接著慫恿塞爾維亞這個同為南斯拉夫民族的國家跟保加利亞開戰,俄國以為沒有了自己的援助,保加利亞將一敗塗地。
結果獨立的民族主義保加利亞軍隊報答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國王米蘭一世共動員軍隊12萬人攻向塞爾維亞,爭奪保加利亞境內有塞族人居住的地區,尤其是重要城市索菲亞,這裏是保加利亞的首都,米蘭一世宣稱要在索菲亞的咖啡館裏喝咖啡。
此時的保加利亞,甚至連一支正規軍都沒有,現役部隊隻有三萬人,主要還是俄國幫助組建起來,並由俄國顧問指揮。保加利亞軍官則在俄國軍校正在學習。在這種情況下,俄國人釜底抽薪,召迴全部俄籍軍官。
在這種不利形勢下,保加利亞還要負責可能出兵的奧斯曼帝國。巴滕貝格則立刻命令在俄國軍官學校就讀的40名保加利亞軍官生立即迴國,任命這些還沒畢業的士官生立刻擔任連長,指揮保加利亞民兵戰鬥。召集大量民兵,擴充兵力,保加利亞軍人在愛國精神鼓舞下,充滿為國捐軀的情懷,幫助巴滕貝格頂住壓力,以劣勢兵力擊敗塞爾維亞,為保加利亞贏得巴爾幹的普魯士名譽,成為巴爾幹第一陸軍強國。
德國報紙報道,巴滕貝格能贏,是因為塞爾維亞雖然有400門大炮,卻比不上保加利亞裝備的160克虜伯大炮。
“哼。我還有克魯蘇呢!”
施耐德的大炮品牌克魯蘇也就在中國能沾點克虜伯的光芒,做個冒牌貨搶占市場,不過實際威力並不差。
“所以保加利亞人打贏了這場戰爭,然後得到了英國和奧匈的支持。”
“確切的說,是英國一直都在拚命拉攏保加利亞,奧匈這次站在塞爾維亞一邊,如果不是奧匈威脅,保加利亞會消滅塞爾維亞政權。”
最後的戰果是,奧匈帝國威脅保加利亞停止追擊,雙方談判,塞爾維亞賠款2500萬法郎,折合400萬兩銀子。
保加利亞大公既能打又聽勸,還因為這場戰爭徹底跟俄國交惡,這讓奧匈帝國開始對保加利亞展現出善意。
英國借機提出,支持修建一條經過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的歐亞大鐵路。其中德國和奧匈的鐵路網早就有了,隻需要從塞爾維亞修到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鐵路英國來搞定,經過奧斯曼帝國後,沿著伊朗南部地區直達印度,最後跟中國地區的上海連通。
“所以英國人是為了修建這條鐵路才選擇默許德國奪取菲律賓?”
“是的,沒有德國的支持,這條鐵路就無法修建。”
“不還有法國嗎?不經過德國還可以經過法國。”
“法國現在明顯站在俄國一邊,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資金可是在法國籌集的。”
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動工,俄國人非常焦急,他不但要在西伯利亞修鐵路,還從清政府手裏取得了張庫鐵路的權力,西伯利亞鐵路一旦建成,就是第三條歐亞大鐵路。跟前兩條歐亞大鐵路不同,這次因為經過俄國腹心的西伯利亞,俄國人打算用財政直接上。沒有允許國際銀行家分一杯羹,但俄國貧弱的財力無法支撐這條鐵路,所以隻能發行債券,英國直接拒絕,法國卻提供了資金支持。
“這條鐵路這麽重要嗎?”
“非常重要!俄國通過歐亞大鐵路已經攫取了東方貿易的巨大利益,聖彼得堡和黑海沿岸成為東歐貿易的中樞。一旦英國人修建的歐亞第四鐵路建成,不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將成功牽製俄國的聖彼得堡的另一個東歐鐵路出口,伊斯坦布爾也將再次壓製住黑海,成為黑海和地中海最重要的商業城市。”
“俄國人恐怕不會接受吧?”
“誰讓俄國人把保加利亞趕到了英國那邊呢!”
王圓有點幸災樂禍,劉勇強也很感慨,俄國人這是一手王炸打的稀爛啊。
控製保加利亞就能讓俄國勢力滲透進地中海,為此俄國至少死了幾十萬人,跟奧斯曼帝國,英國和希臘兩輪廝殺,結果就因為拙劣的外交技巧,逼的保加利亞投了英國,大英帝國做夢都要笑醒啊。
劉勇強不由驚訝,這個世界似乎正在發生某些新的東西,俄國的陸權在無限伸張,英國的海權有所收縮,鐵路勝過航運的美好時代似乎被俄國抓住了。
“這會引發戰爭的。”
劉勇強感歎道,同時又期待著。
王圓也歎息一聲:“是啊。俄國人一再挑釁英國的底線,或許三五年內,英國人就能做好再次戰爭的準備。”
這個準備是英國施行的兩強標準,即英國主力艦超過後兩位之和,而根據目前各國的造艦計劃,第二名是法國,第三名是大漢,第四名正是俄國。可英國別說兩強標準了,目前英國鐵甲艦的噸位,甚至稍遜於法俄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