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一戰前奏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收到消息後,劉勇強立刻集中了外交和軍方高級成員召開秘密會議。
外交部先後匯報各國態度。
英國:發出通牒。
奧匈:發出通牒。
法國:表示沉默。
德國:表示沉默。
“俄國敢再次進入保加利亞,法國肯定已經給出了保證。”
“你是說法俄同盟?”
“至少是支持的態度。法國現在的陸軍部長是布朗熱,剛剛上任不久。此人是狂熱的複仇主義者,宣揚對德國複仇。俾斯麥之前威脅,法國要避免戰爭的唯一辦法是布朗熱下台。布朗熱的迴應是,做了一場動員演習。自布朗熱上台後,法德關係持續緊張。”
劉勇強點點頭:“這麽說如果德國參戰,法國有可能進攻德國?”
王圓表示肯定:“所以俄國才敢再次進入巴爾幹,他篤定最多隻有英國和奧匈兩個大國參戰。這兩國的陸軍都不足以對俄國造成威脅。”
奧匈是靠著德國撐腰才敢跟俄國對抗的,隻要德國不參戰,俄國真的無所畏懼。
通牒期一過,英國、奧匈和奧斯曼帝國同時對俄國宣戰,奧斯曼帝國看來恢複了元氣,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了。瞧瞧人家奧斯曼,有時候真為大清丟臉。
而此前,保加利亞議會已經開始動員軍隊,但無法阻擋俄軍的推進,這個巴爾幹普魯士也就隻是巴爾幹普魯士,在歐洲大國麵前,真的不夠看。
“這幾年各國都增強了陸軍力量,英國都將常備軍從30萬擴大到了50萬,還有大量殖民地軍隊,奧斯曼保守估計能動員50萬軍隊。奧匈帝國有60萬軍隊,而俄軍,可以動員出140萬陸軍。”
“一場300萬兵力的大混戰啊!”
劉勇強感覺到了一戰前奏的到來。
英國人也照會了大漢,希望大漢能從東方出兵俄國,大漢予以拒絕。
對於劉勇強來說,跟俄國爭西伯利亞的土地還不到時機,他現在更想做的是趁歐洲列強脫不開身統一國家。
從軍事上難度不大,但他想和平統一。目前還在消化浙江、山東和雲南,等這三個省消化的差不多,估計得個三五年。到時候財政健康,才敢接手整個滿清的爛攤子。
戰爭第一個月,英軍封鎖塞薩洛尼基,但這次希臘沒有出戰,因為希臘對保加利亞非常不滿,這個巴爾幹強國的出現,斷絕了希臘收複北方領土的可能。在巴爾幹半島上生活的希臘人,比希臘本土還多,如果希臘能統一巴爾幹,就能複興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每個巴爾幹國家都有一個複興自己偉大曆史的迷夢。
英軍一時半會無法攻陷塞薩洛尼基,無法在巴爾幹半島登陸,但蓄謀已久的俄軍,第一時間已經占領了保加利亞在黑海的港口瓦爾納,俄軍長驅直入,奔向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幸好他們的首都偏西部國界,距離塞爾維亞很近,所以趕在俄軍攻入索菲亞之前,奧匈軍隊進入了索菲亞。
俄奧軍隊在索菲亞周邊進行會戰,本以為俄軍戰術就夠老舊了,沒想到奧匈更加老舊,竟然還在沿用線列陣,結果從東方戰場學到了機槍戰術的俄軍直接打爆了奧匈前鋒部隊十萬大軍,開始圍攻索菲亞。
保加利亞人展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頂著俄軍幾百門火炮,始終堅守。
奧匈援軍不斷開進保加利亞,但始終表現拉垮,這是一支已經二十多年沒有打過仗的軍隊,而且內部的奧地利和匈牙利軍人還有很嚴重的分歧。
俄軍一時間攻不下索菲亞,但一次次打爆奧軍,撕下了哈布斯堡家族列強的偽裝。如果是拿破侖時代,此時的奧地利可以宣布退出戰爭了,但這是民族國家時代,奧匈帝國一旦接受這樣的戰敗,很可能分裂為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所以咬著牙一次次後退,一次次重組軍隊。
開戰三個月,在已經增兵30萬的俄軍圍攻下,不足十萬人防守的索菲亞終於失陷,俄國開始唿籲和平。
這種情況下的和平,隻可能是保加利亞再次落入俄國手中,這是英國不能接受的。但三個月他們都沒能攻下俄國海軍防守的撒薩洛尼基,頗有點拉胯。可是英國海軍卻駛入黑海,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發出了強烈抗議,戰爭時期,交戰國不能通過海峽,要求奧斯曼帝國立刻封鎖海峽。
奧斯曼帝國的迴應是向俄國宣戰。
“奧斯曼帝國是因為英國的關係?”
劉勇強有點不解,懷疑是英國跟奧匈帝國達成了什麽軍事同盟。
“他們以保加利亞宗主國的名義。”
劉勇強感歎,這位西亞病夫跟我大清真是同一個脾氣,死要麵子。保加利亞大公國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屬國,但人家有自己的憲法、國旗、國徽、國歌和自主的外交政策。
其實奧斯曼帝國別無選擇,英國海軍取勝無望的情況下,肯定不斷給奧斯曼帝國施壓,要求進入黑海,放英國海軍通過肯定又會惹惱俄國,奧斯曼隻能二選一,相比而言,還是更能接受英國,所以他們是被拖進了這場戰爭。
隨著奧斯曼的卷入,俄軍局麵瞬間惡化。一方麵英國海軍進入黑海,意味著俄國在黑海製海權的終結,再也無法通過瓦爾納為保加利亞作戰的俄軍提供補給,另一方麵,奧斯曼軍隊從亞得裏亞堡出擊,威脅到了俄軍側翼。
英奧等國組成的反俄同盟暫時扳迴一城。
德國開始斡旋,俾斯麥試圖將戰爭終結。
短暫的停火後,戰鬥再次開始,顯然俾斯麥沒有成功。
進攻了五個月後,英國終於攻陷塞薩洛尼基。而此時俄軍卻開進了羅馬尼亞,因為羅馬尼亞恪守中立不允許俄軍過境,俄軍不從羅馬尼亞過境,在沒有製海權的情況下,就無法為保加利亞的俄軍提供援助,連彈藥都送不上去就隻能接受一場可恥的大敗。
入侵中立國羅馬尼亞,讓德國表達了憤怒,通牒俄國立刻撤出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曾經也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也是因為俄土戰爭而贏得獨立地位。羅馬尼亞國王名叫卡爾·埃特爾·腓特烈·澤菲林努斯·路德維希·馮·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這名字一聽就知道也跟保加利亞一樣,是一位來自德意誌地區的貴族,親奧匈。不但國王本人親奧匈,而且羅馬尼亞民眾也親奧匈,因為俄國人在柏林會議之後,割走了羅馬尼亞人認為是自己的領土摩爾多瓦。
德國的通牒肯定不能讓俄軍撤出羅馬尼亞,但讓劉勇強看到了不可控的發展。
“這哪裏是什麽一戰前奏?一戰直接爆發了!”
德國通牒被拒之後,德國隨後宣布總動員。法國要求德國停止動員,否則法國也將進行動員。
俾斯麥的迴應是向法國下達最後通牒,要求法國允許德軍占領凡爾登以保證法國中立,否則兩國將進入戰爭狀態。
法德兩國直接開戰,或者說俾斯麥就是衝著法國的,動員後的德軍不是前往東線,而是直接奔向了比利時和荷蘭。
“這是施裏芬計劃?”
劉勇強腦子過電,施裏芬活著的時候執行施裏芬計劃,雖然他還不是總參謀長,顯然要麽他授命製定了這個計劃,要麽是毛奇參考了他的意見製定了這份計劃。
俾斯麥選擇了一個最好的時機,趁著老毛奇還在,德軍依然占據絕對優勢的時候開戰,這次應該能徹底削弱法國了。
俾斯麥果然踐行了諾言,布朗熱不下台就意味著戰爭。
法國人也激動了,複仇情緒支撐著法國軍隊比上次更加高效的動員了起來,跟上次相比,法國這幾年修建了大量鐵路,動員能力大大加強,很快就集結到了比利時邊界。
而這次德國進入比利時,並沒有引起英國的抗議進而英國攻擊德國,因為比利時也參戰了,保加利亞大公可是人比利時國王的親侄子,德國對俄宣戰,就是站在保加利亞一邊,比利時也隨即加入戰爭,站在德國一方作戰。
最終形成了整個歐洲圍攻法俄的情形。
德國參戰讓英國人找到了熟悉的感覺,仿佛迴到了普魯士給英國當打手的美好歲月。英國甚至降低了遊說大漢參戰的頻率,真是有了新歡就忘了舊愛。
但這一次,法國人沒有拉垮。複仇情緒激發的愛國主義讓法軍戰鬥意誌頑強,竟然在比利時邊境擋住了德國、比利時的聯合進攻。
同時法國騎兵在南部還攻入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自普法戰爭後,法國騎兵學校每年的畢業演習都是在麵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山坡進行。
法國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執念可以理解,因為這兩地麵積雖然不大,卻是法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僅次於巴黎地區的第二大工業區,富得流油。對比一下就是,後世的中國丟了珠三角。
更加惡劣的是,這兩地的煤礦占了法國的八成,雖然法國不缺其他煤礦,殖民地的煤礦有的是。但缺乏集中的煤鐵資源,丟失這兩地後,法國的煤炭來源分散各地,就無法形成魯爾區這樣的重工業基地,而是分散成大量中小工廠。這造成了法國重工業雖然技術水平不比德國差,但生產效率卻差了很多的結果。
現在法國終於攻進了夢寐以求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但能不能奪迴,卻不是一場戰鬥能夠決定的。
雙方此時都低估了這場戰爭的慘烈。
外交部先後匯報各國態度。
英國:發出通牒。
奧匈:發出通牒。
法國:表示沉默。
德國:表示沉默。
“俄國敢再次進入保加利亞,法國肯定已經給出了保證。”
“你是說法俄同盟?”
“至少是支持的態度。法國現在的陸軍部長是布朗熱,剛剛上任不久。此人是狂熱的複仇主義者,宣揚對德國複仇。俾斯麥之前威脅,法國要避免戰爭的唯一辦法是布朗熱下台。布朗熱的迴應是,做了一場動員演習。自布朗熱上台後,法德關係持續緊張。”
劉勇強點點頭:“這麽說如果德國參戰,法國有可能進攻德國?”
王圓表示肯定:“所以俄國才敢再次進入巴爾幹,他篤定最多隻有英國和奧匈兩個大國參戰。這兩國的陸軍都不足以對俄國造成威脅。”
奧匈是靠著德國撐腰才敢跟俄國對抗的,隻要德國不參戰,俄國真的無所畏懼。
通牒期一過,英國、奧匈和奧斯曼帝國同時對俄國宣戰,奧斯曼帝國看來恢複了元氣,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了。瞧瞧人家奧斯曼,有時候真為大清丟臉。
而此前,保加利亞議會已經開始動員軍隊,但無法阻擋俄軍的推進,這個巴爾幹普魯士也就隻是巴爾幹普魯士,在歐洲大國麵前,真的不夠看。
“這幾年各國都增強了陸軍力量,英國都將常備軍從30萬擴大到了50萬,還有大量殖民地軍隊,奧斯曼保守估計能動員50萬軍隊。奧匈帝國有60萬軍隊,而俄軍,可以動員出140萬陸軍。”
“一場300萬兵力的大混戰啊!”
劉勇強感覺到了一戰前奏的到來。
英國人也照會了大漢,希望大漢能從東方出兵俄國,大漢予以拒絕。
對於劉勇強來說,跟俄國爭西伯利亞的土地還不到時機,他現在更想做的是趁歐洲列強脫不開身統一國家。
從軍事上難度不大,但他想和平統一。目前還在消化浙江、山東和雲南,等這三個省消化的差不多,估計得個三五年。到時候財政健康,才敢接手整個滿清的爛攤子。
戰爭第一個月,英軍封鎖塞薩洛尼基,但這次希臘沒有出戰,因為希臘對保加利亞非常不滿,這個巴爾幹強國的出現,斷絕了希臘收複北方領土的可能。在巴爾幹半島上生活的希臘人,比希臘本土還多,如果希臘能統一巴爾幹,就能複興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每個巴爾幹國家都有一個複興自己偉大曆史的迷夢。
英軍一時半會無法攻陷塞薩洛尼基,無法在巴爾幹半島登陸,但蓄謀已久的俄軍,第一時間已經占領了保加利亞在黑海的港口瓦爾納,俄軍長驅直入,奔向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幸好他們的首都偏西部國界,距離塞爾維亞很近,所以趕在俄軍攻入索菲亞之前,奧匈軍隊進入了索菲亞。
俄奧軍隊在索菲亞周邊進行會戰,本以為俄軍戰術就夠老舊了,沒想到奧匈更加老舊,竟然還在沿用線列陣,結果從東方戰場學到了機槍戰術的俄軍直接打爆了奧匈前鋒部隊十萬大軍,開始圍攻索菲亞。
保加利亞人展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頂著俄軍幾百門火炮,始終堅守。
奧匈援軍不斷開進保加利亞,但始終表現拉垮,這是一支已經二十多年沒有打過仗的軍隊,而且內部的奧地利和匈牙利軍人還有很嚴重的分歧。
俄軍一時間攻不下索菲亞,但一次次打爆奧軍,撕下了哈布斯堡家族列強的偽裝。如果是拿破侖時代,此時的奧地利可以宣布退出戰爭了,但這是民族國家時代,奧匈帝國一旦接受這樣的戰敗,很可能分裂為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所以咬著牙一次次後退,一次次重組軍隊。
開戰三個月,在已經增兵30萬的俄軍圍攻下,不足十萬人防守的索菲亞終於失陷,俄國開始唿籲和平。
這種情況下的和平,隻可能是保加利亞再次落入俄國手中,這是英國不能接受的。但三個月他們都沒能攻下俄國海軍防守的撒薩洛尼基,頗有點拉胯。可是英國海軍卻駛入黑海,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發出了強烈抗議,戰爭時期,交戰國不能通過海峽,要求奧斯曼帝國立刻封鎖海峽。
奧斯曼帝國的迴應是向俄國宣戰。
“奧斯曼帝國是因為英國的關係?”
劉勇強有點不解,懷疑是英國跟奧匈帝國達成了什麽軍事同盟。
“他們以保加利亞宗主國的名義。”
劉勇強感歎,這位西亞病夫跟我大清真是同一個脾氣,死要麵子。保加利亞大公國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屬國,但人家有自己的憲法、國旗、國徽、國歌和自主的外交政策。
其實奧斯曼帝國別無選擇,英國海軍取勝無望的情況下,肯定不斷給奧斯曼帝國施壓,要求進入黑海,放英國海軍通過肯定又會惹惱俄國,奧斯曼隻能二選一,相比而言,還是更能接受英國,所以他們是被拖進了這場戰爭。
隨著奧斯曼的卷入,俄軍局麵瞬間惡化。一方麵英國海軍進入黑海,意味著俄國在黑海製海權的終結,再也無法通過瓦爾納為保加利亞作戰的俄軍提供補給,另一方麵,奧斯曼軍隊從亞得裏亞堡出擊,威脅到了俄軍側翼。
英奧等國組成的反俄同盟暫時扳迴一城。
德國開始斡旋,俾斯麥試圖將戰爭終結。
短暫的停火後,戰鬥再次開始,顯然俾斯麥沒有成功。
進攻了五個月後,英國終於攻陷塞薩洛尼基。而此時俄軍卻開進了羅馬尼亞,因為羅馬尼亞恪守中立不允許俄軍過境,俄軍不從羅馬尼亞過境,在沒有製海權的情況下,就無法為保加利亞的俄軍提供援助,連彈藥都送不上去就隻能接受一場可恥的大敗。
入侵中立國羅馬尼亞,讓德國表達了憤怒,通牒俄國立刻撤出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曾經也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也是因為俄土戰爭而贏得獨立地位。羅馬尼亞國王名叫卡爾·埃特爾·腓特烈·澤菲林努斯·路德維希·馮·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這名字一聽就知道也跟保加利亞一樣,是一位來自德意誌地區的貴族,親奧匈。不但國王本人親奧匈,而且羅馬尼亞民眾也親奧匈,因為俄國人在柏林會議之後,割走了羅馬尼亞人認為是自己的領土摩爾多瓦。
德國的通牒肯定不能讓俄軍撤出羅馬尼亞,但讓劉勇強看到了不可控的發展。
“這哪裏是什麽一戰前奏?一戰直接爆發了!”
德國通牒被拒之後,德國隨後宣布總動員。法國要求德國停止動員,否則法國也將進行動員。
俾斯麥的迴應是向法國下達最後通牒,要求法國允許德軍占領凡爾登以保證法國中立,否則兩國將進入戰爭狀態。
法德兩國直接開戰,或者說俾斯麥就是衝著法國的,動員後的德軍不是前往東線,而是直接奔向了比利時和荷蘭。
“這是施裏芬計劃?”
劉勇強腦子過電,施裏芬活著的時候執行施裏芬計劃,雖然他還不是總參謀長,顯然要麽他授命製定了這個計劃,要麽是毛奇參考了他的意見製定了這份計劃。
俾斯麥選擇了一個最好的時機,趁著老毛奇還在,德軍依然占據絕對優勢的時候開戰,這次應該能徹底削弱法國了。
俾斯麥果然踐行了諾言,布朗熱不下台就意味著戰爭。
法國人也激動了,複仇情緒支撐著法國軍隊比上次更加高效的動員了起來,跟上次相比,法國這幾年修建了大量鐵路,動員能力大大加強,很快就集結到了比利時邊界。
而這次德國進入比利時,並沒有引起英國的抗議進而英國攻擊德國,因為比利時也參戰了,保加利亞大公可是人比利時國王的親侄子,德國對俄宣戰,就是站在保加利亞一邊,比利時也隨即加入戰爭,站在德國一方作戰。
最終形成了整個歐洲圍攻法俄的情形。
德國參戰讓英國人找到了熟悉的感覺,仿佛迴到了普魯士給英國當打手的美好歲月。英國甚至降低了遊說大漢參戰的頻率,真是有了新歡就忘了舊愛。
但這一次,法國人沒有拉垮。複仇情緒激發的愛國主義讓法軍戰鬥意誌頑強,竟然在比利時邊境擋住了德國、比利時的聯合進攻。
同時法國騎兵在南部還攻入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自普法戰爭後,法國騎兵學校每年的畢業演習都是在麵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山坡進行。
法國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執念可以理解,因為這兩地麵積雖然不大,卻是法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僅次於巴黎地區的第二大工業區,富得流油。對比一下就是,後世的中國丟了珠三角。
更加惡劣的是,這兩地的煤礦占了法國的八成,雖然法國不缺其他煤礦,殖民地的煤礦有的是。但缺乏集中的煤鐵資源,丟失這兩地後,法國的煤炭來源分散各地,就無法形成魯爾區這樣的重工業基地,而是分散成大量中小工廠。這造成了法國重工業雖然技術水平不比德國差,但生產效率卻差了很多的結果。
現在法國終於攻進了夢寐以求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但能不能奪迴,卻不是一場戰鬥能夠決定的。
雙方此時都低估了這場戰爭的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