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巴爾幹危機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在北美,相比美軍,堪稱優秀的漢軍新一代軍官們,已經爭分奪秒的進行部署。
鐵路隧道是炸毀了,但有多少條小徑能夠翻越山脈,需要多少人力防守,這些都一無所知。通過繳獲的美國軍用地圖了解了一下,但更多還需要實地考察。
他們找到了一個盟友,熟悉當地環境的印第安部族。已經被驅趕進保留區,苟延殘喘等待滅族的加州印第安人。其中有跟美國人接觸會說英語的少數人,此時被作為溝通渠道,跟漢軍交流。
印第安人得知漢軍是來打美國人的,最初心生畏懼,他們實在是被打怕了。他們並沒有外界傳言的那麽兇殘,如果不是真的逼急了,誰會騎著馬去跟美國正規軍一次次作戰。就像有個梗說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牛羊肉,蒙古人瘋了會去爬城牆,那都是草原大旱,不搶一把就活不下去時候才會幹的玩命活。
當得知漢軍已經將白人打贏了,並且看到了實際情況後,這些印第安人才歡唿起來。主動要求帶路,他們知道比白人更多的山道。
在一個個向導的帶領下,暫時在戰術上慢慢超過美軍。
集結在山脈另一側的美軍越來越多,這一次美國也是認真的,將這一戰看成第二次英美戰爭後的亡國之戰,他們終於體會到了生死存亡是什麽味道。
百萬美軍在超強的工業生產能力武裝下,已經組建起來,還有兩百萬正在征召。高薪,愛國主義,種族主義,全都能起到點作用,加上本就有點愛冒險的瘋狂精神,主動參軍的美國人極多。不愛冒險的美國人,大概率也不會從歐洲移民過來。
所以別看大漢人口多,在美國本土作戰,注定要以少打多。這是漢軍軍官從登陸時候起就明白的道理,因此他們需要盡可能的利用地利條件。
美國國內的防禦相當鬆懈,因為以前能給他們製造威脅的隻有騎馬拿著弓箭,少量手槍的印第安人武裝。所以內部沒有國內那種遍地堡壘式的城牆,所有城市都是開放的。山區隘口甚至都沒有建立要塞,許多在漢軍軍官看來是必爭之地的地方,隻有少數設立了哨所式的據點。
戰爭在深入,漢軍一個個拔出這些民兵據點,爭分奪秒的趕在美軍完成訓練,發起進攻之前占據了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上所有的戰略據點,並開始設防。光是封鎖這些險要隘口,就耗費了三十萬兵力。沒有100萬大軍,這場戰爭連防守都守不起。還是太大了,要防守整條幾千公裏長的防線啊。
國內的援助源源不斷送來,前幾個月運送移民,後幾個月運送物資和技術力量。大量技術專家、工人被動員起來。加利福尼亞的工業規模雖然不如東海岸,但水平還是不錯的,加州有美軍最大的幾個造船廠之一,必須盡快恢複起來。
從國內抽調過來的熟練技術工人近萬人,還有近十萬不太熟練的學徒,許多都來自大量小五金工廠。大軍工企業,因為已經開始加班加點,隻能提供少量高級技術人員。
屬於美軍、政府的造船廠,軍工廠第一時間就被征收,交給國內來的技術力量恢複生產,本地工人還在,但無法相信他們。真的開戰,他們難免搞破壞。
外交上,此時跟英國死死綁定,巴爾幹危機不解除,英國人就有求於大漢。
此時各方都在施展外交手段,英國人不反對希臘吞並阿爾巴尼亞,甚至吞並整個阿爾巴尼亞都沒問題,隻要不給保加利亞;奧匈堅持不允許塞爾維亞得到出海口,這也是塞爾維亞和黑山遲遲無法合並的原因;保加利亞有俄國撐腰,加上獨立抗住奧斯曼帝國幾十萬大軍的火力打擊,甚至反攻下了亞得裏亞堡,即將兵臨伊斯坦布爾才迫使奧斯曼帝國認輸的實力,保軍決定開進阿爾巴尼亞。
危機加深了,英國已經做好隨時下場的準備,之前不斷跟奧匈溝通,希望奧匈可以支持塞爾維亞繼續占領阿爾巴尼亞北方。奧匈卻在威逼塞爾維亞退兵,因為塞爾維亞一旦得到了出海口,將不再依賴奧匈帝國。現在塞爾維亞是一個窮困的農業國,經濟支柱是向奧匈出口生豬,一旦有了自己的出海口,說不定貿易就轉向了,經濟上的獨立,遲早會帶來政治上的獨立。所以哪怕塞爾維亞的王室,米蘭家族是奧匈的一條狗,他也不能讓狗吃的太飽。
麵對保軍進入阿爾巴尼亞的情形,千鈞一發之際,塞爾維亞竟然政變了。
國王夫婦,米蘭二世被軍隊少壯派槍殺,政府高層顯然知道這一切,因為他們從容不迫的接管了局勢。有證據顯示,國王的王宮衛隊參與了這起政變,政變極其殘忍,年輕的米蘭二世甚至被開膛破肚。
這位國王是那個十年前打算入侵剛剛建立的保加利亞的米蘭一世的兒子,他爸爸並沒有死,但因為被保加利亞大公巴滕貝格暴打,迴國後不被接受,掙紮了幾下後,在各方勢力的妥協下,他以讓兒子繼位的條件宣布退位。
米蘭二世繼位,依然是親奧匈的。因為奧匈幾乎是他們的保護國一樣,要不是奧匈的保護,塞爾維亞絕不可能在巴滕貝格帶領下的保加利亞大軍麵前全身而退。但塞爾維亞已經是一個獨立半個多世紀的成年民族國家了,雖然國力不強,但民族主義情緒很強,這股情緒本就是他們得以立國的最大支撐力量。有一大批民族主義軍官和改革派都對奧匈帝國不滿,隻是米蘭家族擋在了這股不滿的力量麵前。米蘭一世之所以帶著體係完整的民族國家軍隊,卻打不過連軍官都是臨時任命的保加利亞軍隊,就是因為他的軍官其實不怎麽認可他。後來他被迫退位,則是因為民族意識的官僚集團反對他。要不是這個時代,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國王,塞爾維亞人早就廢除米蘭家族了。
現在一場大戰,終於為塞爾維亞爭取到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米蘭家族卻打算屈服於奧匈帝國的淫威,讓軍隊撤迴來,這能忍?
所以青年軍官刺殺了他。民族官僚掌權,宣布建立臨時政府,接管全部權力。
緊接著斷然拒絕了奧匈的要求,宣布塞爾維亞軍隊一步都不會撤。
塞爾維亞民族政府的強硬態度,得到了底層民眾,民族主義勢力的支持。但奧匈怒了,通過上次戰爭,奧匈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不能打,奧匈自己也知道自己似乎不能打,但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麽不能打,上次的對手可是俄羅斯,輸了不丟人。我抵不過俄國,我還打不過你塞爾維亞嗎。
於是奧匈軍隊開進了塞爾維亞,巴爾幹戰爭的下半場開始了。
英國人發現,他暫時還不用下場。因為奧匈的對手是塞爾維亞,等他們打完在看情況。
密切關注巴爾幹局勢的劉勇強第一時間接到情報。
“也許是俄國策劃的!”
能策動塞爾維亞政變,俄國有這個影響力。巴爾幹國家基本都是斯拉夫人,語言稍有不同,加上曆史影響,這些國家的軍人大多從俄國的軍校畢業。
再說塞爾維亞獨立的過程中,沙俄為其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甚至親自下場跟奧斯曼帝國開戰,在民族感情上,塞爾維亞人是傾向於俄國的。保加利亞的巴滕貝格帶領新生的國家打敗了入侵的塞爾維亞,那麽高的威望,俄國也有能力讓保加利亞軍官發動政變將巴滕貝格綁架到俄國去,更何況塞爾維亞呢,弄死個把國王,不跟玩似的。
“英國人什麽態度?”
“他們暫時沒有表態。”
“看來是打算觀望啊。有意思了。”
俄國沒有親自下場,策劃了塞爾維亞政變,這是要打代理人戰爭啊。
“俄國是不是太低估奧匈帝國了。”
哈布斯堡家族的影響力巨大,可如今也隻剩影響力了,歐洲還將奧匈當一個大國,這個大國在紙麵上也確實很強,有歐洲一流的軍工生產技術,波西米亞的冶金業發達,維亞納是歐洲金融中心之一,人口眾多,兵力龐大,怎麽看都是有實力的,可惜民族問題太複雜了。金屬工業發達的波西米亞人比匈牙利更早發動革命,要不是他們要價太高,沒準就成功了,當時開價嚇退了哈布斯堡家族,於是請俄軍入關鎮壓了波西米亞人革命;後來匈牙利革命,要價還能接受,就給了匈牙利跟奧地利人幾乎相等的民族權力。
可即便跟奧地利人一起享受帝國統治權的匈牙利人加起來,人口也不過半,境內還生活著波西米亞人、塞爾維亞人、波蘭人等較大的民族,根本無法凝聚。人心不齊,紙麵上的數字,就隻是數字罷了。很多數字有時候不是相加,可能是相減,比如奧匈軍隊中數量不少的塞爾維亞籍軍官和士兵肯定是負作用。匈牙利官兵、波西米亞官兵、波蘭官兵也未必能盡心盡力。
奧匈精銳現役部隊進入塞爾維亞後,開始確實勢如破竹一般推進到距離奧匈邊境不遠的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位於多瑙河畔的首都,但卻沒能迅速攻下這座城市,塞爾維亞軍人堅定的保衛了自己的首都,接著塞爾維亞前線援軍不斷返迴,在多瑙河平原上跟奧匈展開了大會戰。
一場大戰,奧匈大軍潰敗,竟有被塞爾維亞人反推的跡象。
歐洲人全傻了。
鐵路隧道是炸毀了,但有多少條小徑能夠翻越山脈,需要多少人力防守,這些都一無所知。通過繳獲的美國軍用地圖了解了一下,但更多還需要實地考察。
他們找到了一個盟友,熟悉當地環境的印第安部族。已經被驅趕進保留區,苟延殘喘等待滅族的加州印第安人。其中有跟美國人接觸會說英語的少數人,此時被作為溝通渠道,跟漢軍交流。
印第安人得知漢軍是來打美國人的,最初心生畏懼,他們實在是被打怕了。他們並沒有外界傳言的那麽兇殘,如果不是真的逼急了,誰會騎著馬去跟美國正規軍一次次作戰。就像有個梗說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牛羊肉,蒙古人瘋了會去爬城牆,那都是草原大旱,不搶一把就活不下去時候才會幹的玩命活。
當得知漢軍已經將白人打贏了,並且看到了實際情況後,這些印第安人才歡唿起來。主動要求帶路,他們知道比白人更多的山道。
在一個個向導的帶領下,暫時在戰術上慢慢超過美軍。
集結在山脈另一側的美軍越來越多,這一次美國也是認真的,將這一戰看成第二次英美戰爭後的亡國之戰,他們終於體會到了生死存亡是什麽味道。
百萬美軍在超強的工業生產能力武裝下,已經組建起來,還有兩百萬正在征召。高薪,愛國主義,種族主義,全都能起到點作用,加上本就有點愛冒險的瘋狂精神,主動參軍的美國人極多。不愛冒險的美國人,大概率也不會從歐洲移民過來。
所以別看大漢人口多,在美國本土作戰,注定要以少打多。這是漢軍軍官從登陸時候起就明白的道理,因此他們需要盡可能的利用地利條件。
美國國內的防禦相當鬆懈,因為以前能給他們製造威脅的隻有騎馬拿著弓箭,少量手槍的印第安人武裝。所以內部沒有國內那種遍地堡壘式的城牆,所有城市都是開放的。山區隘口甚至都沒有建立要塞,許多在漢軍軍官看來是必爭之地的地方,隻有少數設立了哨所式的據點。
戰爭在深入,漢軍一個個拔出這些民兵據點,爭分奪秒的趕在美軍完成訓練,發起進攻之前占據了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上所有的戰略據點,並開始設防。光是封鎖這些險要隘口,就耗費了三十萬兵力。沒有100萬大軍,這場戰爭連防守都守不起。還是太大了,要防守整條幾千公裏長的防線啊。
國內的援助源源不斷送來,前幾個月運送移民,後幾個月運送物資和技術力量。大量技術專家、工人被動員起來。加利福尼亞的工業規模雖然不如東海岸,但水平還是不錯的,加州有美軍最大的幾個造船廠之一,必須盡快恢複起來。
從國內抽調過來的熟練技術工人近萬人,還有近十萬不太熟練的學徒,許多都來自大量小五金工廠。大軍工企業,因為已經開始加班加點,隻能提供少量高級技術人員。
屬於美軍、政府的造船廠,軍工廠第一時間就被征收,交給國內來的技術力量恢複生產,本地工人還在,但無法相信他們。真的開戰,他們難免搞破壞。
外交上,此時跟英國死死綁定,巴爾幹危機不解除,英國人就有求於大漢。
此時各方都在施展外交手段,英國人不反對希臘吞並阿爾巴尼亞,甚至吞並整個阿爾巴尼亞都沒問題,隻要不給保加利亞;奧匈堅持不允許塞爾維亞得到出海口,這也是塞爾維亞和黑山遲遲無法合並的原因;保加利亞有俄國撐腰,加上獨立抗住奧斯曼帝國幾十萬大軍的火力打擊,甚至反攻下了亞得裏亞堡,即將兵臨伊斯坦布爾才迫使奧斯曼帝國認輸的實力,保軍決定開進阿爾巴尼亞。
危機加深了,英國已經做好隨時下場的準備,之前不斷跟奧匈溝通,希望奧匈可以支持塞爾維亞繼續占領阿爾巴尼亞北方。奧匈卻在威逼塞爾維亞退兵,因為塞爾維亞一旦得到了出海口,將不再依賴奧匈帝國。現在塞爾維亞是一個窮困的農業國,經濟支柱是向奧匈出口生豬,一旦有了自己的出海口,說不定貿易就轉向了,經濟上的獨立,遲早會帶來政治上的獨立。所以哪怕塞爾維亞的王室,米蘭家族是奧匈的一條狗,他也不能讓狗吃的太飽。
麵對保軍進入阿爾巴尼亞的情形,千鈞一發之際,塞爾維亞竟然政變了。
國王夫婦,米蘭二世被軍隊少壯派槍殺,政府高層顯然知道這一切,因為他們從容不迫的接管了局勢。有證據顯示,國王的王宮衛隊參與了這起政變,政變極其殘忍,年輕的米蘭二世甚至被開膛破肚。
這位國王是那個十年前打算入侵剛剛建立的保加利亞的米蘭一世的兒子,他爸爸並沒有死,但因為被保加利亞大公巴滕貝格暴打,迴國後不被接受,掙紮了幾下後,在各方勢力的妥協下,他以讓兒子繼位的條件宣布退位。
米蘭二世繼位,依然是親奧匈的。因為奧匈幾乎是他們的保護國一樣,要不是奧匈的保護,塞爾維亞絕不可能在巴滕貝格帶領下的保加利亞大軍麵前全身而退。但塞爾維亞已經是一個獨立半個多世紀的成年民族國家了,雖然國力不強,但民族主義情緒很強,這股情緒本就是他們得以立國的最大支撐力量。有一大批民族主義軍官和改革派都對奧匈帝國不滿,隻是米蘭家族擋在了這股不滿的力量麵前。米蘭一世之所以帶著體係完整的民族國家軍隊,卻打不過連軍官都是臨時任命的保加利亞軍隊,就是因為他的軍官其實不怎麽認可他。後來他被迫退位,則是因為民族意識的官僚集團反對他。要不是這個時代,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國王,塞爾維亞人早就廢除米蘭家族了。
現在一場大戰,終於為塞爾維亞爭取到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米蘭家族卻打算屈服於奧匈帝國的淫威,讓軍隊撤迴來,這能忍?
所以青年軍官刺殺了他。民族官僚掌權,宣布建立臨時政府,接管全部權力。
緊接著斷然拒絕了奧匈的要求,宣布塞爾維亞軍隊一步都不會撤。
塞爾維亞民族政府的強硬態度,得到了底層民眾,民族主義勢力的支持。但奧匈怒了,通過上次戰爭,奧匈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不能打,奧匈自己也知道自己似乎不能打,但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麽不能打,上次的對手可是俄羅斯,輸了不丟人。我抵不過俄國,我還打不過你塞爾維亞嗎。
於是奧匈軍隊開進了塞爾維亞,巴爾幹戰爭的下半場開始了。
英國人發現,他暫時還不用下場。因為奧匈的對手是塞爾維亞,等他們打完在看情況。
密切關注巴爾幹局勢的劉勇強第一時間接到情報。
“也許是俄國策劃的!”
能策動塞爾維亞政變,俄國有這個影響力。巴爾幹國家基本都是斯拉夫人,語言稍有不同,加上曆史影響,這些國家的軍人大多從俄國的軍校畢業。
再說塞爾維亞獨立的過程中,沙俄為其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甚至親自下場跟奧斯曼帝國開戰,在民族感情上,塞爾維亞人是傾向於俄國的。保加利亞的巴滕貝格帶領新生的國家打敗了入侵的塞爾維亞,那麽高的威望,俄國也有能力讓保加利亞軍官發動政變將巴滕貝格綁架到俄國去,更何況塞爾維亞呢,弄死個把國王,不跟玩似的。
“英國人什麽態度?”
“他們暫時沒有表態。”
“看來是打算觀望啊。有意思了。”
俄國沒有親自下場,策劃了塞爾維亞政變,這是要打代理人戰爭啊。
“俄國是不是太低估奧匈帝國了。”
哈布斯堡家族的影響力巨大,可如今也隻剩影響力了,歐洲還將奧匈當一個大國,這個大國在紙麵上也確實很強,有歐洲一流的軍工生產技術,波西米亞的冶金業發達,維亞納是歐洲金融中心之一,人口眾多,兵力龐大,怎麽看都是有實力的,可惜民族問題太複雜了。金屬工業發達的波西米亞人比匈牙利更早發動革命,要不是他們要價太高,沒準就成功了,當時開價嚇退了哈布斯堡家族,於是請俄軍入關鎮壓了波西米亞人革命;後來匈牙利革命,要價還能接受,就給了匈牙利跟奧地利人幾乎相等的民族權力。
可即便跟奧地利人一起享受帝國統治權的匈牙利人加起來,人口也不過半,境內還生活著波西米亞人、塞爾維亞人、波蘭人等較大的民族,根本無法凝聚。人心不齊,紙麵上的數字,就隻是數字罷了。很多數字有時候不是相加,可能是相減,比如奧匈軍隊中數量不少的塞爾維亞籍軍官和士兵肯定是負作用。匈牙利官兵、波西米亞官兵、波蘭官兵也未必能盡心盡力。
奧匈精銳現役部隊進入塞爾維亞後,開始確實勢如破竹一般推進到距離奧匈邊境不遠的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位於多瑙河畔的首都,但卻沒能迅速攻下這座城市,塞爾維亞軍人堅定的保衛了自己的首都,接著塞爾維亞前線援軍不斷返迴,在多瑙河平原上跟奧匈展開了大會戰。
一場大戰,奧匈大軍潰敗,竟有被塞爾維亞人反推的跡象。
歐洲人全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