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意大利下場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麽能打嗎!”
巴爾幹普魯士的戰果,讓劉勇強不由讚歎,盛名之下無虛士。巴爾幹這些國家,追溯自己的族源,往往都追溯到保加爾人時期,那是曆史上曾經建立一個大帝國的匈人分支,也有說是被匈人裹挾的中亞部落;受這一時期不發達的人種曆史學影響,匈牙利人更是覺得他們就是匈人的後代,而匈人又被曆史學家跟秦漢時候的匈奴聯係在一起。匈牙利大貴族甚至跑去大清尋找精神家園,通過總理衙門的奕?安排,一路遊覽去了敦煌,更堅定他的祖先來自東方。
匈牙利人,甚至匈人到底跟匈奴有沒有關係,即便到了21世紀也有爭議,說不清楚。能說清楚的曆史上,巴爾幹人確實很能打,巴爾幹的核心是定都伊斯坦布爾的東羅馬帝國,當時巴爾幹這些什麽保加爾人是南俄中亞草原來的遊牧民族,他們定居了下來,並跟代表山地森林定居民族的斯拉夫人融合在一起。曆史上他們不但劫掠東羅馬帝國,也北上劫掠同為森林民族的日耳曼人。奧斯曼占領了這裏後,巴爾幹也是奧斯曼最優秀的兵源地。
奧匈帝國的組合,就很有古代特色,代表遊牧民族的匈牙利人和代表日耳曼民族的奧地利人結合在了一起。隻是古代沒有民族主義,直接就融合了,現在卻割裂成無法彌合的一條鴻溝。
保加利亞代表巴爾幹遊牧民族的話,塞爾維亞就是當時結盟的斯拉夫人。老實說,這次塞爾維亞打的也不差,至少比巴滕貝格那次更好,那次保加利亞從組建新兵到兵臨城下隻用了18天。這次尼古拉一世至少在首都頂住了壓力,隻是首都都被包圍這種劣勢,敗局幾乎已定了。
保加利亞完成對貝爾格萊德的合圍之後,見一時半會無法攻占,開始抽調兵力南下,如果當初將主攻方向放在希臘,這會大概已經在雅典喝葡萄酒了。
隻是沒想到南下的保軍沒有衝雅典而去,竟然進入阿爾巴尼亞,打算先把戰果收下。上次戰爭保加利亞吃虧就吃虧在沒有實際占領阿爾巴尼亞,他們的軍隊在後方頂著奧斯曼軍隊主力,希臘和塞爾維亞在後方大肆掠地,最後還不肯分一份給保加利亞。
此時誰都沒想到的一件事發生了,保軍進入阿爾巴尼亞引起了意大利的強烈反應,向保加利亞通牒,不允許保加利亞繼續進軍。
上次塞爾維亞占領阿爾巴尼亞,意大利就反對過,但沒有采取措施。這次反應激烈,似乎有下場的動向。
“我大英打出了意大利這張王牌啊?”
劉勇強頓時有點興趣了,感覺這場戰爭似乎有戲可看,很期待意大利的華麗表演。
劉勇強絕對不相信意大利能打贏保加利亞,這是有一條明確的強弱線可以對比的。二戰時期,占領阿爾巴尼亞的意大利軍隊入侵了希臘,結果被希臘反擊迴了阿爾巴尼亞,侵略戰爭打成了保衛戰,也是沒誰了。於是墨索裏尼緊急向希特勒求助,德國人攻入希臘,才將希臘占領。為了希臘之戰,德國不得不延遲了入侵蘇聯的戰爭幾個月時間,耽誤的最好的盛夏時節,即便如此還是在冬天到來之前打到了莫斯科郊外。所以有一種說法,如果不是意大利來這一下,延緩了德軍入侵時間,多幾個月時間的德軍有可能攻占莫斯科。
嗯,意大利打不過希臘,而希臘上次可是敗於奧斯曼之手,這次敗於保加利亞,那麽意大利肯定也打不過保加利亞,意大利上次奪取土耳其的北非地區的戰爭,打的也是稀爛,當時奧斯曼崩潰,意大利打的幾乎就是當地的起義軍,但也打了很長時間,最後是在法國支持下,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條約,才能占據北非的利比裏亞地區。
可以判斷,意大利軍隊大概跟土耳其、希臘一個水平,差了保加利亞一個檔次。現在卻向保加利亞通牒,這不是找揍嗎?
保加利亞也是這麽認為的,拒絕了意大利的通牒,繼續開向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立刻派兵登陸,意大利海軍還是不錯的,有很多新穎設計,比如旋轉炮台的一些技術,甚至應用到了英國的君權號上。
在海軍協助下,很可能也得到了英國的協調,意大利順利占領此時還在希臘軍隊控製下的最大港口發羅拉(都拉斯尚未建港)。
此舉惹怒了保加利亞,集結了20萬軍隊直撲發羅拉,也不顧希臘了,直接跟意大利玩命。
意大利則持續增兵,用了一個月時間,運送了三,嗯,就三萬大軍登陸發羅拉。拉垮的組織能力,讓意大利人的軍事行動十分混亂。結果最後一個師剛剛登陸,就陷入了保加利亞軍隊的包圍中,還沒來得及修築陣地就成了俘虜。
沒錯,意大利軍隊剛被包圍,就投降了。
劉勇強看到熟悉的味道,這麽玩就對味了,我帶英這次鐵定被坑啊。
看到自己的盟友被坑,當然有點難過,可一想這場戰爭大漢不用下場,還是可喜的。意大利一下場,如果最後大英帝國也跟著下場去保護意大利,大漢可就不用跟著玩了,因為是大英帝國主動進攻的。
顯然此時的大英帝國沒這個能力,因為他們正在持續增兵南非。已經增兵到20萬了,不但調動了本土軍隊,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部隊都動員了,唯獨沒有招唿印度人。
可是這場仗,大英帝國怎麽打都不得勁,因為布爾人就不跟英軍正麵交戰,就是到處扒鐵路,推電杆,搞得英國人坐個火車都得架上機槍、大炮。此時英國人的困境,十年前美國人感受強烈,當時印第安人也是這麽玩的。當時美國人甚至更被動,因為他不是獨自麵對騎著戰馬拿著現代步槍的印第安人,還得麵對漢軍的攻擊。
巴爾幹的這場戰爭,肯定又是一場大英帝國圍毆俄國勢力的戰爭,所以英國頻繁活動,對大漢提出了一個建議。
劉勇強一聽嚇壞了。
連忙擺手:“不不不不,讓他們自己玩就好。”
英國竟然建議英漢意三國結成同盟。
這讓劉勇強慌了,看好戲的心情都沒了。
為了這場戰爭,英國竟然跟意大利簽訂了同盟條約。
雙方倒是有共同的利益,比如阻擋俄國滲透進入地中海,地中海勢力中,強大的就那麽幾個,一個英國,一個法國,還有一個自己覺得很強的意大利。
所以意大利認為作為一個地中海強國,有義務阻擋俄國的擴張。
事實上意大利這幾年國運很好,他們的國運似乎一直都不錯。統一戰爭都是別人送的,之後還巧取了利比裏亞,緩和了跟法國的關係。加入德奧同盟的原因,就是法國在突尼斯的擴張讓意大利不滿,意大利覺得法國威脅到了意大利,因為意大利跟突尼斯之間,隻隔著一道突尼斯海峽,那裏應該被意大利,而不是法國殖民。
在法國支持下,得到了利比裏亞算是緩和了怨氣。
通過外交手段,還在北美得到了內華達州,意大利都能殖民美國了,這國際地位,絕對是列強級的。所以意大利這幾年一直都很活躍,在歐洲充當一個大國角色,而不再是小國中最大的那個尷尬位置。
英國跟意大利簽訂了英意同盟,主要是針對俄國的。所以覺得有共同利益,想拉著大漢壯聲勢。
劉勇強堅決不認為跟意大利有什麽共同利益,堅決不跟意大利站在同一個戰壕,既然大英帝國要跳這個坑,他攔不住,自己絕對不往裏跳。
所以英國的活動失敗了,隻能以英國為紐帶,組成兩個單獨的軍事同盟,英漢同盟和英意同盟。
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的失敗,讓他們沒能占據一個立足點,可不打算認慫。繼續增兵,這次在希臘登陸,但保加利亞軍隊追著意大利人就去了,一副直撲雅典的樣子。
此時德國站了出來,進行調停,通過一番努力,讓各方坐到了柏林的談判桌上。
會議上,各相關大國都出席了,俄國、奧匈、英國和意大利,以及交戰的希臘、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
會議上,意大利提出對阿爾巴尼亞的要求。結果遭到奧匈的反對。有一個當初俾斯麥遇到的難題擺在了威廉二世麵前,在意大利和奧匈之間,威廉二世隻能二選一。當初麵對德國和奧匈二選一的時候,俾斯麥選擇跟奧匈建立軍事同盟,威懾俄國被迫加入。
這一次威廉二世竟然打算效仿,他堅定支持奧匈帝國提出的讓阿爾巴尼亞獨立的建議。
此舉同時得罪了俄國和意大利,德奧意三國同盟基本破產。
意大利之所以對阿爾巴尼亞感興趣,是因為意大利是一個條形國家,國土一麵靠著地中海,一麵靠著亞得裏亞海,亞得裏亞海是一個狹長海域,出口位置正好是阿爾巴尼亞和意大利兩國。占據阿爾巴尼亞,意大利就等於控製了亞得裏亞海。亞得裏亞海對意大利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威尼斯就在這片海邊。
也因此,奧匈堅決反對。因為奧匈帝國的領地,克羅地亞地區在亞得裏亞海的另一邊,跟意大利隔海相望,意大利控製了亞得裏亞海就等於控製了奧匈的出海口。兩國之間一直都有領土爭端,曾經威尼斯還是人家奧地利的領土呢。
為了保證亞得裏亞海的安全,奧匈自然就要堅決反對意大利占領阿爾巴尼亞。可是意大利敢提這個問題,顯然是得到英國支持,甚至許諾的。這是意大利下場的酬勞,雖然他現在打的不行,但工錢還是要拿的。
談判的同時,戰鬥也沒停下,兩不耽誤。
保加利亞依舊氣勢如虹,從薩洛尼卡和阿爾巴尼亞兩個方向殺入希臘。此時麻煩終於來了,保加利亞貧弱的國力開始暴露,戰線拉得過長,加上希臘北部的山區地形,又有保家衛國的buff加持,希臘人開始雄起。
意大利人被奧匈叫做兔子,原因是能生,位於南歐溫暖地帶,意大利的生育率是歐洲最高的。所以意大利才有那麽大的人口輸出壓力。人口多,意味著兵力雄厚。意大利動員了八十萬軍隊,其中30萬在希臘登陸,還有餘力支援塞爾維亞,於是他在黑山登陸了。
意大利軍隊經過漫長的集結,十萬大軍向貝爾格萊德進發。奧匈帝國對意大利登陸巴爾幹半島,並向多瑙河方向進軍的行為做出了強烈迴應,開始跟德國進行外交溝通,一副要加入戰局的架勢。
巴爾幹普魯士的戰果,讓劉勇強不由讚歎,盛名之下無虛士。巴爾幹這些國家,追溯自己的族源,往往都追溯到保加爾人時期,那是曆史上曾經建立一個大帝國的匈人分支,也有說是被匈人裹挾的中亞部落;受這一時期不發達的人種曆史學影響,匈牙利人更是覺得他們就是匈人的後代,而匈人又被曆史學家跟秦漢時候的匈奴聯係在一起。匈牙利大貴族甚至跑去大清尋找精神家園,通過總理衙門的奕?安排,一路遊覽去了敦煌,更堅定他的祖先來自東方。
匈牙利人,甚至匈人到底跟匈奴有沒有關係,即便到了21世紀也有爭議,說不清楚。能說清楚的曆史上,巴爾幹人確實很能打,巴爾幹的核心是定都伊斯坦布爾的東羅馬帝國,當時巴爾幹這些什麽保加爾人是南俄中亞草原來的遊牧民族,他們定居了下來,並跟代表山地森林定居民族的斯拉夫人融合在一起。曆史上他們不但劫掠東羅馬帝國,也北上劫掠同為森林民族的日耳曼人。奧斯曼占領了這裏後,巴爾幹也是奧斯曼最優秀的兵源地。
奧匈帝國的組合,就很有古代特色,代表遊牧民族的匈牙利人和代表日耳曼民族的奧地利人結合在了一起。隻是古代沒有民族主義,直接就融合了,現在卻割裂成無法彌合的一條鴻溝。
保加利亞代表巴爾幹遊牧民族的話,塞爾維亞就是當時結盟的斯拉夫人。老實說,這次塞爾維亞打的也不差,至少比巴滕貝格那次更好,那次保加利亞從組建新兵到兵臨城下隻用了18天。這次尼古拉一世至少在首都頂住了壓力,隻是首都都被包圍這種劣勢,敗局幾乎已定了。
保加利亞完成對貝爾格萊德的合圍之後,見一時半會無法攻占,開始抽調兵力南下,如果當初將主攻方向放在希臘,這會大概已經在雅典喝葡萄酒了。
隻是沒想到南下的保軍沒有衝雅典而去,竟然進入阿爾巴尼亞,打算先把戰果收下。上次戰爭保加利亞吃虧就吃虧在沒有實際占領阿爾巴尼亞,他們的軍隊在後方頂著奧斯曼軍隊主力,希臘和塞爾維亞在後方大肆掠地,最後還不肯分一份給保加利亞。
此時誰都沒想到的一件事發生了,保軍進入阿爾巴尼亞引起了意大利的強烈反應,向保加利亞通牒,不允許保加利亞繼續進軍。
上次塞爾維亞占領阿爾巴尼亞,意大利就反對過,但沒有采取措施。這次反應激烈,似乎有下場的動向。
“我大英打出了意大利這張王牌啊?”
劉勇強頓時有點興趣了,感覺這場戰爭似乎有戲可看,很期待意大利的華麗表演。
劉勇強絕對不相信意大利能打贏保加利亞,這是有一條明確的強弱線可以對比的。二戰時期,占領阿爾巴尼亞的意大利軍隊入侵了希臘,結果被希臘反擊迴了阿爾巴尼亞,侵略戰爭打成了保衛戰,也是沒誰了。於是墨索裏尼緊急向希特勒求助,德國人攻入希臘,才將希臘占領。為了希臘之戰,德國不得不延遲了入侵蘇聯的戰爭幾個月時間,耽誤的最好的盛夏時節,即便如此還是在冬天到來之前打到了莫斯科郊外。所以有一種說法,如果不是意大利來這一下,延緩了德軍入侵時間,多幾個月時間的德軍有可能攻占莫斯科。
嗯,意大利打不過希臘,而希臘上次可是敗於奧斯曼之手,這次敗於保加利亞,那麽意大利肯定也打不過保加利亞,意大利上次奪取土耳其的北非地區的戰爭,打的也是稀爛,當時奧斯曼崩潰,意大利打的幾乎就是當地的起義軍,但也打了很長時間,最後是在法國支持下,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條約,才能占據北非的利比裏亞地區。
可以判斷,意大利軍隊大概跟土耳其、希臘一個水平,差了保加利亞一個檔次。現在卻向保加利亞通牒,這不是找揍嗎?
保加利亞也是這麽認為的,拒絕了意大利的通牒,繼續開向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立刻派兵登陸,意大利海軍還是不錯的,有很多新穎設計,比如旋轉炮台的一些技術,甚至應用到了英國的君權號上。
在海軍協助下,很可能也得到了英國的協調,意大利順利占領此時還在希臘軍隊控製下的最大港口發羅拉(都拉斯尚未建港)。
此舉惹怒了保加利亞,集結了20萬軍隊直撲發羅拉,也不顧希臘了,直接跟意大利玩命。
意大利則持續增兵,用了一個月時間,運送了三,嗯,就三萬大軍登陸發羅拉。拉垮的組織能力,讓意大利人的軍事行動十分混亂。結果最後一個師剛剛登陸,就陷入了保加利亞軍隊的包圍中,還沒來得及修築陣地就成了俘虜。
沒錯,意大利軍隊剛被包圍,就投降了。
劉勇強看到熟悉的味道,這麽玩就對味了,我帶英這次鐵定被坑啊。
看到自己的盟友被坑,當然有點難過,可一想這場戰爭大漢不用下場,還是可喜的。意大利一下場,如果最後大英帝國也跟著下場去保護意大利,大漢可就不用跟著玩了,因為是大英帝國主動進攻的。
顯然此時的大英帝國沒這個能力,因為他們正在持續增兵南非。已經增兵到20萬了,不但調動了本土軍隊,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部隊都動員了,唯獨沒有招唿印度人。
可是這場仗,大英帝國怎麽打都不得勁,因為布爾人就不跟英軍正麵交戰,就是到處扒鐵路,推電杆,搞得英國人坐個火車都得架上機槍、大炮。此時英國人的困境,十年前美國人感受強烈,當時印第安人也是這麽玩的。當時美國人甚至更被動,因為他不是獨自麵對騎著戰馬拿著現代步槍的印第安人,還得麵對漢軍的攻擊。
巴爾幹的這場戰爭,肯定又是一場大英帝國圍毆俄國勢力的戰爭,所以英國頻繁活動,對大漢提出了一個建議。
劉勇強一聽嚇壞了。
連忙擺手:“不不不不,讓他們自己玩就好。”
英國竟然建議英漢意三國結成同盟。
這讓劉勇強慌了,看好戲的心情都沒了。
為了這場戰爭,英國竟然跟意大利簽訂了同盟條約。
雙方倒是有共同的利益,比如阻擋俄國滲透進入地中海,地中海勢力中,強大的就那麽幾個,一個英國,一個法國,還有一個自己覺得很強的意大利。
所以意大利認為作為一個地中海強國,有義務阻擋俄國的擴張。
事實上意大利這幾年國運很好,他們的國運似乎一直都不錯。統一戰爭都是別人送的,之後還巧取了利比裏亞,緩和了跟法國的關係。加入德奧同盟的原因,就是法國在突尼斯的擴張讓意大利不滿,意大利覺得法國威脅到了意大利,因為意大利跟突尼斯之間,隻隔著一道突尼斯海峽,那裏應該被意大利,而不是法國殖民。
在法國支持下,得到了利比裏亞算是緩和了怨氣。
通過外交手段,還在北美得到了內華達州,意大利都能殖民美國了,這國際地位,絕對是列強級的。所以意大利這幾年一直都很活躍,在歐洲充當一個大國角色,而不再是小國中最大的那個尷尬位置。
英國跟意大利簽訂了英意同盟,主要是針對俄國的。所以覺得有共同利益,想拉著大漢壯聲勢。
劉勇強堅決不認為跟意大利有什麽共同利益,堅決不跟意大利站在同一個戰壕,既然大英帝國要跳這個坑,他攔不住,自己絕對不往裏跳。
所以英國的活動失敗了,隻能以英國為紐帶,組成兩個單獨的軍事同盟,英漢同盟和英意同盟。
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的失敗,讓他們沒能占據一個立足點,可不打算認慫。繼續增兵,這次在希臘登陸,但保加利亞軍隊追著意大利人就去了,一副直撲雅典的樣子。
此時德國站了出來,進行調停,通過一番努力,讓各方坐到了柏林的談判桌上。
會議上,各相關大國都出席了,俄國、奧匈、英國和意大利,以及交戰的希臘、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
會議上,意大利提出對阿爾巴尼亞的要求。結果遭到奧匈的反對。有一個當初俾斯麥遇到的難題擺在了威廉二世麵前,在意大利和奧匈之間,威廉二世隻能二選一。當初麵對德國和奧匈二選一的時候,俾斯麥選擇跟奧匈建立軍事同盟,威懾俄國被迫加入。
這一次威廉二世竟然打算效仿,他堅定支持奧匈帝國提出的讓阿爾巴尼亞獨立的建議。
此舉同時得罪了俄國和意大利,德奧意三國同盟基本破產。
意大利之所以對阿爾巴尼亞感興趣,是因為意大利是一個條形國家,國土一麵靠著地中海,一麵靠著亞得裏亞海,亞得裏亞海是一個狹長海域,出口位置正好是阿爾巴尼亞和意大利兩國。占據阿爾巴尼亞,意大利就等於控製了亞得裏亞海。亞得裏亞海對意大利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威尼斯就在這片海邊。
也因此,奧匈堅決反對。因為奧匈帝國的領地,克羅地亞地區在亞得裏亞海的另一邊,跟意大利隔海相望,意大利控製了亞得裏亞海就等於控製了奧匈的出海口。兩國之間一直都有領土爭端,曾經威尼斯還是人家奧地利的領土呢。
為了保證亞得裏亞海的安全,奧匈自然就要堅決反對意大利占領阿爾巴尼亞。可是意大利敢提這個問題,顯然是得到英國支持,甚至許諾的。這是意大利下場的酬勞,雖然他現在打的不行,但工錢還是要拿的。
談判的同時,戰鬥也沒停下,兩不耽誤。
保加利亞依舊氣勢如虹,從薩洛尼卡和阿爾巴尼亞兩個方向殺入希臘。此時麻煩終於來了,保加利亞貧弱的國力開始暴露,戰線拉得過長,加上希臘北部的山區地形,又有保家衛國的buff加持,希臘人開始雄起。
意大利人被奧匈叫做兔子,原因是能生,位於南歐溫暖地帶,意大利的生育率是歐洲最高的。所以意大利才有那麽大的人口輸出壓力。人口多,意味著兵力雄厚。意大利動員了八十萬軍隊,其中30萬在希臘登陸,還有餘力支援塞爾維亞,於是他在黑山登陸了。
意大利軍隊經過漫長的集結,十萬大軍向貝爾格萊德進發。奧匈帝國對意大利登陸巴爾幹半島,並向多瑙河方向進軍的行為做出了強烈迴應,開始跟德國進行外交溝通,一副要加入戰局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