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奧匈帝國的目標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奧匈之所以現在參戰,是因為無法容忍意大利插手巴爾幹事務,要求意大利撤出塞爾維亞。之所以最後一個參戰,因為他的目的也僅在於此,奧匈即便打贏了,他基本上也不敢吞並塞爾維亞,因為那樣境內的斯拉夫人就太多了,民族問題始終才是他最大的問題。
奧匈參戰,讓歐洲大戰的走勢變得奇怪起來。
“奧匈帝國的目的是打擊塞爾維亞,奧匈需要一個弱小的依附於他的塞爾維亞,卻不需要一個強大的能威脅他的塞爾維亞。”
劉勇強對於奧匈參戰還是有點意外。
王圓解釋:“奧匈帝國當年吞並波黑的時候,國內幾乎就沒有支持者。當時皇帝弗朗茨解釋說‘我深知這一舉措不僅在匈牙利,在奧地利也十分不受歡迎。但是公眾民意是錯誤的,我們必須獲得波黑,否則就會失去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如果奧匈不得到波黑地區,塞爾維亞幾乎肯定會得到這裏,那就是一個太強大的國家了。現在情況同樣如此,奧匈即便擊敗了塞爾維亞,國內也不同意吞並這裏,也不敢吞並這裏。”
劉勇強認可這個觀點:“是啊。吞並塞爾維亞,奧匈境內的斯拉夫民族就成了第一大民族,無論是奧地利還是匈牙利都不能同意。所以他隻能削弱塞爾維亞,讓塞爾維亞既無法威脅自己,又離不開自己。那他為什麽要參戰呢?”
其實不參戰,奧匈的目的也能達到。俄國下場後,局麵一邊倒。塞爾維亞和意大利肯定經不起俄國壓路機的碾壓,奧斯曼那更是被碾壓出經驗了。最後的結果,肯定是俄國又趁著英國無暇顧及的機會再進一步,至於進步多少,還得看戰況,基本方向不會改變了。
“參戰或許是為了將來能以勝利者的身份坐上談判桌吧。他們跟意大利之間的領土爭端也許能趁此機會解決。最重要的是,此時參戰,戰後在巴爾幹才能有話語權,站在俄國這個勝利者一方,將來未必會繼續跟俄國保持一致。”
太複雜了這個地區。奧匈現在跟俄國並肩作戰,戰後談判中,很可能要拽著俄國,不讓俄國得到太多利益。所以他還真的必須參戰,然後才能在談判桌上說的起話。至於意大利,確實是導火索之一,不打敗意大利,讓意大利奪取了阿爾巴尼亞,哪怕隻是一個港口,也是奧匈無法接受的。
不管理由如何,奧匈進入塞爾維亞,獨自作戰的奧匈帝國或許真拿塞爾維亞沒辦法,但現在南線俄保聯軍反撲,北線奧匈夾擊,塞爾維亞還帶著意大利這位盟友,直接就崩了。還好意大利人過來的時候,控製著貝爾格萊德到黑山的鐵路,意大利、塞爾維亞敗軍有了一條退路,不像曆史上,他們被迫翻越險峻的阿爾巴尼亞山脈,但撤退之路依然艱辛,奧匈、俄國、保加利亞三國軍隊追擊,意塞聯軍撤退前50萬,抵達港口的時候隻剩下20萬人了,英國此時組織了大量運力將他們運到了意大利海濱地區。
命運注定塞爾維亞人必須經曆一場大撤退。
塞爾維亞國王、軍隊和政府機構撤離,在意大利建立了流亡政府,塞爾維亞滅國。似乎已經無人能阻擋俄國人飲馬地中海,對奧匈帝國來說,俄國進入地中海他也不願意看到,意大利人控製阿爾巴尼亞也不願意看到,奧匈宗師需要在兩個自己都不想接受的局麵中抉擇,這是空有強國地位,卻沒有強國實力的奧匈特有的窘境。
強國的地位讓他們有影響力去做這些事,弱國的實力卻讓他們根本做不到這些事,隻能一次次徒勞的卷入其中,疲於應付,並且兩麵不討好。
“如果奧匈忍痛把匈牙利踢了,失去強國的地位,沒準能保存強國的實力。”
劉勇強感歎。匈牙利是麵子,有了匈牙利,奧匈的人口,軍隊規模在紙麵上就很可觀。可裏子還是奧地利本身,單獨一個奧地利加其他領地,足以保證奧地利的硬實力。
“拆分匈牙利的話,有可能崩潰。匈牙利掌握在馬紮兒自由黨手裏,鐵板一塊。踢走他們的話,或許暫時沒有這麽棘手的內瘡,但波西米亞人呢,他們要是也想離開,奧匈就得割走富庶的捷克、加利西亞等地,軍工生產立馬丟失。克羅地亞人會不會也想離開,那麽亞得裏亞海的出海口也沒有了,僅剩一個奧地利隻能困守阿爾卑斯山,除了向北投靠德國,沒有任何出路。”
劉勇強歎息一聲,這個多民族縫合起來的架子真是一推就倒,哪哪都不敢輕易觸碰。還是欠缺一個主體民族的硬傷,奧地利人太少了。當初要是能留下巴伐利亞等大邦國,局勢會好很多。
塞爾維亞崩潰之後,奧匈沒有繼續作戰,而是占領貝爾格萊德和黑山。他是向意大利宣戰,又沒有跟英國開戰。
這又是一個糾結的點,因為奧匈跟英國沒矛盾,這場戰爭甚至不能算是幾個軍事同盟之間的戰爭。奧匈參戰了,德國參戰都沒方向,因為他跟奧匈的條約是防備法俄的,俄國現在在跟奧匈並肩作戰。法國那更沒理由參戰了,法國戰略十分清晰,因為他最大的矛盾是確定的,那就是德國,阿爾薩斯和洛林一天不收迴來,就像大漢沒有珠三角。法國跟英國也有矛盾,但矛盾不是爭奪印度這樣的核心矛盾,就不會造成戰爭級別的衝突。所以他也不可能為了俄國下場跟英國開戰。
俄國也不敢讓法國參戰,因為各國的軍事同盟都有條款,如果一方遭受敵方兩國的同時攻擊,條款就啟動了。拉法國參戰,意味著俄國將在東方跟大漢參戰,得不償失啊。
所以俄國寧願單挑英國,這本身就是俄國外交一直追求的機會,隻要不被群毆,俄國就是外交勝利。
奧匈占領塞爾維亞之後,俄保聯軍南下,集中兵力很快就攻占了亞得裏亞堡。要塞確實能占據優勢,但是有上限的。在俄國人的,美式重炮轟擊下,很快就被攻陷,通往伊斯坦布爾的大門打開了。
“美國人向俄國提供了大量軍火。”
上次大漢的大客戶這次一直沒有下訂單,劉勇強還奇怪,以為俄國的軍工生產能力這十年來有了長足進步,沒想到俄軍中突然出現了大量美械裝備。不從大漢購買,或許也跟英漢同盟有關,萬一大漢參戰,下的訂單轉身就供給大漢軍隊了,可能連訂金都收不迴,還是美械穩當。
“俄國可能在北美問題上,跟美國達成了協議。”
俄國代管的是愛荷達州,是個不錯的地方,斯內克河穀平原廣闊,山地三州5000萬畝耕地中,這裏占了3000萬畝。不過俄國對移民沒興趣,他更願意推動解放的農奴去西伯利亞。而且土地都被漢人和印第安人占據,俄國的經濟開發能力有限,開發程度甚至不如在內華達挖礦的意大利人。
“所以這場歐戰,讓我們在北美組建的國際體係鬆動了。俄國一旦將愛荷達州交還給美國,意大利恐怕也堅持不住。美國人很可能收迴落基山三州中的兩州。”
這讓劉勇強開始憂慮,國際局勢是一張網,牽一發而動全身。美國人不管出於什麽樣的目的,都不可能不想收迴這些地方。而且他們占據法理,美國進一步,意味著大漢退一步。
“陛下,我們要不要有所行動?”
王圓詢問。
劉勇強點頭:“做最壞的打算,實在不行就跟美國人再打一仗。這三州是緩衝區,三州如果丟了,美西三州就更難守了。”
“二皇子建議在那個地方建立一個印第安共和國!”
王圓此時提出一個主張。
“劉開的意思?”
劉開在上次漢美戰爭中被送到了美洲服役,作為二皇子,他接受的是平民教育,相對平民的教育,上的是貴族式學校,有一群權貴家的狐朋狗友。最後劉勇強讓他讀了陸軍學校,因為李家在海軍中勢力太強了。
畢業後恰好戰爭爆發,二十出頭的他去了北美,加入農兵受訓。當時那個訓練他的村官很詫異,為什麽從師長到軍長,都希望來視察他們這個軍屯。
經過一年訓練,跟農兵一起參戰。當然他不可能真的衝鋒陷陣,高級將領將他保護的很好,他直接是在師參謀部工作。
戰爭結束之後,留在美洲,任占領軍師級參謀軍官。也不是不迴國,但服役地點在那裏,一年中大半時間都留在北美,在印第安區域做了大量工作。聽匯報說,他學會了三十幾種印第安語言。劉勇強有點不太相信,因為這樣的語言天才,全世界應該就隻有自己一個才對。過年見麵的時候,一番考較,竟然真的這麽天才。
經過十年的融合、治理,這裏的印第安人已經完全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一半搞起了畜牧業,一半學會了種植業,徹底打破了美國人聲稱的這個文明無法融入現代世界的謊言,他們隻是無法融入美國式的現代社會罷了。
奧匈參戰,讓歐洲大戰的走勢變得奇怪起來。
“奧匈帝國的目的是打擊塞爾維亞,奧匈需要一個弱小的依附於他的塞爾維亞,卻不需要一個強大的能威脅他的塞爾維亞。”
劉勇強對於奧匈參戰還是有點意外。
王圓解釋:“奧匈帝國當年吞並波黑的時候,國內幾乎就沒有支持者。當時皇帝弗朗茨解釋說‘我深知這一舉措不僅在匈牙利,在奧地利也十分不受歡迎。但是公眾民意是錯誤的,我們必須獲得波黑,否則就會失去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如果奧匈不得到波黑地區,塞爾維亞幾乎肯定會得到這裏,那就是一個太強大的國家了。現在情況同樣如此,奧匈即便擊敗了塞爾維亞,國內也不同意吞並這裏,也不敢吞並這裏。”
劉勇強認可這個觀點:“是啊。吞並塞爾維亞,奧匈境內的斯拉夫民族就成了第一大民族,無論是奧地利還是匈牙利都不能同意。所以他隻能削弱塞爾維亞,讓塞爾維亞既無法威脅自己,又離不開自己。那他為什麽要參戰呢?”
其實不參戰,奧匈的目的也能達到。俄國下場後,局麵一邊倒。塞爾維亞和意大利肯定經不起俄國壓路機的碾壓,奧斯曼那更是被碾壓出經驗了。最後的結果,肯定是俄國又趁著英國無暇顧及的機會再進一步,至於進步多少,還得看戰況,基本方向不會改變了。
“參戰或許是為了將來能以勝利者的身份坐上談判桌吧。他們跟意大利之間的領土爭端也許能趁此機會解決。最重要的是,此時參戰,戰後在巴爾幹才能有話語權,站在俄國這個勝利者一方,將來未必會繼續跟俄國保持一致。”
太複雜了這個地區。奧匈現在跟俄國並肩作戰,戰後談判中,很可能要拽著俄國,不讓俄國得到太多利益。所以他還真的必須參戰,然後才能在談判桌上說的起話。至於意大利,確實是導火索之一,不打敗意大利,讓意大利奪取了阿爾巴尼亞,哪怕隻是一個港口,也是奧匈無法接受的。
不管理由如何,奧匈進入塞爾維亞,獨自作戰的奧匈帝國或許真拿塞爾維亞沒辦法,但現在南線俄保聯軍反撲,北線奧匈夾擊,塞爾維亞還帶著意大利這位盟友,直接就崩了。還好意大利人過來的時候,控製著貝爾格萊德到黑山的鐵路,意大利、塞爾維亞敗軍有了一條退路,不像曆史上,他們被迫翻越險峻的阿爾巴尼亞山脈,但撤退之路依然艱辛,奧匈、俄國、保加利亞三國軍隊追擊,意塞聯軍撤退前50萬,抵達港口的時候隻剩下20萬人了,英國此時組織了大量運力將他們運到了意大利海濱地區。
命運注定塞爾維亞人必須經曆一場大撤退。
塞爾維亞國王、軍隊和政府機構撤離,在意大利建立了流亡政府,塞爾維亞滅國。似乎已經無人能阻擋俄國人飲馬地中海,對奧匈帝國來說,俄國進入地中海他也不願意看到,意大利人控製阿爾巴尼亞也不願意看到,奧匈宗師需要在兩個自己都不想接受的局麵中抉擇,這是空有強國地位,卻沒有強國實力的奧匈特有的窘境。
強國的地位讓他們有影響力去做這些事,弱國的實力卻讓他們根本做不到這些事,隻能一次次徒勞的卷入其中,疲於應付,並且兩麵不討好。
“如果奧匈忍痛把匈牙利踢了,失去強國的地位,沒準能保存強國的實力。”
劉勇強感歎。匈牙利是麵子,有了匈牙利,奧匈的人口,軍隊規模在紙麵上就很可觀。可裏子還是奧地利本身,單獨一個奧地利加其他領地,足以保證奧地利的硬實力。
“拆分匈牙利的話,有可能崩潰。匈牙利掌握在馬紮兒自由黨手裏,鐵板一塊。踢走他們的話,或許暫時沒有這麽棘手的內瘡,但波西米亞人呢,他們要是也想離開,奧匈就得割走富庶的捷克、加利西亞等地,軍工生產立馬丟失。克羅地亞人會不會也想離開,那麽亞得裏亞海的出海口也沒有了,僅剩一個奧地利隻能困守阿爾卑斯山,除了向北投靠德國,沒有任何出路。”
劉勇強歎息一聲,這個多民族縫合起來的架子真是一推就倒,哪哪都不敢輕易觸碰。還是欠缺一個主體民族的硬傷,奧地利人太少了。當初要是能留下巴伐利亞等大邦國,局勢會好很多。
塞爾維亞崩潰之後,奧匈沒有繼續作戰,而是占領貝爾格萊德和黑山。他是向意大利宣戰,又沒有跟英國開戰。
這又是一個糾結的點,因為奧匈跟英國沒矛盾,這場戰爭甚至不能算是幾個軍事同盟之間的戰爭。奧匈參戰了,德國參戰都沒方向,因為他跟奧匈的條約是防備法俄的,俄國現在在跟奧匈並肩作戰。法國那更沒理由參戰了,法國戰略十分清晰,因為他最大的矛盾是確定的,那就是德國,阿爾薩斯和洛林一天不收迴來,就像大漢沒有珠三角。法國跟英國也有矛盾,但矛盾不是爭奪印度這樣的核心矛盾,就不會造成戰爭級別的衝突。所以他也不可能為了俄國下場跟英國開戰。
俄國也不敢讓法國參戰,因為各國的軍事同盟都有條款,如果一方遭受敵方兩國的同時攻擊,條款就啟動了。拉法國參戰,意味著俄國將在東方跟大漢參戰,得不償失啊。
所以俄國寧願單挑英國,這本身就是俄國外交一直追求的機會,隻要不被群毆,俄國就是外交勝利。
奧匈占領塞爾維亞之後,俄保聯軍南下,集中兵力很快就攻占了亞得裏亞堡。要塞確實能占據優勢,但是有上限的。在俄國人的,美式重炮轟擊下,很快就被攻陷,通往伊斯坦布爾的大門打開了。
“美國人向俄國提供了大量軍火。”
上次大漢的大客戶這次一直沒有下訂單,劉勇強還奇怪,以為俄國的軍工生產能力這十年來有了長足進步,沒想到俄軍中突然出現了大量美械裝備。不從大漢購買,或許也跟英漢同盟有關,萬一大漢參戰,下的訂單轉身就供給大漢軍隊了,可能連訂金都收不迴,還是美械穩當。
“俄國可能在北美問題上,跟美國達成了協議。”
俄國代管的是愛荷達州,是個不錯的地方,斯內克河穀平原廣闊,山地三州5000萬畝耕地中,這裏占了3000萬畝。不過俄國對移民沒興趣,他更願意推動解放的農奴去西伯利亞。而且土地都被漢人和印第安人占據,俄國的經濟開發能力有限,開發程度甚至不如在內華達挖礦的意大利人。
“所以這場歐戰,讓我們在北美組建的國際體係鬆動了。俄國一旦將愛荷達州交還給美國,意大利恐怕也堅持不住。美國人很可能收迴落基山三州中的兩州。”
這讓劉勇強開始憂慮,國際局勢是一張網,牽一發而動全身。美國人不管出於什麽樣的目的,都不可能不想收迴這些地方。而且他們占據法理,美國進一步,意味著大漢退一步。
“陛下,我們要不要有所行動?”
王圓詢問。
劉勇強點頭:“做最壞的打算,實在不行就跟美國人再打一仗。這三州是緩衝區,三州如果丟了,美西三州就更難守了。”
“二皇子建議在那個地方建立一個印第安共和國!”
王圓此時提出一個主張。
“劉開的意思?”
劉開在上次漢美戰爭中被送到了美洲服役,作為二皇子,他接受的是平民教育,相對平民的教育,上的是貴族式學校,有一群權貴家的狐朋狗友。最後劉勇強讓他讀了陸軍學校,因為李家在海軍中勢力太強了。
畢業後恰好戰爭爆發,二十出頭的他去了北美,加入農兵受訓。當時那個訓練他的村官很詫異,為什麽從師長到軍長,都希望來視察他們這個軍屯。
經過一年訓練,跟農兵一起參戰。當然他不可能真的衝鋒陷陣,高級將領將他保護的很好,他直接是在師參謀部工作。
戰爭結束之後,留在美洲,任占領軍師級參謀軍官。也不是不迴國,但服役地點在那裏,一年中大半時間都留在北美,在印第安區域做了大量工作。聽匯報說,他學會了三十幾種印第安語言。劉勇強有點不太相信,因為這樣的語言天才,全世界應該就隻有自己一個才對。過年見麵的時候,一番考較,竟然真的這麽天才。
經過十年的融合、治理,這裏的印第安人已經完全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一半搞起了畜牧業,一半學會了種植業,徹底打破了美國人聲稱的這個文明無法融入現代世界的謊言,他們隻是無法融入美國式的現代社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