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就差一場革命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美國人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多年,大漢陷入一場跟歐洲大國之間的戰爭,是美國唯一的機會。所以上下意見統一,國會迅速通過決議,授權總統進行宣戰。
此時的總統是強勢的殖民主義者、門羅主義者西奧多羅斯福,簡直沒有不戰爭的可能。所以麵對之前英國的遊說,讓美國接受落基山以西三州的條件,羅斯福根本不作考慮,必須完全收迴六州,讓美國再次成為一個兩洋帝國。
美國大兵越過落基山脈,迎頭進入印第安區域,印第安王國也早就做好準備,雙方立刻在猶他州、內華達州展開激戰。
此時伊犁之戰也開打了,俄軍死守伊犁河穀,俄國人這些年一直在鐵路兩側修建堡壘,已經在伊犁河穀地區建立了立體防禦,這塊骨頭相當難啃。大漢兵力不缺,一直在增兵。
美洲戰場則采取守勢,在落基山脈地區節節抵抗,然後家屬開始撤往沿海三州。依托內華達等海岸山構築的防線,進行死守。美國這些年在落基山脈修建了大量要塞防線,印第安王國在內華達山脈也沒少動心思,這本就是作戰計劃,不打算跟美國優勢兵力在內華達大盆地這樣的開闊地帶血拚。
伊犁之戰開局不利,因為俄國人實在修了太多的堡壘,將伊犁這個中亞支點打造的固若金湯。雖然隻派遣了不足十萬軍隊駐防,卻讓3倍的漢軍無計可施,碰了一頭包。隻能開始慢下來,步步為營,將重炮調上來,一點一點平推這些堡壘。
另一個方向,在西伯利亞,漢軍則大開大合。很快橫掃貝加爾湖以東地區,或者說是被俄國人放棄的。俄國在這裏沒有防守的兵力,他們一直清楚這一點,知道一旦開戰,接近大漢軍區東北的西伯利亞很難防守,所以連西伯利亞大鐵路都始終不過貝加爾湖,這裏隻有赤塔等幾個要塞,沒有大城市和移民。
往貝加爾湖以西的推進,分兩個方向,一個從唐努烏梁海出擊,沿著葉尼塞河直撲河港和鐵路樞紐阿巴坎;另一個就是從庫倫穩步向貝加爾湖以西推進,爭奪西伯利亞大鐵路。
這注定是一場代價巨大的戰爭,因為交通太困難了。動員了50萬匹馬才能保證後勤,推進速度很慢。
隻是西伯利亞的戰鬥烈度不大,俄國雖然能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運兵,可他們現在無兵可派,隻能用少量軍隊死守要塞,每一場戰鬥都是攻堅戰,雙方打的都很辛苦。
在大漢後方,一場政治戰爭也打響了。宣戰戰又火熱又成功,天下一統的觀念影響下,各地配合的督撫全都通電接受統一,不配合的也就是主動辭職,換一個高風亮節的美名,大漢立刻派出官員接任。為求穩定,對滿清官員能留任盡量留任。對大清中央,這些年一直供著他們,慈禧和光緒都很穩定,慈禧住在渭河園子,光緒住在西京皇宮,八旗軍裁撤,隻保留了3000人,現在很多貝子、貝勒都當了侍衛,因為能給他們的也就這種職位了。
為了保證安穩,在西京駐紮了30萬軍隊,不管伊犁多麽吃緊,都不調動。
各種努力下,在沒出現大亂的情況下,成功兼並了滿清政府。在天下人觀念的影響下,沒有大規模叛亂,小規模趁火打劫的,則予以嚴酷鎮壓,此時沒有時間懷柔。
三個月後,大漢已經完全控製了整片國土,各個交通要道都有大漢駐軍。並用了三個月時間,完成了跟滿清鐵路係統的融合。早在之前,大漢的鐵工管理人員就滲透進了大清的鐵路係統,沒人想得到那些洋務鐵路公司裏竟然有那麽多人拿著雙份工資,一份大漢給的,一份滿清給的。
詹天佑團隊現在控製了全國鐵路網,運輸效率大大提高,為前線運送給養的軍列很少延誤。還從鐵路係統中抽調了大量人員,北上、西進,搶修西伯利亞鐵路和歐亞大鐵路。
伊犁終於分出了勝負,大漢的重炮定點清除,俄軍的堡壘是有極限的,根本無法承受210mm重炮的轟擊。在丟失了近半堡壘之後,他們選擇了撤退,但這段時間他們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破壞了沿途所有的鐵路橋梁,甚至炸毀了不少鐵路線。俄國在用這種方式,遲滯漢軍的前進。
與此同時,俄軍對英軍展開了更大規模的進攻。他們很清楚,跟漢軍進行大規模作戰,將很漫長,唯一有機會快速結束戰爭的辦法就是擊敗英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迫使英國接受失敗,退出戰爭。
西伯利亞方向采取的也是大致策略,戰前俄軍都在西線,在東方一直努力維持跟大漢的和平,避免兩線作戰。大漢參戰後,根本來不及將西線軍隊調迴,俄國效率低下的鐵路係統可不是為兩線作戰準備的。
在攻下阿巴坎之後,漢軍將西伯利亞鐵路切為兩段,開始兩麵夾擊,肅清中間的殘敵。漢軍推進的同時,鐵路係統必須跟上。不但要修複西伯利亞鐵路,還要緊急修建一條從庫倫唐努烏梁海和庫倫過來的支線。兩國軌距不同,借此機會,甚至直接對西伯利亞鐵路進行改造。這是一副,來了可就沒打算走的態度。
第三條戰線,外交戰線上。英國人起到了巨大作用,他們戰前沒有吹牛,成功讓法國和日本保持了沉默。
法國人很矛盾,他們已經為俄國打過一場保衛俄國利益的戰爭,那一場獨自抗住了德國的攻擊,恢複了民族自信,隨後甚至在國際影響力方麵,漸漸重新恢複一流強國地位。但實際利益不多,這次俄國再次在巴爾幹向英國發出挑戰,按照條約法國應該參戰,但因為奧匈的關係,德國沒有參戰,不像上一場戰爭,是德奧英對法俄,這一次法國如果參戰,就要跟奧匈、俄國並肩作戰,德國的態度就非常模糊了。德國始終不向法國做出中立表示,法國就始終不敢參戰。
這點甚至已經得到俄國諒解,因為法國表示,一旦法國參戰,將無法繼續為俄國提供大量軍事物資,也無法提供財政支持。俄國權衡之下,認為法國參戰甚至不如不參戰,動態不明的德國讓俄國也很擔心,最後表示了諒解,以法國提供巨額財政支持和物資援助的方式,默認法國盡了同盟義務。
這個默契英國也接受,畢竟相比法國隻提供物資援助,而不參戰,這是最好的結果。
於是俄國現在隻能是跟美國夾攻大漢,又被大漢和英國夾攻。
法國繼續保持中立,英國則保證法國湄公河殖民地的安全。日本那邊,同樣如此,不過日本本小,胃口不小,他讓英國接受了一份條約,在日本和大漢發生戰爭之時,英國將保持獨立。這點英國通報了大漢,大漢表示接受。對付一個小小的日本,不需要英國幫助。
法國沒有參戰的情況下,日本海軍實力太弱,不足以對抗大漢,於是得到英國保證後,選擇了中立。
最終英國的外交努力讓這場戰爭沒有發展成英漢同盟對抗法俄同盟的大戰,隻是英漢同盟對抗美俄兩國的戰爭,硬實力上雙方都不差,隻是英俄之間已經打了兩年,漢美雙方才剛剛參戰。
用了半年時間,伊犁駐軍才大舉出關,因為這時候才攻取了整個伊犁河穀,橫掃了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沿著歐亞大鐵路開始向俄國慢慢推進。西伯利亞方向,完成了阿巴坎到貝加爾湖的實際占領,鐵路還沒搶修好,因為哥薩克化整為零到處騷擾,這裏幾乎打成了治安戰形態,耗費的兵力不少,但戰爭烈度很低。
美洲方向,印第安王國是靠自己一人的實力,抵抗住了美軍最初的攻勢,將人員撤迴了沿海地區,依托內華達山脈、加利福尼亞州南方防線抵抗。在大漢解決俄國之前,印第安王國很難得到實際支援。
戰爭持續到年底,在幾次強攻英軍防線,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後。俄國人作出讓步,不再堅持要求整個阿爾巴尼亞,但要求得到發羅那以北地區,甚至可以放棄愛琴海沿岸土地。這樣能滿足希臘和奧斯曼的胃口,隻瓜分塞爾維亞進行彌補,還能得到奧匈的支持。
但英國繼續反對,俄國必須縮迴黑海,否則免談。英軍已經登陸克裏米亞,你還跟我談地中海?
俄國做出這麽大讓步,是因為實在撐不住了。
這個管理粗放的國家,有的地方甚至感覺不如大清。作為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歐洲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在他的首都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竟然爆發了饑荒。
大量農村人口進入軍隊服役,造成糧食減產,鐵路運力被軍事占用,造成農村糧食運輸不進來,總之都是不合理的分配機製導致的。
這從來不是一個精細管理的國家,雖然在工農業各項指標上,都是世界級的大國,可任何方麵平均下來,都是一個落後國家。
糧食總量肯定不缺,缺的是合理的機製將糧食有保障的分配給窮人。可惜沒有,不但沒有,還有一批大發國難財的蛀蟲。當大城市糧食開始短缺的時候,有權力的官員,大貴族們不是想辦法籌措糧食,而是囤積居奇。仗打了三年,糧食價格漲了十幾倍,老百姓吃到嘴裏的麵包越來越黑,越來越硬,夾著木渣的麵包能不黑不硬嗎。與此相對的是,大貴族的別墅裏夜夜笙歌,舞會就沒斷過。從前線返迴的貴族軍官有資格加入這紙醉金迷的生活,可在戰壕裏瑟瑟發抖的士兵根本就沒有休假的權力,連黑麵包都吃不飽。
這是一個不斷改革,但沒有一次徹底的國家,仿佛有無數個李鴻章不斷給他修修補補,讓她每一次都能稍有進步,卻總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工業上雖然有世界級的輕重工業,從規模來看可以跟歐洲強國比肩,可工業全都掌握在外資手裏,比利時資本、德國資本、法國資本和英國資本是最大的工業資本,本國貴族,大地主是不會投資工業的。
科技上,他有比肩歐洲一流的大學,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科學家。可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是文盲,教育嚴重精英化,貴族化,英國也玩這一套,但英國底子厚,玩得起,靠這一套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的識字率,俄國卻是百分之八十的文盲率。
這種水平,確實能工業化,百分之二十的管理者當然能帶著文盲工業化,但絕對比不上全民識字的德國、法國那麽精細。反映在軍隊中,俄國士兵永遠做不出高機動的戰術動作。
城市糧食得不到保證,工人自發的罷工,兵工廠都罷工了,這仗還怎麽打?
“俄國人撐不住了。他們離失敗就隻差一場革命了!”
得知俄國工人罷工的情況,劉勇強興奮的表示,此時漢軍甚至都沒能踏入俄國國境,西伯利亞方向才推進到鄂畢河附近,中亞方向都沒到烏拉爾河。
此時的總統是強勢的殖民主義者、門羅主義者西奧多羅斯福,簡直沒有不戰爭的可能。所以麵對之前英國的遊說,讓美國接受落基山以西三州的條件,羅斯福根本不作考慮,必須完全收迴六州,讓美國再次成為一個兩洋帝國。
美國大兵越過落基山脈,迎頭進入印第安區域,印第安王國也早就做好準備,雙方立刻在猶他州、內華達州展開激戰。
此時伊犁之戰也開打了,俄軍死守伊犁河穀,俄國人這些年一直在鐵路兩側修建堡壘,已經在伊犁河穀地區建立了立體防禦,這塊骨頭相當難啃。大漢兵力不缺,一直在增兵。
美洲戰場則采取守勢,在落基山脈地區節節抵抗,然後家屬開始撤往沿海三州。依托內華達等海岸山構築的防線,進行死守。美國這些年在落基山脈修建了大量要塞防線,印第安王國在內華達山脈也沒少動心思,這本就是作戰計劃,不打算跟美國優勢兵力在內華達大盆地這樣的開闊地帶血拚。
伊犁之戰開局不利,因為俄國人實在修了太多的堡壘,將伊犁這個中亞支點打造的固若金湯。雖然隻派遣了不足十萬軍隊駐防,卻讓3倍的漢軍無計可施,碰了一頭包。隻能開始慢下來,步步為營,將重炮調上來,一點一點平推這些堡壘。
另一個方向,在西伯利亞,漢軍則大開大合。很快橫掃貝加爾湖以東地區,或者說是被俄國人放棄的。俄國在這裏沒有防守的兵力,他們一直清楚這一點,知道一旦開戰,接近大漢軍區東北的西伯利亞很難防守,所以連西伯利亞大鐵路都始終不過貝加爾湖,這裏隻有赤塔等幾個要塞,沒有大城市和移民。
往貝加爾湖以西的推進,分兩個方向,一個從唐努烏梁海出擊,沿著葉尼塞河直撲河港和鐵路樞紐阿巴坎;另一個就是從庫倫穩步向貝加爾湖以西推進,爭奪西伯利亞大鐵路。
這注定是一場代價巨大的戰爭,因為交通太困難了。動員了50萬匹馬才能保證後勤,推進速度很慢。
隻是西伯利亞的戰鬥烈度不大,俄國雖然能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運兵,可他們現在無兵可派,隻能用少量軍隊死守要塞,每一場戰鬥都是攻堅戰,雙方打的都很辛苦。
在大漢後方,一場政治戰爭也打響了。宣戰戰又火熱又成功,天下一統的觀念影響下,各地配合的督撫全都通電接受統一,不配合的也就是主動辭職,換一個高風亮節的美名,大漢立刻派出官員接任。為求穩定,對滿清官員能留任盡量留任。對大清中央,這些年一直供著他們,慈禧和光緒都很穩定,慈禧住在渭河園子,光緒住在西京皇宮,八旗軍裁撤,隻保留了3000人,現在很多貝子、貝勒都當了侍衛,因為能給他們的也就這種職位了。
為了保證安穩,在西京駐紮了30萬軍隊,不管伊犁多麽吃緊,都不調動。
各種努力下,在沒出現大亂的情況下,成功兼並了滿清政府。在天下人觀念的影響下,沒有大規模叛亂,小規模趁火打劫的,則予以嚴酷鎮壓,此時沒有時間懷柔。
三個月後,大漢已經完全控製了整片國土,各個交通要道都有大漢駐軍。並用了三個月時間,完成了跟滿清鐵路係統的融合。早在之前,大漢的鐵工管理人員就滲透進了大清的鐵路係統,沒人想得到那些洋務鐵路公司裏竟然有那麽多人拿著雙份工資,一份大漢給的,一份滿清給的。
詹天佑團隊現在控製了全國鐵路網,運輸效率大大提高,為前線運送給養的軍列很少延誤。還從鐵路係統中抽調了大量人員,北上、西進,搶修西伯利亞鐵路和歐亞大鐵路。
伊犁終於分出了勝負,大漢的重炮定點清除,俄軍的堡壘是有極限的,根本無法承受210mm重炮的轟擊。在丟失了近半堡壘之後,他們選擇了撤退,但這段時間他們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破壞了沿途所有的鐵路橋梁,甚至炸毀了不少鐵路線。俄國在用這種方式,遲滯漢軍的前進。
與此同時,俄軍對英軍展開了更大規模的進攻。他們很清楚,跟漢軍進行大規模作戰,將很漫長,唯一有機會快速結束戰爭的辦法就是擊敗英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迫使英國接受失敗,退出戰爭。
西伯利亞方向采取的也是大致策略,戰前俄軍都在西線,在東方一直努力維持跟大漢的和平,避免兩線作戰。大漢參戰後,根本來不及將西線軍隊調迴,俄國效率低下的鐵路係統可不是為兩線作戰準備的。
在攻下阿巴坎之後,漢軍將西伯利亞鐵路切為兩段,開始兩麵夾擊,肅清中間的殘敵。漢軍推進的同時,鐵路係統必須跟上。不但要修複西伯利亞鐵路,還要緊急修建一條從庫倫唐努烏梁海和庫倫過來的支線。兩國軌距不同,借此機會,甚至直接對西伯利亞鐵路進行改造。這是一副,來了可就沒打算走的態度。
第三條戰線,外交戰線上。英國人起到了巨大作用,他們戰前沒有吹牛,成功讓法國和日本保持了沉默。
法國人很矛盾,他們已經為俄國打過一場保衛俄國利益的戰爭,那一場獨自抗住了德國的攻擊,恢複了民族自信,隨後甚至在國際影響力方麵,漸漸重新恢複一流強國地位。但實際利益不多,這次俄國再次在巴爾幹向英國發出挑戰,按照條約法國應該參戰,但因為奧匈的關係,德國沒有參戰,不像上一場戰爭,是德奧英對法俄,這一次法國如果參戰,就要跟奧匈、俄國並肩作戰,德國的態度就非常模糊了。德國始終不向法國做出中立表示,法國就始終不敢參戰。
這點甚至已經得到俄國諒解,因為法國表示,一旦法國參戰,將無法繼續為俄國提供大量軍事物資,也無法提供財政支持。俄國權衡之下,認為法國參戰甚至不如不參戰,動態不明的德國讓俄國也很擔心,最後表示了諒解,以法國提供巨額財政支持和物資援助的方式,默認法國盡了同盟義務。
這個默契英國也接受,畢竟相比法國隻提供物資援助,而不參戰,這是最好的結果。
於是俄國現在隻能是跟美國夾攻大漢,又被大漢和英國夾攻。
法國繼續保持中立,英國則保證法國湄公河殖民地的安全。日本那邊,同樣如此,不過日本本小,胃口不小,他讓英國接受了一份條約,在日本和大漢發生戰爭之時,英國將保持獨立。這點英國通報了大漢,大漢表示接受。對付一個小小的日本,不需要英國幫助。
法國沒有參戰的情況下,日本海軍實力太弱,不足以對抗大漢,於是得到英國保證後,選擇了中立。
最終英國的外交努力讓這場戰爭沒有發展成英漢同盟對抗法俄同盟的大戰,隻是英漢同盟對抗美俄兩國的戰爭,硬實力上雙方都不差,隻是英俄之間已經打了兩年,漢美雙方才剛剛參戰。
用了半年時間,伊犁駐軍才大舉出關,因為這時候才攻取了整個伊犁河穀,橫掃了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沿著歐亞大鐵路開始向俄國慢慢推進。西伯利亞方向,完成了阿巴坎到貝加爾湖的實際占領,鐵路還沒搶修好,因為哥薩克化整為零到處騷擾,這裏幾乎打成了治安戰形態,耗費的兵力不少,但戰爭烈度很低。
美洲方向,印第安王國是靠自己一人的實力,抵抗住了美軍最初的攻勢,將人員撤迴了沿海地區,依托內華達山脈、加利福尼亞州南方防線抵抗。在大漢解決俄國之前,印第安王國很難得到實際支援。
戰爭持續到年底,在幾次強攻英軍防線,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後。俄國人作出讓步,不再堅持要求整個阿爾巴尼亞,但要求得到發羅那以北地區,甚至可以放棄愛琴海沿岸土地。這樣能滿足希臘和奧斯曼的胃口,隻瓜分塞爾維亞進行彌補,還能得到奧匈的支持。
但英國繼續反對,俄國必須縮迴黑海,否則免談。英軍已經登陸克裏米亞,你還跟我談地中海?
俄國做出這麽大讓步,是因為實在撐不住了。
這個管理粗放的國家,有的地方甚至感覺不如大清。作為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歐洲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在他的首都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竟然爆發了饑荒。
大量農村人口進入軍隊服役,造成糧食減產,鐵路運力被軍事占用,造成農村糧食運輸不進來,總之都是不合理的分配機製導致的。
這從來不是一個精細管理的國家,雖然在工農業各項指標上,都是世界級的大國,可任何方麵平均下來,都是一個落後國家。
糧食總量肯定不缺,缺的是合理的機製將糧食有保障的分配給窮人。可惜沒有,不但沒有,還有一批大發國難財的蛀蟲。當大城市糧食開始短缺的時候,有權力的官員,大貴族們不是想辦法籌措糧食,而是囤積居奇。仗打了三年,糧食價格漲了十幾倍,老百姓吃到嘴裏的麵包越來越黑,越來越硬,夾著木渣的麵包能不黑不硬嗎。與此相對的是,大貴族的別墅裏夜夜笙歌,舞會就沒斷過。從前線返迴的貴族軍官有資格加入這紙醉金迷的生活,可在戰壕裏瑟瑟發抖的士兵根本就沒有休假的權力,連黑麵包都吃不飽。
這是一個不斷改革,但沒有一次徹底的國家,仿佛有無數個李鴻章不斷給他修修補補,讓她每一次都能稍有進步,卻總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工業上雖然有世界級的輕重工業,從規模來看可以跟歐洲強國比肩,可工業全都掌握在外資手裏,比利時資本、德國資本、法國資本和英國資本是最大的工業資本,本國貴族,大地主是不會投資工業的。
科技上,他有比肩歐洲一流的大學,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科學家。可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是文盲,教育嚴重精英化,貴族化,英國也玩這一套,但英國底子厚,玩得起,靠這一套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的識字率,俄國卻是百分之八十的文盲率。
這種水平,確實能工業化,百分之二十的管理者當然能帶著文盲工業化,但絕對比不上全民識字的德國、法國那麽精細。反映在軍隊中,俄國士兵永遠做不出高機動的戰術動作。
城市糧食得不到保證,工人自發的罷工,兵工廠都罷工了,這仗還怎麽打?
“俄國人撐不住了。他們離失敗就隻差一場革命了!”
得知俄國工人罷工的情況,劉勇強興奮的表示,此時漢軍甚至都沒能踏入俄國國境,西伯利亞方向才推進到鄂畢河附近,中亞方向都沒到烏拉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