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開戰第一年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英國不斷派往法國的登陸部隊,俄軍在東線拚命進攻,法國終於撐住了岌岌可危的防線,德軍從巴黎近郊撤退了。
此時已經集結了30個師的英軍,已經出現在德軍側翼,法軍也集中了大量後備軍準備反攻。
沒人能想到,德軍後撤會給俄軍帶來一場災難。
因為德軍秘密後撤,突然將30個師從前線抽調,通過高效的德國鐵路係統運到東線,聯合已經在俄軍側翼部署的奧軍主力,切斷了2個俄國集團軍的退路。一場淩厲的殲滅戰,讓俄國損失了2個集團軍,50萬人。
戰後法國總參謀長霞飛向沙皇致電慰問和感謝,沙皇迴答‘俄國人很高興為盟友做出了犧牲’,沒有這兩個俄國集團軍的不斷突擊,德軍在東線部署的10個師如果能抽調去西線,後果難以預料。當時的景象,讓雙方都以為哪怕對手再多一個師,戰線恐怕就會崩潰。
霞飛是這場戰爭爆發後緊急任命的,因為當時法軍後撤中顯然混亂,上下一片驚慌。賞識霞飛的陸軍部長及時提議,霞飛得以上任。上任後用近乎麻木冷酷的意誌,帶著瀕臨崩潰的法軍死守防線。最危急的時候,巴黎隻剩下一條通往奧爾良的鐵路保持暢通,他也沒有放棄。
唯一的失誤是,德軍撤退的時候,他沒有孤注一擲發動攻勢,讓德軍不但從容的退出戰場,而且還抽調精銳兵力去了東線。這給俄軍帶來了災難,一直跟奧軍作戰的俄軍,沒想到突然就上了強度。在東線大開大合的機動作戰中,俄軍靠著更勇猛的氣勢和對奧地利人的心理優勢占據上風,德軍突然殺到,讓他們猝不及防,跟德軍相比,無論在訓練水平還是野戰能力上,俄軍都占絕對下風,這不怪他們,隻怪對手是德軍。
沙皇雖然嘴上說很高興為盟友做出了犧牲,心裏怎麽想的,隻有他自己知道。據說直到開戰最後一刻,沙皇都在猶豫,不想把幾百萬人送上戰場,一直堅持不想做劊子手。俄國貴族的道德水平還是能跟歐洲貴族保持一致的,隻是信用上稍有不如。真的心狠手辣,俄國或許還能撐很多年,因為後來顛覆了沙皇政權的那批人,現在被沙皇流放到了西伯利亞,拿著沙皇給的津貼在當地甚至能雇得起傭人,生活愜意的同時,不斷寫文章發去歐洲的報紙上批評沙皇政權。後來沙皇倒台,這些人沒給沙皇任何機會,直接屠了沙皇一家,他們可不講貴族式的溫情,他們更知道什麽叫做你死我活的鬥爭!
開戰一個月過去了,德軍從全麵進攻,再到退守轉入防禦,接著調動兵力吃掉了侵入東線的50萬俄軍,戰術上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但戰略上陷入了被動,計劃僅用四十二天時間,完成從動員、部署軍隊到消滅法軍的計劃破產,現在不得不麵對他們戰前最害怕的兩線作戰的窘境。
西線德軍轉入防守,被迫進入到原本應該在打敗法國之後才進行的東線戰役,因為再不動手,他的盟友奧匈可能就要崩潰了。
俄軍損失了50萬人,打擊自然沉重,因為這可是戰前現役的100萬軍隊中的一半。可後備兵員正在源源不斷集結起來,現在是到了拚後備力量的時候。
此時德國別說對比俄國,就算對比人口比他少一半的法國,也並不占優勢。
義務兵役製確實能把所有男人都送上戰場,可訓練水平決定他們是殺人的屠夫還是待宰的羔羊。戰爭前,各國都瘋狂訓練本國人民,這一點上最早施行義務兵役製的德國並沒有做的最好。德國追求的是一支能夠高效機動的精銳力量,所以訓練水平是最高的,可數量卻不是最大的。各國受訓人口占本國總人口的比例差別很大,最高的是法國的0.75%,其次是德國的0.47%,意大利的0.37%,連俄國都有0.35%之多,而最拉跨的就是德國的盟友奧匈,它隻有0.29%,隻比不實行義務兵役製的英國要強一些。
這些受訓人口,未必能讓預備役成為一支高效的主力部隊,但以這些受訓人口為基礎,卻能保證軍隊是一支軍隊,保證的是下限。
法國為什麽最高,是因為他要用劣勢的人口維持一支可以跟德國對等的預備役規模,這次能夠在德軍的猛烈攻勢下靠著巨大的犧牲守住巴黎,證明了花費巨額軍費,為此不惜放棄列強之間的海軍競賽的方案是有價值的。而德國卻一邊進行陸軍建設,一邊花費高昂的代價跟英國進行海軍競賽,如果德國能將後備力量提高到跟法國同一水平,在進攻巴黎的時候,或許不至於因為兵力不足最後不得不撤退。
戰爭第二個月,已經沒什麽出彩的地方了,各方都進入了調整期。大步後撤的德軍,退到了馬恩河、索姆河以東固守,此時還借助了法國人修建的法蘭西壁壘。經過修改,這些設施完備的要塞防線,擁有了正麵法國的火力。
法國的軍事調動,物資補給,也都需要時間。除了零零散散的炮擊之外,雙方都在集結力量,準備發起新一輪的攻勢。此時雙方都崇尚進攻,幾百年的軍事思想不是那麽容易糾正過來的,更何況這種思想可能還是對的。畢竟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嘛。
隻是恰好處於一個攻弱守強的技術時代,進攻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取得更小的成果。這是一個性價比很低的思想。各國根據自身的國力和特點,對進攻有不一樣的追求,法國要重拾拿破侖時代的“法蘭西狂怒”精神,追求“果敢、果敢、永遠果敢”的進攻精神;奧匈缺乏重炮的情況下,從康拉德這個總參謀長開始,強調刺刀精神,反正就是要進攻。從哲學高度來講,靠防守,靠撤退無法打贏一場戰爭。
第三個月開始,大規模進攻開始了。英法聯軍開始在西線發起進攻精神爆棚的衝鋒,此時的英法都沒有德軍那樣高效的機動能力,但擁有足夠的火力和兵員,一次一次衝擊德軍固守的堅固陣地。
德奧聯軍則在東線向俄軍發起同樣的攻勢。德奧計劃大量消滅俄軍有生力量,然後找機會再機動迴西線決戰英法。誰都不敢停下,英法進攻稍緩,德軍就可能支援東線,德軍一旦停下,俄軍就可能在南線打爆奧匈。奧匈也不敢停下,俄軍如果北上擊敗德國的後果,是奧匈無法承擔的。所以大家依然卯足了勁瘋狂進攻。
“這才一個月時間,傷亡太大了!”
僅僅一個月時間,各國公布的傷亡加起來都過百萬了。施裏芬計劃讓德軍進攻中損失了30萬人,而法國雖然是防守,可因為混亂的關係,竟然損失了70萬人。俄國50萬,奧匈付出了65萬人的代價。
算是有一半可以經過救治重返戰場,損失也超過了百萬。
這烈度不由讓人咋舌。
英國也終於開始了跟大漢帝國商討參戰事宜。
“他們希望我們保證戰後不追求歐洲領土。”
“嗬嗬。這是希望我們免費白打工。自帶武器裝備,送上人頭,然後還不要工錢?”
劉勇強諷刺道,他確實對歐洲領土沒什麽追求,但是得等價交換啊。殖民地的興趣他還是很大的,可最好的都在英國人手裏,其次是法國的。至於德國的那些殖民地,老實說,興趣不大。
殖民地之外,還有勢力範圍,阿拉伯半島上的石油還沒被美國挖出來,那可是寶地啊。但如果進入那裏,可就進入波斯灣了,德國進入波斯灣的後果就是跟英國開戰,把英國人逼到法俄那一方。所以英國人肯定不可能讓出這裏。
“陛下日本參戰了!”
日本應俄國要求,以日俄同盟的名義參戰了。
“看來日本人得到了滿意的價碼。打聽一下,日本得到了什麽?”
估計很難打聽出全部細節,但蛛絲馬跡可以參考一下。
“日本拿到了法屬印度支那。”
此時的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包括整個湄公河流域,但不包括越南。這對日本可是一口大肥肉啊,因為這裏有可以移民的土地,老撾、柬埔寨這些地方,即便到了21世紀都隻有幾百萬人口,但可承載的人口絕對超過2000萬,這裏以大米種植為主,恰好是日本擅長的。
“法國在這裏投入巨大,僅僅是當初抵押給我們時償還的貸款就有50億法郎。日本人沒這麽容易拿到。”
日本付出了巨大代價,承諾提供200萬兵力。
“用200萬馬鹿去填戰壕。法國人這筆買賣也算值了。”
隻要打贏,收迴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話,不提民族感情的巨大收益,經濟價值也抵得上現在的湄公河地區。200萬日本軍隊,應該能解決法軍的兵力劣勢。
日本有4000萬人口,而且明治維新後,人口增長極快,每年出生160萬人,雖然動員水平因投入的關係,比不上歐洲列強,但也施行了義務兵役製,征召士兵不是問題。訓練的話,日本人其實並不差,隻是裝備比較差而已。
很快情報顯示,裝備差的問題也不存在,因為日本人光著身子上船,這樣可以多拉幾頭馬鹿。他們的所有供應,包括軍裝,都由英法提供。
日軍很快就出現了傷亡,此時他們還沒踏上歐洲大陸,一艘搭乘英國運兵船的士兵,途經印度洋的時候,被德軍巡洋艦擊沉。
這是另一處戰場,德國海軍龜縮在海岸上,但殖民地的驅逐艦隊四散在大洋中,在全世界進行破交戰,到處襲擊、俘虜英國商船,開戰以來,已經有十幾萬噸英國商船被攻擊,英國海軍無法做到全程護航。
一艘運兵船,三千隻掛著兜襠布的日本人掉進了海裏,獲救的不足三分之一。這無關大局,日本人還是源源不斷從東亞通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在法國馬賽登陸。在這裏得到英法供給的裝備,適應一個月就能走上戰場。
法國割肉喂日本的行為,惹惱了大漢,暫停跟英國的參戰談判,並對法國這一行為,提出了反對和抗議。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大漢不可能參戰。
此時已經集結了30個師的英軍,已經出現在德軍側翼,法軍也集中了大量後備軍準備反攻。
沒人能想到,德軍後撤會給俄軍帶來一場災難。
因為德軍秘密後撤,突然將30個師從前線抽調,通過高效的德國鐵路係統運到東線,聯合已經在俄軍側翼部署的奧軍主力,切斷了2個俄國集團軍的退路。一場淩厲的殲滅戰,讓俄國損失了2個集團軍,50萬人。
戰後法國總參謀長霞飛向沙皇致電慰問和感謝,沙皇迴答‘俄國人很高興為盟友做出了犧牲’,沒有這兩個俄國集團軍的不斷突擊,德軍在東線部署的10個師如果能抽調去西線,後果難以預料。當時的景象,讓雙方都以為哪怕對手再多一個師,戰線恐怕就會崩潰。
霞飛是這場戰爭爆發後緊急任命的,因為當時法軍後撤中顯然混亂,上下一片驚慌。賞識霞飛的陸軍部長及時提議,霞飛得以上任。上任後用近乎麻木冷酷的意誌,帶著瀕臨崩潰的法軍死守防線。最危急的時候,巴黎隻剩下一條通往奧爾良的鐵路保持暢通,他也沒有放棄。
唯一的失誤是,德軍撤退的時候,他沒有孤注一擲發動攻勢,讓德軍不但從容的退出戰場,而且還抽調精銳兵力去了東線。這給俄軍帶來了災難,一直跟奧軍作戰的俄軍,沒想到突然就上了強度。在東線大開大合的機動作戰中,俄軍靠著更勇猛的氣勢和對奧地利人的心理優勢占據上風,德軍突然殺到,讓他們猝不及防,跟德軍相比,無論在訓練水平還是野戰能力上,俄軍都占絕對下風,這不怪他們,隻怪對手是德軍。
沙皇雖然嘴上說很高興為盟友做出了犧牲,心裏怎麽想的,隻有他自己知道。據說直到開戰最後一刻,沙皇都在猶豫,不想把幾百萬人送上戰場,一直堅持不想做劊子手。俄國貴族的道德水平還是能跟歐洲貴族保持一致的,隻是信用上稍有不如。真的心狠手辣,俄國或許還能撐很多年,因為後來顛覆了沙皇政權的那批人,現在被沙皇流放到了西伯利亞,拿著沙皇給的津貼在當地甚至能雇得起傭人,生活愜意的同時,不斷寫文章發去歐洲的報紙上批評沙皇政權。後來沙皇倒台,這些人沒給沙皇任何機會,直接屠了沙皇一家,他們可不講貴族式的溫情,他們更知道什麽叫做你死我活的鬥爭!
開戰一個月過去了,德軍從全麵進攻,再到退守轉入防禦,接著調動兵力吃掉了侵入東線的50萬俄軍,戰術上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但戰略上陷入了被動,計劃僅用四十二天時間,完成從動員、部署軍隊到消滅法軍的計劃破產,現在不得不麵對他們戰前最害怕的兩線作戰的窘境。
西線德軍轉入防守,被迫進入到原本應該在打敗法國之後才進行的東線戰役,因為再不動手,他的盟友奧匈可能就要崩潰了。
俄軍損失了50萬人,打擊自然沉重,因為這可是戰前現役的100萬軍隊中的一半。可後備兵員正在源源不斷集結起來,現在是到了拚後備力量的時候。
此時德國別說對比俄國,就算對比人口比他少一半的法國,也並不占優勢。
義務兵役製確實能把所有男人都送上戰場,可訓練水平決定他們是殺人的屠夫還是待宰的羔羊。戰爭前,各國都瘋狂訓練本國人民,這一點上最早施行義務兵役製的德國並沒有做的最好。德國追求的是一支能夠高效機動的精銳力量,所以訓練水平是最高的,可數量卻不是最大的。各國受訓人口占本國總人口的比例差別很大,最高的是法國的0.75%,其次是德國的0.47%,意大利的0.37%,連俄國都有0.35%之多,而最拉跨的就是德國的盟友奧匈,它隻有0.29%,隻比不實行義務兵役製的英國要強一些。
這些受訓人口,未必能讓預備役成為一支高效的主力部隊,但以這些受訓人口為基礎,卻能保證軍隊是一支軍隊,保證的是下限。
法國為什麽最高,是因為他要用劣勢的人口維持一支可以跟德國對等的預備役規模,這次能夠在德軍的猛烈攻勢下靠著巨大的犧牲守住巴黎,證明了花費巨額軍費,為此不惜放棄列強之間的海軍競賽的方案是有價值的。而德國卻一邊進行陸軍建設,一邊花費高昂的代價跟英國進行海軍競賽,如果德國能將後備力量提高到跟法國同一水平,在進攻巴黎的時候,或許不至於因為兵力不足最後不得不撤退。
戰爭第二個月,已經沒什麽出彩的地方了,各方都進入了調整期。大步後撤的德軍,退到了馬恩河、索姆河以東固守,此時還借助了法國人修建的法蘭西壁壘。經過修改,這些設施完備的要塞防線,擁有了正麵法國的火力。
法國的軍事調動,物資補給,也都需要時間。除了零零散散的炮擊之外,雙方都在集結力量,準備發起新一輪的攻勢。此時雙方都崇尚進攻,幾百年的軍事思想不是那麽容易糾正過來的,更何況這種思想可能還是對的。畢竟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嘛。
隻是恰好處於一個攻弱守強的技術時代,進攻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取得更小的成果。這是一個性價比很低的思想。各國根據自身的國力和特點,對進攻有不一樣的追求,法國要重拾拿破侖時代的“法蘭西狂怒”精神,追求“果敢、果敢、永遠果敢”的進攻精神;奧匈缺乏重炮的情況下,從康拉德這個總參謀長開始,強調刺刀精神,反正就是要進攻。從哲學高度來講,靠防守,靠撤退無法打贏一場戰爭。
第三個月開始,大規模進攻開始了。英法聯軍開始在西線發起進攻精神爆棚的衝鋒,此時的英法都沒有德軍那樣高效的機動能力,但擁有足夠的火力和兵員,一次一次衝擊德軍固守的堅固陣地。
德奧聯軍則在東線向俄軍發起同樣的攻勢。德奧計劃大量消滅俄軍有生力量,然後找機會再機動迴西線決戰英法。誰都不敢停下,英法進攻稍緩,德軍就可能支援東線,德軍一旦停下,俄軍就可能在南線打爆奧匈。奧匈也不敢停下,俄軍如果北上擊敗德國的後果,是奧匈無法承擔的。所以大家依然卯足了勁瘋狂進攻。
“這才一個月時間,傷亡太大了!”
僅僅一個月時間,各國公布的傷亡加起來都過百萬了。施裏芬計劃讓德軍進攻中損失了30萬人,而法國雖然是防守,可因為混亂的關係,竟然損失了70萬人。俄國50萬,奧匈付出了65萬人的代價。
算是有一半可以經過救治重返戰場,損失也超過了百萬。
這烈度不由讓人咋舌。
英國也終於開始了跟大漢帝國商討參戰事宜。
“他們希望我們保證戰後不追求歐洲領土。”
“嗬嗬。這是希望我們免費白打工。自帶武器裝備,送上人頭,然後還不要工錢?”
劉勇強諷刺道,他確實對歐洲領土沒什麽追求,但是得等價交換啊。殖民地的興趣他還是很大的,可最好的都在英國人手裏,其次是法國的。至於德國的那些殖民地,老實說,興趣不大。
殖民地之外,還有勢力範圍,阿拉伯半島上的石油還沒被美國挖出來,那可是寶地啊。但如果進入那裏,可就進入波斯灣了,德國進入波斯灣的後果就是跟英國開戰,把英國人逼到法俄那一方。所以英國人肯定不可能讓出這裏。
“陛下日本參戰了!”
日本應俄國要求,以日俄同盟的名義參戰了。
“看來日本人得到了滿意的價碼。打聽一下,日本得到了什麽?”
估計很難打聽出全部細節,但蛛絲馬跡可以參考一下。
“日本拿到了法屬印度支那。”
此時的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包括整個湄公河流域,但不包括越南。這對日本可是一口大肥肉啊,因為這裏有可以移民的土地,老撾、柬埔寨這些地方,即便到了21世紀都隻有幾百萬人口,但可承載的人口絕對超過2000萬,這裏以大米種植為主,恰好是日本擅長的。
“法國在這裏投入巨大,僅僅是當初抵押給我們時償還的貸款就有50億法郎。日本人沒這麽容易拿到。”
日本付出了巨大代價,承諾提供200萬兵力。
“用200萬馬鹿去填戰壕。法國人這筆買賣也算值了。”
隻要打贏,收迴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話,不提民族感情的巨大收益,經濟價值也抵得上現在的湄公河地區。200萬日本軍隊,應該能解決法軍的兵力劣勢。
日本有4000萬人口,而且明治維新後,人口增長極快,每年出生160萬人,雖然動員水平因投入的關係,比不上歐洲列強,但也施行了義務兵役製,征召士兵不是問題。訓練的話,日本人其實並不差,隻是裝備比較差而已。
很快情報顯示,裝備差的問題也不存在,因為日本人光著身子上船,這樣可以多拉幾頭馬鹿。他們的所有供應,包括軍裝,都由英法提供。
日軍很快就出現了傷亡,此時他們還沒踏上歐洲大陸,一艘搭乘英國運兵船的士兵,途經印度洋的時候,被德軍巡洋艦擊沉。
這是另一處戰場,德國海軍龜縮在海岸上,但殖民地的驅逐艦隊四散在大洋中,在全世界進行破交戰,到處襲擊、俘虜英國商船,開戰以來,已經有十幾萬噸英國商船被攻擊,英國海軍無法做到全程護航。
一艘運兵船,三千隻掛著兜襠布的日本人掉進了海裏,獲救的不足三分之一。這無關大局,日本人還是源源不斷從東亞通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在法國馬賽登陸。在這裏得到英法供給的裝備,適應一個月就能走上戰場。
法國割肉喂日本的行為,惹惱了大漢,暫停跟英國的參戰談判,並對法國這一行為,提出了反對和抗議。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大漢不可能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