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興登堡計劃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此緊急時刻,英國大使的方案顯然不可能隻有一種,這次難得的跟大漢皇帝會麵的機會,肯定會有好幾種方案要討論。
比如和談。
“如果和談,貴國願意保證法國不會被削弱嗎?”
“當然!”
法國已經被削的太狠了,三百多萬人傷亡,一百多萬適齡青年戰死,整整一代人犧牲,即便戰後這個國家也很難快速恢複。德國人未必對法國領土有興趣,但割讓幾個戰略要地,或者拆分法國,限製法國的軍備,就足以讓法國徹底依附於德國。
隻要能保住法國,英國的底線就能接受。
“比利時、荷蘭的中立呢。”
“必須得到保證,德國這是違反了中立法,戰後還必須對比利時和荷蘭進行賠償。”
英國大使有點興奮了,這個態度比他想象的還要好。
荷蘭和比利時被德國吞並,這是有可能的,荷蘭語和德語通用,說白了,都是日耳曼文化。吞並這兩國是英國無法接受的,因為英國本土會直接在德國的打擊之下,那種巴黎大炮甚至能從比利時打到英國。還有恐怖的陰影——飛艇,轟炸倫敦就沒間斷過,隻是德國飛艇數量有限,可等日後產能起來了,這是巨大的威脅,皇家海軍已經無法帶給英國人安全感,唯有距離才能讓英國避免這種危機。
“那比利時和荷蘭殖民地呢。”
英國大使進一步問道。
比利時殖民地在非洲,倒是無關緊要,但荷蘭位於南洋的殖民地事關印度的安全。
“原則上,我國反對任何不是基於自願的領土變動。”
這個態度讓英國大使悟出了很多。不是基於自願的,那麽意味著德國不能迫使荷蘭和比利時交出殖民地,但大漢從德國手裏買來的菲律賓是有效的變動。
“那麽湄公河流域呢?”
“我國堅決反對。這絕不是出於自願原則!”
好吧,這個老頭說不是自願,那就不是自願,是法國被迫的。可當時法國為了讓幾百萬日本人登陸法國,那是自願的不能再自願。現在大漢讓法國不自願,肯定就是不自願的不能再不自願。
“南洋地區的兵役製?”
“隻有完整的公民權,才有對應的公民義務。”
英國、荷蘭在南洋都成立了議會,但依然沒有給華人完全的公民權,議會是按照人數比例分配名額的,英國和荷蘭人占了多數,人口占小半的華人卻隻占了三分之一席位。隻要能動員起南洋兩千萬華人,就能武裝200萬大軍,為什麽不動員土著居民,因為現在隻有華人才有這麽強的組織力,英荷在南洋的統治根本沒有能力動員土著。華人移民凝聚力更強,有自己的基層組織。
同樣的道理,加拿大、澳大利亞的華人不給完全的權力,就沒法動員他們。
會談結束之後,英國人就行動起來。
荷蘭現在隻能乖乖聽話,因為荷蘭王國都被占領了,現在英法承認的是在倫敦的荷蘭流亡政府。
英荷立刻聯合宣布,將南洋地區的殖民地合並,建立一個南洋自治領。然後開始跟華人領袖們談判,完全給予公民權是不可能的,那意味著土著將掌握權力。所以雙方得談談,最後達成了一個雙方都滿意的方案,華人占三分之二議席,殖民當局可以指定三分之一。而且還能找出充足的道理,通過做數據也能做出來華人選民達到三分之二標準。土著不是合格的選民,因為不識字嘛。
南洋自治領成立,英國有權派遣總督,作為國家的象征。這裏名義上是大英帝國的自治領地,地位堪比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至於印度,當然得戰後才能得到這個待遇,為了讓印度人幫忙征兵,英國一再給印度人開空頭支票,忽悠的印度議會中的各黨派都答應支持英國,那些土邦王公更是捐了上億英鎊巨款,出錢又出人幫英國打這場仗。
與此同時大漢外交官們也展開了斡旋活動,公開號召雙方停戰,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
大漢的聲音夠大,不像布爾什維克,至少沒人敢不迴應,接觸之中,都給了大漢一個各方的條件。
開條件至少有的談。
德國胃口很大,恨不能一口把英法吃了。
德國要求法國所有殖民地必須交給德國處理,戰後法國不得擁有超過10萬人的軍隊,法國賠償1000億法郎,由德軍占領凡爾登、加萊等地要塞20年。
對英國倒是稍微客氣一點,隻要求英國將伊朗一切特權轉讓給德國,賠款100億英鎊,英國必須縮減海軍規模,英德海軍噸位必須對等。
要真的接受了德國的條件,法國就真的完了,哪怕真的打輸了這場戰爭也不過如此吧,這相當於讓法國投降。給英國留了幾分顏麵,但也很難接受,德國接替英國控製伊朗,印度將直接受到威脅,壓縮海軍規模,這又讓英國本土無法得到安全保證。
英法也有條件,兩國甚至還想讓德國賠償損失,倒是沒有提出領土要求,畢竟德軍現在還在法國境內。巴黎大炮還轟擊著巴黎,飛艇還轟炸著倫敦。
“德國的條件就是讓英法拒絕的。這條件就別告訴英法了,以我的了解,英國人肯定直接捅到報紙上,然後兩國民眾還能在爆發一股衝勁。”
綜合了雙方意見之後,知道這場仗還會打下去。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現在掌握絕對大權,國會、政府甚至德皇都像提線木偶一般按照總參謀部的要求行事,期待著總參謀部帶給他們一場前所未有的輝煌勝利。
陸軍部製定更高要求的軍需清單,為了滿足前線軍需,後方得更加勒緊褲腰帶。
魯登道夫希望15到60歲的男人都服兵役,工人和婦女強製在工廠工作,大學關閉醫學之外的所有院係。一個目的,徹底將整個德國社會軍事化,將所有勞動力軍事化管理。從而在已經枯竭的人力中,在榨取出可觀的兵力。這是他的總體戰思想。
“他們現在動員了多少兵力了?”
“從戰爭開始到現在,根據各種公開的信息和我們的情報匯總,大概有1100萬,減掉傷亡,目前應該有700到800萬能作戰的人員。”
“6000多萬人動員出了1000多萬,六丁抽一——不,這是三丁甚至更高啊。”
“除了少數軍工企業的男人之外,所有男人都服兵役了。如果將服役年限下調到14歲,應該還能動員出200萬人。取代男人勞動的主要是戰俘,他們抓了有300萬戰俘,還有……”
德國國內基本沒有男人了,來自英國、法國和俄國的戰俘超過300萬,其中俄國戰俘就超過200萬,最後的大崩潰中,俄軍投降的太多。這些戰俘最初被分配在幾十萬個小農場以及煤礦、鐵礦中,現在連工業領域都開始大規模使用戰俘。一開始要求企業雇傭戰俘必須達到30人,太少就不劃算派兵看守了。後來已經沒有兵力看守,德國鄉下農場的女主人十分珍惜戰俘這種強壯的勞動力,所以不可避免的誕生了一批愛情的結晶。後方的將軍對這種情況非常憤怒,嚴令禁止,一旦發現就曝光到報紙上,還要抓去坐牢,但愛情的力量……
除了戰俘,在占領區還強製勞動,計劃從比利時荷蘭抓30萬勞動力,但隻執行了3萬,因為運力太緊張,運不過來。
為了節約運力,魯登道夫和興登堡組建的最高統帥辦公室開始大量關閉小工廠,將工人集中到大工廠中,用來節約煤炭動力,要求‘盡可能的用機器來代替人力’。
“這是要把下一代徹底賭進這場戰爭!”
劉勇強深深感受到了德國人奮鬥的精神。這種程度的動員力度,難怪最後崩潰。就算沒有饑餓,遲早也得革命。
魯登道夫推動的革命還是沒有成功,統帥辦公室負責此事的官員參考了一些工會的態度之後,推出了一部《愛國輔助役法》,將服役年紀從15調整到17,盡管已經是各參戰國中最嚴厲的,但魯登道夫還是表達了強烈不滿,後來不斷批評。
這部妥協的法律,暫時安撫了工人的情緒,團結了各個階層。讓俄國的革命沒有蔓延到德國。讓德國整個社會為軍隊服務,這就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推動的興登堡計劃。許多經驗為後來的希特勒所借鑒,但希特勒也沒現在的德國總參謀部這麽狠,他始終沒敢把婦女趕進工廠,也沒敢施行嚴格的配給製。
興登堡計劃再次提高了德國的軍工生產,每個月能夠生產噸火藥,這幾乎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產能,因為生產火藥的重要原料硝石無法進口,但德國有一個厲害的化學家,名叫弗裏茨·哈伯他發明了合成氨技術,可以從空氣中合成製造火藥必須的原料。沒有這個人的話,德國早就戰敗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人是猶太人。他不但幫德國人解決了火藥原料問題,還積極研發毒氣,對德國忠不可言。很多科學家反對他用科學知識殺人的時候,他說了句名言“科學家平時屬於世界,戰時屬於國家”。連他同為化學家的老婆都反對他,傳說因為他研究毒氣,老婆選擇了開槍自殺。
沒有另一個人,德國的軍工生產也不會這麽誇張,那個人叫瓦爾特·拉特瑙,戰時資源局局長,他建立了戰爭原材料收購機構,從各方麵協調保證軍事原材料的供給,沒有他,德國軍工產能也不可能那麽誇張,整個戰爭期間能生產出60萬門大炮。這個人也是一個猶太人。
還有大量猶太銀行家和商人在經濟的戰爭協會工作,為德國籌集軍需資金。沒有他們,德國的戰爭融資都是問題。
還有更多的普通德國猶太人加入了軍隊,六萬多人在前線服役,占了猶太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動員比例不比其他帝國民族低,一萬多人戰死沙場,傷亡比例同樣如此。
結果後來……
猶太人或許有很多毛病,但對德國真的夠意思了!
興登堡一邊瘋狂在國內壓榨人力,一邊在戰場上發動更大規模的行動。希望趕在英國從南洋和巴西動員出更多兵力前,徹底擊潰英法。
鼎鼎有名的皇帝攻勢開始了。
比如和談。
“如果和談,貴國願意保證法國不會被削弱嗎?”
“當然!”
法國已經被削的太狠了,三百多萬人傷亡,一百多萬適齡青年戰死,整整一代人犧牲,即便戰後這個國家也很難快速恢複。德國人未必對法國領土有興趣,但割讓幾個戰略要地,或者拆分法國,限製法國的軍備,就足以讓法國徹底依附於德國。
隻要能保住法國,英國的底線就能接受。
“比利時、荷蘭的中立呢。”
“必須得到保證,德國這是違反了中立法,戰後還必須對比利時和荷蘭進行賠償。”
英國大使有點興奮了,這個態度比他想象的還要好。
荷蘭和比利時被德國吞並,這是有可能的,荷蘭語和德語通用,說白了,都是日耳曼文化。吞並這兩國是英國無法接受的,因為英國本土會直接在德國的打擊之下,那種巴黎大炮甚至能從比利時打到英國。還有恐怖的陰影——飛艇,轟炸倫敦就沒間斷過,隻是德國飛艇數量有限,可等日後產能起來了,這是巨大的威脅,皇家海軍已經無法帶給英國人安全感,唯有距離才能讓英國避免這種危機。
“那比利時和荷蘭殖民地呢。”
英國大使進一步問道。
比利時殖民地在非洲,倒是無關緊要,但荷蘭位於南洋的殖民地事關印度的安全。
“原則上,我國反對任何不是基於自願的領土變動。”
這個態度讓英國大使悟出了很多。不是基於自願的,那麽意味著德國不能迫使荷蘭和比利時交出殖民地,但大漢從德國手裏買來的菲律賓是有效的變動。
“那麽湄公河流域呢?”
“我國堅決反對。這絕不是出於自願原則!”
好吧,這個老頭說不是自願,那就不是自願,是法國被迫的。可當時法國為了讓幾百萬日本人登陸法國,那是自願的不能再自願。現在大漢讓法國不自願,肯定就是不自願的不能再不自願。
“南洋地區的兵役製?”
“隻有完整的公民權,才有對應的公民義務。”
英國、荷蘭在南洋都成立了議會,但依然沒有給華人完全的公民權,議會是按照人數比例分配名額的,英國和荷蘭人占了多數,人口占小半的華人卻隻占了三分之一席位。隻要能動員起南洋兩千萬華人,就能武裝200萬大軍,為什麽不動員土著居民,因為現在隻有華人才有這麽強的組織力,英荷在南洋的統治根本沒有能力動員土著。華人移民凝聚力更強,有自己的基層組織。
同樣的道理,加拿大、澳大利亞的華人不給完全的權力,就沒法動員他們。
會談結束之後,英國人就行動起來。
荷蘭現在隻能乖乖聽話,因為荷蘭王國都被占領了,現在英法承認的是在倫敦的荷蘭流亡政府。
英荷立刻聯合宣布,將南洋地區的殖民地合並,建立一個南洋自治領。然後開始跟華人領袖們談判,完全給予公民權是不可能的,那意味著土著將掌握權力。所以雙方得談談,最後達成了一個雙方都滿意的方案,華人占三分之二議席,殖民當局可以指定三分之一。而且還能找出充足的道理,通過做數據也能做出來華人選民達到三分之二標準。土著不是合格的選民,因為不識字嘛。
南洋自治領成立,英國有權派遣總督,作為國家的象征。這裏名義上是大英帝國的自治領地,地位堪比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至於印度,當然得戰後才能得到這個待遇,為了讓印度人幫忙征兵,英國一再給印度人開空頭支票,忽悠的印度議會中的各黨派都答應支持英國,那些土邦王公更是捐了上億英鎊巨款,出錢又出人幫英國打這場仗。
與此同時大漢外交官們也展開了斡旋活動,公開號召雙方停戰,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
大漢的聲音夠大,不像布爾什維克,至少沒人敢不迴應,接觸之中,都給了大漢一個各方的條件。
開條件至少有的談。
德國胃口很大,恨不能一口把英法吃了。
德國要求法國所有殖民地必須交給德國處理,戰後法國不得擁有超過10萬人的軍隊,法國賠償1000億法郎,由德軍占領凡爾登、加萊等地要塞20年。
對英國倒是稍微客氣一點,隻要求英國將伊朗一切特權轉讓給德國,賠款100億英鎊,英國必須縮減海軍規模,英德海軍噸位必須對等。
要真的接受了德國的條件,法國就真的完了,哪怕真的打輸了這場戰爭也不過如此吧,這相當於讓法國投降。給英國留了幾分顏麵,但也很難接受,德國接替英國控製伊朗,印度將直接受到威脅,壓縮海軍規模,這又讓英國本土無法得到安全保證。
英法也有條件,兩國甚至還想讓德國賠償損失,倒是沒有提出領土要求,畢竟德軍現在還在法國境內。巴黎大炮還轟擊著巴黎,飛艇還轟炸著倫敦。
“德國的條件就是讓英法拒絕的。這條件就別告訴英法了,以我的了解,英國人肯定直接捅到報紙上,然後兩國民眾還能在爆發一股衝勁。”
綜合了雙方意見之後,知道這場仗還會打下去。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現在掌握絕對大權,國會、政府甚至德皇都像提線木偶一般按照總參謀部的要求行事,期待著總參謀部帶給他們一場前所未有的輝煌勝利。
陸軍部製定更高要求的軍需清單,為了滿足前線軍需,後方得更加勒緊褲腰帶。
魯登道夫希望15到60歲的男人都服兵役,工人和婦女強製在工廠工作,大學關閉醫學之外的所有院係。一個目的,徹底將整個德國社會軍事化,將所有勞動力軍事化管理。從而在已經枯竭的人力中,在榨取出可觀的兵力。這是他的總體戰思想。
“他們現在動員了多少兵力了?”
“從戰爭開始到現在,根據各種公開的信息和我們的情報匯總,大概有1100萬,減掉傷亡,目前應該有700到800萬能作戰的人員。”
“6000多萬人動員出了1000多萬,六丁抽一——不,這是三丁甚至更高啊。”
“除了少數軍工企業的男人之外,所有男人都服兵役了。如果將服役年限下調到14歲,應該還能動員出200萬人。取代男人勞動的主要是戰俘,他們抓了有300萬戰俘,還有……”
德國國內基本沒有男人了,來自英國、法國和俄國的戰俘超過300萬,其中俄國戰俘就超過200萬,最後的大崩潰中,俄軍投降的太多。這些戰俘最初被分配在幾十萬個小農場以及煤礦、鐵礦中,現在連工業領域都開始大規模使用戰俘。一開始要求企業雇傭戰俘必須達到30人,太少就不劃算派兵看守了。後來已經沒有兵力看守,德國鄉下農場的女主人十分珍惜戰俘這種強壯的勞動力,所以不可避免的誕生了一批愛情的結晶。後方的將軍對這種情況非常憤怒,嚴令禁止,一旦發現就曝光到報紙上,還要抓去坐牢,但愛情的力量……
除了戰俘,在占領區還強製勞動,計劃從比利時荷蘭抓30萬勞動力,但隻執行了3萬,因為運力太緊張,運不過來。
為了節約運力,魯登道夫和興登堡組建的最高統帥辦公室開始大量關閉小工廠,將工人集中到大工廠中,用來節約煤炭動力,要求‘盡可能的用機器來代替人力’。
“這是要把下一代徹底賭進這場戰爭!”
劉勇強深深感受到了德國人奮鬥的精神。這種程度的動員力度,難怪最後崩潰。就算沒有饑餓,遲早也得革命。
魯登道夫推動的革命還是沒有成功,統帥辦公室負責此事的官員參考了一些工會的態度之後,推出了一部《愛國輔助役法》,將服役年紀從15調整到17,盡管已經是各參戰國中最嚴厲的,但魯登道夫還是表達了強烈不滿,後來不斷批評。
這部妥協的法律,暫時安撫了工人的情緒,團結了各個階層。讓俄國的革命沒有蔓延到德國。讓德國整個社會為軍隊服務,這就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推動的興登堡計劃。許多經驗為後來的希特勒所借鑒,但希特勒也沒現在的德國總參謀部這麽狠,他始終沒敢把婦女趕進工廠,也沒敢施行嚴格的配給製。
興登堡計劃再次提高了德國的軍工生產,每個月能夠生產噸火藥,這幾乎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產能,因為生產火藥的重要原料硝石無法進口,但德國有一個厲害的化學家,名叫弗裏茨·哈伯他發明了合成氨技術,可以從空氣中合成製造火藥必須的原料。沒有這個人的話,德國早就戰敗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人是猶太人。他不但幫德國人解決了火藥原料問題,還積極研發毒氣,對德國忠不可言。很多科學家反對他用科學知識殺人的時候,他說了句名言“科學家平時屬於世界,戰時屬於國家”。連他同為化學家的老婆都反對他,傳說因為他研究毒氣,老婆選擇了開槍自殺。
沒有另一個人,德國的軍工生產也不會這麽誇張,那個人叫瓦爾特·拉特瑙,戰時資源局局長,他建立了戰爭原材料收購機構,從各方麵協調保證軍事原材料的供給,沒有他,德國軍工產能也不可能那麽誇張,整個戰爭期間能生產出60萬門大炮。這個人也是一個猶太人。
還有大量猶太銀行家和商人在經濟的戰爭協會工作,為德國籌集軍需資金。沒有他們,德國的戰爭融資都是問題。
還有更多的普通德國猶太人加入了軍隊,六萬多人在前線服役,占了猶太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動員比例不比其他帝國民族低,一萬多人戰死沙場,傷亡比例同樣如此。
結果後來……
猶太人或許有很多毛病,但對德國真的夠意思了!
興登堡一邊瘋狂在國內壓榨人力,一邊在戰場上發動更大規模的行動。希望趕在英國從南洋和巴西動員出更多兵力前,徹底擊潰英法。
鼎鼎有名的皇帝攻勢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