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名動京城
穿成紈絝皇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者:令知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安時報名動京城,不說張太傅本就聲名遠播,就是寫了文章的羅崇嵐、李昱萬和蒙嘉譽三人也聲名大噪。
張太傅寫的文章自然的一等一的好,所幸羅崇嵐、李昱萬和蒙嘉譽三人因為知道要和張太傅的文章放在同一版麵之上,那也是用心之極,而且自知筆力或許比不過泰鬥,便著意選出了新穎有趣的題材,爭取在內容上讓人眼前一亮。
這一期的報紙的反饋也沒讓他們失望,雖然大家都是衝著張太傅的文章去買的,但是推薦給旁人時也捎帶一下幾人兩句。
“這第一期的長安時報你買了沒,不買可得要買一份才好,這裏麵除了張太傅寫的文章以外還有些別的新鮮趣事,這張太傅的文章不用說自然是極好的,其他的文章也不差。”
能跟張太傅的文章放在一起,評價還是不差這兩個字足夠羅崇嵐三人走路帶風了,就是蒙家也比平常來了許多客人,提及必然要誇讚蒙嘉譽幾句,蒙家的家主也覺得臉麵上有光。
當日遊春宴上蒙家的家主看到蒙嘉譽站出來出言力挺三皇子內心也是有些悵然的,他曾經對家中的子弟說。
“為官一道,能力出眾重要,不得罪同僚也重要,但若想在京城中嶄露頭角,有些同僚是不得不得罪的。”
“為何能力出眾就要得罪同僚?”
“京城關係盤根錯節,各方利益紛爭,若是你冒出了頭,必然會影響到他人的利益,他人利益受損,難道會任由你行事嗎?”
“那阿翁的意思是,讓我們不與其他人相爭?”
“爭也好,不爭也罷,都在於你們自身的選擇,蒙家雖不是什麽大家族,但是保得住你們的性命的本事還是有的。”
蒙家自然會用家族力量來托舉他們,但是有些時候隻有家族之力是不夠的,具體的路還需要他們自己來走。
蒙嘉譽在蒙家年輕一代中也是出眾的,因此他選擇在遊春宴上替三皇子說話蒙家家主說不出是欣慰多一些還是惆悵多一些,都是這小子自個選的路,讓他自己好好走吧。
之後也沒有下文,這也是正常的,畢竟帝王身邊的青年才俊何其之多,不止蒙家一人,倒是蒙嘉譽的脾氣從剛開始按耐不住性子變得漸漸沉穩了起來。
想來也是自己認清了現實,知道等待才是為官中最重要的一課。
誰知峰迴路轉,皇帝竟然點了蒙嘉譽去給三皇子做事,雖然還是翰林院的官職但做的不再是謄抄刻寫書籍這種事了,這相當於是帝王給的一個表現的機會,若是做得好,就能提前在帝王心中留下能幹的印象。
更不曾想,三皇子搞了一個長安時報將蒙嘉譽的文章登了上去,使得蒙嘉譽的名字一時間聲名大噪。
像他們這樣的人家,不就是為了一個名嗎!
更有好友紛紛明裏暗裏的表示自己也要寫文投稿,這種京城之中揚名的大好事怎麽就隻有張太傅一人露臉,這像話嗎?
蒙嘉譽自然高興,這樣羅崇嵐得有一陣子不用為了稿件而發愁了,蒙嘉譽不好意思地笑道:“這可感情好呀,隻是這一期報紙也登不了幾篇的文章,三皇子說了這樣好的文章,一次隻讓登一篇才好。”
這也是為了分流,不然好的文章都發表到一期去了,後麵的報紙誰還買?
這些叔叔爺爺輩的人想了想,這樣反而能看到誰的文章寫的最好,賣出去的分數最多,至於誰先發誰後發倒也沒這麽在意,反而樂滋滋地答應了。
蒙嘉譽也很高興,趕緊想著把這事告訴羅崇嵐,誰知羅崇嵐也被翰林院的一眾大人們給圍住了,要說寫文章的水平,他們自然是不肯承認自己輸於羅崇嵐幾人的,要說張太傅他們比不上,和羅崇嵐幾人比一比還是可以的。
雖然羅崇嵐李昱萬三人是狀元榜眼探花,但這翰林院之中哪一個又不是狀元榜眼探花了?就是稍遜一籌也能拿的出手。
因此翰林院的侍郎直接把羅崇嵐圍住了,羅崇嵐本身還疑惑,一聽是因為這件事來的,自然滿口答應了下來,隻是有些醜話還要說在前頭的。
“大人想要投稿這自然好,不僅大人想投稿可以就是院中的其他大人也都可以投稿,隻是這稿件我們還是要審查的,三皇子說要符合當期刊印的主題才好。”
“這是自然,這不會讓你為難,若是誰寫得不好硬逼著你去刊登,不用你說,被眾人看到嘲笑就夠他難為情了。”
羅崇嵐起先沒想到這點,被翰林院的侍郎一點,頓時覺得眼明心亮了起來,這話說的對啊,想來寫的一般也不好意思來投稿給他,畢竟如今這報紙一期固定刊印二十萬份,其中十五萬份在京城售賣,剩下五萬份固定賣到周圍幾個城市,若是寫的不好賣不完,或者被大家嘲笑,鬱悶的人反正不是他才對。
羅崇嵐知道這也是侍郎大人提點自己,也恐擔心自己因為臉皮薄不擅長拒絕他人之故,因此誠心道謝:“多謝大人提點。”
“提點倒算不上,不過閑聊罷了。”
報紙在京城之中十分流行,家裏做官的人手一份,不然你去衙門聊天都跟別人沒有話題,人家聊報紙上的事情,你壓根插不進去話來,因此跟秦懷景設想的不同,他沒料到這報紙竟然在官員之中給賣瘋了。
不過這也不是第一購買的群體,第一購買的群體是宮中禁衛,他們出身好,家裏條件好,識字又是基本技能,更關鍵的是群體人數大,一人隻買一份就是七八萬份。
除了這兩個大群體之外,主要也是這兩個群體特征明顯,多有直接穿著官袍去紫竹閣購買的。
京城之中的商戶和尋常百姓購買的也十分踴躍,甚至還出現一裏七八戶人家,有一家購買報紙,其他九家每月出一文或者兩文錢借閱的,這種行為也十分流行。
因此長安時報發行沒有幾期京城人家倒是人人都讀上報紙了。
張太傅寫的文章自然的一等一的好,所幸羅崇嵐、李昱萬和蒙嘉譽三人因為知道要和張太傅的文章放在同一版麵之上,那也是用心之極,而且自知筆力或許比不過泰鬥,便著意選出了新穎有趣的題材,爭取在內容上讓人眼前一亮。
這一期的報紙的反饋也沒讓他們失望,雖然大家都是衝著張太傅的文章去買的,但是推薦給旁人時也捎帶一下幾人兩句。
“這第一期的長安時報你買了沒,不買可得要買一份才好,這裏麵除了張太傅寫的文章以外還有些別的新鮮趣事,這張太傅的文章不用說自然是極好的,其他的文章也不差。”
能跟張太傅的文章放在一起,評價還是不差這兩個字足夠羅崇嵐三人走路帶風了,就是蒙家也比平常來了許多客人,提及必然要誇讚蒙嘉譽幾句,蒙家的家主也覺得臉麵上有光。
當日遊春宴上蒙家的家主看到蒙嘉譽站出來出言力挺三皇子內心也是有些悵然的,他曾經對家中的子弟說。
“為官一道,能力出眾重要,不得罪同僚也重要,但若想在京城中嶄露頭角,有些同僚是不得不得罪的。”
“為何能力出眾就要得罪同僚?”
“京城關係盤根錯節,各方利益紛爭,若是你冒出了頭,必然會影響到他人的利益,他人利益受損,難道會任由你行事嗎?”
“那阿翁的意思是,讓我們不與其他人相爭?”
“爭也好,不爭也罷,都在於你們自身的選擇,蒙家雖不是什麽大家族,但是保得住你們的性命的本事還是有的。”
蒙家自然會用家族力量來托舉他們,但是有些時候隻有家族之力是不夠的,具體的路還需要他們自己來走。
蒙嘉譽在蒙家年輕一代中也是出眾的,因此他選擇在遊春宴上替三皇子說話蒙家家主說不出是欣慰多一些還是惆悵多一些,都是這小子自個選的路,讓他自己好好走吧。
之後也沒有下文,這也是正常的,畢竟帝王身邊的青年才俊何其之多,不止蒙家一人,倒是蒙嘉譽的脾氣從剛開始按耐不住性子變得漸漸沉穩了起來。
想來也是自己認清了現實,知道等待才是為官中最重要的一課。
誰知峰迴路轉,皇帝竟然點了蒙嘉譽去給三皇子做事,雖然還是翰林院的官職但做的不再是謄抄刻寫書籍這種事了,這相當於是帝王給的一個表現的機會,若是做得好,就能提前在帝王心中留下能幹的印象。
更不曾想,三皇子搞了一個長安時報將蒙嘉譽的文章登了上去,使得蒙嘉譽的名字一時間聲名大噪。
像他們這樣的人家,不就是為了一個名嗎!
更有好友紛紛明裏暗裏的表示自己也要寫文投稿,這種京城之中揚名的大好事怎麽就隻有張太傅一人露臉,這像話嗎?
蒙嘉譽自然高興,這樣羅崇嵐得有一陣子不用為了稿件而發愁了,蒙嘉譽不好意思地笑道:“這可感情好呀,隻是這一期報紙也登不了幾篇的文章,三皇子說了這樣好的文章,一次隻讓登一篇才好。”
這也是為了分流,不然好的文章都發表到一期去了,後麵的報紙誰還買?
這些叔叔爺爺輩的人想了想,這樣反而能看到誰的文章寫的最好,賣出去的分數最多,至於誰先發誰後發倒也沒這麽在意,反而樂滋滋地答應了。
蒙嘉譽也很高興,趕緊想著把這事告訴羅崇嵐,誰知羅崇嵐也被翰林院的一眾大人們給圍住了,要說寫文章的水平,他們自然是不肯承認自己輸於羅崇嵐幾人的,要說張太傅他們比不上,和羅崇嵐幾人比一比還是可以的。
雖然羅崇嵐李昱萬三人是狀元榜眼探花,但這翰林院之中哪一個又不是狀元榜眼探花了?就是稍遜一籌也能拿的出手。
因此翰林院的侍郎直接把羅崇嵐圍住了,羅崇嵐本身還疑惑,一聽是因為這件事來的,自然滿口答應了下來,隻是有些醜話還要說在前頭的。
“大人想要投稿這自然好,不僅大人想投稿可以就是院中的其他大人也都可以投稿,隻是這稿件我們還是要審查的,三皇子說要符合當期刊印的主題才好。”
“這是自然,這不會讓你為難,若是誰寫得不好硬逼著你去刊登,不用你說,被眾人看到嘲笑就夠他難為情了。”
羅崇嵐起先沒想到這點,被翰林院的侍郎一點,頓時覺得眼明心亮了起來,這話說的對啊,想來寫的一般也不好意思來投稿給他,畢竟如今這報紙一期固定刊印二十萬份,其中十五萬份在京城售賣,剩下五萬份固定賣到周圍幾個城市,若是寫的不好賣不完,或者被大家嘲笑,鬱悶的人反正不是他才對。
羅崇嵐知道這也是侍郎大人提點自己,也恐擔心自己因為臉皮薄不擅長拒絕他人之故,因此誠心道謝:“多謝大人提點。”
“提點倒算不上,不過閑聊罷了。”
報紙在京城之中十分流行,家裏做官的人手一份,不然你去衙門聊天都跟別人沒有話題,人家聊報紙上的事情,你壓根插不進去話來,因此跟秦懷景設想的不同,他沒料到這報紙竟然在官員之中給賣瘋了。
不過這也不是第一購買的群體,第一購買的群體是宮中禁衛,他們出身好,家裏條件好,識字又是基本技能,更關鍵的是群體人數大,一人隻買一份就是七八萬份。
除了這兩個大群體之外,主要也是這兩個群體特征明顯,多有直接穿著官袍去紫竹閣購買的。
京城之中的商戶和尋常百姓購買的也十分踴躍,甚至還出現一裏七八戶人家,有一家購買報紙,其他九家每月出一文或者兩文錢借閱的,這種行為也十分流行。
因此長安時報發行沒有幾期京城人家倒是人人都讀上報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