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遠道而來的祭文,文采燦爛,長篇大論,確是一篇美文。
但作者未踏足過戰場,部分敘述顯得不切實際,甚至邏輯不通。霍去病讀完,眉頭不禁深鎖。
他首要之事是辨識作者身份,因為當今聖上文才橫溢,常親擬詔書文章。
若出自禦手,則萬不可輕易更動。
然而,此文風格並不符合聖上“言辭宏深”的特點,倒更像是文學侍從如司馬相如所代筆。
經過一番考量,霍去病取筆修改起祭文來。
霍去病其實頗具文才,但他平時深藏不露,使外界多認為他僅為武將。
當然,與司馬相如等文學大家相比,他自知不如。
但此次修文代表天子意誌,麵對天地神靈,他自然全力以赴。
於是沐浴淨身,懷著恭敬之心,徹夜未眠地修改。
在這漫長的一夜,他的思緒穿越了時空的界限。
他深刻體會到了祭祀天地的意義——人類需要與天地相通,需要認清自己的本源、目的和使命。
“你總覺得自己非凡俗之輩,但你的真正使命是什麽?”這個問題自他幼年便縈繞心頭。
經過一夜的深刻自省,他終於找到了答案:“以武力扞衛和平,為後世消除戰亂隱患,這便是我的使命。”
當他放下筆時,東方天空已泛起魚肚白。
他走出營帳,迎著清晨的寒風,心中激情澎湃。他口中不自主地吟誦道:“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這十六個字精準地概括了他的人生使命。
而這熟悉的辭句正是“師”卦九二爻的爻辭。
在出征河西之前,建華曾為他寫下“在師中吉”的寄語,那塊寫有寄語的素絹他一直貼身攜帶至今。
隨著這十六個字的念出,他心中頓時一片明亮,另一個長期困擾他的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她早已洞悉了你的內心,早已目睹了你靈魂的光輝。
她早已向你傳達了那十六字的真言,早已明言\"這就是你\"。
可笑的是,你曾長時間深陷困惑,不是別人未能識別你,而是你未曾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麵目。
在那一刻,一股巨大的喜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他停下了腳步,轉身麵向那座巍峨的祭天圓台。
心中默默許下願望:“願天地神明見證,我願與擁有這心光的人相伴,直至……”
直至何時?山無棱角,江水枯竭?這些並非他所言。
他在那裏站立良久,終於緩緩開口:“直至我再也無法感知生死與時光。”
隨著黎明的到來,莊重的封天大典拉開了序幕。
霍去病原以為封禪儀式會非常繁瑣,認為自己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堅持到最後。
然而,當他踏上祭台,按照儀式行禮時,他感到頭頂一陣麻感,內心湧起一種奇異的感覺,仿佛在那一瞬,他真的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
那篇長篇的祭文,他讀到最後,已是淚流滿麵,仿佛就在那一刻,他與天地進行了對話,確認了自己此生的使命。
當他緩緩步下祭台,心中不禁湧出一曲莊嚴而和諧的樂章,詞曰:
\"四方安定,華夏繁榮。
家園安寧,歡樂無邊。
兵器收藏,弓箭隱匿。
麒麟降臨,鳳凰飛翔。與天同胞,永無止境。親愛之人,長壽安康。\"
一迴到營帳,他便急切地尋找筆墨,將這些詞句記錄下來,題為《戰歌》。
武,意味著止戈,以戰鬥製止戰鬥,這一直是曆代華夏軍事家的理想。
霍去病的情懷也不例外。
在這一刻,他不會想到\"封狼居胥\"有朝一日會成為華夏軍事的最高榮譽,他隻是一筆一劃地認真書寫,描繪著自己心中的國家,和平而強大。
然而,當他寫到最後一句時,他的思緒不禁飄向南山的書屋,心中湧起一股柔情。
經過一個多月的大掃蕩,繼續留在漠北已無更多意義。
完成封狼居胥的任務後,霍去病終於召集部下,開始安排撤退事宜。
一切安排妥當後,眾人靜靜等待驃騎將軍的總結發言。
霍去病站起身來,左手按住劍柄,目光堅定,聲音沉穩有力地說道。
“去年我們削弱了匈奴的右翼,今年又削弱了它的左翼,現在隻剩下單於一人。下一戰,我們定能徹底解決他!”
他眼眸深邃,掃過麾下將士,朗聲道:“近日,我巡視四周,深感此地適宜部署電兵。
待來日戰勝單於,我必奏請朝廷,於漠北設立兵營。
雖則此地苦寒,不似河西那般沃壤,然屯兵之法,非唯農耕一途,放牧亦是良策。
倘若此地閑置,恐被其他遊牧部族所覬覦,甚至孕育新患。
故而,萬不可為子孫留下後患。”
眾將士聞之,本是神情凝重,然至最後一句,卻皆露出笑意。
蓋因此言已為驃騎將軍之口頭禪,每每提及,總令人忍俊不禁。
大軍凱旋之際,剛越過大戈壁,霍去病竟病體沉重。
數日來,他一直低燒昏迷,病情頗為兇險。
唯於車中靜臥調養,隨軍醫官雖精心治療,然其長於外科,於內科疾病稍顯生疏。
所幸前次禦醫所留藥方尚在,可供借鑒。經連日醫治,人終得以蘇醒。
當霍去病睜開眼眸時,但覺身處顛簸武剛車內,全身酸痛難耐。
正欲舒展身軀之際,卻見阿克蘇趨前探問。
霍去病雙眸微眨,麵露惑色,“緣何是你?莫非已至代郡?”“尚未至也,”阿克蘇忙解釋道,“然相距不遠矣。
聞君抱恙,特來相迎。請寬心,全軍安然。”
“唔……”聞聽“全軍安然”之言,霍去病心中稍安。
閉目沉思此番病中經曆,亦覺心有餘悸,“前兩次皆於歸至長安近郊方始病發,此次卻在長城之外便已病倒。
想來是我過早鬆懈警惕之故也,日後須引以為戒……”
阿克蘇聞言,不禁埋怨道:“君既病重至此,何以仍堅持於車中行軍?
身邊怎無老成持重之人相隨?戰事既已終結,歸途之中怎麽不稍作變通呢?”
但作者未踏足過戰場,部分敘述顯得不切實際,甚至邏輯不通。霍去病讀完,眉頭不禁深鎖。
他首要之事是辨識作者身份,因為當今聖上文才橫溢,常親擬詔書文章。
若出自禦手,則萬不可輕易更動。
然而,此文風格並不符合聖上“言辭宏深”的特點,倒更像是文學侍從如司馬相如所代筆。
經過一番考量,霍去病取筆修改起祭文來。
霍去病其實頗具文才,但他平時深藏不露,使外界多認為他僅為武將。
當然,與司馬相如等文學大家相比,他自知不如。
但此次修文代表天子意誌,麵對天地神靈,他自然全力以赴。
於是沐浴淨身,懷著恭敬之心,徹夜未眠地修改。
在這漫長的一夜,他的思緒穿越了時空的界限。
他深刻體會到了祭祀天地的意義——人類需要與天地相通,需要認清自己的本源、目的和使命。
“你總覺得自己非凡俗之輩,但你的真正使命是什麽?”這個問題自他幼年便縈繞心頭。
經過一夜的深刻自省,他終於找到了答案:“以武力扞衛和平,為後世消除戰亂隱患,這便是我的使命。”
當他放下筆時,東方天空已泛起魚肚白。
他走出營帳,迎著清晨的寒風,心中激情澎湃。他口中不自主地吟誦道:“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這十六個字精準地概括了他的人生使命。
而這熟悉的辭句正是“師”卦九二爻的爻辭。
在出征河西之前,建華曾為他寫下“在師中吉”的寄語,那塊寫有寄語的素絹他一直貼身攜帶至今。
隨著這十六個字的念出,他心中頓時一片明亮,另一個長期困擾他的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她早已洞悉了你的內心,早已目睹了你靈魂的光輝。
她早已向你傳達了那十六字的真言,早已明言\"這就是你\"。
可笑的是,你曾長時間深陷困惑,不是別人未能識別你,而是你未曾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麵目。
在那一刻,一股巨大的喜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他停下了腳步,轉身麵向那座巍峨的祭天圓台。
心中默默許下願望:“願天地神明見證,我願與擁有這心光的人相伴,直至……”
直至何時?山無棱角,江水枯竭?這些並非他所言。
他在那裏站立良久,終於緩緩開口:“直至我再也無法感知生死與時光。”
隨著黎明的到來,莊重的封天大典拉開了序幕。
霍去病原以為封禪儀式會非常繁瑣,認為自己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堅持到最後。
然而,當他踏上祭台,按照儀式行禮時,他感到頭頂一陣麻感,內心湧起一種奇異的感覺,仿佛在那一瞬,他真的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
那篇長篇的祭文,他讀到最後,已是淚流滿麵,仿佛就在那一刻,他與天地進行了對話,確認了自己此生的使命。
當他緩緩步下祭台,心中不禁湧出一曲莊嚴而和諧的樂章,詞曰:
\"四方安定,華夏繁榮。
家園安寧,歡樂無邊。
兵器收藏,弓箭隱匿。
麒麟降臨,鳳凰飛翔。與天同胞,永無止境。親愛之人,長壽安康。\"
一迴到營帳,他便急切地尋找筆墨,將這些詞句記錄下來,題為《戰歌》。
武,意味著止戈,以戰鬥製止戰鬥,這一直是曆代華夏軍事家的理想。
霍去病的情懷也不例外。
在這一刻,他不會想到\"封狼居胥\"有朝一日會成為華夏軍事的最高榮譽,他隻是一筆一劃地認真書寫,描繪著自己心中的國家,和平而強大。
然而,當他寫到最後一句時,他的思緒不禁飄向南山的書屋,心中湧起一股柔情。
經過一個多月的大掃蕩,繼續留在漠北已無更多意義。
完成封狼居胥的任務後,霍去病終於召集部下,開始安排撤退事宜。
一切安排妥當後,眾人靜靜等待驃騎將軍的總結發言。
霍去病站起身來,左手按住劍柄,目光堅定,聲音沉穩有力地說道。
“去年我們削弱了匈奴的右翼,今年又削弱了它的左翼,現在隻剩下單於一人。下一戰,我們定能徹底解決他!”
他眼眸深邃,掃過麾下將士,朗聲道:“近日,我巡視四周,深感此地適宜部署電兵。
待來日戰勝單於,我必奏請朝廷,於漠北設立兵營。
雖則此地苦寒,不似河西那般沃壤,然屯兵之法,非唯農耕一途,放牧亦是良策。
倘若此地閑置,恐被其他遊牧部族所覬覦,甚至孕育新患。
故而,萬不可為子孫留下後患。”
眾將士聞之,本是神情凝重,然至最後一句,卻皆露出笑意。
蓋因此言已為驃騎將軍之口頭禪,每每提及,總令人忍俊不禁。
大軍凱旋之際,剛越過大戈壁,霍去病竟病體沉重。
數日來,他一直低燒昏迷,病情頗為兇險。
唯於車中靜臥調養,隨軍醫官雖精心治療,然其長於外科,於內科疾病稍顯生疏。
所幸前次禦醫所留藥方尚在,可供借鑒。經連日醫治,人終得以蘇醒。
當霍去病睜開眼眸時,但覺身處顛簸武剛車內,全身酸痛難耐。
正欲舒展身軀之際,卻見阿克蘇趨前探問。
霍去病雙眸微眨,麵露惑色,“緣何是你?莫非已至代郡?”“尚未至也,”阿克蘇忙解釋道,“然相距不遠矣。
聞君抱恙,特來相迎。請寬心,全軍安然。”
“唔……”聞聽“全軍安然”之言,霍去病心中稍安。
閉目沉思此番病中經曆,亦覺心有餘悸,“前兩次皆於歸至長安近郊方始病發,此次卻在長城之外便已病倒。
想來是我過早鬆懈警惕之故也,日後須引以為戒……”
阿克蘇聞言,不禁埋怨道:“君既病重至此,何以仍堅持於車中行軍?
身邊怎無老成持重之人相隨?戰事既已終結,歸途之中怎麽不稍作變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