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英雄之遲暮
我刷的短視頻通古代,古人看麻了 作者:黑瞳使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武年間。
朱元璋看著李世民父子的悲劇,為其深感惋惜,一場本能避免的禍患,卻因李世民的猶豫不決,落得如此下場。
他不禁為自己的英明決斷驕傲不已。
看看!咱老朱雖然是布衣起家,卻也知道嫡長子繼承製的重要性,全力培養標兒,對其他兒子的寵愛絕不會越了規矩!還是咱老朱明智!
朱元璋得意一笑,目光落在朱標身上,見後者規規矩矩地站在那兒,不禁眉頭一皺。
這孩子哪都好,就是缺一股勁。他就不能學學李承乾?造個反給咱看看?東宮人手要不夠咱給他派幾個大將湊湊!
到時候,咱借機退休,享受退休生活!
別說,咱還真想看看,標兒穿上龍袍的樣子。
朱元璋露出神往之色,考慮要不要找幾個重臣攛掇一下朱標。
不過想想太子乃是至純至孝之人,絕不可能做出這種事,也就斷了這個念頭。
(當然真發生的話,朱元璋不太可能高興。《狗頭》)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李世民不僅失去了妻子和兒子,與他並肩而戰的肱股之臣也相繼逝去。」
光幕中,年老的李世民批閱著奏折,眼神中不斷露出追憶之色。
畫麵一轉,青年時期李世民與一眾心腹高舉酒杯放聲大笑,慶祝他們取得的一個又一個耀眼的功績。
「貞觀二年,屈突通病逝。」
「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
「貞觀六年,張公瑾病逝。」
「貞觀十二年,柴紹病逝、虞世南去世、秦瓊病逝。」
。。。。。。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被處死。」
「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逝。」
。。。。。。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逝。」
「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逝。」
貞觀年間的群臣突然得知自己的死訊,一時震驚不已。
他們或是慶幸、或是懊悔、或是悲傷,唯獨沒有害怕,生離死別他們經曆的多了,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
光幕中,隨著一個個名字和死亡時間出現,圍在李世民身邊的眾人身影逐漸暗淡,隨即化成點點星芒,飄散而去,消失在畫麵外。
青年模樣的李世民開始衰老,白發叢生,皺紋遍布,雖然眼神依然堅定,嘴角的笑容卻已然不見,他環顧空蕩蕩的房間,默默的放下酒杯,孤獨之感環繞心頭。
「貞觀十七年,為了獎勵和紀念與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功臣,李世民為二十四位元勳繪製了畫像,放置在淩煙閣內。」
光幕中,李世民抽空就登上淩煙閣,看一看曾經追隨自己打天下的人,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越來越感傷。
始皇年間。
嬴政怔怔地看著光幕中的李世民,這種感覺他懂。
他的父親拋棄他,祖母迫害他,母親背叛他。
“寡人!寡人!這就是孤家寡人呐!”
嬴政心生悲涼之感,他抑製住這種脆弱的情緒,眼神一凝恢複堅定,這些對於他都是過眼雲煙,已經不重要了。
曾經那個脆弱的孩子早就死了!現在的他是大秦的皇帝!
漢武帝年間。
“哎,英雄之遲暮比美人的白頭更讓人心酸呐!”
劉徹搖搖頭感慨道。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感染重疾,奄奄一息。」
光幕中,李世民躺在病榻上,憔悴不堪,長久的病痛折磨,已讓他無力坐起身。
李治跪在一旁抹著眼淚,不斷抽泣。
長孫無忌趴在李世民身旁,耳朵貼在他的嘴邊,聽著他最後的交代。
“輔機。。。輔佐好。。。稚奴!”
李世民嘴角顫抖,艱難地吐出幾個字。
“陛下,您放心吧,老臣就算拚了這條命,也會。。。”
話還沒有說完,長孫無忌扭過頭,淚水止不住地往外流。
“有你。。。這句話。。。就夠了!”
李世民用手指拍了拍長孫無忌,側過頭看向李治。
李治趕忙上前,湊到他耳邊:“父皇,您還有什麽吩咐?”
李世民盡力握住李治的手,雙手不住顫動:“大唐。。。。朕的大唐!”
他攥緊李治的手,繼續道:“就交給你了!”
仿佛完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李世民長歎一口氣。
“放心吧!父皇!”
李治眼含淚水,拚命地點頭。
李世民雙眼看向屋頂,如果可能的話,他真想再多活幾十年,可惜天不遂人願。
往昔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有些記憶他早已忘記,有些記憶他不願迴憶,此時都清晰的映入他的眼前,那些記憶如走馬觀花般,不斷的閃過。
年少的迴憶,金戈鐵馬的歲月,玄武門之變都曆曆在目;父親李淵,觀音婢,李承乾,秦叔寶等,一個個模糊的身影變得清晰起來。
“觀音婢、承乾、叔寶你們都來了接朕啦?”
李世民臉上露出笑容,一隻手向上伸去,而後轟然垂落。
“父皇!”李治趴在李世民的身旁,嚎啕大哭。
長孫無忌靜靜地看著李世民的屍體,一時間不敢置信,這個叱吒一生的妹夫,被人恭敬地稱為天可汗的存在就這樣離開了?
他有些茫然,失去了李世民的大唐,又會走向何方?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在含風殿去世,享年僅僅五十二歲,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葬於昭陵。」
光幕中彈幕滾滾。
[恭送大唐太宗皇帝、天可汗、文皇帝、千古帝範李世民!]
[恭送太宗皇帝!天可汗李世民!]
[恭送太宗皇帝!]
[千載可稱者,唯此一人也!乃百世帝王之師!]
[終其一生,打天下和治天下完美結合,千古第一人不為過,大唐之幸!中華之幸!]
後世之人紛紛送別太宗李世民,不吝讚美之詞。
貞觀年間。
李世民豁然起身,震驚地看著奔騰的彈幕,愣愣出神。
他們是在誇朕麽?
“陛下,您看到了麽,這些都是後人對您的稱讚!”
長孫無忌眼含淚水,跪在地上激動地說。
“恭喜陛下,獲得後人的肯定!”
眾臣沸騰了,齊聲高唿。
貞觀的子民看著彈幕,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看,這是我們的皇帝!
朱元璋看著李世民父子的悲劇,為其深感惋惜,一場本能避免的禍患,卻因李世民的猶豫不決,落得如此下場。
他不禁為自己的英明決斷驕傲不已。
看看!咱老朱雖然是布衣起家,卻也知道嫡長子繼承製的重要性,全力培養標兒,對其他兒子的寵愛絕不會越了規矩!還是咱老朱明智!
朱元璋得意一笑,目光落在朱標身上,見後者規規矩矩地站在那兒,不禁眉頭一皺。
這孩子哪都好,就是缺一股勁。他就不能學學李承乾?造個反給咱看看?東宮人手要不夠咱給他派幾個大將湊湊!
到時候,咱借機退休,享受退休生活!
別說,咱還真想看看,標兒穿上龍袍的樣子。
朱元璋露出神往之色,考慮要不要找幾個重臣攛掇一下朱標。
不過想想太子乃是至純至孝之人,絕不可能做出這種事,也就斷了這個念頭。
(當然真發生的話,朱元璋不太可能高興。《狗頭》)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李世民不僅失去了妻子和兒子,與他並肩而戰的肱股之臣也相繼逝去。」
光幕中,年老的李世民批閱著奏折,眼神中不斷露出追憶之色。
畫麵一轉,青年時期李世民與一眾心腹高舉酒杯放聲大笑,慶祝他們取得的一個又一個耀眼的功績。
「貞觀二年,屈突通病逝。」
「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
「貞觀六年,張公瑾病逝。」
「貞觀十二年,柴紹病逝、虞世南去世、秦瓊病逝。」
。。。。。。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被處死。」
「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逝。」
。。。。。。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逝。」
「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逝。」
貞觀年間的群臣突然得知自己的死訊,一時震驚不已。
他們或是慶幸、或是懊悔、或是悲傷,唯獨沒有害怕,生離死別他們經曆的多了,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
光幕中,隨著一個個名字和死亡時間出現,圍在李世民身邊的眾人身影逐漸暗淡,隨即化成點點星芒,飄散而去,消失在畫麵外。
青年模樣的李世民開始衰老,白發叢生,皺紋遍布,雖然眼神依然堅定,嘴角的笑容卻已然不見,他環顧空蕩蕩的房間,默默的放下酒杯,孤獨之感環繞心頭。
「貞觀十七年,為了獎勵和紀念與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功臣,李世民為二十四位元勳繪製了畫像,放置在淩煙閣內。」
光幕中,李世民抽空就登上淩煙閣,看一看曾經追隨自己打天下的人,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越來越感傷。
始皇年間。
嬴政怔怔地看著光幕中的李世民,這種感覺他懂。
他的父親拋棄他,祖母迫害他,母親背叛他。
“寡人!寡人!這就是孤家寡人呐!”
嬴政心生悲涼之感,他抑製住這種脆弱的情緒,眼神一凝恢複堅定,這些對於他都是過眼雲煙,已經不重要了。
曾經那個脆弱的孩子早就死了!現在的他是大秦的皇帝!
漢武帝年間。
“哎,英雄之遲暮比美人的白頭更讓人心酸呐!”
劉徹搖搖頭感慨道。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感染重疾,奄奄一息。」
光幕中,李世民躺在病榻上,憔悴不堪,長久的病痛折磨,已讓他無力坐起身。
李治跪在一旁抹著眼淚,不斷抽泣。
長孫無忌趴在李世民身旁,耳朵貼在他的嘴邊,聽著他最後的交代。
“輔機。。。輔佐好。。。稚奴!”
李世民嘴角顫抖,艱難地吐出幾個字。
“陛下,您放心吧,老臣就算拚了這條命,也會。。。”
話還沒有說完,長孫無忌扭過頭,淚水止不住地往外流。
“有你。。。這句話。。。就夠了!”
李世民用手指拍了拍長孫無忌,側過頭看向李治。
李治趕忙上前,湊到他耳邊:“父皇,您還有什麽吩咐?”
李世民盡力握住李治的手,雙手不住顫動:“大唐。。。。朕的大唐!”
他攥緊李治的手,繼續道:“就交給你了!”
仿佛完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李世民長歎一口氣。
“放心吧!父皇!”
李治眼含淚水,拚命地點頭。
李世民雙眼看向屋頂,如果可能的話,他真想再多活幾十年,可惜天不遂人願。
往昔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有些記憶他早已忘記,有些記憶他不願迴憶,此時都清晰的映入他的眼前,那些記憶如走馬觀花般,不斷的閃過。
年少的迴憶,金戈鐵馬的歲月,玄武門之變都曆曆在目;父親李淵,觀音婢,李承乾,秦叔寶等,一個個模糊的身影變得清晰起來。
“觀音婢、承乾、叔寶你們都來了接朕啦?”
李世民臉上露出笑容,一隻手向上伸去,而後轟然垂落。
“父皇!”李治趴在李世民的身旁,嚎啕大哭。
長孫無忌靜靜地看著李世民的屍體,一時間不敢置信,這個叱吒一生的妹夫,被人恭敬地稱為天可汗的存在就這樣離開了?
他有些茫然,失去了李世民的大唐,又會走向何方?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在含風殿去世,享年僅僅五十二歲,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葬於昭陵。」
光幕中彈幕滾滾。
[恭送大唐太宗皇帝、天可汗、文皇帝、千古帝範李世民!]
[恭送太宗皇帝!天可汗李世民!]
[恭送太宗皇帝!]
[千載可稱者,唯此一人也!乃百世帝王之師!]
[終其一生,打天下和治天下完美結合,千古第一人不為過,大唐之幸!中華之幸!]
後世之人紛紛送別太宗李世民,不吝讚美之詞。
貞觀年間。
李世民豁然起身,震驚地看著奔騰的彈幕,愣愣出神。
他們是在誇朕麽?
“陛下,您看到了麽,這些都是後人對您的稱讚!”
長孫無忌眼含淚水,跪在地上激動地說。
“恭喜陛下,獲得後人的肯定!”
眾臣沸騰了,齊聲高唿。
貞觀的子民看著彈幕,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看,這是我們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