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收複長安——香積寺之戰
我刷的短視頻通古代,古人看麻了 作者:黑瞳使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張巡死守睢陽之際,唐肅宗李亨趁著安祿山身死,叛軍內部不穩之際,發動反擊,準備一舉收複京都長安。】
【李亨以長子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帥,集結安西軍、北庭軍、朔方軍、外番客軍以及迴紇的五千騎兵,總計十五萬兵力奔赴長安。】
【此時叛軍十萬主力駐守長安,他們是河北三鎮的精兵,以及契丹、同羅的輔助部隊。】
香積寺外,兩軍相遇。
狹小的地區聚集了大唐最為精銳的二十五萬人。
西北軍對東北軍,名將對名將,精兵對精兵。
一場史詩級的大戰,就此拉開帷幕。
雙方都是百戰之軍,戰陣、戰法相互熟悉。
換句話說,在這裏任何陰謀詭計都沒用,隻有正麵搏殺一條路。
兩邊響起相同的號角聲,雙方戰陣跟隨軍旗移動。
雙方穿著幾乎一樣的鎧甲,將士們看著對麵幾乎相同的麵孔,心中泛起迷茫。
“聽令!”
將軍的嘶吼聲,打斷了將士們的胡思亂想,他們緊握兵器,排除雜念,一步一步走向敵陣。
雙方令旗同時舉起。
“殺!!!!為了大唐!”
“為了大唐!!!”
兩方軍士咆哮著衝向對方,廝殺在一起,鎧甲碰撞,刀劍交接,血肉橫飛。
這是一場純粹的絞肉之戰,比拚的是意誌。
每分每秒都有士兵栽倒在地,生命在此飛速消逝。
短短一個時辰,雙方就有近四萬人陣亡,卻無一人後退!
光幕前的大唐子民紛紛側目,不忍再看。
李歸仁率領一隊精銳騎兵奇襲唐軍,唐軍一時陣型混亂。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神通大將李嗣業手持陌刀赤膊上陣,身後跟著三千陌刀兵。
眼見狂奔而來的騎兵,他竟放聲大笑:“今日不誓死力戰,就會全軍潰敗!兒郎們,隨我殺敵!”
說罷,李嗣業如猛虎入羊群,大肆揮砍,所過之處無一合之敵。
接連十幾名叛軍,連人帶馬盡皆被斬斷。
三千陌刀手緊隨其上,硬是擋住了叛軍重甲騎兵的衝擊。
一度搖搖欲墜的戰線,重新穩固,戰鬥進入白熱化。
鮮血染紅了大地,火紅的夕陽在天邊懸掛,天地被一片血紅浸染。
五千迴紇騎兵以及四萬外番客軍背襲叛軍,唐軍前後夾擊,大局已定!
縱然落於下風,叛軍依然死戰不退,拚死抵抗。
六萬人陣亡!
八萬人陣亡!
十萬人陣亡!
直到十三萬!
倒下的人已經比站著的還多,屍體填滿了溝壑,叛軍終於動搖了。
他們驚恐地拋棄了兵器,抱頭逃竄,想要逃離眼前的阿鼻地獄。
【短短四個時辰,七萬唐軍陣亡,斬殺叛軍六萬人,俘虜二萬人。】
【此戰,大唐精銳盡喪!】
這場慘烈的戰鬥,震驚了光幕前的所有人,在場眾人一時失語。
此時彈幕滾滾。
[太慘烈了,在冷兵器時代軍隊傷亡百分之十五基本就潰散了,香積寺之戰竟達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五十!]
[當年高仙芝要有這麽多人,怛羅斯之戰還能敗?阿拉伯帝國得被大唐打出屎!!!]
[嗚嗚嗚,都是大唐精銳,相煎何太急。]
[十數萬的精銳甲士,百戰老兵,沒死在與外族的戰爭中,卻死於內戰。我隻能說李隆基真該千刀萬剮!]
[冷兵器時代的巔峰戰役!果然,能打敗大唐的隻有大唐!]
[索姆河戰役中一天陣亡人數最多也不過六萬,香積寺一天死了十三萬。<捂臉>]
漢武帝時期。
劉徹震驚地說不出話。
整整十三萬甲士,不是十三萬民兵,而是十三萬精銳邊軍,就這麽全死了?
還是死於內戰!太特麽憋屈了!
“十三萬人,相當於咱們大漢北部邊境的所有駐軍了,大唐還真是富饒!”
衛青不禁咋舌。
“可惜了!我麾下若有如此精銳,匈奴人還不是信手拈來。”
霍去病惋惜道。
貞觀年間。
這仗實在是太慘烈了。
李世民泛起痛苦之色。
死的都是精銳,是需要數十年,打上幾百次硬仗,砸無數銀子,才能培養出來的百戰之兵。
如今竟然一朝盡喪,還是死在自己人手裏。
大唐此後怕是再難崛起!
【不久後,在迴紇騎兵的幫助下,郭子儀再次奪迴東都洛陽,至此兩京收複。】
光幕中,迴紇騎兵歡唿著縱馬衝入洛陽城。
眼見王師入城,洛陽的百姓送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一名老叟痛哭流涕,邊抹眼淚,邊送上幹糧:“太好了,老叟還能活著見到天軍迴來!”
迴紇騎兵嫌棄地看了眼食物,一腳將老漢踹倒在地,口中罵罵咧咧。
突然發生的狀況,讓百姓們愣住了,這是什麽意思?
下一刻,迴紇騎兵擺出了衝鋒陣型,揮舞起屠刀,向著百姓們衝鋒而去。
一瞬間,搶掠和屠殺充斥了洛陽城。
光幕前的李世民懵了,這什麽情況,難道是迴紇人叛變了?
沒等李世民迴過神,就見一群唐軍蜂擁而入。
李世民眼睛一亮:“對,教訓這群迴紇人,為我大唐百姓......”
話還沒說完,就見為首的唐軍將領嚷嚷道:“兄弟們,我們不搶也得讓迴紇人搶走,還不如落在咱們自家人手裏,搶啊!!!”
說罷,唐軍也加入了瘋搶的行列。
看到這一幕,李世民徹底懵逼了。
【迴紇搶奪洛陽,得到了李亨的默許,為了盡快收複長安,李亨與迴紇訂立了盟約,迴紇幫助大唐奪迴長安,大唐允許迴紇搶掠長安城。】
【長安城破後,廣平王李俶製止了迴紇劫掠,請求以洛陽替代長安,於是就發生了剛剛的那一幕。】
???
光幕前的洛陽百姓一頭問號,他們很想問問李俶,你禮貌麽?
貞觀年間。
李世民麵色痛苦,大唐竟然到了如此地步,不惜出賣百姓,來換取支持。
文臣們搖頭歎息,武將們個個雙眼赤紅。
【李亨以長子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帥,集結安西軍、北庭軍、朔方軍、外番客軍以及迴紇的五千騎兵,總計十五萬兵力奔赴長安。】
【此時叛軍十萬主力駐守長安,他們是河北三鎮的精兵,以及契丹、同羅的輔助部隊。】
香積寺外,兩軍相遇。
狹小的地區聚集了大唐最為精銳的二十五萬人。
西北軍對東北軍,名將對名將,精兵對精兵。
一場史詩級的大戰,就此拉開帷幕。
雙方都是百戰之軍,戰陣、戰法相互熟悉。
換句話說,在這裏任何陰謀詭計都沒用,隻有正麵搏殺一條路。
兩邊響起相同的號角聲,雙方戰陣跟隨軍旗移動。
雙方穿著幾乎一樣的鎧甲,將士們看著對麵幾乎相同的麵孔,心中泛起迷茫。
“聽令!”
將軍的嘶吼聲,打斷了將士們的胡思亂想,他們緊握兵器,排除雜念,一步一步走向敵陣。
雙方令旗同時舉起。
“殺!!!!為了大唐!”
“為了大唐!!!”
兩方軍士咆哮著衝向對方,廝殺在一起,鎧甲碰撞,刀劍交接,血肉橫飛。
這是一場純粹的絞肉之戰,比拚的是意誌。
每分每秒都有士兵栽倒在地,生命在此飛速消逝。
短短一個時辰,雙方就有近四萬人陣亡,卻無一人後退!
光幕前的大唐子民紛紛側目,不忍再看。
李歸仁率領一隊精銳騎兵奇襲唐軍,唐軍一時陣型混亂。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神通大將李嗣業手持陌刀赤膊上陣,身後跟著三千陌刀兵。
眼見狂奔而來的騎兵,他竟放聲大笑:“今日不誓死力戰,就會全軍潰敗!兒郎們,隨我殺敵!”
說罷,李嗣業如猛虎入羊群,大肆揮砍,所過之處無一合之敵。
接連十幾名叛軍,連人帶馬盡皆被斬斷。
三千陌刀手緊隨其上,硬是擋住了叛軍重甲騎兵的衝擊。
一度搖搖欲墜的戰線,重新穩固,戰鬥進入白熱化。
鮮血染紅了大地,火紅的夕陽在天邊懸掛,天地被一片血紅浸染。
五千迴紇騎兵以及四萬外番客軍背襲叛軍,唐軍前後夾擊,大局已定!
縱然落於下風,叛軍依然死戰不退,拚死抵抗。
六萬人陣亡!
八萬人陣亡!
十萬人陣亡!
直到十三萬!
倒下的人已經比站著的還多,屍體填滿了溝壑,叛軍終於動搖了。
他們驚恐地拋棄了兵器,抱頭逃竄,想要逃離眼前的阿鼻地獄。
【短短四個時辰,七萬唐軍陣亡,斬殺叛軍六萬人,俘虜二萬人。】
【此戰,大唐精銳盡喪!】
這場慘烈的戰鬥,震驚了光幕前的所有人,在場眾人一時失語。
此時彈幕滾滾。
[太慘烈了,在冷兵器時代軍隊傷亡百分之十五基本就潰散了,香積寺之戰竟達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五十!]
[當年高仙芝要有這麽多人,怛羅斯之戰還能敗?阿拉伯帝國得被大唐打出屎!!!]
[嗚嗚嗚,都是大唐精銳,相煎何太急。]
[十數萬的精銳甲士,百戰老兵,沒死在與外族的戰爭中,卻死於內戰。我隻能說李隆基真該千刀萬剮!]
[冷兵器時代的巔峰戰役!果然,能打敗大唐的隻有大唐!]
[索姆河戰役中一天陣亡人數最多也不過六萬,香積寺一天死了十三萬。<捂臉>]
漢武帝時期。
劉徹震驚地說不出話。
整整十三萬甲士,不是十三萬民兵,而是十三萬精銳邊軍,就這麽全死了?
還是死於內戰!太特麽憋屈了!
“十三萬人,相當於咱們大漢北部邊境的所有駐軍了,大唐還真是富饒!”
衛青不禁咋舌。
“可惜了!我麾下若有如此精銳,匈奴人還不是信手拈來。”
霍去病惋惜道。
貞觀年間。
這仗實在是太慘烈了。
李世民泛起痛苦之色。
死的都是精銳,是需要數十年,打上幾百次硬仗,砸無數銀子,才能培養出來的百戰之兵。
如今竟然一朝盡喪,還是死在自己人手裏。
大唐此後怕是再難崛起!
【不久後,在迴紇騎兵的幫助下,郭子儀再次奪迴東都洛陽,至此兩京收複。】
光幕中,迴紇騎兵歡唿著縱馬衝入洛陽城。
眼見王師入城,洛陽的百姓送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一名老叟痛哭流涕,邊抹眼淚,邊送上幹糧:“太好了,老叟還能活著見到天軍迴來!”
迴紇騎兵嫌棄地看了眼食物,一腳將老漢踹倒在地,口中罵罵咧咧。
突然發生的狀況,讓百姓們愣住了,這是什麽意思?
下一刻,迴紇騎兵擺出了衝鋒陣型,揮舞起屠刀,向著百姓們衝鋒而去。
一瞬間,搶掠和屠殺充斥了洛陽城。
光幕前的李世民懵了,這什麽情況,難道是迴紇人叛變了?
沒等李世民迴過神,就見一群唐軍蜂擁而入。
李世民眼睛一亮:“對,教訓這群迴紇人,為我大唐百姓......”
話還沒說完,就見為首的唐軍將領嚷嚷道:“兄弟們,我們不搶也得讓迴紇人搶走,還不如落在咱們自家人手裏,搶啊!!!”
說罷,唐軍也加入了瘋搶的行列。
看到這一幕,李世民徹底懵逼了。
【迴紇搶奪洛陽,得到了李亨的默許,為了盡快收複長安,李亨與迴紇訂立了盟約,迴紇幫助大唐奪迴長安,大唐允許迴紇搶掠長安城。】
【長安城破後,廣平王李俶製止了迴紇劫掠,請求以洛陽替代長安,於是就發生了剛剛的那一幕。】
???
光幕前的洛陽百姓一頭問號,他們很想問問李俶,你禮貌麽?
貞觀年間。
李世民麵色痛苦,大唐竟然到了如此地步,不惜出賣百姓,來換取支持。
文臣們搖頭歎息,武將們個個雙眼赤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