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風似被說得心灰意冷,多日不曾踏足武館。
當地百姓較為含蓄,對子女的大小事皆不敢掉以輕心,沒急著前來拜師。但也不能說那天的“演練”毫無效果,畢竟酒鋪生意肉眼可見的好了很多。
客流如雲,或可以用來形容。
令楊培風別扭的是,截止到目前竟沒人來為他說媒!真個咄咄怪事。
他喜歡清靜自由、無拘無束,任何時候都聽多說少。來到小鎮後,人生地不熟,他更將沉默發揮到極致,往椅子裏一躺就好幾個時辰。從日出到日落,多也超不過十句話。
隻是最近,主動與他攀談的客人漸漸多了。天南海北真真假假的,他也吹噓了一些,多少也讓小鎮百姓對他放下戒心。
對少年的教導仍在繼續,和他預期差距不大,也就十萬八千裏。
楊培風撓破頭皮都想不通,根骨、悟性都挺不錯的孩子,咋能這麽難教?
於是乎,他與人談笑風生時有多快意,背地裏就有多憂愁。
直到第七天。
一早,他再去武館放了掛鞭炮。重新開業。
這次就對味兒了,收人過程異常順利。隻片刻功夫,便有五六名孩子被送來學劍。收了學費。
他思慮多日,想到“不可輕傳”,首要應在那個“輕”字,並非不可傳。當然,也並非人人都收錢。譬如有位少年家境貧寒,且父母遠走他鄉,僅由爺爺奶奶撫養,但又天生好動,喜愛耍槍弄棒,無論怎麽講他都得將其收下。
林師傅的忠告音猶在耳,他隻敢傳授武學,即劍術。直達天心境的長生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
又半個月後,武館學員增加到二十七位,男娃居多,年歲皆與白宏相仿,而且都是書院的學生。
這天,武館大院裏,楊培風將他們召集在一起。
望著一張張稚嫩麵孔,他準備說些掏心窩子的話。
“跟我學劍,百無禁忌。將來行俠仗義也好,獨善其身也罷,都不礙事。做人的道理嘛,書院的先生以及無數先賢著述,都已經說爛寫透了。我在這裏,僅說一些自己的體會。”
眾少年小臉緊繃嚴肅的很,瞧得楊培風忍俊不禁,道:“都別拘謹,修道之人最講究個隨心。”
“說到隨心,不知你們是如何看待的?誰迴答。”
短暫的沉默後,有位少年舉手,興致勃勃道:“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楊培風驚為天人:“少年,你的名字?”
少年毫不露怯,語調鏗鏘道:“我叫白铖。”
楊培風下意識看向白宏,“也姓白?”
後者點頭道:“沈、白是小鎮大姓,人數最多。”
楊培風這才了解,原來如此。
他指著此人笑道:“如你這般妄為,將來學成了我的劍,怕不是就要去為非作歹,謀財害命。”
“哈哈!”
四周頓時響起一陣哄笑。
白铖摸摸鼻子,小聲嘟囔道:“天下人十有八九皆是這般,楊掌櫃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豈會不知?”
在眾人更強烈的笑聲中,楊培風鄭重點頭,“是的,差不多吧。”
滿場寂靜。
楊培風肅色道:“我要說的是,隨心並非隨性,練劍首要練心。用心使劍,絕非由性使劍。此中深意,爾等不可不察。”
“再說迴人的善惡之分。有人說做好人難,有人說做壞人難。但依我觀之,都難,也都不難。因為一個純粹的好人,或是一個絕對的壞人,都很難去界定。好人辦壞事,壞人做好事,古今皆有之;學成了劍,無論做好人壞人,你們務必一口咬死自己是好人。明白嗎?”
“原因非常簡單。譬如我仗劍遠遊到某地,看誰不順眼,就可去打聽他的生平。倘若他是當地有口皆碑的大善人,我扭頭就走。而他作奸犯科呢?那就有意思了。我隻振臂一唿,‘呔!惡賊,你竟敢草菅人命,徇私枉法,今天本大俠便除了你替天行道!’唰唰幾劍,取他性命,成我俠名。”
“所以啊,我這一生如履薄冰,就怕有朝一日被人給替天行道了。”
場中眾少年聞之,笑得前仰後合。
楊培風也跟著嘿嘿傻笑,悄聲道:“說句關起門來的話,若真克製不住貪欲,必要偷摸著來。”
場中又一陣大笑。
這些離經叛道的言論,若讓盧欽聽了,保管以頭搶地耳。怎麽教出這麽個誤人子弟的混賬。
“武館不關門,閑暇時就來,每個人我都隻教一百天。”
“最後牢騷兩句。除惡務盡。得饒人處且饒人……”
楊培風憑借極高的天賦,將平生所學匯總整編成一部嶄新的《劍術綱要》。然後費了大功夫,到百裏外的城池印刷出數十本,分發下去。
入門用的,空出第一個月叫他們自個兒琢磨。屆時他好因材施教。
這些“身後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他也該著手準備生前事。
但從表麵上看,他仍舊很閑。
在白宏父親的指點下,楊培風搞到了一份堪輿圖,細看後,方知有意思的很。
小鎮西北方向就是海,而且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這片海還有個更如雷貫耳的名字——滄淵。
當楊培風再三確認後,心中不由得惆悵萬分,竟是直接動身滄淵,禦風數百裏。腳下除波濤洶湧的汪洋外,還有神秘莫測的“龐然大物”。他不敢莽撞,匆匆折返。
除開最南邊,滄淵三麵皆為陸地,水運充沛,整個桐洲都不見得有其規模。不僅僅是來自九幽的大妖“與禍”,水底絕對不缺什麽龍啊蛟的。
從這裏駕舟,隻需橫渡滄淵就能迴到他的家鄉扶風。禦風也行,耗力氣卻更快,能節省不少光陰。但那是在不遭遇任何意外的情況下。更多時候是一不小心,就給某頭大妖當了夜宵。
迴到小鎮。
楊培風買好魚竿魚簍,叫少年捉了把蚯蚓,提上美酒以及若幹飯菜,又去海邊。
他雖陽壽無幾,但卻總覺得有大把時光可供消磨。
無所事事。樂在其中。
當地百姓較為含蓄,對子女的大小事皆不敢掉以輕心,沒急著前來拜師。但也不能說那天的“演練”毫無效果,畢竟酒鋪生意肉眼可見的好了很多。
客流如雲,或可以用來形容。
令楊培風別扭的是,截止到目前竟沒人來為他說媒!真個咄咄怪事。
他喜歡清靜自由、無拘無束,任何時候都聽多說少。來到小鎮後,人生地不熟,他更將沉默發揮到極致,往椅子裏一躺就好幾個時辰。從日出到日落,多也超不過十句話。
隻是最近,主動與他攀談的客人漸漸多了。天南海北真真假假的,他也吹噓了一些,多少也讓小鎮百姓對他放下戒心。
對少年的教導仍在繼續,和他預期差距不大,也就十萬八千裏。
楊培風撓破頭皮都想不通,根骨、悟性都挺不錯的孩子,咋能這麽難教?
於是乎,他與人談笑風生時有多快意,背地裏就有多憂愁。
直到第七天。
一早,他再去武館放了掛鞭炮。重新開業。
這次就對味兒了,收人過程異常順利。隻片刻功夫,便有五六名孩子被送來學劍。收了學費。
他思慮多日,想到“不可輕傳”,首要應在那個“輕”字,並非不可傳。當然,也並非人人都收錢。譬如有位少年家境貧寒,且父母遠走他鄉,僅由爺爺奶奶撫養,但又天生好動,喜愛耍槍弄棒,無論怎麽講他都得將其收下。
林師傅的忠告音猶在耳,他隻敢傳授武學,即劍術。直達天心境的長生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
又半個月後,武館學員增加到二十七位,男娃居多,年歲皆與白宏相仿,而且都是書院的學生。
這天,武館大院裏,楊培風將他們召集在一起。
望著一張張稚嫩麵孔,他準備說些掏心窩子的話。
“跟我學劍,百無禁忌。將來行俠仗義也好,獨善其身也罷,都不礙事。做人的道理嘛,書院的先生以及無數先賢著述,都已經說爛寫透了。我在這裏,僅說一些自己的體會。”
眾少年小臉緊繃嚴肅的很,瞧得楊培風忍俊不禁,道:“都別拘謹,修道之人最講究個隨心。”
“說到隨心,不知你們是如何看待的?誰迴答。”
短暫的沉默後,有位少年舉手,興致勃勃道:“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楊培風驚為天人:“少年,你的名字?”
少年毫不露怯,語調鏗鏘道:“我叫白铖。”
楊培風下意識看向白宏,“也姓白?”
後者點頭道:“沈、白是小鎮大姓,人數最多。”
楊培風這才了解,原來如此。
他指著此人笑道:“如你這般妄為,將來學成了我的劍,怕不是就要去為非作歹,謀財害命。”
“哈哈!”
四周頓時響起一陣哄笑。
白铖摸摸鼻子,小聲嘟囔道:“天下人十有八九皆是這般,楊掌櫃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豈會不知?”
在眾人更強烈的笑聲中,楊培風鄭重點頭,“是的,差不多吧。”
滿場寂靜。
楊培風肅色道:“我要說的是,隨心並非隨性,練劍首要練心。用心使劍,絕非由性使劍。此中深意,爾等不可不察。”
“再說迴人的善惡之分。有人說做好人難,有人說做壞人難。但依我觀之,都難,也都不難。因為一個純粹的好人,或是一個絕對的壞人,都很難去界定。好人辦壞事,壞人做好事,古今皆有之;學成了劍,無論做好人壞人,你們務必一口咬死自己是好人。明白嗎?”
“原因非常簡單。譬如我仗劍遠遊到某地,看誰不順眼,就可去打聽他的生平。倘若他是當地有口皆碑的大善人,我扭頭就走。而他作奸犯科呢?那就有意思了。我隻振臂一唿,‘呔!惡賊,你竟敢草菅人命,徇私枉法,今天本大俠便除了你替天行道!’唰唰幾劍,取他性命,成我俠名。”
“所以啊,我這一生如履薄冰,就怕有朝一日被人給替天行道了。”
場中眾少年聞之,笑得前仰後合。
楊培風也跟著嘿嘿傻笑,悄聲道:“說句關起門來的話,若真克製不住貪欲,必要偷摸著來。”
場中又一陣大笑。
這些離經叛道的言論,若讓盧欽聽了,保管以頭搶地耳。怎麽教出這麽個誤人子弟的混賬。
“武館不關門,閑暇時就來,每個人我都隻教一百天。”
“最後牢騷兩句。除惡務盡。得饒人處且饒人……”
楊培風憑借極高的天賦,將平生所學匯總整編成一部嶄新的《劍術綱要》。然後費了大功夫,到百裏外的城池印刷出數十本,分發下去。
入門用的,空出第一個月叫他們自個兒琢磨。屆時他好因材施教。
這些“身後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他也該著手準備生前事。
但從表麵上看,他仍舊很閑。
在白宏父親的指點下,楊培風搞到了一份堪輿圖,細看後,方知有意思的很。
小鎮西北方向就是海,而且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這片海還有個更如雷貫耳的名字——滄淵。
當楊培風再三確認後,心中不由得惆悵萬分,竟是直接動身滄淵,禦風數百裏。腳下除波濤洶湧的汪洋外,還有神秘莫測的“龐然大物”。他不敢莽撞,匆匆折返。
除開最南邊,滄淵三麵皆為陸地,水運充沛,整個桐洲都不見得有其規模。不僅僅是來自九幽的大妖“與禍”,水底絕對不缺什麽龍啊蛟的。
從這裏駕舟,隻需橫渡滄淵就能迴到他的家鄉扶風。禦風也行,耗力氣卻更快,能節省不少光陰。但那是在不遭遇任何意外的情況下。更多時候是一不小心,就給某頭大妖當了夜宵。
迴到小鎮。
楊培風買好魚竿魚簍,叫少年捉了把蚯蚓,提上美酒以及若幹飯菜,又去海邊。
他雖陽壽無幾,但卻總覺得有大把時光可供消磨。
無所事事。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