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也聽聞了蜀地傳來的八卦,相比其他人,曹真更擔心曹叡聽到這個流言後的反應,畢竟曹叡這些年子嗣凋零確實是宗室們最操心的事情,三年前清河王曹冏出生,同年薨,去年繁陽王曹穆受封,結果今年新年時候又薨(死的比曆史上還早),如今已經有宗室在議論實在不行從宗室中過繼一個孩子給曹叡當養子,幫陛下去去晦氣,等這個孩子平安長大,再讓陛下多幸臨妃子,誕下龍種。
當然這是個極為敏感的話題,所以還隻是宗室之間的竊竊私語,沒人敢當麵跟陛下說,曹真思慮再三,覺得大位傳承同樣是重要之事,身為大將軍應該有所擔當,所以他打算等再過兩個月就跟曹休通通氣,看看大司馬如何看待此事。
提到子嗣傳承,曹真又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兒子曹爽,這孩子雖然體態肥胖,不過很小的時候就以宗室身份出入宮廷,平日裏表現也謹慎持重,陛下前不久剛把他的散騎侍郎升至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如果不是曹真覺得升遷太快遭人閑話而勸住陛下,曹叡還會給曹真武衛將軍的頭銜。
在外人看來,曹爽此刻可謂是風光無限,所到之處皆是阿諛奉承之聲,可曹真深知,這看似繁華的表象下,實則暗流湧動。曹爽每一次進宮麵聖歸來,臉上都洋溢著難以掩飾的得意。他與陛下言談間的熟稔,旁人都看在眼裏,那些個近臣宦官,對他也是禮讓三分。然而,曹真卻敏銳地察覺到,曹爽在謙遜的言辭之下,藏著一顆日益驕縱的心。
那不是簡單的年輕人的熱情,而是一種更加危險的,對自身力量認知的自傲。曹真也曾教導過曹爽,雖然如今仕途順遂,本應欣慰,可陪伴在陛下身邊既是好事也是考驗,絕對不可得意忘形。結果曹爽迴複的話語雖是恭敬,可眼神中卻閃過一絲不以為然。於是曹真隻能連連歎息,並下定決心要多立功勳,等將來曹爽闖出大禍的時候,陛下能看在他的老臉上網開一麵。
然後曹真就不由自主想到了驃騎將軍的兒子司馬師,同樣是年輕人,司馬師卻似那沉穩內斂的璞玉,與曹爽的行事風格截然不同。
對方自幼便展露出非凡的聰慧與沉穩,讀書識字、研習兵法皆是一點就通,前不久軍中曆練,他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隨軍的將領都稱讚他有乃父之風,生活上同樣穩重,前些年還迎娶了悼侯夏侯尚之女,堪稱“別人家的孩子”典範。
然後曹真連帶著又想起了軍中其他將二代,猛然發現居然沒哪個比得過司馬師,曹爽曹肇(曹休之子)這種被父輩給予期望的新一代也好,曹演這種吉祥物也好、張虎樂綝這種自身有所建樹的也好、許儀典滿這種承接父親餘蔭的也好,哪怕算上夏侯霸在內,都沒人能跟司馬師掰掰腕子,反倒是蜀漢那邊的幾個年輕一代的將領表現不錯,比如之前在涼州那個“薑”姓將領,在迴師的時候曹真讓人打探對方是什麽人,最後得知其以前居然是個天水中郎,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才向其投降,隨即被委以重任。
得到這個消息的曹真當時就扼腕歎息,如此良才居然淪落進蜀軍之中,若是自己早知道的話,一定會提拔對方。
然後不長眼的夏侯霸就在一旁提醒,九品中正製推廣以來,各州郡分別推選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再經司徒府複核批準,最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按照這個規則,天水的中郎能評個下中就不錯了(薑維本身家世不顯,又喪父,還是邊陲之人,家世、行狀在定品的時候都吃虧),在魏國肯定不好出頭,武將的選拔雖然不像文官那樣受到評品的影像,但也要看武藝和軍事才能以及威望,若是有世家大族的推薦與支持就更容易脫穎而出,但是在天水隻偶爾打打羌人的中郎同樣比不過將領們的子嗣。
於是曹真眼看著帳外無人,抽了夏侯霸後腦勺一下。
在曹真的清點中自動忽略的張雄此時依然在功德林。
魏軍在涼州的戰敗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情了。被陸續運來功德林及附近戰俘營的魏軍戰俘有將近四萬人,這個數字已經接近大將軍麾下將近四分之一的軍隊,雖然其中大部分是輔兵,但考慮到必然還有一部分戰死的士兵,所以張雄判斷此次失敗對魏軍而言依然是傷筋動骨的損失。
當這些魏軍戰俘剛剛來到功德林時,大部分人心中滿是惶恐與絕望——他們聽聞和見識過太多戰場上被俘後的悲慘遭遇,並認為等待自己的將是無休止的勞作和打罵虐待,運氣好點的可能會被販賣到大戶人家為奴(不開玩笑,這個時候大戶家的奴仆和隱戶過的比軍戶好得多,因為奴仆和隱戶會被大戶視為自家的財產,而軍戶的生活嘛,懂得都懂),運氣不好的則會在田間勞作到死。
事實上最早一批和張雄一起的魏軍也有這個擔憂,不過他們被俘得更早一些,也聽聞過上一批被俘魏軍的遭遇,所以在進入戰俘營後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的生活。
由於當時正在打仗,所以不可能讓這些俘虜去幹農活(而且第一批被俘的幾百魏軍都是精銳,雖然也能幹農活,但並不如軍戶那樣熟練),所以這批俘虜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給自己蓋房子住,徐質這樣的中層軍官可以兩人一間房,至於普通的俘虜則是十人一間的大通鋪。
由於聽說過漢軍的俘虜政策,這批俘虜便安心在營中等打完仗。徐質作為其中官職最高的將領(張雄是臨時拉出來曆練的,這些士兵隻是臨時聽命於他,並非他的部曲)在跟徐邈和張合討教了之後甚至覺得在此做工也是個可以接受的選項。
若是蜀軍勝了他們短期內自然不用再打仗,若是魏軍勝了,將來殺到這裏,他們也沒有投靠漢軍與魏軍為敵,僅僅是因為寡不敵眾被蜀軍抓了起來,橫豎不吃虧。
當然這是個極為敏感的話題,所以還隻是宗室之間的竊竊私語,沒人敢當麵跟陛下說,曹真思慮再三,覺得大位傳承同樣是重要之事,身為大將軍應該有所擔當,所以他打算等再過兩個月就跟曹休通通氣,看看大司馬如何看待此事。
提到子嗣傳承,曹真又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兒子曹爽,這孩子雖然體態肥胖,不過很小的時候就以宗室身份出入宮廷,平日裏表現也謹慎持重,陛下前不久剛把他的散騎侍郎升至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如果不是曹真覺得升遷太快遭人閑話而勸住陛下,曹叡還會給曹真武衛將軍的頭銜。
在外人看來,曹爽此刻可謂是風光無限,所到之處皆是阿諛奉承之聲,可曹真深知,這看似繁華的表象下,實則暗流湧動。曹爽每一次進宮麵聖歸來,臉上都洋溢著難以掩飾的得意。他與陛下言談間的熟稔,旁人都看在眼裏,那些個近臣宦官,對他也是禮讓三分。然而,曹真卻敏銳地察覺到,曹爽在謙遜的言辭之下,藏著一顆日益驕縱的心。
那不是簡單的年輕人的熱情,而是一種更加危險的,對自身力量認知的自傲。曹真也曾教導過曹爽,雖然如今仕途順遂,本應欣慰,可陪伴在陛下身邊既是好事也是考驗,絕對不可得意忘形。結果曹爽迴複的話語雖是恭敬,可眼神中卻閃過一絲不以為然。於是曹真隻能連連歎息,並下定決心要多立功勳,等將來曹爽闖出大禍的時候,陛下能看在他的老臉上網開一麵。
然後曹真就不由自主想到了驃騎將軍的兒子司馬師,同樣是年輕人,司馬師卻似那沉穩內斂的璞玉,與曹爽的行事風格截然不同。
對方自幼便展露出非凡的聰慧與沉穩,讀書識字、研習兵法皆是一點就通,前不久軍中曆練,他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隨軍的將領都稱讚他有乃父之風,生活上同樣穩重,前些年還迎娶了悼侯夏侯尚之女,堪稱“別人家的孩子”典範。
然後曹真連帶著又想起了軍中其他將二代,猛然發現居然沒哪個比得過司馬師,曹爽曹肇(曹休之子)這種被父輩給予期望的新一代也好,曹演這種吉祥物也好、張虎樂綝這種自身有所建樹的也好、許儀典滿這種承接父親餘蔭的也好,哪怕算上夏侯霸在內,都沒人能跟司馬師掰掰腕子,反倒是蜀漢那邊的幾個年輕一代的將領表現不錯,比如之前在涼州那個“薑”姓將領,在迴師的時候曹真讓人打探對方是什麽人,最後得知其以前居然是個天水中郎,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才向其投降,隨即被委以重任。
得到這個消息的曹真當時就扼腕歎息,如此良才居然淪落進蜀軍之中,若是自己早知道的話,一定會提拔對方。
然後不長眼的夏侯霸就在一旁提醒,九品中正製推廣以來,各州郡分別推選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再經司徒府複核批準,最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按照這個規則,天水的中郎能評個下中就不錯了(薑維本身家世不顯,又喪父,還是邊陲之人,家世、行狀在定品的時候都吃虧),在魏國肯定不好出頭,武將的選拔雖然不像文官那樣受到評品的影像,但也要看武藝和軍事才能以及威望,若是有世家大族的推薦與支持就更容易脫穎而出,但是在天水隻偶爾打打羌人的中郎同樣比不過將領們的子嗣。
於是曹真眼看著帳外無人,抽了夏侯霸後腦勺一下。
在曹真的清點中自動忽略的張雄此時依然在功德林。
魏軍在涼州的戰敗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情了。被陸續運來功德林及附近戰俘營的魏軍戰俘有將近四萬人,這個數字已經接近大將軍麾下將近四分之一的軍隊,雖然其中大部分是輔兵,但考慮到必然還有一部分戰死的士兵,所以張雄判斷此次失敗對魏軍而言依然是傷筋動骨的損失。
當這些魏軍戰俘剛剛來到功德林時,大部分人心中滿是惶恐與絕望——他們聽聞和見識過太多戰場上被俘後的悲慘遭遇,並認為等待自己的將是無休止的勞作和打罵虐待,運氣好點的可能會被販賣到大戶人家為奴(不開玩笑,這個時候大戶家的奴仆和隱戶過的比軍戶好得多,因為奴仆和隱戶會被大戶視為自家的財產,而軍戶的生活嘛,懂得都懂),運氣不好的則會在田間勞作到死。
事實上最早一批和張雄一起的魏軍也有這個擔憂,不過他們被俘得更早一些,也聽聞過上一批被俘魏軍的遭遇,所以在進入戰俘營後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的生活。
由於當時正在打仗,所以不可能讓這些俘虜去幹農活(而且第一批被俘的幾百魏軍都是精銳,雖然也能幹農活,但並不如軍戶那樣熟練),所以這批俘虜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給自己蓋房子住,徐質這樣的中層軍官可以兩人一間房,至於普通的俘虜則是十人一間的大通鋪。
由於聽說過漢軍的俘虜政策,這批俘虜便安心在營中等打完仗。徐質作為其中官職最高的將領(張雄是臨時拉出來曆練的,這些士兵隻是臨時聽命於他,並非他的部曲)在跟徐邈和張合討教了之後甚至覺得在此做工也是個可以接受的選項。
若是蜀軍勝了他們短期內自然不用再打仗,若是魏軍勝了,將來殺到這裏,他們也沒有投靠漢軍與魏軍為敵,僅僅是因為寡不敵眾被蜀軍抓了起來,橫豎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