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永樂大典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徐聞見狀笑著點了點頭,溫柔的給三個女人夾菜之後才說道:“那我就提前多謝兩位了,放心,等會兒我多吃一碗米飯,今天我一定好好的表現,算是答謝兩位了。”
說完也不等兩人迴答,便風卷殘雲地吃了起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過一段苦日子,每次他在吃嶽盈盈燒的飯菜時,總有一種其他人沒有的感覺,仿佛他的飯菜格外的香。
第二天清晨,徐聞睜開眼睛看了一眼外麵黑漆漆的天色之後,便又朝著被窩裏麵縮了縮脖子。
“夫君難道不去上朝嗎?”
嶽盈盈笑著問道。
“不去了,天都沒亮,每天去那麽早,累死人了,而且陛下也說過我兩三天去一次就行了,天天去他不是要天天給我找活幹呢,睡覺。”
徐聞說著便摟著嶽盈盈繼續唿唿大睡。
直到日上三竿,他才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神清氣爽的走出了房間。
“公爺,楊士奇在客廳裏等著您。”
王力走上來笑著說道。
“哦,他來多大一會兒了?”
徐聞有些意外的笑著問道,畢竟他昨天才跟楊士奇吩咐讓對方幫忙招收學生才子,可現在對方就來了,多半是有了結果。
這種辦事效率著實讓他有些意外。
王力在一旁笑著說道:“一大早就來了,不過呢,我知道大人今天不上朝肯定是有些疲憊,所以呢就跟他說了一下,他也不著急,就帶著那群人在客廳裏喝茶呢。”
徐聞眼睛瞪了一下,笑著問道:“一群人?”
王力點了點頭,“最少有三十多個人。”
徐聞一聽那叫一個開心,急忙邁開雙腿朝著客廳走去,老遠都能夠看到客廳裏站滿了青年才俊。
不過人雖然多,但是動靜倒是不大,看得出來都是一些比較有素質的人。一直在喝茶的楊士奇更是一臉慌張,急忙起身迎了上去。
“恩師,這是我昨天能夠通知到的人,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我的學生,不過他們的才華恩師可以放心,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楊薄跟楊榮也已經出發去了南方,估計這幾天也能夠帶迴好消息,兩人在文壇上也有一些地位。”
“拜見公爺!”
滿堂青年才俊,紛紛彎腰,恭敬行禮。
別看平時徐聞到哪裏都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模樣,可他的身份地位擺在那裏,大明王朝的國公那可不是開玩笑,在普通人的眼裏那就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這些青年才俊,雖然心高氣傲,可見到徐聞也依舊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徐聞急忙笑著招唿著眾人說道:“好了,諸位都不必客氣,入座吧,來人,再加一些椅子!”
“公爺客氣了,我們站著就行了!”
“今日貿然前來打擾,還請您莫要見怪啊!”
“是啊,我等一聽到楊兄說公爺準備招收學生的時候,那簡直就像是見到了財神爺在招手一晚上都睡不著,所以這一大早就纏著我楊兄帶我們過來了。”
眾人紛紛激動地笑著說道。
徐聞的平易近人更讓他們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別看平日裏一個個咬文嚼字高高在上。可此時那諂媚的樣子跟普通人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徐聞點了點頭,便坐在了太師椅上笑著說道:“多謝諸位不辭辛苦而來。這一次呢,我廣收門徒其實並不是為了自己,不知道楊士奇有沒有把事情的原因告訴諸位呢。”
眾人一聽都一臉茫然的搖了搖頭。
楊士奇則隻急忙上前解釋道:“昨天恩師離開的有些匆忙,我沒有問這件事,所以你不敢擅作主張,所以並沒有告訴他們恩師的目的是什麽。”
徐聞一聽,滿意的點了點頭,楊士奇這種做法可是非常聰明的,既不用犯錯又表露了自己的忠心,至少能夠讓徐聞知道他不是一個沒腦子的人。隨後笑著說道:“這件事你做的也對。”
說完之後才看著眼前的青年才俊笑著說道:“這一次是因為陛下想要為後世子孫寫一本曠世奇書。這本奇書將會包羅萬象涵蓋世間所有的學問。”
“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最全的一部百科全書,將會整理古往今來所有的知識點。同時也會請當世是所有的高人過來,大家一起共同完成這一部永樂大典。”
“吃住的問題我已經給你們解決,接下來就是各自負責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就行了。一旦這件事做成不但陛下那邊會有賞賜,而且也可以在永樂大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流芳百世也不是沒有可能。”
“另外每人每個月還有十兩銀子作為俸祿。若是你們之中有人表現的好,真有才華的話。本國公也會親自推薦你們去陛下那裏謀個一官半職。”
“不過前提是要有真材實料。人品要沒有什麽問題,否則的話我貿然把你們推薦到陛下,那裏也就是把你們送上了斷頭台明白嗎?”
眾人一聽頓時一臉激動啊。
對於一名書生來說,除了功名之外,最讓他們心動的便是流芳百世,讓後人敬仰。
甚至這一點比讓他們考取功名都讓他們激動,都讓他們開心。
畢竟考取功名,最終的目的也是流芳百世。
“公爺放心,我等一定竭盡全力為陛下分憂解難。”
“不錯,我家中還有幾本宋朝的古籍,我也可以捐贈出來作為借鑒之用。”
“我也有我也有,祖上曾經在唐朝做過大官,留下了一箱子珍貴的資料,到時候也可以拿出來。”
……。
眾人瞬間炸開鍋了,在這個時代能夠考取功名的那多多少少都是有點家底的,最不濟祖上也是出過文人墨客的,否則的話,普通人想要考取功名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幾乎每個人家裏都有點壓箱底的東西。
徐聞一聽也是喜上眉梢,這樣的孤本,家族傳承下來的資料可是極為珍貴的,很多都是外麵見不到的寶貝。
此時他的腦海之中又多了一條收集渠道的消息,那便是讓四海商會在全國各地收集這種孤本。
說完也不等兩人迴答,便風卷殘雲地吃了起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過一段苦日子,每次他在吃嶽盈盈燒的飯菜時,總有一種其他人沒有的感覺,仿佛他的飯菜格外的香。
第二天清晨,徐聞睜開眼睛看了一眼外麵黑漆漆的天色之後,便又朝著被窩裏麵縮了縮脖子。
“夫君難道不去上朝嗎?”
嶽盈盈笑著問道。
“不去了,天都沒亮,每天去那麽早,累死人了,而且陛下也說過我兩三天去一次就行了,天天去他不是要天天給我找活幹呢,睡覺。”
徐聞說著便摟著嶽盈盈繼續唿唿大睡。
直到日上三竿,他才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神清氣爽的走出了房間。
“公爺,楊士奇在客廳裏等著您。”
王力走上來笑著說道。
“哦,他來多大一會兒了?”
徐聞有些意外的笑著問道,畢竟他昨天才跟楊士奇吩咐讓對方幫忙招收學生才子,可現在對方就來了,多半是有了結果。
這種辦事效率著實讓他有些意外。
王力在一旁笑著說道:“一大早就來了,不過呢,我知道大人今天不上朝肯定是有些疲憊,所以呢就跟他說了一下,他也不著急,就帶著那群人在客廳裏喝茶呢。”
徐聞眼睛瞪了一下,笑著問道:“一群人?”
王力點了點頭,“最少有三十多個人。”
徐聞一聽那叫一個開心,急忙邁開雙腿朝著客廳走去,老遠都能夠看到客廳裏站滿了青年才俊。
不過人雖然多,但是動靜倒是不大,看得出來都是一些比較有素質的人。一直在喝茶的楊士奇更是一臉慌張,急忙起身迎了上去。
“恩師,這是我昨天能夠通知到的人,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我的學生,不過他們的才華恩師可以放心,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楊薄跟楊榮也已經出發去了南方,估計這幾天也能夠帶迴好消息,兩人在文壇上也有一些地位。”
“拜見公爺!”
滿堂青年才俊,紛紛彎腰,恭敬行禮。
別看平時徐聞到哪裏都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模樣,可他的身份地位擺在那裏,大明王朝的國公那可不是開玩笑,在普通人的眼裏那就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這些青年才俊,雖然心高氣傲,可見到徐聞也依舊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徐聞急忙笑著招唿著眾人說道:“好了,諸位都不必客氣,入座吧,來人,再加一些椅子!”
“公爺客氣了,我們站著就行了!”
“今日貿然前來打擾,還請您莫要見怪啊!”
“是啊,我等一聽到楊兄說公爺準備招收學生的時候,那簡直就像是見到了財神爺在招手一晚上都睡不著,所以這一大早就纏著我楊兄帶我們過來了。”
眾人紛紛激動地笑著說道。
徐聞的平易近人更讓他們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別看平日裏一個個咬文嚼字高高在上。可此時那諂媚的樣子跟普通人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徐聞點了點頭,便坐在了太師椅上笑著說道:“多謝諸位不辭辛苦而來。這一次呢,我廣收門徒其實並不是為了自己,不知道楊士奇有沒有把事情的原因告訴諸位呢。”
眾人一聽都一臉茫然的搖了搖頭。
楊士奇則隻急忙上前解釋道:“昨天恩師離開的有些匆忙,我沒有問這件事,所以你不敢擅作主張,所以並沒有告訴他們恩師的目的是什麽。”
徐聞一聽,滿意的點了點頭,楊士奇這種做法可是非常聰明的,既不用犯錯又表露了自己的忠心,至少能夠讓徐聞知道他不是一個沒腦子的人。隨後笑著說道:“這件事你做的也對。”
說完之後才看著眼前的青年才俊笑著說道:“這一次是因為陛下想要為後世子孫寫一本曠世奇書。這本奇書將會包羅萬象涵蓋世間所有的學問。”
“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最全的一部百科全書,將會整理古往今來所有的知識點。同時也會請當世是所有的高人過來,大家一起共同完成這一部永樂大典。”
“吃住的問題我已經給你們解決,接下來就是各自負責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就行了。一旦這件事做成不但陛下那邊會有賞賜,而且也可以在永樂大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流芳百世也不是沒有可能。”
“另外每人每個月還有十兩銀子作為俸祿。若是你們之中有人表現的好,真有才華的話。本國公也會親自推薦你們去陛下那裏謀個一官半職。”
“不過前提是要有真材實料。人品要沒有什麽問題,否則的話我貿然把你們推薦到陛下,那裏也就是把你們送上了斷頭台明白嗎?”
眾人一聽頓時一臉激動啊。
對於一名書生來說,除了功名之外,最讓他們心動的便是流芳百世,讓後人敬仰。
甚至這一點比讓他們考取功名都讓他們激動,都讓他們開心。
畢竟考取功名,最終的目的也是流芳百世。
“公爺放心,我等一定竭盡全力為陛下分憂解難。”
“不錯,我家中還有幾本宋朝的古籍,我也可以捐贈出來作為借鑒之用。”
“我也有我也有,祖上曾經在唐朝做過大官,留下了一箱子珍貴的資料,到時候也可以拿出來。”
……。
眾人瞬間炸開鍋了,在這個時代能夠考取功名的那多多少少都是有點家底的,最不濟祖上也是出過文人墨客的,否則的話,普通人想要考取功名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幾乎每個人家裏都有點壓箱底的東西。
徐聞一聽也是喜上眉梢,這樣的孤本,家族傳承下來的資料可是極為珍貴的,很多都是外麵見不到的寶貝。
此時他的腦海之中又多了一條收集渠道的消息,那便是讓四海商會在全國各地收集這種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