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客氣上了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徐聞繼續道:“至於糧草方麵,要供給五十萬大軍的糧草,最少需要囤積數百萬石,以官道為主,四海商會的物流線為輔,征調民夫,我預估最少也需要二十萬左右,甚至更多。”
“當然,這一塊兒如果有不夠的話,可以隨時征調,錢財我都已經給陛下兌換出來了,足以保證這一次北伐的用度,戰馬跟輕甲這些我也都做了詳細的部署,陛下隻需要看一眼就行了,不便多說。”
麵對這位暴怒急切想要禦駕親征的永樂大帝。
徐聞繼續道:“不過有一點需要現在馬上去做,帖裏幹道因為之前大戰,加上年久失修,如果陛下想要從這裏過去的話恐怕需要現在就安排人修繕,拓寬,否則的話,五十大軍從這裏過去肯定會非常的馬夫。”
“我的人在打造物流通道的時候,就發現了那裏的道路有問題,不過四海商會畢竟隻是商會也不敢幹預太多,免得被人說閑話,所以隻是簡單的修繕了一下,勉強能夠通過。”
“陛下親征卻不同了,信息的傳送極為重要,所以必須要修,而且還要花費大價錢,修好,另外建造烽堠、驛站等保證消息的快速傳遞。”
“隻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消息的傳遞,保證陛下跟行軍的安全,另外紀綱那邊也可以在修繕拓寬道路的時候破派一些精明的錦衣衛趁機昏過去,打探那邊的情況,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能夠繪製出地形圖,以及軍營的分布圖。”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那這一次紀綱可是要立大功,陛下也能夠提前做出準備,以雷霆手段鎮壓北方!”
朱棣聞言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徐聞的這個建議非常好,他也想過,隻是沒有徐聞這麽詳細,更沒有徐聞知道的這麽清楚。
帖裏幹道的情況除了四海商會之外,恐怕都沒有幾個人清楚那邊的情況了。
畢竟平時通勤的話已經足夠了,也很少會有人想這麽多。
“等會兒你匯報完,我就安排人先修路!”
朱棣目光堅定的說道。
修路的時候,必然是要招大量的工人,而這個時候也是紀綱派人出去的最佳時機。
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
徐聞點了點頭,繼續說道:“至於外交這一塊兒的話,如果運用好了,甚至不亞於十萬兵馬,以我的了解,目前我們不適合大麵積的開戰,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拉攏馬哈木那邊,給他們一點好處跟承諾,讓他們保持中立。”
“隻要馬哈木那邊能夠保持中立,那麽陛下的壓力就會輕鬆許多,一旦開戰的時候,也可以讓紀綱的人在北方散播謠言,從而製造一定的壓力。”
“畢竟馬哈木的實力也很強,一旦謠言四起,動搖軍心,可是輕而易舉,此舉又可以極大的瓦解敵人的實力,最後就是監國的安排了,這一點微臣倒是不好說,所以沒寫,也沒去想!”
監國是大事,不但要考驗太子的辦事能力,同時也會挑選一些太子的班底,在這個時候,徐聞去做這些事情實在是有些多管閑事了。
而且皇帝也是最忌諱這件事兒的,辦好了沒有賞賜,要是弄不好,說不定就被皇帝記恨上了。
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徐聞自然是不願意的。
朱棣聞言,也淡淡一笑,顯然也猜到了徐聞心中的擔憂,笑著說道:“這事兒誰做我都會覺得不合適,可你做,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我這一輩子能相信的人不多,你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絕對不會懷疑的,再者說了,咱們還是一家人,你有什麽意見都可以說的!”
徐聞一聽,卻笑著搖了搖頭,他可不願意拿自己的性命來試探天子的人品。
這心情好的時候是一個樣,心情不好那可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再者說了,他徐聞本身也不喜歡這些東西。
“臣子就應該有臣子的規矩,陛下體恤微臣是陛下厚愛,微臣卻不能亂了禮數,這事情還是陛下自己定奪吧!”
徐聞笑嗬嗬的說道。
老朱家內部的事情外人實在是不方便插手。
朱棣見狀也有幾分無奈,不過還是點了點頭,說道:“行,既然這樣,那我就自己定奪,不過你說的這些都非常不錯,我會著手安排,也會仔細的看一下你的奏折,對了,聽說北京城的房價被你炒成了天價,甚至出現了一房難求的局麵?”
徐聞一聽說到了生意,不禁有些得意的笑著說道:“陛下也知道,微臣擅長經商,隻是略施小計而已,不過陛下已經決定遷都在這裏,這裏的房價上漲也是早晚的事情。”
“微臣隻是稍微把這個漲價的時機往前推了推,所以也不能說全是我的功勞!”
朱棣看著一臉燦爛笑容的徐聞,忍不住調侃道:“你還客氣上了?”
徐聞嘿嘿一笑說道:“如果陛下不遷都的話,任徐聞有通天的手段也不可能讓房價上漲,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
個人的力量跟整個大明王朝相比,實在是太不堪一擊了。
哪怕現在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也絕對不是他徐聞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四海商會能夠相提並論的,這其中的差距簡直大的離譜。
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時勢造英雄。
他徐聞是英雄,可也離不開這個機會。
朱棣見狀笑著說道:“留下來陪我吃個飯,這種清閑的日子,我怕是過不了多久了啊!”
徐聞一聽頓時眼睛一瞪,心裏也明白,朱棣一旦開戰,絕對不可能輕易停手,當即神色凝重的點了點頭,就陪著朱棣用膳。
在吃飯的時候朱棣這個工作狂也同樣沒有忘記北伐的事情,又找徐聞閑聊了許多。
直到深夜,徐聞才有些疲憊的起身離開。
不過心裏也是更加的佩服朱棣了,別的不說,光是這個勤奮勁兒,古往今來恐怕都沒有幾個皇帝能夠做到。
隻可惜了篡位這件事兒就像是朱棣一輩子抹不去的黑點,無論他有多大的功勞,這件事兒都會一輩子跟著他。
“當然,這一塊兒如果有不夠的話,可以隨時征調,錢財我都已經給陛下兌換出來了,足以保證這一次北伐的用度,戰馬跟輕甲這些我也都做了詳細的部署,陛下隻需要看一眼就行了,不便多說。”
麵對這位暴怒急切想要禦駕親征的永樂大帝。
徐聞繼續道:“不過有一點需要現在馬上去做,帖裏幹道因為之前大戰,加上年久失修,如果陛下想要從這裏過去的話恐怕需要現在就安排人修繕,拓寬,否則的話,五十大軍從這裏過去肯定會非常的馬夫。”
“我的人在打造物流通道的時候,就發現了那裏的道路有問題,不過四海商會畢竟隻是商會也不敢幹預太多,免得被人說閑話,所以隻是簡單的修繕了一下,勉強能夠通過。”
“陛下親征卻不同了,信息的傳送極為重要,所以必須要修,而且還要花費大價錢,修好,另外建造烽堠、驛站等保證消息的快速傳遞。”
“隻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消息的傳遞,保證陛下跟行軍的安全,另外紀綱那邊也可以在修繕拓寬道路的時候破派一些精明的錦衣衛趁機昏過去,打探那邊的情況,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能夠繪製出地形圖,以及軍營的分布圖。”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那這一次紀綱可是要立大功,陛下也能夠提前做出準備,以雷霆手段鎮壓北方!”
朱棣聞言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徐聞的這個建議非常好,他也想過,隻是沒有徐聞這麽詳細,更沒有徐聞知道的這麽清楚。
帖裏幹道的情況除了四海商會之外,恐怕都沒有幾個人清楚那邊的情況了。
畢竟平時通勤的話已經足夠了,也很少會有人想這麽多。
“等會兒你匯報完,我就安排人先修路!”
朱棣目光堅定的說道。
修路的時候,必然是要招大量的工人,而這個時候也是紀綱派人出去的最佳時機。
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
徐聞點了點頭,繼續說道:“至於外交這一塊兒的話,如果運用好了,甚至不亞於十萬兵馬,以我的了解,目前我們不適合大麵積的開戰,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拉攏馬哈木那邊,給他們一點好處跟承諾,讓他們保持中立。”
“隻要馬哈木那邊能夠保持中立,那麽陛下的壓力就會輕鬆許多,一旦開戰的時候,也可以讓紀綱的人在北方散播謠言,從而製造一定的壓力。”
“畢竟馬哈木的實力也很強,一旦謠言四起,動搖軍心,可是輕而易舉,此舉又可以極大的瓦解敵人的實力,最後就是監國的安排了,這一點微臣倒是不好說,所以沒寫,也沒去想!”
監國是大事,不但要考驗太子的辦事能力,同時也會挑選一些太子的班底,在這個時候,徐聞去做這些事情實在是有些多管閑事了。
而且皇帝也是最忌諱這件事兒的,辦好了沒有賞賜,要是弄不好,說不定就被皇帝記恨上了。
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徐聞自然是不願意的。
朱棣聞言,也淡淡一笑,顯然也猜到了徐聞心中的擔憂,笑著說道:“這事兒誰做我都會覺得不合適,可你做,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我這一輩子能相信的人不多,你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絕對不會懷疑的,再者說了,咱們還是一家人,你有什麽意見都可以說的!”
徐聞一聽,卻笑著搖了搖頭,他可不願意拿自己的性命來試探天子的人品。
這心情好的時候是一個樣,心情不好那可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再者說了,他徐聞本身也不喜歡這些東西。
“臣子就應該有臣子的規矩,陛下體恤微臣是陛下厚愛,微臣卻不能亂了禮數,這事情還是陛下自己定奪吧!”
徐聞笑嗬嗬的說道。
老朱家內部的事情外人實在是不方便插手。
朱棣見狀也有幾分無奈,不過還是點了點頭,說道:“行,既然這樣,那我就自己定奪,不過你說的這些都非常不錯,我會著手安排,也會仔細的看一下你的奏折,對了,聽說北京城的房價被你炒成了天價,甚至出現了一房難求的局麵?”
徐聞一聽說到了生意,不禁有些得意的笑著說道:“陛下也知道,微臣擅長經商,隻是略施小計而已,不過陛下已經決定遷都在這裏,這裏的房價上漲也是早晚的事情。”
“微臣隻是稍微把這個漲價的時機往前推了推,所以也不能說全是我的功勞!”
朱棣看著一臉燦爛笑容的徐聞,忍不住調侃道:“你還客氣上了?”
徐聞嘿嘿一笑說道:“如果陛下不遷都的話,任徐聞有通天的手段也不可能讓房價上漲,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
個人的力量跟整個大明王朝相比,實在是太不堪一擊了。
哪怕現在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也絕對不是他徐聞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四海商會能夠相提並論的,這其中的差距簡直大的離譜。
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時勢造英雄。
他徐聞是英雄,可也離不開這個機會。
朱棣見狀笑著說道:“留下來陪我吃個飯,這種清閑的日子,我怕是過不了多久了啊!”
徐聞一聽頓時眼睛一瞪,心裏也明白,朱棣一旦開戰,絕對不可能輕易停手,當即神色凝重的點了點頭,就陪著朱棣用膳。
在吃飯的時候朱棣這個工作狂也同樣沒有忘記北伐的事情,又找徐聞閑聊了許多。
直到深夜,徐聞才有些疲憊的起身離開。
不過心裏也是更加的佩服朱棣了,別的不說,光是這個勤奮勁兒,古往今來恐怕都沒有幾個皇帝能夠做到。
隻可惜了篡位這件事兒就像是朱棣一輩子抹不去的黑點,無論他有多大的功勞,這件事兒都會一輩子跟著他。